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走一段诗意的旅程(上)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w800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的这句话道出了语文教学最本真的状态。我们不应回避现在中学生人文知识匮乏的现状,但正因如此,我们才更不能让我们的学生沦为纯粹的实用主义者。
  重视对中学生内心情感的教育,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在竞争压力不断加剧的社会现实面前让他们拥有对生活的满足感与快乐感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新命题。笔者以《雨巷》的教学为契机,就此做了些许尝试。在课堂中,笔者用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完成这段诗意的寻美之旅——创设情境,入情;赏析意象,析情;感悟韵节,悟情;拓展延伸,升情。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入情
  诗歌是唯美的艺术,屈原的《离骚》如此,戴望舒的《雨巷》亦如此。为了让学生尽快走进《雨巷》的唯美氛围,笔者在课前播放了江涛的MV“雨巷”,然后直接抛出本堂课的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在课前播放的音乐中,你感觉到了一种怎样的情绪?(生答:莫名的忧伤、无可名状的哀愁)。
  它取材于一位诗人的诗歌,这位诗人就是戴望舒。85年前,22岁的戴望舒用诗化的语言准确地传达出了这种微妙的情绪,感动了无数孤独寂寞的灵魂,这位年轻的诗人也因此一举成名,被誉为“雨巷诗人”。现在,就让我们一齐走进戴望舒的《雨巷》。
  (播放示范朗读,名家深情低缓的朗诵便于学生进入情境,把握朗读基调。)
  接着请学生齐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一首诗是一支歌、一幅画,有时它还蕴藏着一个故事,《雨巷》蕴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简短故事的展开让学生理清了文本的思路,课堂顺势进入第二环节:赏析意象。
  第二环节:赏析意象,析情
  诗歌的味道第一在读,第二在品。品什么?品析意象。中国诗歌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用意象来传情达意,历代诗人在意象的使用过程中使其逐渐形成了特定的比喻义和象征义。本环节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养成这样一种意识,形成这样一种能力:诗歌鉴赏应从捕捉意象入手,并围绕着意象去想象和体会。
  整首诗說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丁香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典型意象,也是整个意象群中的核心意象。就此,笔者围绕着故事主角“丁香姑娘”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在这个故事中,诗人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姑娘?这个姑娘像什么花?
  2.诗人为什么选择丁香花呢?丁香一般的姑娘有着怎样的特点?(联系图片、古诗词中的诗句、流行歌曲《丁香花》歌词,引导学生体会“丁香”意象的意蕴。)
  学生很快得出结论: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3.哪些诗句的描写更具体地表现了姑娘的美丽、高洁和忧愁呢?她有怎样的声音,怎样的动作,怎样的神情?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找出这些句子,重点品读。
  为了使学生更深刻体会到丁香姑娘美丽之外的高洁、忧愁,笔者鼓励多个学生进行朗读表演。此时再次强调朗读要点:节奏、重音、语调。
  教师引导比较:哪位同学的朗读更到位?对比朗读的双效应:强化丁香姑娘的意蕴,提升学生的朗读技巧。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突破难点:雨巷是一首重象征的抒情诗,你怎样理解诗中的丁香姑娘?诗人的忧伤缘何而来?这里主要是对丁香姑娘形象的象征意义作出个性化解读,主要采用合作探究法,提出问题后先小组讨论,再交互讨论。交互讨论时,笔者适时补充相关知识: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生活经历以及笔名望舒的由来。
  学生对此给出了多重解读:丁香姑娘应该是作者心中期待已久的恋人,或许是执着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理想,也可能是诗人的“心理自我”。
  重点和难点解决了,诗歌中的意象群所营造的情景交融的意象美也就水到渠成了。此时,笔者抛出这一轮的最后一个问题:这样一位寄寓了诗人丰富情感的姑娘出现在怎样的环境中?
  然后引导学生简要分析文本中的其他意象:象征愁思的雨、有着颓圮篱墙的狭长破败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这几个意象构成了清冷破败空寂的背景,带给人冷漠、凄清、惆怅的感觉,而在此环境中出现的人也是忧愁哀怨的。在《雨巷》中,情即景,景即情,它们共同营造了《雨巷》的意境美。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笔者随即出示了诗歌赏析小贴士一,这是本堂课教给学生的诗歌鉴赏的第一个方法:多种意象的组合能创造出一定的意境,使诗歌具有意境美。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市教科院】
其他文献
在偏僻的小县城见到朋友时,我惊诧于他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阳光晴好的上午,他竟然和几位好友悠闲地坐在阳台上,一边欣赏美丽的花开,一边闲聊。要知道,他可是我们心中一直的“拼命三郎”,如今怎会如此悠闲呢?  也许是环境的缘故,做高中教师的父母每天都嘱咐和督促他要做到最好,要出人頭地。无形的压力像一条鞭子,鞭策着他不停地向前奔跑。也许是习惯成自然,他起早贪黑,比我们学得多,跑得快,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中
期刊
中秋佳节,皓月当空,吐辉播明,似冰雕玉琢,留给人们无限情思。诗人们面对中秋月更是吟诵不已,写下了很多名篇佳作。  王建之“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意境幽美,鸦鹊已安然入睡了。在这夜深人静、冷露侵人的时刻,诗人却仍然立于中庭,观望明月。众人望月,千门共见,但各人情思不盡相同。诗人望月怀人,满腔秋思,但不直接陈说,而是用设
期刊
这里所说的读书笔记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创造性地完成领会、揣摩、评议、识记等群文阅读目标。组织形式以点拨、讲授和讨论为主。  读书笔记阅读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记”不同。这里的教,主要是教记笔记的方法和阅读重点的指导;在“学”的方面更注重自学和讨论,注重探索和创新。从所选群文来看是先学后教,教以学为基础,克服了教的主观性、盲目性。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
期刊
2016年10月1日,新中国迎来67岁的生日。和往年一样,凌晨的寒意,挡不住游人的热情,天安门广场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等待着旭日与国旗同升的时刻。其实,天安门广场平时的升旗仪式和降旗仪式也有大批游客观看,只是国庆的升旗仪式更加隆重、庄严,所以前来观看的游客更多。  我去天安门广场观看过多少次升旗仪式已经记不清了,但我依然清晰记得第一次去观看升国旗仪式时,凌晨三点就起床了。仪仗队一出,整个广场
期刊
在高考的影响下,“怎么改”决定了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写”。因此,作文批改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有正确的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那么当今的高中作文教学将会迎来一片光明。  很多一线语文教师多年来已经生成了一套固定的作文批改习惯和赋分思维,对某些类型的作文“先入为主”,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批改标准。它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实践摸索的有效经验,同时又是故步自封式的单一化,容易扼杀学生写作
期刊
纵观现代课堂,从羊思中学的“先学后教”的导学式,到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式,再到即墨二十八中的“和谐互助”式,其教学活动的核心精髓是相通的,都是以学生为本,以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为主。  笔者认为,真正的高效课堂必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学生的参与度高。  要体现以生为本,就要放宽学生的活动时间,增加学生的活动机会。参与时间、参与机会和参与人数越多,就越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就越能实现课堂
期刊
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如果我们打破对个性学生“朽木不可雕也”的思维定式,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个性的场所,必能收到“铁树也开花”的显著成效。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教育,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它充满了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目前,赏识教育已成为教育教学探究的主流。在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中,我们不妨把赏识教育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
期刊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血泊、供应、噩耗、情谊、捣米谣”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  3.发现前三段“劝慰——回忆——抒情”这一相同的结构方式,领悟文章“不同句式抒发真情”的写法,并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重难点】  朗读、理解课文,领悟并运用文章“不同句式抒发真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背景导入  1950年美国
期刊
程翔老师是我所仰慕的一位名师,也是影响我职业生涯的名师,回忆起与程老师的几次会面,我感慨良多。  程老师是我上中学时所用课本的编者之一,但真正听说程老师的大名是在大学阶段。程老师是我们山东走出去的名师,我大学的老师和曾经就读于程老师所教的中学的同学经常提起他。但那時只是听说而已,并没有亲见,真正与程老师见面是在2004年。  2004年,“创新写作”课题组在山东菏泽东明举行会议,因在菏泽市内,因此
期刊
近几年,如果去某所中学摆摊提供高考过后的咨询,又赶上学校仅仅是让学生返校,家长没来开会,很少有学生主动前来咨询。当然,学生不主动咨询的原因有很多:或是性格内向,不敢主动询问;或是觉得自己考得不够理想,羞于张口;或是根本不知道该咨询什么。  不少来咨询的家长则直接问:“你们学校哪个专業最好?”这恐怕代表了不少家长和考生的心态。费力解释“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要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恐怕并不奏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