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同林业,国防,农业,环境保护等各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不仅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踏上社会铺就人生阶梯,所以初中化学教学必须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每一个学生不掉队,这就要求教师提高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提高课堂效率做起,更好的开发学生智力,培养他们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有效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我结合个人教学谈一点体会:
1.加强自身语言修养,抓住学生身心
学生刚刚接触化学,会对化学课非常感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兴趣,但初中化学所需记忆的东西很多,有的同学对他的神秘感已消失,认为这是一门需死记硬背的学科,学习上一知半解,原有的兴趣已消失,这就要求教师日常教学中的语言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1 要体现启发性,即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平庸的教师是叙述,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化学教学语言就是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让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对于一些重点,可引导学生从课本上找出来,教师可采用这样的教学语言:想一想:"着部分最重要的知识是什么?""你认为和部分我们该抓住哪些关键的地方?"等。找出了重点,学生学习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同样,对于难点,教师可用这样的教学语言:"你认为本节最难懂的是哪个?"以此来帮助学生排除学习障碍,使问题迎刃而解。
1.2 教师的语言应体现民主性,实现师生平等交流。例如,课堂上教师用强硬的语言教育学生,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而如果老师多采用讨论和对话等语言形式,学生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和教师产生交流,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把问题进一步引向深入,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进而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另外,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可以增强教师的亲和力,拉近师生间的关系,使师生心灵相通激起共鸣,学习者把听课当成一种美的感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肢体语言的运用要恰当。教师的肢体语言包括表情语言、手势语言等,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表情,不善于运用表情的人就不能有效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当教师学会用姿势、声音等各方面做出不同的表示时,才能调动起学生来,使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课堂上老师把和蔼、亲切的目光落到学生身上,使每个角落的学生都能感到老师能看到自己,目睹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这样无形中就会让学生感到老师在关注自己。当学生违犯了课堂纪律时,教师以严肃的目光去注视他,这种无声的批评学生会更重视,也更容易接受。在课堂教学中,手势使用得当,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力度,使学生能通过教师的手势的加强,加深对学习重点的记忆,给课堂增添生命力,让课堂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当然,教师的课堂语言要跟学生的思维紧密联系,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力求抓住学生身心,使学生听懂所讲的内容。
2.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并突出情境的新颖性和探究性,如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我先给他们讲了一个小故事:"古代有女娲补天的故事,在现代需要重演,南极的臭氧层空洞已达2000万平方公里,紫外线畅通无阻的到达地球,皮肤癌的几率大大增加……"这一番话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形成了积极踊跃探索的氛围,然后再适当的加以引导,这一节课的内容掌握的非常好。
同时,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情境的互动性,在小组中合作学习。斯坦福大学的校长卡斯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与硅谷的成功时也认为,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电教器材,带领学生观看事例及事故,图片等,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对于学生的新观点,新理念,我给予支持,并引导学生讨论,不懂的可以上网查询,很多知识教师一领即可,学生心有神会,知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活泼,主动的发展,帮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始终不渝的努力争取,而不能机械的把知识塞到学生的头脑中去只有让学生主动去尝试,有了成功的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我在讲《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什么反应》时,改进如下:先让学生把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放在一个烧杯中,提出问题:他们之间发生反应了吗?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可能反应了,也可能没有反应。然后让他们大胆设计实验并动手验证猜想。学生思维很活跃:有的提出用酚酞试液,有的提出用石蕊试液,有的说可以把混合后溶液蒸干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等。这样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轻松掌握该反应并能举一反三的设计实验证明其他一些酸和碱之间是否反应,还锻炼了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重要环节,中学化学大纲要求: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培养,对初中学生来说,需要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初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时,我除了在课堂上演示规范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模仿外,还将操作要点以"口诀"的方式介绍给学生,如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药品要"一斜、二送、三直立";装块状药品要"一横、二放、三慢竖";液体药品取用的要点是"瓶塞倒放、两口紧挨、缓慢倾倒、加盖放回";使用胶头滴管应"捏头赶空气、?放手吸试剂、悬空滴液体、管口勿触壁";以及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两查、两不、两禁止"。初中化学实验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家庭实验,有一个古老的教育谚语说:"告诉我,我忘记了,演示给我看,我记住了,让我参与,我理解了。"实验要使学生有亲身参与的体验,就应让学生多动手,给他们充分自主探索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验中感受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得出结论,以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创新意识,使课堂知识有效拓展延伸,并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而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共设置了13个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我除了布置学生完成新教材中设计的13个家庭小实验外,还另外补充了十几个既有浓厚生活气息,又与所学化学知识密切相关,同时学生在家庭中又能够找到材料,独立完成的小实验,作为家庭作业。这些实验按教学进度陆续布置给学生完成。实验是创新之本。在初中阶段,首先要注意验证性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再此基础上安排一些探索性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应认真审查,帮学生树立信心,勇于探索,开发学生的智力。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探索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实验技巧,培养创新精神。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和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具备自己学习的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加强自身语言修养,抓住学生身心
学生刚刚接触化学,会对化学课非常感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兴趣,但初中化学所需记忆的东西很多,有的同学对他的神秘感已消失,认为这是一门需死记硬背的学科,学习上一知半解,原有的兴趣已消失,这就要求教师日常教学中的语言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1 要体现启发性,即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平庸的教师是叙述,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化学教学语言就是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让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对于一些重点,可引导学生从课本上找出来,教师可采用这样的教学语言:想一想:"着部分最重要的知识是什么?""你认为和部分我们该抓住哪些关键的地方?"等。找出了重点,学生学习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同样,对于难点,教师可用这样的教学语言:"你认为本节最难懂的是哪个?"以此来帮助学生排除学习障碍,使问题迎刃而解。
1.2 教师的语言应体现民主性,实现师生平等交流。例如,课堂上教师用强硬的语言教育学生,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而如果老师多采用讨论和对话等语言形式,学生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和教师产生交流,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把问题进一步引向深入,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进而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另外,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可以增强教师的亲和力,拉近师生间的关系,使师生心灵相通激起共鸣,学习者把听课当成一种美的感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肢体语言的运用要恰当。教师的肢体语言包括表情语言、手势语言等,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表情,不善于运用表情的人就不能有效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当教师学会用姿势、声音等各方面做出不同的表示时,才能调动起学生来,使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课堂上老师把和蔼、亲切的目光落到学生身上,使每个角落的学生都能感到老师能看到自己,目睹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这样无形中就会让学生感到老师在关注自己。当学生违犯了课堂纪律时,教师以严肃的目光去注视他,这种无声的批评学生会更重视,也更容易接受。在课堂教学中,手势使用得当,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力度,使学生能通过教师的手势的加强,加深对学习重点的记忆,给课堂增添生命力,让课堂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当然,教师的课堂语言要跟学生的思维紧密联系,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力求抓住学生身心,使学生听懂所讲的内容。
2.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并突出情境的新颖性和探究性,如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我先给他们讲了一个小故事:"古代有女娲补天的故事,在现代需要重演,南极的臭氧层空洞已达2000万平方公里,紫外线畅通无阻的到达地球,皮肤癌的几率大大增加……"这一番话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形成了积极踊跃探索的氛围,然后再适当的加以引导,这一节课的内容掌握的非常好。
同时,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情境的互动性,在小组中合作学习。斯坦福大学的校长卡斯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与硅谷的成功时也认为,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电教器材,带领学生观看事例及事故,图片等,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对于学生的新观点,新理念,我给予支持,并引导学生讨论,不懂的可以上网查询,很多知识教师一领即可,学生心有神会,知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活泼,主动的发展,帮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始终不渝的努力争取,而不能机械的把知识塞到学生的头脑中去只有让学生主动去尝试,有了成功的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我在讲《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什么反应》时,改进如下:先让学生把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放在一个烧杯中,提出问题:他们之间发生反应了吗?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可能反应了,也可能没有反应。然后让他们大胆设计实验并动手验证猜想。学生思维很活跃:有的提出用酚酞试液,有的提出用石蕊试液,有的说可以把混合后溶液蒸干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等。这样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轻松掌握该反应并能举一反三的设计实验证明其他一些酸和碱之间是否反应,还锻炼了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重要环节,中学化学大纲要求: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培养,对初中学生来说,需要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初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时,我除了在课堂上演示规范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模仿外,还将操作要点以"口诀"的方式介绍给学生,如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药品要"一斜、二送、三直立";装块状药品要"一横、二放、三慢竖";液体药品取用的要点是"瓶塞倒放、两口紧挨、缓慢倾倒、加盖放回";使用胶头滴管应"捏头赶空气、?放手吸试剂、悬空滴液体、管口勿触壁";以及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两查、两不、两禁止"。初中化学实验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家庭实验,有一个古老的教育谚语说:"告诉我,我忘记了,演示给我看,我记住了,让我参与,我理解了。"实验要使学生有亲身参与的体验,就应让学生多动手,给他们充分自主探索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验中感受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得出结论,以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创新意识,使课堂知识有效拓展延伸,并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而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共设置了13个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我除了布置学生完成新教材中设计的13个家庭小实验外,还另外补充了十几个既有浓厚生活气息,又与所学化学知识密切相关,同时学生在家庭中又能够找到材料,独立完成的小实验,作为家庭作业。这些实验按教学进度陆续布置给学生完成。实验是创新之本。在初中阶段,首先要注意验证性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再此基础上安排一些探索性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应认真审查,帮学生树立信心,勇于探索,开发学生的智力。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探索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实验技巧,培养创新精神。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和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具备自己学习的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