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字字形演变及字义梳理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h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意”字作为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在学习者积累词汇量、掌握词义、理解句意的学习阶段有很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有关整理“意”的字形演变和字义梳理的文章较少,本文在参考查阅字书的基础上阐释“意”字的字源,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其金文是由“言”和“口”二字组合成的,到了《说文解字》中出现了变化。“意”字从构造上来看是六书中的会意字,字形演变较为稳定,引申的字义丰富且使用频率高。分析“意”字不僅在本体研究上能够帮助学习者掌握其结构和意义,也可以为第二语言教学特别是汉字教学上给予教学建议。
  关键词:“意”;字形;字义;教学
  一、“意”的字源及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配套规范《通用规范汉字表》,是通行的记录现代汉语的规范汉字集,该字表一共收录汉字8105个,制定了现代通用汉字在字量、字级和字形等方面的规范。“意”字作为字表中为满足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的基础汉字,不论在针对母语语言学习者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还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汉字教学中都具有常用性、重要性等属性。
  东汉时期,文字学家许慎编著了《说文解字》作为语文学习的工具书,是中国最早的、用小篆书写字头的字书,其出现年代久远,也是世界上出现较早的字典之一。这本书对“六书”进行了解释并运用到解析汉字中,按照540部部首,系统地分析了汉字字形并考察其字源。《说文解字》:“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於記切。”“意”属于心部,按照六书中造字法分类属于会意字,从心从音。意为志,其含义与构成他的部件“心”、“音”有关,听到声音就知道心里想表达的内容。在古人看来,人的思想并不在脑海中,而是在人的心中,所以从心。
  但也有学者认为“意”字为形声字,其中“心”表形,“音”表声。但“音”字属于音部,於今切,但“意”字属于心部,於記切。二者在反切法上读音不同,故“音”部不能算做是形旁,“意”字也不能解释为形声字。形声字是由表示意义范畴的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旁组合而成;会意字是根据各自的含义所组合成新的汉字。本文认为,“意”字的构造更符合会意字的构造规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的说法更具说服力。
  “意”字由“心”和“音”构成,“音”是由“言”的衍生而来的,最初金文的“意”字是上“言”下“口”,表示“意”是“口”中说出的“言”。《说文解字》中“言”是“从口、?(qiān)声”的形声字,作为部首出现。而“音”字为指事字,始见于春秋时期,金文和小篆描画的都是“言”字,后来在“言”字特别是下面的“口”字中加了指事符号,表示声音就是从口中发出的。这声音可以是人说出的语音,也可以是人唱出的乐音。“音”与“言”在意义上是有联系的。发“言”为声,声成文谓之“音”。说文记录的大篆字体将其下面的“口”字改为“心”字,表示“意”是“心”中想出的“言”。
  “意”字的出现较晚,根据现有的古文字材料来看,“意”字最早形体出现在出土的战国秦睡虎竹简上,而这一字形是介于小篆和隶书之间的书体。战国秦睡虎竹简又称睡虎地秦墓竹简或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据考察该竹简写于战国晚期和秦始皇时期,反映了“隶变”这一汉字演变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打破了古汉字象形的历史,使汉字逐渐符号化、简化,便于日常书写。但按照汉字字形演变的顺序来说,最早的字形应该为出现在《说文解字》中的篆书。“意”字演变从小篆、汉隶再到楷书,字形结构稳定,整体上依旧是上“音”下“心”。
  二、“意”字字义梳理
  “意”字的文献材料最早见于《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在《诗经·小雅·正月》中“终逾绝险,曾是不意。”结合前后文的理解,这句话应翻译为“只有这样做才能最终渡过艰险,不要不考虑这些事情。”其中“意”应解释为留意、考虑。
  “意”字的本义为人心里所想,可以分类为心志、心意和意思三种。
  (一)心志
  “意,志也。”心志,包括人的内心境界和内心意图,引申为胸襟、意图。
  1.表示人的内心和胸襟,有如下例证:
  “宽仁爱人,意豁如也。”(《汉书·卷一·高帝纪上》)
  “除尔贪图,袛慎意业。”(《云门颂》)
  2.表示人的意图,有如下例证:
  “用君之心,行君之意。”(《楚辞》)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聊斋志异·狼三则》)
  人的意图有好有坏,好的称之为意志,坏的称之为成见,“意”字可以引申为意志和成见。
  (1)表示人的意志,有如下例证:
  “明君在上,便僻不能食其意。”(《管子·君臣下》)
  好的意图引申为意志,意志坚定,意志远大,可以引申为志向,有如下例证:
  “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2)表示人的成见或者私念,有如下例证: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二)心意
  “意,从心从音。”通过声音表达心意。心意包括人内心的愿望、人心中的推测以及人的不同见解和看法。
  1.表示人的愿望,有如下例证:
  “申侯伯善持养吾意,吾所欲,则先我为之。”(《吕氏春秋·仲冬纪·长见》)
  2.表示推测和猜测,有如下例证:
  “何意致不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意北亦尚可以。”(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聊斋志异·促织》)
  “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庄子·胠箧》)
  “君子善谋而小人善意。”(《管子·小问》)
  人心中的猜测一旦向坏的方向发展就会变成怀疑,“意”字可以引申为怀疑,有如下例证:   “于是天子意梁。”(《汉书·梁孝王武传》)
  “为计而使诸侯有意伐之心,至殆也。”(《韩非子·存韩》)
  3.表示人心中不同见解和看法,有如下例证:
  “吾意不然”(我的看法不是这样。)
  (1)人内心的见解和看法可以引申为人自己的思想以及面对事情的考虑,有如下例证:
  “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吾意不然。”(唐·柳宗元《桐葉封弟辨》)
  (2)这种见解引申为表达人内心的考虑,有如下例证:
  “终逾绝险,曾是不意。”(《诗经·小雅·正月》)
  “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礼记·王制》)
  (三)意思
  “意,察言而知意也。”意思既可以包括文字、言行的意思也可以包括人内在的情感,更可以引申为事物外在所表达的意思、情趣:
  1.表达文字意思的,有如下例证: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易经·系辞上》)
  “是意能 遣辞,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唐·杜牧《答庄充书》)
  2.表达人的情绪情感的,有如下例证: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聊斋志异》)
  “临岐意颇切,对酒不能吃。”(唐·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唐·刘禹锡 《竹枝词》九首之二)
  3.表达事物情志情趣的,有如下例证: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唐·杜甫《登兖州城楼》)
  三、“意”字假借
  “意”字除引申义以外,其假借义在使用中频率也较高。假借字是指假借已有的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表达所要表达的意思,不造新字但表达新意。对于一些不能用象形、象意方式随时造出来文字的情况,作者假借已有的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
  假借字中又有分为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假借。假借字是由于有些汉字无法根据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创造出文字来表现,所以只能假借已经存在的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来体现。这里指的是本无其字的假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如下例证:
  ①《庄子?天道》:“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例①中“意”是“噫”的假借字,读音相同,在句中作为叹词表示感叹。古字为“意”,今字为“噫”字。
  假借中本有其字的字实际是通假字,是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属于错字或者别字是用读音或者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叫做“本字”。在“意”字使用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很多通假字,有如下例证:
  ②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称》:“华之属,必有覈(核),覈(核)中必有意。”
  例②中“意”字通“薏”,表示果仁。“薏”是本字,“意”是别字。
  ③《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众人或或,好恶积意。”
  例③中“意”通“亿”,表示数量的庞大。“亿”是本字,“意”是别字。
  ④《墨子?明鬼下》:“岂女为之与,意鲍为之与?”
  例④中“意”通“抑”,表示或者、还是。“抑”是本字,“意”是别字。
  ⑤《汉书?高帝纪下》:“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
  例⑤中“意”通“懿”,表示美好。“懿”为本字,“意”为别字。
  四、从汉字研究到汉字教学
  “意”字除了针对本体的研究外,其字形的演变和字义梳理对第二语言教学而言也有很大的帮助。在总结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优势和难点时,学者们常常会提到汉字是学习汉语最难的部分。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汉字的教学和汉语的教学是完全不同的两套系统,其中最典型的差别就在于汉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主要通过第二语言习得掌握,但汉字的学习更多倾向于有意识的学习而非习得,主要依靠教师对汉字理据性知识的讲解。
  目前很多第二语言学习者面临能认字但不能理解字的困境,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来说是一大阻碍。汉字除了字形、字义、读音需要进行教学外,汉字的理据教学也应成为汉字教学的一大重点。学习者一般都是成年人,理解能力较强,增加理据性的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汉字是表意文字、自源文字,汉字自古代沿袭至今其构形、表意、读音都具备一定的理据,理据就是汉字构形、表意、读音的一个依据或者道理。汉字的构件功能、方式多种多样,每一个汉字都暗含着一定的理据,将理据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传授给学习者,能够加强其对于汉字的理解并加深印象。
  五、结语
  本文研究对象“意”字作为会意字,由两个独体形符“心”和“音”组合而成,形符对于汉字整字来说能够帮助理解,解释为察言而知意,了解形符含义后能够提高学习者对汉字的理解,有利于学习者根据形符构造书写出正确的汉字。这需要学习者在构造的基础上理解并记忆本义,教师再通过逻辑性的梳理,对学习者进行与本意有关联的引申义的讲解。但汉字除了本义和引申义以外,还有突破了汉字原有形义关联的假借义,这也是使得汉字学习难度大,句意理解有偏差的原因之一。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习者,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选取意义进行讲解,在学习者能够接受的程度范围内进行合理教学。
  六、参考文献
  [1][东汉]许慎原著;汤可敬撰.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7.07:1439.
  [2]余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广韵[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07:358.
  [3]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整理. 康熙字典 标点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8.08:339.
  [4]李学勤主编;赵平安副主编.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2013.07:925
  作者信息:肖扬,女,汉族,内蒙古包头市人,硕士在读,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其他文献
摘要:近几十年来,林语堂的在文学上的成就一直蜚声中外,而他在翻译上的成就也是不相上下。他的翻译思想主要集中体现为三大标准——忠实、通顺、美,这对翻译实践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本文介绍了林语堂先生的生平、翻译实践、翻译思想以及译品分析,从中可以看出他在翻译实践中践行了他的翻译思想,保持了译作的可读性与艺术性。  关键词:林语堂;三大标准;翻译  一、翻译思想  (一)忠实的标准  “直译、死译、意译、胡
期刊
摘要:在如今这个“快时代”中,人心极易被物质的欲望所遮蔽,陷入精神的空虚与灵魂的麻木,渐渐迷失了纯真的自我,“内卷”在我们的生活里愈演愈烈,当代青年更是在比较的强压下失去了灵魂安稳的栖息地。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阅读经典,从传统的国学中汲取生活的经验与智慧是解决当前问题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  关键词:内卷;国学智慧;回归自性  一、当前的社会问题  自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国门,船
期刊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迅速发展进步,在数量和质量上突破,在国内产生了一定影响。民族作家在文学探索中充分认识和反思民族文化特性在文学创作中追求文化自觉,走向多元发展趋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在新时代中国梦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要书写各族人民积极参与中国变化,民族团结凝聚的巨大力量,讲好中国故事,弘扬爱国主义,弘扬新时代,弘扬当代中国价值观,
期刊
摘要:随着高职英语教学的不断研究和改革,演技人员发现情感因素在大学英语学习认知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阐述了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提高高职英语课程的具体案例,主要是以课堂活动中的warming up为例。  关键词:情感因素;高职英语; warming up  一、引言  英语教学,向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而经历了初高中的英语教学,大学的英语教学,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要求上,都有了
期刊
摘要:日本美学家大西克礼将宅寂、物哀和幽玄定义为日本三大美学概念,除这三大美学概念之外,还有另一独属于日本的审美概念—“意气”。从江户时期的游廓、游里①中,到近代文学的选材中,再到当代社会的动漫、文学和影视作品中,都有“意气”之美的踪迹。本文将简单叙述“意气”的诞生与其内在外在的表现,了解了这一美学概念之后,对于一些日本文化、文学作品将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日本文化 日本美学 意气  1
期刊
摘要:陕甘宁边区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在形成并巩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领导下,实现中国革命的两大历史性转变,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历史性转折意义的伟大胜利,极大地加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程,塑造了伟大的政党形象。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里执政思想的真谛,吸收和借鉴延安时期丰富的政党形
期刊
摘要:东周即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礼乐文明的发源起始期,所蕴含的和谐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引导着我国美学思想的发展与丰满,在此之下对于东周社会中所蕴含的和谐之美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分别从东周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和谐所在进行分析,从而了解东周社会下的和谐思想的总体表现,并分析其影响与意义。  关键词:东周;和谐;影响  东周自公元前770年开始,至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灭
期刊
摘要:本文从模因论视角出发,对网络谐音语言进行了探究。主要通过在互联网对网络谐音语言进行搜集分类,发现共可分为五个大类别,分别为外来语谐音模因、方言变异谐音模因、普通话同/近音谐音模因、数字谐音模因和字母谐音模因。其次对网络谐音语言模因的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发现这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外部原因在其形成过程中起着相对更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模因论;网络用语;谐音  1. 引言  根据中国互
期刊
摘要:本质内核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自诞生就发挥着鼓舞人心、激发革命热情的积极作用。新时代推进张思德精神大众化,有助于加强党的建设,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有助于实现中国梦。面对目前传播的现实境遇,要从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创新传播载体和渠道,建立保障机制等方面采取措施,以提高张思德精神大众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张思德精神;为人民服务;大众化;路径  张思德是一名普通党
期刊
摘要:在鲁迅创作的小说中,人物的死亡占?较多篇章,其比?之高形成?鲁迅小说的特色之一。鲁迅通过“死亡”意象,书写封建礼教下受害者的苦难,歌颂为理想殉难的英雄人物,也寄托一些哲学理念的玄想。死亡原是让一般人敬而远之的话题,但鲁迅尽情的去“歌咏死亡”,使得“死亡”这一意象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另有深意。  关键词:封建等级制度戕害、为理想信念殉难、死亡哲学关照  一、封建等级制度下的戕害  鲁迅通过展现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