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慈善活动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表现,更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传统美德。慈善象征的是爱心、公益与社会责任。文章是以南昌地区关于大学生慈善观念与行为的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心中的慈善观,促进大学生在社会慈善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慈善;公益
一、当代大学生慈善事业意识的基本现状
(1)大学生参与慈善公益活动的热情度及参与渠道。当今大学生慈善观薄弱,对慈善活动的热情度不足。很少有人长期、定期的参与慈善,一般都是遇到自己感兴趣或重大社会事件才参与,捐赠形式也比较单一。当问及大学生是否参加过慈善活动时,其中有93.75%的大学生表示参加过,6.25%的大学生则没有参与过。关于参与的频率,3.47%的大学生每周关注慈善新闻,积极寻找机会进行慈善活动;5.56%的大学生表示有固定的关注目标,坚持参加;30.56%的大学生是遇到自己感兴趣的才会参加;44.40%的大学生是遇到全社会的重大事件才会参与其中;还有15.97%的大学生由于其他的原因未参与。72.20%的大学生是通过现场捐赠的方式参与慈善;29.86%的大学生是通过手机、银行、网络等方式参与捐款;7.64%的大学生是加入红十字会等社会慈善机构;21.53%的大学生是以志愿者、义工身份的形式参与慈善活动;13.89%的大学生是通过其他的方式参与到慈善活动中来。(2)大学生对慈善公益的认识和态度。对于现今社会的慈善氛围及发展趋势,大学生有自己的认识,对于新型的慈善渠道,如网络及手机等的可行性,建议发展的和存在质疑的比例基本相当。对于影响慈善的因素则来自个人和社会两大方面。调查显示:个人经济水平、公众诚信、个人观念是影响大学生参与慈善活动的主要因素。在问及“您认为哪些因素阻碍了现今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时,选择“大学生慈善透明度不高、对捐款的使用情况不明了,导致公信力下降”,“相关法律和制度不完善”成为主要因素。
二、高校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代慈善理念尚未普及。在传统思想中,普遍认为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理所当然应由政府承担。大学生一般都是消费一族,经济收入直接影响到参与慈善事业的行为与观念,大学生对社会慈善事业的了解较少,慈善意识薄弱,平时只有3.47%的人们会主动关注慈善事业的发展,30.56%的大学生通常是遇到自己感兴趣的慈善活动才会参加,44.40%的学生是遇到重大事件才会参加,其余的对不了解不感兴趣的则完全不理会。(2)政府职能亟待转变。社会的诚信度缺失,当今社会出现许多“伪”穷人,欺骗公众捐款,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上的捐款持怀疑态度;慈善透明度不高,对捐款的使用情况、流向不明确,导致大学生对慈善事业诚信度的缺失、对公信力的下降;慈善事业发展缓慢,社会上的慈善机构数量不多、质量不好,内部组织建设不规范,效率低下,缺少有效的管理。这些都需要政府转变职能,为大学生参与慈善行为多做公开、透明的服务。(3)慈善组织自身建设有待加强。由调查看出43.75%的人认为慈善质量差,81.94%的人认为信用度低。原因是由于受法律法规完善性不够、慈善组织独立性差、旧的管理模式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慈善组织的自身建设存在薄弱环节。有的慈善组织制度建设不完善,创新不够,资金运作和增值效率不高,滞后于社会形势的发展,影响了整体的公信力,降低了人们参与慈善的热情。
三、关于大学慈善事业的措施与建议
(1)学生自身角度。大学生需要增强自身的慈善意识,积极主动关心慈善事业的发展。在校大学生的经济能力有限,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多余的经济物资援助他人,但大学生的慈善意识需要提高,积极主动的发掘身边可以进行的,选择较为实际的参与慈善的方式。(2)学校角度。学校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参与慈善的平台,学校及校内的社团组织应在全校倡导人道主义精神,鼓励党员及学生干部带头参加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组织开展的公益慈善活动,促进慈善事业在校园中的发展。另外,学校可以采用标语,海报等鼓励形式,营造慈善公益氛围。(3)社會角度。当今社会诚信度缺失是一大问题,慈善结构首应先提高自身质量和诚信度,让民众特别是大学生对其安全性、有效性有信心,如做到捐款使用、流向情况公开透明化等。同时,政府应提高对慈善机构的重视程度,在监管上加大力度,以求让更多人参与到中国慈善活动中来。
慈善公益是我们中华人民都应该意识到的很重要的活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对社会及其个人都具有重大意义,推动着现代文明和人道主义的发展。社会和学校应该为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与氛围,让当代大学生继续发扬慈善公益事业,向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借慈善的火把温暖世界。
参考文献
[1]张奇林.论影响慈善事业发展的四大因素[J].经济评论.1997(6)
[2]李晓科.刍议当代大学生主导价值观[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8)
[3]郑功成.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与需要努力的方向[J].学海.2007(3)
[4]常锐.论我国公民慈善意识的培养[J].扬州大学学报.2010(1)
【关键词】大学生;慈善;公益
一、当代大学生慈善事业意识的基本现状
(1)大学生参与慈善公益活动的热情度及参与渠道。当今大学生慈善观薄弱,对慈善活动的热情度不足。很少有人长期、定期的参与慈善,一般都是遇到自己感兴趣或重大社会事件才参与,捐赠形式也比较单一。当问及大学生是否参加过慈善活动时,其中有93.75%的大学生表示参加过,6.25%的大学生则没有参与过。关于参与的频率,3.47%的大学生每周关注慈善新闻,积极寻找机会进行慈善活动;5.56%的大学生表示有固定的关注目标,坚持参加;30.56%的大学生是遇到自己感兴趣的才会参加;44.40%的大学生是遇到全社会的重大事件才会参与其中;还有15.97%的大学生由于其他的原因未参与。72.20%的大学生是通过现场捐赠的方式参与慈善;29.86%的大学生是通过手机、银行、网络等方式参与捐款;7.64%的大学生是加入红十字会等社会慈善机构;21.53%的大学生是以志愿者、义工身份的形式参与慈善活动;13.89%的大学生是通过其他的方式参与到慈善活动中来。(2)大学生对慈善公益的认识和态度。对于现今社会的慈善氛围及发展趋势,大学生有自己的认识,对于新型的慈善渠道,如网络及手机等的可行性,建议发展的和存在质疑的比例基本相当。对于影响慈善的因素则来自个人和社会两大方面。调查显示:个人经济水平、公众诚信、个人观念是影响大学生参与慈善活动的主要因素。在问及“您认为哪些因素阻碍了现今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时,选择“大学生慈善透明度不高、对捐款的使用情况不明了,导致公信力下降”,“相关法律和制度不完善”成为主要因素。
二、高校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代慈善理念尚未普及。在传统思想中,普遍认为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理所当然应由政府承担。大学生一般都是消费一族,经济收入直接影响到参与慈善事业的行为与观念,大学生对社会慈善事业的了解较少,慈善意识薄弱,平时只有3.47%的人们会主动关注慈善事业的发展,30.56%的大学生通常是遇到自己感兴趣的慈善活动才会参加,44.40%的学生是遇到重大事件才会参加,其余的对不了解不感兴趣的则完全不理会。(2)政府职能亟待转变。社会的诚信度缺失,当今社会出现许多“伪”穷人,欺骗公众捐款,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上的捐款持怀疑态度;慈善透明度不高,对捐款的使用情况、流向不明确,导致大学生对慈善事业诚信度的缺失、对公信力的下降;慈善事业发展缓慢,社会上的慈善机构数量不多、质量不好,内部组织建设不规范,效率低下,缺少有效的管理。这些都需要政府转变职能,为大学生参与慈善行为多做公开、透明的服务。(3)慈善组织自身建设有待加强。由调查看出43.75%的人认为慈善质量差,81.94%的人认为信用度低。原因是由于受法律法规完善性不够、慈善组织独立性差、旧的管理模式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慈善组织的自身建设存在薄弱环节。有的慈善组织制度建设不完善,创新不够,资金运作和增值效率不高,滞后于社会形势的发展,影响了整体的公信力,降低了人们参与慈善的热情。
三、关于大学慈善事业的措施与建议
(1)学生自身角度。大学生需要增强自身的慈善意识,积极主动关心慈善事业的发展。在校大学生的经济能力有限,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多余的经济物资援助他人,但大学生的慈善意识需要提高,积极主动的发掘身边可以进行的,选择较为实际的参与慈善的方式。(2)学校角度。学校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参与慈善的平台,学校及校内的社团组织应在全校倡导人道主义精神,鼓励党员及学生干部带头参加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组织开展的公益慈善活动,促进慈善事业在校园中的发展。另外,学校可以采用标语,海报等鼓励形式,营造慈善公益氛围。(3)社會角度。当今社会诚信度缺失是一大问题,慈善结构首应先提高自身质量和诚信度,让民众特别是大学生对其安全性、有效性有信心,如做到捐款使用、流向情况公开透明化等。同时,政府应提高对慈善机构的重视程度,在监管上加大力度,以求让更多人参与到中国慈善活动中来。
慈善公益是我们中华人民都应该意识到的很重要的活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对社会及其个人都具有重大意义,推动着现代文明和人道主义的发展。社会和学校应该为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与氛围,让当代大学生继续发扬慈善公益事业,向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借慈善的火把温暖世界。
参考文献
[1]张奇林.论影响慈善事业发展的四大因素[J].经济评论.1997(6)
[2]李晓科.刍议当代大学生主导价值观[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8)
[3]郑功成.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与需要努力的方向[J].学海.2007(3)
[4]常锐.论我国公民慈善意识的培养[J].扬州大学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