像“战马”一样的“突围”

来源 :中国西部·教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tlclx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4月,乡村教师吴再柱的力作《乡村教师突围》新鲜出炉了。在此之前,吴老师曾就书稿事宜,和我有过沟通,因此我应该算得上是此书的第一读者。享有此“殊荣”的我,对该书似乎更有发言权,也应该有更多的话可说。
  我早在2010年《致柱子老师》的博文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柱子老师,是很早就认识的。只不过都是远远地,仰视他:我是选手,他是评委,审视着我;他是楷模,我是微尘,指引着我。偶进他的博客,他的勤耕,让我动容;他的成就,让我瞩目。”
  四年之后的今天,吴老师用事实再一次证明了我当年对他的评价。
  循着《突围》书的目录,我们不难看到一个乡村教师在自我救赎与突围中的艰辛付出。从“心灵突围”到“理念突围”,从“课堂突围”到“学校突围”,每一种突围无不彰显着一个乡村教师的责任感与教育智慧。同为乡村教师的我,自然更能深刻感受到,在充斥着浮躁与物欲的当下,与许多光鲜和多金的职业相比,教书只是一份勉强糊口的工作;而在这样一种清贫的生活中,不仅能不忘教育的初心,且以自己的方式不断催逼自我发展的行为,是何等的难能可贵与不易!亲身的经历告诉我,乡村教师遭遇的尴尬会更为寻常,寻求上进的条件会有更多的限制。
  或许是受着“突围”二字的影响,它让我想起英国最受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家迈克尔·莫波格写的童书《战马》。该书讲述了一个男孩与一匹马的分离与团聚,通过战马乔伊的视角,全方位展示了现实的无奈与人性的美好,跟随这匹小马,我们仿佛目睹了乔伊怎样抚慰那些受伤的心灵,唤起那些似乎麻木的人性。这本书诉说了人们对美与爱的向往。
  在我看来,吴老师就是这样的一匹战马。他突破这种种的包围,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大爱·大智·大写的人”的风范。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前中国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存在的弊病。比如,在素质教育大旗振振作响、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今天,农村受条件的限制,学生既没有课外书籍的来源,也没有所谓的“少年宫”“活动中心”,基于留守和安全的现实,学生们的假期唯一的去处似乎便是各种补习班,但吴老师疾呼着“让孩子过自己的暑假”。又比如,当看到因为布局调整,撤并一些“村小”时,吴老师发出既无奈又忧思的叹息:“孩童们是否还拥有玩耍泥土、亲近自然的机会?”“课堂上是否经常性地给学生们渗透着一种认识乡村、反哺乡土的人文情怀?”这样的疑问,也一定能引起我们乡村教师的思考:学校教育在保持本有特性的同时,简单地“删除”“复制”与“粘贴”,是不是也是丧失个性的一种方式?我们又该如何整合有效的乡村文化资源呢?
  无疑,我们的教育是有弊端的,但是尽管如此,吴老师却用突围的方式告诉我们:“用‘个体行为’把握幸福”,同时也要“常给自己心灵鸡汤”。他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农村学校与“名校之距离”,得出这样一个观点:“普通学校与知名学校的距离,不是物与屋的距离,而是人和仁的距离;不是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而是理念和信念的距离;不是教育质量的距离,而是与教育规律的距离。”他时常用充满爱意的眼神打量着“这群少男少女”,让我们不禁反省自己有没有善待那些不怎么优秀的学生;他还用无比睿智的眼光衡量课堂教学的标准,认为只有促进了“人的发展”,才能算是有效课堂……而让他真正有所“突围”的,除了广泛的阅读之外,还有勤奋的笔耕,这让我悟出了,从教书匠走向名师的唯一途径,便是一边阅读,一边写作。
  战马乔伊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心怀希望地生活着。同样,在教育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中,我们需要更多的像吴再柱老师这样的战马,在窘迫与希望并存的现实中,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共同实现一个又一个的乡村教师突围、乡村学校突围,进而推动着整个的乡村教育突围。
其他文献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人世间,拥有最多热爱别人孩子机会的职业,就是教师。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江苏省大丰市大中镇裕华初中教师仓学斌,自从加入教师的行列,就将关心、爱护学生作为教师的天职,真诚化解矛盾,热心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在三尺讲台默默耕耘了19个春秋。  爱心 信心让孩子倍感温馨  因为他爱学生,所以学生也爱他,十八年前的
期刊
在教育改革中为什么要推行走班制教学,推行的依据是什么?走班对中小学改革有什么影响和意义?走班制教学对学生成长、发展等方面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校长、四川省特级教师、第二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获得者、教育部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编者康永邦。  走班制是多元教育理论的生动实践  “培养人才是教育的核心。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一直在不断地叩问:什么是比较好的教育
期刊
在四川省郫县有一所远近闻名的幼儿园——唐昌镇幼儿园,园内环境清幽,古木成林,高高翘起的飞檐掩藏在绿荫中,满目望去,会觉得时光也变得宁静从容。博雅阁的书香,稚美阁的墨香,清甜的梨香,浓郁的桂花香,闻起来就洋溢着慢慢的幸福感。  进入校园,大片的美景引入眼帘:一丛清雅的竹林,一方宽阔的沙池,充满野趣的小山坡,一眼望去,看到的是孩子们欢快的身影,是孩子们灿烂的笑脸,听到的是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园内有蒙正
期刊
大西北的暮春,依然是乍暖还寒。大风、沙尘隔三差五光顾一次,然后是几天的雾霾,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呛人的尘土味,但所不同的是,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清源第二小学的校园干净整洁,洋溢着一种节日的喜庆气氛——“全县小学高效课堂推进会”的红色横幅格外耀眼,多媒体教室坐满了来自全县各学区、各中心小学的校长……  “清源二小是一所好学校。”这是甘肃教育人及学生、家长的共识,因为它有一支非常优秀的教师队伍,有一个非常优
期刊
日前,92岁高龄的吴良镛院士在给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生讲课时,有一部分学生却在现场趴着睡觉,引发了舆论的批评:不少人认为现在校园里学生上课睡觉很普遍,但却是对站立授课老师极大的不尊重;也有人觉得现在的学生想法独立、重沟通,老师的授课方式也应做出适当的改善……本期我们与教师、学者一同探寻学生“睡倒”的是什么?
期刊
92岁高龄的吴良镛院士在给近6000名高校新生讲课时,有一部分学生却在现场趴着睡觉。当这则新闻被媒体曝光以后,引来了嘘声一片。有的指责高校学生的素质缺失,有的质疑老师的授课方式。其实,在笔者看来,问题并不只是这些表象,问题的症结应属来自学校、社会和家长对学生的一种教育强迫。  试想,面对一位著名院士且如此高龄的老人家,如果到场的学生只是寥寥无几,冷冷清清,学校领导不但脸面无光,甚至还会被质疑学校教
期刊
成都泡桐树中学实行全校走班制教学,努力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体系,力图提供给孩子们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为了探索教育改革新路径,我和30多名优秀教师便提前进入学习筹备阶段。我们先后来到上海和北京就学校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学范式等诸多方面深入学习,汲取了诸多可供借鉴的好经验。学习归来,我们结合成都的实际情况,就初中阶段构建学校课程体系、实施个别化教育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实践
期刊
当我们来到成都市泡桐树中学,无数的不一样的场景映入眼帘。我们可以看到,走廊边原本光溜溜的墙壁上,贴上了一张张整齐的海报,形象生动简明地介绍了安全知识、心理学知识等,这里成了社团的工作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书柜整齐地放在走廊上,下课期间,一个个学生站着或蹲着在柜子里取书、放书;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学生将作业先后放入作业柜,也有学生到此拿老师批改后的作业本;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正在走廊边的电脑上查阅上
期刊
从小,我的辫子就是父亲帮我编的。父亲虽然干农活,但他那双手却很灵巧,总是把我的两根麻花辫编得错落有致,没有一根发丝旁逸斜出,辫梢扎起两只蝴蝶结,走起路来,随着辫子的摆动,两只蝴蝶结就像两只蝴蝶要飞起来,充满了灵动和俏皮。  老师常常抚摸着我的两根麻花辫,问道,你的辫子编得真好看,是谁帮你编的呀?  我头一歪,骄傲地回答道,是我爸爸!老师听了,惊讶地赞叹道,你爸爸真聪明,竟然能将小姑娘的辫子编得这么
期刊
今年4月,全国新教育实验区工作会议在庆阳市召开。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以及来自全国16个实验区300多名教育局局长、教师会聚庆阳感知新教育,庆阳新教育人以一场近乎完美的特色展示、多所实验学校的实地参观震撼了新教育的同行。庆阳新教育走过了三个多年头,有过初期的迷茫,更多的是在践行路上的收获喜悦。  探索中结缘新教育  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是一次触及灵魂与利益的艰难博弈,这一点对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