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工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我院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两方面阐述具体做法,以供探讨、学习。
关键词:教学改革 电气自动化 课程整合
一、教学内容改革
1、课程整合
专业针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专业素质课,以岗位需求为原则进行整合,基础理论以适用、够用为原则。如:《C语言》与《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中都学习C语言部分内容,但一般单学C语言偏重于计算机编程,与单片机所用的C51有所不同,造成C语言课程中学过的很多东西在单片机C语言编程过程中用不上,而单片机编程过程中所用到的C语言在C语言教学过程中又没有。造成该学的内容没有学到,不该学的内容却学了很多。为了改变学生学习这两门课程中出现的重复、无用及过多问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经教研会讨论,决定整合C语言与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两门课程,方法如下:
(1)去掉C语言课程的教学任务。
(2)改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由一学期为两学期课程。
(3)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选教材时选择C51单片机类教材。
另外,又将《电机拖动》和《机床电气控制》整合为《电机与电气控制》,《工程制图》和《计算机绘图》整合为《电气CAD》等,教学改革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在实践性教学基地的建设中,我们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掌握最新技术的生产一线人才为目标,近年来,学院先后建成了PLC实验室、中级维修电工实验实训室、高级维修电工实验实训室、自动化生产线实验实训室等实践基地。在同类学校中实训基地处于先进水平。
充分利用产学结合,让学生参加生产及就业环节,完成第一岗位的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毕业后可直接上岗,缩短了磨合期。
通过上述基地建设,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及教师工程实践水平的提高都有明显的效果。
3、完善教学计划
随着专业技术的发展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企业需求,教学计划做到一年一修订。2005年以来不断对教学计划作出改革。逐渐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专业课的实习、实训,课程设计,主要专业课的实际现场教学实习等。真正让学生学到有用的且较前沿的专业技术和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社会就业能力,学而有用。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发展,专业还适当开设了选修课供学生修读。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有效设计“教、学、做”一体的情境教学方法,强化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与就业能力的培养。
本专业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PLC原理及应用》、《自动检测技术》、《工厂供配电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等专业课程,均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情境教学法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易于接受与理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专业大部分专业课都安排在专业教室和实训室上课,学生评价良好。
2、教学手段灵活多样,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
本专业积极推行教学手段改革,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广泛采用“启发式”、“互动式”、“项目驱动式”及“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上,采用“案例式”、“模拟式”、“项目驱动式”。在教学手段上,将传统的黑板教学变为使用先进的投影仪和视频展示台,并配以白板相辅助,使教学手段更加现代化,教学效果更加生动化、逼真化、形象化。另外,每学期开展多次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评课活动,每位教师听课节数大于10节/学期。通过以上方式使专业教学的整体教学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3、积极推行过程性评价,探讨教学考核方法的改革
本专业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积极推行过程性评价方法。对专业核心课程实施项目考核方式,改革以往大部分以闭卷的笔试考试为主的形式,增加实际动手操作内容。目前,部分课程已由项目操作成绩(阶段性考核成绩)、笔试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三个方面来裁定学生的最终成绩,评定人员也由原来教师一人评定改为教师和学生小组评定相结合。同时,对专业《电工实训》、《电气控制综合实训》、《维修电工中级证》、《维修电工高级证》等课程采用教考分离、以证代考。
4、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全面推行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院近3年投入大量的经费,增设了多个多媒体教室和移动多媒体,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使用多媒体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学院要求所有教师上课都要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全面推行信息化教学,增强了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全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本专业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四年时间,在各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而且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学生、教师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实训设备、场地的更新、调整,课程标准、课程考核方式的确立促进了新的课程改革的推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总体来说,专业教学改革是成功的,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也必须找出一条符合国情、符合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关键词:教学改革 电气自动化 课程整合
一、教学内容改革
1、课程整合
专业针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专业素质课,以岗位需求为原则进行整合,基础理论以适用、够用为原则。如:《C语言》与《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中都学习C语言部分内容,但一般单学C语言偏重于计算机编程,与单片机所用的C51有所不同,造成C语言课程中学过的很多东西在单片机C语言编程过程中用不上,而单片机编程过程中所用到的C语言在C语言教学过程中又没有。造成该学的内容没有学到,不该学的内容却学了很多。为了改变学生学习这两门课程中出现的重复、无用及过多问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经教研会讨论,决定整合C语言与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两门课程,方法如下:
(1)去掉C语言课程的教学任务。
(2)改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由一学期为两学期课程。
(3)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选教材时选择C51单片机类教材。
另外,又将《电机拖动》和《机床电气控制》整合为《电机与电气控制》,《工程制图》和《计算机绘图》整合为《电气CAD》等,教学改革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在实践性教学基地的建设中,我们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掌握最新技术的生产一线人才为目标,近年来,学院先后建成了PLC实验室、中级维修电工实验实训室、高级维修电工实验实训室、自动化生产线实验实训室等实践基地。在同类学校中实训基地处于先进水平。
充分利用产学结合,让学生参加生产及就业环节,完成第一岗位的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毕业后可直接上岗,缩短了磨合期。
通过上述基地建设,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及教师工程实践水平的提高都有明显的效果。
3、完善教学计划
随着专业技术的发展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企业需求,教学计划做到一年一修订。2005年以来不断对教学计划作出改革。逐渐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专业课的实习、实训,课程设计,主要专业课的实际现场教学实习等。真正让学生学到有用的且较前沿的专业技术和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社会就业能力,学而有用。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发展,专业还适当开设了选修课供学生修读。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有效设计“教、学、做”一体的情境教学方法,强化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与就业能力的培养。
本专业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PLC原理及应用》、《自动检测技术》、《工厂供配电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等专业课程,均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情境教学法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易于接受与理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专业大部分专业课都安排在专业教室和实训室上课,学生评价良好。
2、教学手段灵活多样,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
本专业积极推行教学手段改革,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广泛采用“启发式”、“互动式”、“项目驱动式”及“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上,采用“案例式”、“模拟式”、“项目驱动式”。在教学手段上,将传统的黑板教学变为使用先进的投影仪和视频展示台,并配以白板相辅助,使教学手段更加现代化,教学效果更加生动化、逼真化、形象化。另外,每学期开展多次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评课活动,每位教师听课节数大于10节/学期。通过以上方式使专业教学的整体教学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3、积极推行过程性评价,探讨教学考核方法的改革
本专业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积极推行过程性评价方法。对专业核心课程实施项目考核方式,改革以往大部分以闭卷的笔试考试为主的形式,增加实际动手操作内容。目前,部分课程已由项目操作成绩(阶段性考核成绩)、笔试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三个方面来裁定学生的最终成绩,评定人员也由原来教师一人评定改为教师和学生小组评定相结合。同时,对专业《电工实训》、《电气控制综合实训》、《维修电工中级证》、《维修电工高级证》等课程采用教考分离、以证代考。
4、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全面推行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院近3年投入大量的经费,增设了多个多媒体教室和移动多媒体,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使用多媒体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学院要求所有教师上课都要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全面推行信息化教学,增强了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全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本专业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四年时间,在各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而且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学生、教师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实训设备、场地的更新、调整,课程标准、课程考核方式的确立促进了新的课程改革的推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总体来说,专业教学改革是成功的,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也必须找出一条符合国情、符合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