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语文新课改几个问题的探讨

来源 :新科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in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歌城改革势在必行。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新课程改革,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一、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必须从“教书匠”变为“教育家“。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
  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必须从“课堂教授型“变为“指导策划型“。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種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教学思维的转变。
  教学思维必须有过去的“机械模仿”变为“创造性思维”。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两个优化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
  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三、一个体现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做一个导演。学生必须进行大量语言实践,这是老师的讲授哪怕是精讲所代替不了的,老师要为学生的这种实践多创造契机、提高效率。当然,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要寻求一个最优化的教学模式,还有待广大语文界同仁的共同努力。
其他文献
一、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
期刊
吕叔湘先生说:“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在阅读教学中时时渗透习作指导,实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既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又是整个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要真正实现读写结合,就必须注重阅读教学渗透习作指导的科学设计。本文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中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为例,浅析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指导的基本策略。  深入挖掘教材把握文本的写作特点  
期刊
传统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考死知识多,灵活运用少的限制,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导致教师授课时就事论事和现实联系较少,让学生感到学习枯燥,只是为了考试而硬着头皮学,但通过新课改使课堂气氛变活了,知识难度降低了,教学涉猎面拓宽了,教师对学生用情了,学生学习感到有趣了,师生间关系平等了,学生越来越自信了,学习态度趋于主动了,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了,见解越来越多了,共性和
期刊
摘 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语言离不开文化。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只有注重文化教育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教育;意义;内容;方法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英语教
期刊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课前准备的第一要素  作为英语教师更要更新观念,致力于教学改革,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避免穿新鞋走老路,抛弃重知识轻能力,重语言形式轻语言功能的教法,从应试教育的框框中跳出来,注重全面训练,培养学生出了课堂能用英语进行沟通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必须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领域,充实英语内容,具有流利英语口语,了解信息和讲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这就有利于我
期刊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鲜明旗帜,通过一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感觉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一、对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认知  新教材加强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条件。强调开展多种地理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
期刊
摘 要: 分析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英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高中学生正处在增长知识和才干、养成道德情操、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是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基础的重要时期。因此,思想品德、情感态度教育在高中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应该渗透到各个学科,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与各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共
期刊
一、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敏捷、迅速,能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而讨论法最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尽可能找出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颗,书中这样描写洞内的景物: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期刊
摘 要: 新课标指出:英语是一门工具性基础学科,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等,要达此目的,读写是关键与基础。因此,应加强对学生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这是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与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英语教学;阅读;引导;教学模式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语言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是需要学生个人的实践才能逐步形成的。学习的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而他们实践与参
期刊
一、对“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一新理念的理解  汉语言文字特别具有灵性。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以形表义、形神兼备。以汉字为载体的汉语,重意会不重规则,没有分词连写,少有性、数、格的区别,语言凝练但意蕴丰厚,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由于汉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模糊性,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尤其要重视整体感悟。  学生学习母语主要靠语感。学生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