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脚上岸的新“渔民”生活

来源 :南岛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yin_wang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潭门镇位于海南岛东海岸中部,地属琼海市,毗邻博鳌镇。几年前,琼海潭门镇还是一个并不出名的渔业小镇,这里的人们靠着传统的出海捕鱼过生活。仅仅几年时间,在政府和潭门人的共同努力下,潭门成为闻名全国的风情小镇。小镇的闻名,要归功于当地兴旺起来的砗磲工艺品生产和销售。从几年前的十几家砗磲工艺品销售店,增加到了目前四百余家,每天到潭门镇上选购砗磲的游客和商人络绎不绝。
  潭门不大,就几条街,街两边遍布砗磲雕刻为主的各种贝壳类工艺品店铺。店铺的建筑风格一致,以白色为主,临街的商铺的石柱统一用白色海石装饰,显得十分干净洋气。店铺几乎都开着门,一眼可以看见店内各种砗磲雕刻。冬日的潭门港略显拥挤,街道两旁停满小轿车,且有很多都是内地的车牌,这些车辆的主人,绝大部分是到潭门来选购砗磲等工艺品的。潭门,这个曾经偏居海南一隅的千年渔港,正变身为风情浓郁的南海渔家风情小镇,越来越多的渔民纷纷改行从事砗磲买卖、餐饮、旅游等行业。
  老渔民:捕了一辈子鱼,对海有感情
  我们见到卢业益时,身为“海之家”砗磲店店主的他,正在店里招呼前来购买砗磲的游客。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交易确定,客人带着满意的砗磲离开。砗磲,是生长于南海和印度洋中的一种大型贝类生物,主要栖息在珊瑚礁间的浅水环境里,形如蚌蛤,壳大而厚,肉可食,体重最大可达三百多公斤。过去主要是卖砗磲肉挣钱。近年来,由于珠宝加工业的介入,将砗磲的壳切割、打磨,或者干脆磨成粉状后再压制成各种首饰,盈利十分丰厚。潭门在中国最大的砗磲集散地,在这里,砗磲产业链已经雏形初现。
  “这是我们店的镇店之宝,采自黄岩岛的砗磲,它紫中透亮,层次非常明显;这是砗磲做成的水果盘,实用又不失工艺美感……”卢业益滔滔不绝地向我们介绍他店里的宝贝。卢业益说,这家砗磲店其实是他的小儿子开的,小儿子外出,他在店里帮忙看店。
  今年48岁的卢业益,已经有近40年的捕鱼经验。谈起出海捕鱼,卢业益打开了话匣子。“以前捕鱼就是靠经验,看天气、看风向,有时候遇到风浪,又无法及时靠岸躲风,就会遭遇危险。以前渔民出海,需要冒很大的风险。”
  科学技术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如今,潭门渔民出海捕鱼的条件已经得到大大的改善。所有的渔船都是机械动力发动,渔船上有卫星导航系统、电台,海上风力、海浪大小等气象信息会在第一时间传送给他们,为船进港避风提供充足的时间。除此之外,渔船上都配备对讲机,随时可以与岸上通话。“一旦出事,海上搜救队都能定位到出事船只,救援工作很快会开展。我们出海的风险是大大的降低了。”卢业益说。
  到现在,卢业益每年都还出海捕鱼。卢业益出海一次,大概一个月左右,一次可以收入一两万元,一年大概出海四五次。“潭门人靠海吃海,我捕了一辈子鱼了,对海有着深厚的感情。现在生活水平比以前好很多,但是得空的时候,船长召集水手出海,我还是想出去捕鱼。”卢业益说,“南海就是我们的‘祖宗地’,我们祖祖辈辈都靠着这片海生活。”对于潭门渔民来说,去南海捕鱼不仅仅是谋生的一种手段,潭门人几百年来都行走在这片浩瀚的海域上,他们早已把南海看成了世代做海的“土地”。
  南海,这片承载和见证着潭门先辈们足迹和记忆的海洋,被潭门人称为祖宗海,又被潭门人誉为第二个故乡。千百年来,南海是潭门人赖以生存的“土地”,但随着近年来人们的捕捞力度加大,南海资源正在逐渐减少。出一趟海,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利润和付出的成本及夹带的风险相比,很多人会觉得岸上的生活会更安稳些。随着潭门海产品工艺加工业的兴起,愿意去南海捕捞的渔民越来越少,尤其是对南海还没有深厚感情的年轻一代潭门人。“海里的鱼,一年比一年少。现在打渔,都比不上海里捞的‘石头’值钱,”卢业益说,“不少渔船都不打渔了,光抓砗磲。”
  新渔民:做砗磲生意比出海好多了
  曾经祖祖辈辈以打渔为生的潭门人,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谋生的手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潭门人,除了出海捕鱼,捞砗磲、卖砗磲成为小镇人民发家致富的新渠道。据资料显示,仅几年时间,潭门的整个砗磲产业链产值已达人民币20亿元,砗磲已经成为小镇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不少渔民洗脚上岸,做起了砗磲生意,潭门镇不大,但是砗磲店就有400余家之多,可见一斑。戴金项链、喝功夫茶已经成为新一代潭门渔民的标志。
  正聊着,“海之家”真正的店主——卢业益的小儿子——卢家赛也从外头忙完事情回来。今年刚30岁的卢家赛十几岁时就跟着父辈到南海捕鱼。捕鱼八年后,去了新加坡工作了几年,后来又回到潭门,开始经营起了砗磲生意,于是有了“海之家”砗磲工艺品店。与父亲卢业益相比,卢家赛也是靠海吃饭,但是生活却早已跟父辈的大不相同。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的深入推进,潭门人凭借着政府建设风情小镇的东风,发展海洋旅游、工艺品等产业。来潭门旅游的游客多了,砗磲生意也越来越好了。“做海的生活很辛苦,出一趟海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最怕的就是遇到风浪,有时候说不定就回不来了。我不喜欢出海,但是为了生活,又不得不出海。”卢家赛的大哥卢家宝今年32岁,说到出海,眼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随着砗磲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卢家父子在出海捕鱼的同时也开始捞砗磲,卖给收购商。后来发现砗磲市场前景良好,兄弟俩干脆选择“洗脚上岸”,做起了海洋工艺品生意。
  “不想出海了,出海风险大,在岸上做砗磲工艺品生意比出海好多了。”卢家赛是个精明的生意人,虽然刚做砗磲生意两年,但卢家赛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宝马轿车。曾经和他一起出海的同龄小伙伴,也都投身到经营砗磲贝类工艺品加工和销售的行列中来,“我有朋友做得好的,已经有好几辆宝马了。”卢家赛笑着说,比起以前下海的日子,如今潭门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并不是只有出海捕鱼这一条出路。很多渔民已经纷纷洗脚上岸,有的开起了餐饮店、工艺品店,还有的搞起了海洋旅游等,总之致富门路多了,潭门人日子比以前更加滋润了。
其他文献
《加勒比海盗》里的杰克船长靠着一个神奇的罗盘便可以横行纵横在广阔的海洋之中,闯入许许多多神秘的海洋禁地。潭门,这个小镇的名字已经响彻国内,甚至吸引了不少外媒的目光。和这里的老渔民聊天,发现现实远比虚构更精彩,完全就是电影大片的故事和镜头。在潭门见到虚龄已达七十九岁的老船长苏承芬,他是南海更路径的传承人,拥有的更路簿是极为珍贵的苏德柳本,苏德柳是他的祖父。苏承芬回到岸上已经十一年,有人也曾叫他重返海
期刊
在潭门港停泊的每艘渔船上,都设有妈祖的神龛和一百零八兄弟公的牌位。对于渔民来说,大海,便是他们的农耕田,它赐予了他们宝贵的海洋财富,这种无私的给予却又饱含着不可预知的风险。渔民们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过海上遇险的经历。祭祀,便成了他们对大海表达忠诚和渴望平安的一种方式。  黄庆河是潭门镇一个八十一岁的高龄老人,个子高瘦,穿着一件深色的西装外套,他的听力不怎么灵敏了,他离开海上也有好多年了。2008年琼海
期刊
1月31日,农历正月初一晚8点整,随着激扬的乐声,璀璨的焰火瞬间点亮迷人的帆船港。半山半岛2014海上音乐焰火晚会吸引近万人现场观看。蓝月咖啡厅、古梦食缘餐厅以及港湾吧拥有一线观景平台,同时推出的新年特色套餐更是吸引到了众多慕名而来的食客。穿梭其间服务的外籍服务员也赢来了不少好奇的目光,这些外籍服务员均是在三亚的各国留学生,谈到在三亚过中国年,他们感到颇为新奇,能够和这么多人一起过新年,看焰火,虽
期刊
布道台(Preikestolen,也译为圣坛岩),挪威著名的旅游景点,它是一个和峡湾水面垂直落差604米的平台,形状类似教堂牧师的讲台,故名。站在顶部,视野开阔,为观赏吕瑟峡湾的最美地方。从山脚步行到石台,全长3.8公里,约需2小时。这里被认为是古维京人祭祀的场所,石台顶可容纳上百人。每年7月到8月,北欧日照时间特别长,大批游客慕名而至,来此享受日光浴、观海。吕瑟峡湾位于挪威南部,全长42公里,河
期刊
暮色中,东边尚未吐白,在海南岛西北部的儋州白马井码头,女人们早已开始了一天的生计。她们头戴或尖顶或圆顶的竹编斗笠,脚穿各色水靴,肩挑扁担与箩筐,集聚在码头,拉下捂着半边脸的劣质头巾,一边聊着家常,一边翘首等待着男人们驾驶渔船满仓归来……  这是一个由女人“统治”着的码头,在这里,男人是配角,而这些“女统治者们”在当地被称为被称为“渔婆”或者“渔娘”。她们是这个古朴渔港最忙碌的身影,从凌晨时分直到艳
期刊
跟着父母去闯海  林进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与渔结的缘,他只知道自己会走会跑、咿呀学语时就已经待在船上,直到上学之前他的童年都是在渔船上度过的。林进伟是广东阳江人,上完学跟着父母来到海南继续闯海,现在还是习惯讲家乡话。童年的他跟着出海,看父母闯海;青少年的他和父母一同闯海,十七八岁下船上岸,“那时候做了几年的市场调查,最后决定开家海产店。”  然而即使已经上岸十多年,因为父母还在坚持闯海,因为每天都
期刊
黎锦,顾名思义,是黎族人的棉纺织品。黎锦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古老的《尚书》就有关于黎锦的记载,称其为“吉贝布”。它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之一。  由于黎族没有文字,黎锦不仅具有裹身的实用性,还承载起了记事的功能。黎族人将宗教图腾、风俗民情等织在了黎锦上。所以,黎锦不仅仅是黎族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也不仅仅是传统的手工艺品,而是一部独特的史书。  渊源流长的黎锦不仅记录了黎族的生产活动和民俗风情,传
期刊
玳瑁  玳瑁是一种大型海龟,也是唯一可以消化玻璃的海龟。玳瑁的角质板可制眼镜框或装饰品,甲片可入药。分布在广大的海域中。但过度的捕捞使玳瑁已经成为濒危物种,在中国近海也几乎绝迹。  砗磲  砗磲是一种大型海产双壳动物,形如蚌蛤,外壳大而厚,壳上有形如车轮的沟纹,因而称之为“砗磲”,因其产量少而显得非常珍贵。图为用砗磲做成的首饰工艺品。  海捞瓷  海捞瓷是沉入海底已有千百年的陶瓷器,在饱受海水和沙
期刊
2014年11月28日下午,海省非公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经验交流会在海南英利新能源公司召开。海南省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省工商联专职副主席王胜、徐凤、秘书长黄琅,海南省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省委统战部工商处处长、省工商联党组成员张少珍以及各市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工商联主要领导、行业协会商会负责人、相关企业代表、省工商联各处室负责人共68位代表参会。  会
期刊
五位返乡大学生,用2年多时间专心致志地去养海南四大名菜之一的和乐蟹。他们最初是抱着吃货的目的,却没想到一夜之间成为“任性的土豪”……  从苏东坡到克莱布  中国人吃螃蟹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可考,倒是有无数文人雅士竞相以诗词歌赋颂之,青史留名成为“最懂吃螃蟹的人”。这些人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吃大闸蟹的,明代散文家张岱可为代表,那时的工匠甚至发明了精致的“蟹八件”,将吃蟹变成一场行为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