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参加了几次中考作文阅卷工作,从考场作文反馈信息中归纳出目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现状:①情感虚假生硬:积累范围狭窄,文章内容雷同,素材并非亲身经历与感受,导致脱离生活。②文章立意单调:观察表现生活的高度和角度几乎一致,硬性拔高。③文体不清:误解了"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这一要求,缺乏文体意识。④词汇量匮乏:缺少准确生动的词语表述。现状如此,我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对今后的作文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农村中学的特点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占着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把好作文教学这一关,也就抓好了语文教学的“主干”。但农村中学由于经济、文化,地域等诸方面原因,作文教学水平比城市中学偏低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教师怕改作文,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教学效率低,学生作文水平低,这无疑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
二、农村中学生作文的现状
从目前作文教学的实际看,现状不乐观,学生怕写,一上作文课,就象换了个人一样,愁眉苦脸的,笑声没了、灵气跑了、个性也逃了,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搜肠刮肚也吐不出两句话来。更有甚者,捧着几本作文选做文抄公。每次写作文我们都会听到学生这样的感慨:“唉,又要写作文”,“每周都要写周记,烦人,我都不知道这周又去编什么”。周一上交的作文一个班找不出三两篇像样作文。。要是碰考试,语文老师也就是改作文的机器,一天下来全年级的作文就盖棺定论了,这样一来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改作文的现象更严重了。
三、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原因
虽然农村的经济水平提高很快,但农村在文化发展方面还相对闭塞。农村中学生接触的事物少,社交能力较差,可供阅读的书匮乏,所以他们的作文内容虚假,立意不深,考试时不得不背几篇范文应付了事。 还有,目前大部分农村中学为了追求升学率,而延长学生的在校时间,照成学生与生活脱节,没有生活经验,出现大量的“学生腔”作文,例如:橘子,麦子长在东北……这些违背科学的做法,窒息了青少年的灵性,迫使他们背离了自己的生活,在被预先设定的框框条条中,学着说那些他们不会说,也说不好的“合乎逻辑”、严重脱离他们生活实际的假话、空话、套话。另外,部份语文教师把语文教学理解为课文教学,认为这才是考试时有把握抓分的硬件,而作文教与不教都无防,使学生失去了写作兴趣。 ?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父母文化水平低,或者学生是留守儿童。由于父母文化水平低,所以不在乎孩子的成绩是多少,对于语文成绩怎样,作文怎样根本不在乎,而留守儿童这类孩子更是无人关心他们的写作,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差。
四、农村中学生作文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写真事、抒真情,体现地方特色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于农村,让学生描写自己了解的农村生活才能走出困境、农村的世界虽然是朴素的,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样能够发掘出区别于城市的闪光点,比如:农村孩子从小频繁接触大自然,对农村的自然风光有着丰富的认识和深挚情感。郁郁青青的山林、汨汨流淌的小溪、落日炊烟、曲径通幽,这一切都烙上农村的印记,又能给以农村孩子美的熏陶,奠定他们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纵观古今中外,哪一位名家的创作不是亲身体验生活的结果?没有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对历史的考察,哪有宏篇历史巨著《史记》的问世;没有马克思亲身参加工人革命运动,哪有《资本论》的出现;没有高尔基的流浪生活,哪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流传。可以说,体验生活是兴趣的需要,也是写作兴趣的源泉,对提高写作水平是大有帮助的。农村学生自有玩乐的地方,上树摘果、下河摸鱼、养鹅赶羊等给他们带来深切的感受。在教学中,语文老师还应鼓励他们体验生活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农活,然后记录下来,在老师的带动下相互讨论,在劳动中,你做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以达到拓展范围的目的?,这样就避免了作文牵强附会,虚有驱壳。而材料充实,入情入理,就有可能成为妙文。
(二)利用教材积累素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作家王蒙说:“没有精神上的自由驰骋,就没有文学。”可见,离开了想象就写不出好文章。那么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呢?我认为:平时的教学中,在一些课文的讲解时,要做好引导,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可让学生描绘出桃源里的美景和风土人情,鲁迅的《社戏》一文,可以让学生复述 看社戏的前后过程,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活泼的作文训练,想象作文和续写作文就是能使学生思维充分的展开的训练方式。例如学完《孔乙己》这一课之后,请大家续写孔乙己的命运。如在教《背影》时,指出这篇课文写得如此生动感人,是作者朱自清对自己父亲的四次背影细致观察的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人物,抓住特征,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来。又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叶圣陶深入实地,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描写、说明事物的方法,从中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养成习惯,注意观察,从中找出特点和规律,找出素材,而绝不会感到没东西可写了。这样的习作训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拓宽了习作的道路,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拥有素材后,力求具体细致的描写下来,无论描写什么,材料都应具体实在,不能抽象笼统。只有具体鲜明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并能使人读后如临其境,产生共鸣。比如可以这样强调作文“四不准”:不观察不作文;不体会不作文;不熟悉不作文;不精练的话不说。有些学生作文之所以无话可说,平铺直叙,平淡无奇,究其主要原因是语言表达能力不强,需要增加词汇量。我提议学生用文摘本把课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巧妙,用得好的字、词、句、段作文;抄到本子上,积累一些生字,区分一些近义词,仔细揣摩别人写得好的地方。
(三)厚积薄发,激发写作兴趣
我认为,要提高农村中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重视课内教学积累外,还必须坚持让学生课外多读、多练,同时采取多种方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首先,要求学生多读。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阅读是作文的主流,是学生获得写作范式的必由之路。阅读可帮助人们认识生活,提高观察、分析和理解生活的能力。阅读给学生展开了广阔的“智力背景”,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崇拜,对人的崇拜,对书的崇拜和对祖国的语言的崇拜。”(苏霍姆林基语)。其次,养成学生写日记或周记的习惯。日记是应用文,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很密切,是一种“道德长跑”(魏书生语),是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收益无穷。每天晚上,做完所有作业,复习、预习好功课,记一记当天的一些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哪怕是写写与父母吃饭闲聊时的三言两语、举止神态,也是好的。写日记、周记让学生感到自然、实在,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训练了学生用书面语准确、流畅地转换口头语的能力,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再次,每周让学生抄一篇好文章。每周都布置学生抄一篇课本外的优秀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长期坚持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既陶冶了学生美的情操,提高了他们的阅读欣赏能力,也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词汇,拓宽了写作视野,提供了写作素材,又达到了练习书法的作用,实在是收益无穷。 此外,班上学生也可以凑钱订一两份杂志——《读者》、《意林》等广泛阅读。再次,收集农村素材。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同时,要强调置身其中,五官并用,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来体验农村的乐趣和特点,记录好只言片语,在真正写作时引用进去。腹中不空,成文便易,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兴趣有了,内容丰富了,农村特色也得到体现。
(四)精于批改,激发兴趣
“文章不厌百回改”,中学生的作文是他们冥思苦想的结果,来之不易,教师在评改时,要遵循多留少改的原则,当面评改也好,书面批改也好,都要找到它的长处,从中发现闪光点,加以肯定,给予鼓励,进行激发。切莫以自己的眼光来要求学生,对学生的作文动辄横加指责,使学生通过教师的一个甜蜜微笑,一句温馨话语,一段舒心评语,看到自己写作的曙光,写作的前程,写作的希望。 ?老师在批改时应快,趁热打铁,让学生尽快体会成功的喜悦,看到不足或进步。同时作文的批改应解决具体问题,不仅是评改字、词、句,还应指出修辞、语法上的不足,更应在谋篇布局、详略安排等问题上细致修,只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写作态度和良好的写作习惯,调动其积极性,令他们觉得有话好说,有话想说,有话要说,有一种倾诉的欲望,自然作文对其不再构成压力,而是一种愉悦的享受!
(五)模仿佳作,激发兴趣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难度,又收到明显的效果。如可以看优秀的范文,可以看本班同学的优秀作文,教师也可以多给学生点下水作文。人们都说:“熟记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却要说:“熟记作文三百例,不会作文也会说”。我想,只要学生心中装有很多的范文,哪有不会作文的道理呢??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从仿句、仿文使学生看到名家之语,可以出于己口。当然,模仿不能硬套,力求创新。
一、农村中学的特点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占着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把好作文教学这一关,也就抓好了语文教学的“主干”。但农村中学由于经济、文化,地域等诸方面原因,作文教学水平比城市中学偏低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教师怕改作文,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教学效率低,学生作文水平低,这无疑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
二、农村中学生作文的现状
从目前作文教学的实际看,现状不乐观,学生怕写,一上作文课,就象换了个人一样,愁眉苦脸的,笑声没了、灵气跑了、个性也逃了,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搜肠刮肚也吐不出两句话来。更有甚者,捧着几本作文选做文抄公。每次写作文我们都会听到学生这样的感慨:“唉,又要写作文”,“每周都要写周记,烦人,我都不知道这周又去编什么”。周一上交的作文一个班找不出三两篇像样作文。。要是碰考试,语文老师也就是改作文的机器,一天下来全年级的作文就盖棺定论了,这样一来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改作文的现象更严重了。
三、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原因
虽然农村的经济水平提高很快,但农村在文化发展方面还相对闭塞。农村中学生接触的事物少,社交能力较差,可供阅读的书匮乏,所以他们的作文内容虚假,立意不深,考试时不得不背几篇范文应付了事。 还有,目前大部分农村中学为了追求升学率,而延长学生的在校时间,照成学生与生活脱节,没有生活经验,出现大量的“学生腔”作文,例如:橘子,麦子长在东北……这些违背科学的做法,窒息了青少年的灵性,迫使他们背离了自己的生活,在被预先设定的框框条条中,学着说那些他们不会说,也说不好的“合乎逻辑”、严重脱离他们生活实际的假话、空话、套话。另外,部份语文教师把语文教学理解为课文教学,认为这才是考试时有把握抓分的硬件,而作文教与不教都无防,使学生失去了写作兴趣。 ?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父母文化水平低,或者学生是留守儿童。由于父母文化水平低,所以不在乎孩子的成绩是多少,对于语文成绩怎样,作文怎样根本不在乎,而留守儿童这类孩子更是无人关心他们的写作,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差。
四、农村中学生作文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写真事、抒真情,体现地方特色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于农村,让学生描写自己了解的农村生活才能走出困境、农村的世界虽然是朴素的,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样能够发掘出区别于城市的闪光点,比如:农村孩子从小频繁接触大自然,对农村的自然风光有着丰富的认识和深挚情感。郁郁青青的山林、汨汨流淌的小溪、落日炊烟、曲径通幽,这一切都烙上农村的印记,又能给以农村孩子美的熏陶,奠定他们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纵观古今中外,哪一位名家的创作不是亲身体验生活的结果?没有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对历史的考察,哪有宏篇历史巨著《史记》的问世;没有马克思亲身参加工人革命运动,哪有《资本论》的出现;没有高尔基的流浪生活,哪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流传。可以说,体验生活是兴趣的需要,也是写作兴趣的源泉,对提高写作水平是大有帮助的。农村学生自有玩乐的地方,上树摘果、下河摸鱼、养鹅赶羊等给他们带来深切的感受。在教学中,语文老师还应鼓励他们体验生活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农活,然后记录下来,在老师的带动下相互讨论,在劳动中,你做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以达到拓展范围的目的?,这样就避免了作文牵强附会,虚有驱壳。而材料充实,入情入理,就有可能成为妙文。
(二)利用教材积累素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作家王蒙说:“没有精神上的自由驰骋,就没有文学。”可见,离开了想象就写不出好文章。那么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呢?我认为:平时的教学中,在一些课文的讲解时,要做好引导,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可让学生描绘出桃源里的美景和风土人情,鲁迅的《社戏》一文,可以让学生复述 看社戏的前后过程,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活泼的作文训练,想象作文和续写作文就是能使学生思维充分的展开的训练方式。例如学完《孔乙己》这一课之后,请大家续写孔乙己的命运。如在教《背影》时,指出这篇课文写得如此生动感人,是作者朱自清对自己父亲的四次背影细致观察的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人物,抓住特征,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来。又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叶圣陶深入实地,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描写、说明事物的方法,从中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养成习惯,注意观察,从中找出特点和规律,找出素材,而绝不会感到没东西可写了。这样的习作训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拓宽了习作的道路,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拥有素材后,力求具体细致的描写下来,无论描写什么,材料都应具体实在,不能抽象笼统。只有具体鲜明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并能使人读后如临其境,产生共鸣。比如可以这样强调作文“四不准”:不观察不作文;不体会不作文;不熟悉不作文;不精练的话不说。有些学生作文之所以无话可说,平铺直叙,平淡无奇,究其主要原因是语言表达能力不强,需要增加词汇量。我提议学生用文摘本把课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巧妙,用得好的字、词、句、段作文;抄到本子上,积累一些生字,区分一些近义词,仔细揣摩别人写得好的地方。
(三)厚积薄发,激发写作兴趣
我认为,要提高农村中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重视课内教学积累外,还必须坚持让学生课外多读、多练,同时采取多种方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首先,要求学生多读。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阅读是作文的主流,是学生获得写作范式的必由之路。阅读可帮助人们认识生活,提高观察、分析和理解生活的能力。阅读给学生展开了广阔的“智力背景”,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崇拜,对人的崇拜,对书的崇拜和对祖国的语言的崇拜。”(苏霍姆林基语)。其次,养成学生写日记或周记的习惯。日记是应用文,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很密切,是一种“道德长跑”(魏书生语),是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收益无穷。每天晚上,做完所有作业,复习、预习好功课,记一记当天的一些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哪怕是写写与父母吃饭闲聊时的三言两语、举止神态,也是好的。写日记、周记让学生感到自然、实在,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训练了学生用书面语准确、流畅地转换口头语的能力,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再次,每周让学生抄一篇好文章。每周都布置学生抄一篇课本外的优秀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长期坚持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既陶冶了学生美的情操,提高了他们的阅读欣赏能力,也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词汇,拓宽了写作视野,提供了写作素材,又达到了练习书法的作用,实在是收益无穷。 此外,班上学生也可以凑钱订一两份杂志——《读者》、《意林》等广泛阅读。再次,收集农村素材。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同时,要强调置身其中,五官并用,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来体验农村的乐趣和特点,记录好只言片语,在真正写作时引用进去。腹中不空,成文便易,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兴趣有了,内容丰富了,农村特色也得到体现。
(四)精于批改,激发兴趣
“文章不厌百回改”,中学生的作文是他们冥思苦想的结果,来之不易,教师在评改时,要遵循多留少改的原则,当面评改也好,书面批改也好,都要找到它的长处,从中发现闪光点,加以肯定,给予鼓励,进行激发。切莫以自己的眼光来要求学生,对学生的作文动辄横加指责,使学生通过教师的一个甜蜜微笑,一句温馨话语,一段舒心评语,看到自己写作的曙光,写作的前程,写作的希望。 ?老师在批改时应快,趁热打铁,让学生尽快体会成功的喜悦,看到不足或进步。同时作文的批改应解决具体问题,不仅是评改字、词、句,还应指出修辞、语法上的不足,更应在谋篇布局、详略安排等问题上细致修,只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写作态度和良好的写作习惯,调动其积极性,令他们觉得有话好说,有话想说,有话要说,有一种倾诉的欲望,自然作文对其不再构成压力,而是一种愉悦的享受!
(五)模仿佳作,激发兴趣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难度,又收到明显的效果。如可以看优秀的范文,可以看本班同学的优秀作文,教师也可以多给学生点下水作文。人们都说:“熟记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却要说:“熟记作文三百例,不会作文也会说”。我想,只要学生心中装有很多的范文,哪有不会作文的道理呢??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从仿句、仿文使学生看到名家之语,可以出于己口。当然,模仿不能硬套,力求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