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来源 :吉林画报·新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feng_19860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参加了几次中考作文阅卷工作,从考场作文反馈信息中归纳出目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现状:①情感虚假生硬:积累范围狭窄,文章内容雷同,素材并非亲身经历与感受,导致脱离生活。②文章立意单调:观察表现生活的高度和角度几乎一致,硬性拔高。③文体不清:误解了"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这一要求,缺乏文体意识。④词汇量匮乏:缺少准确生动的词语表述。现状如此,我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对今后的作文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农村中学的特点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占着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把好作文教学这一关,也就抓好了语文教学的“主干”。但农村中学由于经济、文化,地域等诸方面原因,作文教学水平比城市中学偏低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教师怕改作文,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教学效率低,学生作文水平低,这无疑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
  二、农村中学生作文的现状
  从目前作文教学的实际看,现状不乐观,学生怕写,一上作文课,就象换了个人一样,愁眉苦脸的,笑声没了、灵气跑了、个性也逃了,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搜肠刮肚也吐不出两句话来。更有甚者,捧着几本作文选做文抄公。每次写作文我们都会听到学生这样的感慨:“唉,又要写作文”,“每周都要写周记,烦人,我都不知道这周又去编什么”。周一上交的作文一个班找不出三两篇像样作文。。要是碰考试,语文老师也就是改作文的机器,一天下来全年级的作文就盖棺定论了,这样一来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改作文的现象更严重了。
  三、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原因
  虽然农村的经济水平提高很快,但农村在文化发展方面还相对闭塞。农村中学生接触的事物少,社交能力较差,可供阅读的书匮乏,所以他们的作文内容虚假,立意不深,考试时不得不背几篇范文应付了事。 还有,目前大部分农村中学为了追求升学率,而延长学生的在校时间,照成学生与生活脱节,没有生活经验,出现大量的“学生腔”作文,例如:橘子,麦子长在东北……这些违背科学的做法,窒息了青少年的灵性,迫使他们背离了自己的生活,在被预先设定的框框条条中,学着说那些他们不会说,也说不好的“合乎逻辑”、严重脱离他们生活实际的假话、空话、套话。另外,部份语文教师把语文教学理解为课文教学,认为这才是考试时有把握抓分的硬件,而作文教与不教都无防,使学生失去了写作兴趣。 ?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父母文化水平低,或者学生是留守儿童。由于父母文化水平低,所以不在乎孩子的成绩是多少,对于语文成绩怎样,作文怎样根本不在乎,而留守儿童这类孩子更是无人关心他们的写作,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差。
  四、农村中学生作文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写真事、抒真情,体现地方特色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于农村,让学生描写自己了解的农村生活才能走出困境、农村的世界虽然是朴素的,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样能够发掘出区别于城市的闪光点,比如:农村孩子从小频繁接触大自然,对农村的自然风光有着丰富的认识和深挚情感。郁郁青青的山林、汨汨流淌的小溪、落日炊烟、曲径通幽,这一切都烙上农村的印记,又能给以农村孩子美的熏陶,奠定他们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纵观古今中外,哪一位名家的创作不是亲身体验生活的结果?没有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对历史的考察,哪有宏篇历史巨著《史记》的问世;没有马克思亲身参加工人革命运动,哪有《资本论》的出现;没有高尔基的流浪生活,哪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流传。可以说,体验生活是兴趣的需要,也是写作兴趣的源泉,对提高写作水平是大有帮助的。农村学生自有玩乐的地方,上树摘果、下河摸鱼、养鹅赶羊等给他们带来深切的感受。在教学中,语文老师还应鼓励他们体验生活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农活,然后记录下来,在老师的带动下相互讨论,在劳动中,你做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以达到拓展范围的目的?,这样就避免了作文牵强附会,虚有驱壳。而材料充实,入情入理,就有可能成为妙文。
  (二)利用教材积累素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作家王蒙说:“没有精神上的自由驰骋,就没有文学。”可见,离开了想象就写不出好文章。那么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呢?我认为:平时的教学中,在一些课文的讲解时,要做好引导,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可让学生描绘出桃源里的美景和风土人情,鲁迅的《社戏》一文,可以让学生复述 看社戏的前后过程,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活泼的作文训练,想象作文和续写作文就是能使学生思维充分的展开的训练方式。例如学完《孔乙己》这一课之后,请大家续写孔乙己的命运。如在教《背影》时,指出这篇课文写得如此生动感人,是作者朱自清对自己父亲的四次背影细致观察的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人物,抓住特征,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来。又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叶圣陶深入实地,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描写、说明事物的方法,从中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养成习惯,注意观察,从中找出特点和规律,找出素材,而绝不会感到没东西可写了。这样的习作训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拓宽了习作的道路,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拥有素材后,力求具体细致的描写下来,无论描写什么,材料都应具体实在,不能抽象笼统。只有具体鲜明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并能使人读后如临其境,产生共鸣。比如可以这样强调作文“四不准”:不观察不作文;不体会不作文;不熟悉不作文;不精练的话不说。有些学生作文之所以无话可说,平铺直叙,平淡无奇,究其主要原因是语言表达能力不强,需要增加词汇量。我提议学生用文摘本把课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巧妙,用得好的字、词、句、段作文;抄到本子上,积累一些生字,区分一些近义词,仔细揣摩别人写得好的地方。
  (三)厚积薄发,激发写作兴趣
  我认为,要提高农村中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重视课内教学积累外,还必须坚持让学生课外多读、多练,同时采取多种方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首先,要求学生多读。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阅读是作文的主流,是学生获得写作范式的必由之路。阅读可帮助人们认识生活,提高观察、分析和理解生活的能力。阅读给学生展开了广阔的“智力背景”,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崇拜,对人的崇拜,对书的崇拜和对祖国的语言的崇拜。”(苏霍姆林基语)。其次,养成学生写日记或周记的习惯。日记是应用文,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很密切,是一种“道德长跑”(魏书生语),是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收益无穷。每天晚上,做完所有作业,复习、预习好功课,记一记当天的一些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哪怕是写写与父母吃饭闲聊时的三言两语、举止神态,也是好的。写日记、周记让学生感到自然、实在,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训练了学生用书面语准确、流畅地转换口头语的能力,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再次,每周让学生抄一篇好文章。每周都布置学生抄一篇课本外的优秀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长期坚持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既陶冶了学生美的情操,提高了他们的阅读欣赏能力,也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词汇,拓宽了写作视野,提供了写作素材,又达到了练习书法的作用,实在是收益无穷。 此外,班上学生也可以凑钱订一两份杂志——《读者》、《意林》等广泛阅读。再次,收集农村素材。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同时,要强调置身其中,五官并用,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来体验农村的乐趣和特点,记录好只言片语,在真正写作时引用进去。腹中不空,成文便易,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兴趣有了,内容丰富了,农村特色也得到体现。
  (四)精于批改,激发兴趣
  “文章不厌百回改”,中学生的作文是他们冥思苦想的结果,来之不易,教师在评改时,要遵循多留少改的原则,当面评改也好,书面批改也好,都要找到它的长处,从中发现闪光点,加以肯定,给予鼓励,进行激发。切莫以自己的眼光来要求学生,对学生的作文动辄横加指责,使学生通过教师的一个甜蜜微笑,一句温馨话语,一段舒心评语,看到自己写作的曙光,写作的前程,写作的希望。 ?老师在批改时应快,趁热打铁,让学生尽快体会成功的喜悦,看到不足或进步。同时作文的批改应解决具体问题,不仅是评改字、词、句,还应指出修辞、语法上的不足,更应在谋篇布局、详略安排等问题上细致修,只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写作态度和良好的写作习惯,调动其积极性,令他们觉得有话好说,有话想说,有话要说,有一种倾诉的欲望,自然作文对其不再构成压力,而是一种愉悦的享受!
  (五)模仿佳作,激发兴趣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难度,又收到明显的效果。如可以看优秀的范文,可以看本班同学的优秀作文,教师也可以多给学生点下水作文。人们都说:“熟记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却要说:“熟记作文三百例,不会作文也会说”。我想,只要学生心中装有很多的范文,哪有不会作文的道理呢??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从仿句、仿文使学生看到名家之语,可以出于己口。当然,模仿不能硬套,力求创新。
其他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在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是儿童在学习中的自主探究的精神。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就是力图从尊重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自由预发反手,实现个性的自主发展。  一、 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
期刊
英语阅读是高考中常见的题型,也是学生丢分的一大项。而教学大纲对英语阅读的重视又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那么怎样才能做好高中英语阅读呢?有什么样的解题技巧呢?下面我谈谈我在教学中积累的一点经验。  一、首先要培养学生做阅读理解的自信心。拥有了自信、就拥有了力量,就能使学生克服做阅读理解的畏惧心理。  要让学生知道阅读理解讲的是与人和人类有关的事,它不是天书,要相信自己,坚信文章中所讲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事,相
期刊
现代生理学、心理学、脑科学研究发现,幼儿时期是拓展创造能力的关键时期,是创造性发展最自由、最迅速的阶段。美国学者史蒂芬利汉斯曾警告说:“2岁——6岁是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期,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培养,那创造性在以后的生活中很难再被激发出来。”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其创造力的表现是美术活动本身的一个属性,因此,幼儿美术教育是培养创造精神最好的课程之一。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创造想象之大胆是承认所不及的,给儿童一个
期刊
一、展现教学艺术,实现创新教育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下面仅就课堂教学谈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  1、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必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即对一个问题,要能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去设法解决。因为创造的过程就是设法来解决,是一种灵活多变的思维,所以它是创造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活动,因此要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主要包括: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素养是学生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那么,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期刊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尊重儿童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引起了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的重视,无论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认识到倾听孩子的声音及尊重孩子意愿的重要性,大家都在努力为孩子的个性成长开辟自由的天地。在幼儿园,尊重孩子正成为师生关系的主旋律,在家庭和社会,成人们在关心、爱抚孩子的同时,也积极地去理解和尊重孩子,孩子的自主权和主动性获得了充分的发挥。那么,如何使这种尊重他人的基调影响并成为幼儿与人交往
期刊
如今,作文是困扰孩子们学习语文的一个难题,也备受老师和家长的关注。怎样让孩子喜欢写作,写作不再成为困难已经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高度重视的问题,怎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是教师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排除学生害怕写作文的心理因素,才是提高作文质量的重要前提。  一、多读书,读好书  一个人应该坚持一辈子的好习惯之一就是读书。读书不仅
期刊
教师上好课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领导听课是为了了解教师备课程度、上课水平,从而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学习效果。领导评课目的是根据听课后的感悟材料来激励教师怎样能更好的备好课、上好课,也是为了督促、帮助课备得不细、课上得敷衍了事这部分教师更好的提高与进步。可以说听好课、评好课都是为教好课服务的。那么怎样才能评好课呢?最近,笔者参加了吉林省教育学院组织的“幼师国培”项目,观摩了八节教育活动,感悟如下
期刊
对幼儿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是艺术教育,其中绘画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受幼儿喜爱。是一种直接的和易于教师展开的艺术熏陶教育。幼儿借助绘画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性认识和舒展内心的喜好、兴趣,是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把难以言表的内心感受,通过绘画的方式“翻译”出来,这是一个再感受,同时能提高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度。而作为引导者和实教者的教师,应该有意的激发幼儿表现创造美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
期刊
一、 营造和谐的气氛,还给学生一个自由、宽松的创新空间  从创新能力生成的角度来讲,创新能力的发展需要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有一个个体思想驰骋的空间,要求限制越少越好。只有如此人们的思维活动才会如“天马行空”那样飘逸洒脱、视野开阔、无拘无束。创造激情,创新的火花彩绘接踵而来。新的思想观念才会源源不断的产生。例如在五年级分数大小比较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比较3/8、2/5的大小,用自己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