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HIC:之前因为新书《量恒街》获得了一些奖项,获奖这件事对您来说还重要吗?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笛安:首先,“人民文学奖”对我来说确实是意外之喜,因为我没想到一个完全写当下的小说会获得评委们的认可,意义也许就在于——至少有人注意到了我这些年的改变,在写作上,我的改变是有意识的,在追求一些和之前哉然不同的东西。有人看到了这个,这很重要。至于《人物》杂志的年度进取面孔,我觉得他们对我太好了——我这样持续拖稿的一个懒惰的作者,出了一本书就获得了年度进取的鼓励——这样一来我还真的不好意思不勤奋了。
CHIC:网上很多提到您这本书时,会有很多“沉寂4年,暌违55年”这样的字眼,这几年觉得自己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笛安:其实我并不是刻意想要停下来这么多年,这几年成了妈妈,曾经人生里那些管理时间的办法几乎都用不上了,学习适应这个新的身份不知不觉间就过去了很久。我从没有想过不再写作,一直都是把作家这个身份当成我人生一个最重要的标签的。所以,当小朋友稍微长大一点的时候,开始艰难地督促自己开始工作。最大的变化是——我想我的性情有了很大的改变,因为小孩最需要的是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所以我在生活里越来越平和了。往日那些激烈的东西变得很少了。
CHIC:有读者会说觉得这次写出来的作品和之前有所不同,但您说,面对自己的作品,有时候“无情”是必须的,这个“无情”怎么讲?
笛安:就是不要过分地觉得自己必须成为他们中的谁。有时候作者本人的叙述代表的不应该是特别多的与人物们的共情——这不代表我不爱他们。而是说,作者视角应该包含一些复杂的东西,比如说天地不仁,那么作者的视角应该是讲出来那种残忍的东西的,这跟我这个作者本人的立场和偏好都无关,世间如果原本如此,那就忠实于这种残忍,或者说,不要过度地描述这就是残忍——或许这只不过是自然规律。
CHIC:就爱情而言,每个人最爱的人都是自己,您完全同意这句话吗?
笛安:不太同意,有些人最爱的是爱情本身,有些人根本连自己都不爱所以没能力爱任何东西,还有很少很少的一部分人,真的爱一个人本人,爱那个“他人”远远超过爱自己。这样的人非常少,隐藏在众人之中。而且我觉得,大多数人,其实没那么爱自己的——只不过是想占便宜,这和爱自己还是不太一样。
CHIC:从内化的计好型人格,害怕让别人失望,到现在分享给大家能够勇敢也是一种运气,这期间内心经历了怎么样一个过程?
笛安:就是一种——像是车祸一样的感觉吧,我原本以为我可以永远努力做一个让周围人满意的人,后来有一天我突然觉得,这个美好的平衡不可能永远维持下去,打破它,让周围人惊愕或者失望,其实忍一下就好了,很快就会过去的,然后豁然开朗,天地宽了,人的呼吸也会变得自如起来——对,我就是这样的人,然后呢?然后我就能好好地活下去了。
“观察人物也是一种修炼自我的过程,面对自己的弱点与不堪,尽可能地承认它也不美化,这其实很难。”
CHIC:在之前您提到,“写作”这个行业带给一个人最致命的东西,就是一个写作者会日益过分看重自已的存在感,越来越拿自己当回事。这个是您现在对于作家这个职业身份越来越厌倦的主要原因吗?
笛安:是,没错,时刻过分看重自己的人都很乏味的,他们理解不了很多事情但是自己不自知。有一些同行,说话的时候时不时就提起自己的某篇作品里的某个人,自己刊登于某个没人听过的杂志的专栏里的某些观点——你为什么要假设所有人都了解你的作品呢?你又不是鲁迅本人——可能常年的写作会异化一个人,我非常恐惧成为一个那样的作家,所以还不如少写一点,少以“作家”的身份出现在人前,这样或许能延缓变成自己讨厌的那种人。
CHIC:为什么说越来越觉得自己和作品中的人物之间是一种修行?在您看来,作家和读者之间应该保持怎么样的一种很好的良性关系?
笛安:观察人物也是一种修炼自我的过程,面对自己的弱点与不堪,尽可能地承认它也不美好,这其实很难。至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理想的关系——作者努力写,读者耐心一点等,不想等了安静离开,彼此恪守着君子之交的温润,就行了。我从不要求读者必须怎么理解我的作品,读者愿意怎么理解都可以。
CHIC:我们杂志这一期的主题是:非结果性导向,您觉得当下人是否一定要带着非常强烈的功利性和目标去做一件事?
笛安:这个事情要分人,有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功利的人,你让一个功利的人放弃自己的目的性,那其实是一件不符合人性的事情。所以要先弄清楚自己真正的诉求,如果就是一个功利的人,那就承认自己就是目的性强,就是想要达成某个目标,设置一个相对合理的目标就好了;至于一些没那么功利的人,就不要让功利的人的目的打扰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不做就不做。我的認知其实是,很多人就是什么都不想做的,对这些人讨论目的性,其实也没那么恰当,什么都不想做的人,就尊重他们吧,大家不要互相打扰。这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