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eeeeeddd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是当今大学生生活、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网络给大学生带来了信息革命和全新的认知方式。另一方面网络也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带来了种种冲击,导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取向的紊乱、选择的迷茫。因此,改变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与方法,针对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虚拟性、自由性等特点,对大学生施加思想意识、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等方面的影响,网络思想道德教育路径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一确立主体间性的网络主客体关系
  从理性的视角看,人的主体性在于人的自我认识的能动性。在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由于受主客二分的哲学观念的影响,往往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简单地理解为一种主客体关系,强调教育者的中心与权威地位,忽视了受教育者的自我特性,导致思想道德教育的低效。在网络时代,人的独立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颠覆,“‘科学的和平主义史观’的假设是,在一个高度依存化、日益复杂化、越来越符号化的数字时代里,人与自然、物、他者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甚至在消弭,更进一步,独立的、均质化的、‘干净透亮’的主体已经(或者早已)被机器的齿轮、编码的程式、虚拟的空间,撕裂得七零八落”。[1]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多样性,获取网络资源的平等性、共享性,教育者不再能够过滤信息,独占教育的话语权。同时,受教育者获取信息的独立性,交流的自由度,个性化的表达、自我意识等极大地发展了,其主体性得到增强。
  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交互性使得“人—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变成了“人—机—人”的间接交往。网络人在网络社会中挣脱了社会人的等级限制,网络成为一个融入无数人的思想的生存空间,人与人之间处于一种平等的关系网络之中。在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中,构建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能够消解教育者以自我为中心,而受教育者成为旁观者的教育弊端。在网络中,各种网络媒介使得人与人之间实现着信息的自由自在的互动交流。在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交往,有助于双方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实现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
  二构建双向互动的网络交往模式
  主体间性的网络主客体关系的生成改变了传统的知识获取方式。“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获取机会的平等性,使得教育者难以再有信息的‘先导权’和‘支配权’,教育者也很难通过‘信息过滤’的方式对教育对象施加‘纯粹思想’的教育。”[2]网络中“人—机—人”的间接、虚拟交往方式弱化了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中“人—人”之间的直接交往的教育者的权威。网络空间的超时空特性,打破了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中,教育的互动必须是在场的状态,“异步交流使交流时间变得有弹性:人们可以在任何个人方便的时候和地点阅读和回复信息。”[3]使得受教育者获得了更广泛的自由和身份的改变。“它们结合了大众媒介的快速传播,以及个人沟通的广泛特性,并且允许在局部性的社群里拥有多重成员身份。”[4]
  “在交往实践的意义上,只有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真正发生了实质性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真正有了双方创造性、能動性的显现,我们才能说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过程。”[5]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双向互动模式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趋于对等,大学生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与教育者进行互动、质疑和交流。教育者的思想观点也更易被受教育者接收。“我们人类典型完满的榜样应该是对话式的,道德的获得是个体在与社会道德环境的对话中建构起来的。”[6]充分利用网络论坛、QQ、微博等与大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突破时空界限的对话交流可以极大地提高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使大学生在自由式的互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道德教育信息的熏陶与感染。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为主体的双向互动的交往,主体间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为双方提供了思辨、自我反省的交流范式,促进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相互尊重,真诚相待情感,改变了网络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各说各话”和“自说自话”的境遇。从灌输走向分享、从教授走向对话的转换,开启双方的“知”、“情”、“信”、“意”、“行”的思想道德形成过程。
  三创设耗散结构性的网络环境
  20世纪70年代,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金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某一特定阈值时,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能量与物质,就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状态,这种远离平衡态的、稳定的、有序的结构称之为“耗散结构”。一个典型的耗散结构的形成与维持的条件在于———系统是开放的,存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具有导致系统从杂乱无章变为井然有序的涨落,如自组织。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的特点,构成了一个耗散结构。
  环境是思想道德教育结构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创设具有耗散结构特性的网络环境,使无序、混沌的网络空间变为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平衡的、稳定的、有序的网络环境是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路径。首先,利用互联网技术,以计算机、手机等现代通信手段为媒介,把思想道德教育的相关资源进行知识的整合,形成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结合的大学生积极参与的网络学习环境。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结合是指网络环境的设计应使思想道德教育的知识体系和大学生个性化的价值诉求相统一。在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构建过程中,教育者要广泛地收集、分析、整理相关的教育资源,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和网络系统的储存方法,建立科学的数据库系统。同时应遵循大学生崇尚时尚、追求变异的个性化特点,进行知识的分类,增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吸引力,满足大学生的知识诉求和价值的认同。其次,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建设应使理论性与实践性相融合,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理论性既要重视理论的系统学习与灌输,又要利用网络的丰富性,把视频、图片等各种多媒体和生动的、鲜活的案例融入理论之中,网络内容的新颖性可以更好地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网络内容的时效性、直观性减少了信息的扭曲与失真,有助于增强教育的实效性。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实践性就是要发挥大学生自组织的功能和教师沟通、交流、引导功能。网络技术发展与多元网络文化、价值、观念的存在构成了大学生相互联系的过程,形成了较强自组织性的个体与群体关系。大学生在浏览网络内容时往往喜欢把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思想或有价值的信息发布到网络之中。教育者应充分利用QQ群、微博、微信等各种网络媒介与大学生展开交往、传递信息、思想交流、价值引导。   四构建多样化的网络教育方法体系
  “网络社会是在自身本质力量的增长过程中,由对现实的改造到对虚拟的创造所产生出的社会连续体”。[7]在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上,虚拟网络教育应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把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结合起来。對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网络热点事件,应分析其现实社会的根源,对大学生进行理性疏通。在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过程中,应构建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约束机制,网络的虚拟性需要大学生加强自律,强化自我的道德修为,提高自身的素养,明确自我的网络道德责任,自觉地承担网络义务,践行网络道德规范。网络事件又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完备的网络规章制度可以有效地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在封闭的环境中,通过文本、对话、视频等形式,面对的受众范围较小。而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可以采用超文本的形式,借助于网络论坛、博客、MSN、QQ、微博等突破时空的限制,可以无限制地复制与粘贴和超链接,海量储存的方式使得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信息的流动无空间、时间的屏障。建立专门的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网络平台和营造宽松舆论氛围,让学生在网络上自由地说出自己的心声,抒发自身的情感,并把显性的灌输教育与隐性的渗透相结合。显性的灌输教育包括系统的思想道德理论的教育和正面的宣传。如在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中,针对某一问题,主动设置议程,引导舆论走向,用主旋律占领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隐性的渗透主要在于使用隐性的方法、渗透的手段把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寓于网络之中,在大学生进行网络活动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精神洗礼。
  参考文献
  [1]段永朝.互联网:碎片化生存[M].中信出版社,2009:13.
  [2]杨立英.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特性与教育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1):60-65.
  [3]曼纽尔·卡斯特.跨文化的视角[M].周凯,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49.
  [4]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446.
  [5]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7.
  [6]Bernstein,R.J. Philosophical profiles:Essays in a Pragmatic Mode [M].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86:114.
  [7]张再兴,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35.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2010年开始,教育部连续举办了四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和三届“每月一星”学习宣传活动,在全国教育系统引起了强烈反响,并掀起了向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学习的热潮,营造了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他们有从事职业教育的韩亚兰、张金波、汪秀丽,有搞特殊教育的刘佳芬、黄金莲、杨小玲,有扎根山区的汪金权、范妹锁、孔庆菊,有从事幼教的石利颖、孙明霞、吴绍萍,还有来自小学、中学、大学的李吉林、张丽莉、胡遂等。他们胸怀祖
自我评价我是江苏启东市人,出生在贫农之家,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现在二哥、姐姐还健在。小时候读过三年改良私塾,期间还做过短工、苦力和小贩,当过三年学徒,1942年参加革命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本人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总结发现进行头部拍打、手梳、按摩等,能起到健脑、养生作用。我已60来岁,身体还是很健康,很少生病。我现在食欲正常、体重不变、体能不差、牙齿坚固
一、“放”与“收”的艺术    纵观当今原生的语文课堂,最常见的教学课型通常有两大类。其一,传统式课型。其特点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注重教学目标的落实,注重认知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课堂上教学信息密集,教学环节完整,教学任务的完成基本上以教师“预设”目标的实现为准。其二,开放式课型。其特点是以学生研讨为主,教师大胆放手,为学生创设广阔的自我学习空间。具体表现为:学生思维活跃、求知主动,互动性强。这
近些年来关于大学生自杀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思考,其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不断上升。CNKI数据库近十年来关于大学生自杀研究的文章数量是过去二十多年的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了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观点、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呢?    一、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是学生产生共鸣的前提条件    共鸣,就是思想上和情感上的认同,就是心灵之弦的共鸣。在文学作品中虽然文学形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