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习惯于“知识本位”,将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很大一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较淡,不少学生甚至完全处于一种痛苦的学习状态中。因此,还给学生一个充满灵气的数学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动”起来,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迫在眉睫!本文将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创设生动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动”起来。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直观演示、模拟表演、案例展示等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努力实现认知过程情感化,使认知和情感和谐地发展。
(1)生活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或提供一定的实例,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意识。对学生来说,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比如,准确说出结果,就需要去量一量,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生活中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让学生参与完成或独立完成,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
(2)问题情境
教师根据教材,选择尝试点,编制成“问题”,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悬念情境
在讲授新知识前先设置悬念,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着学生听讲。尤其是当学习内容能结合学生的认识实际,为学生所熟悉时,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就会更高。如在讲“函数”这一节时,我们设置了语文课中的“单调”与函数中“单调”之意义的悬念,通过设置悬念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函数单调性的兴趣,学习主动了,从而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2.创设有效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动”起来。
(1)让学生在探究中“动”起来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使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
★问题探究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也说:“指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起于感知,立于思考,成于交流和表达。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多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去学习、思索、动手,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最大的信息量和思维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数学命题、公理、定理、性质、公式。如在“打折”问题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商场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的实际应用问题,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关于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
★尝试探究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学习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劳动,从中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讲“角的概念”时,以钟表的校正为背景,设计情境让学生尝试探索。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不仅加深了对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热情。
★案例探究
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渐进式的,不可能一开始就能独立地自主探究,而是需要教师的指导。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及生活内容带入自己的课堂,写入自己的考卷;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质疑、学会批判、敢于挑老师的毛病,敢于提出和老师不同的见解和观点,丢弃以往照葫芦画瓢的墨守成规,去收获思维放飞后的创造与喜悦。这就要教师精心设计一些案例让学生去探究、去思维、去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体验中与高尚交流,在感悟中与智慧撞击,在实践中与生活沟通。这样,我们的学生也就真正“动”起来了,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数学课堂的主人。
(2)让学生在合作中“动”起来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的活动过程,通过“多维协作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人—物”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产生教与学的共振,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表现自我。
★师生互动,平等交流
认知心理学指出:“学生的认知过程伴随着情感过程,而良好的情感体验会促进认知过程的飞跃。”因此,课堂上教师首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的学习气氛,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和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強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必须将自己放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地位,建立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因此,师生之间需要通过一个平台进行互动协作,具体的协作可通过学生“学后记”中的“写给老师”和“老师的话”等进行沟通。
★生生互动,合作学习
“生—生”互动协作即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活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活动为基础,以学生探究为主,把互动式、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融合在一起,以活动化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人人成为学习的主人,人人从情感上、行动上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人人活动,人人发展,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进行合作小组搭配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按照思考能力、计算能力、操作能力等差异进行交错搭配,使得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的人才,这样,学生在对问题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几乎人人都有表现的机会, 这样,不但化解了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难度,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益。
★多边互动,创造学习
互动协作即学习者与教师、同伴、学习中介等之间的互动协作。数学与现实生产实践紧密相连,在课堂上形成多边协作互动,使学生在课堂中就象在现实生活中一样,去摸索、去探究。如在一次研究性学习时,要求学生做一个旅游计划书,要用到有关数学问题,于是同学们通过上网、查阅报纸等途径搜集旅游信息,了解旅游的基本知识,然后进行整理归纳,同时教师也提供了这样一组信息给学生:小型面包车,可乘坐10人,租金120元,中型面包车,可乘坐15人,租金是160元。学生票每人25元,成人票每人40元,60以上是团体票每人25元打八折。同学们根据班级人数开始了租车、购票方案的讨论与交流,最后得出了最省钱的旅游方案。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在合作学习中要适时引导点拨,做到引导得法,点拨有方,画龙点睛,抓住实质和关键,重点讲实、难点讲透、疑点讲清。着重讲点(重点、难点、疑点),讲线、面(知识内在的纵、横联系),讲方法(科学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点到为止,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学生思维遇到障碍时,通过多方面、多角度提问,引发学生思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诱导、激励学生去发现,去摸索。
3.创设多元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动起来
(1)搭一个平台,给学生展示
新课改的评价强调质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获得最大发展,实现个体价值。因此,初中数学课的学生学习评价,改变以考试成绩定“终生”的做法,注重评价过程,发挥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特长和才华的平台。主要形式有:①数学小报告②成果展示
(2)给一个评价,增学生信心
我们的评价理念是:“評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今后更好地生活。”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较准确、激励性的评价,以充分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努力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还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积极的评价,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给学生一个评价,还学生一个信心”;要以发展的眼光,从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多角度、多视点地观察、记录和测试,然后进行综合的分析评价。在初中数学的学生学习评价中,我们采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激励评价等多种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 曹勇兵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与实践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年第2期
[3] 刘志军 《课堂评价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1.创设生动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动”起来。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直观演示、模拟表演、案例展示等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努力实现认知过程情感化,使认知和情感和谐地发展。
(1)生活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或提供一定的实例,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意识。对学生来说,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比如,准确说出结果,就需要去量一量,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生活中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让学生参与完成或独立完成,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
(2)问题情境
教师根据教材,选择尝试点,编制成“问题”,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悬念情境
在讲授新知识前先设置悬念,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着学生听讲。尤其是当学习内容能结合学生的认识实际,为学生所熟悉时,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就会更高。如在讲“函数”这一节时,我们设置了语文课中的“单调”与函数中“单调”之意义的悬念,通过设置悬念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函数单调性的兴趣,学习主动了,从而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2.创设有效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动”起来。
(1)让学生在探究中“动”起来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使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
★问题探究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也说:“指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起于感知,立于思考,成于交流和表达。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多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去学习、思索、动手,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最大的信息量和思维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数学命题、公理、定理、性质、公式。如在“打折”问题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商场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的实际应用问题,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关于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
★尝试探究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学习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劳动,从中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讲“角的概念”时,以钟表的校正为背景,设计情境让学生尝试探索。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不仅加深了对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热情。
★案例探究
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渐进式的,不可能一开始就能独立地自主探究,而是需要教师的指导。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及生活内容带入自己的课堂,写入自己的考卷;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质疑、学会批判、敢于挑老师的毛病,敢于提出和老师不同的见解和观点,丢弃以往照葫芦画瓢的墨守成规,去收获思维放飞后的创造与喜悦。这就要教师精心设计一些案例让学生去探究、去思维、去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体验中与高尚交流,在感悟中与智慧撞击,在实践中与生活沟通。这样,我们的学生也就真正“动”起来了,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数学课堂的主人。
(2)让学生在合作中“动”起来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的活动过程,通过“多维协作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人—物”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产生教与学的共振,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表现自我。
★师生互动,平等交流
认知心理学指出:“学生的认知过程伴随着情感过程,而良好的情感体验会促进认知过程的飞跃。”因此,课堂上教师首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的学习气氛,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和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強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必须将自己放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地位,建立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因此,师生之间需要通过一个平台进行互动协作,具体的协作可通过学生“学后记”中的“写给老师”和“老师的话”等进行沟通。
★生生互动,合作学习
“生—生”互动协作即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活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活动为基础,以学生探究为主,把互动式、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融合在一起,以活动化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人人成为学习的主人,人人从情感上、行动上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人人活动,人人发展,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进行合作小组搭配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按照思考能力、计算能力、操作能力等差异进行交错搭配,使得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的人才,这样,学生在对问题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几乎人人都有表现的机会, 这样,不但化解了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难度,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益。
★多边互动,创造学习
互动协作即学习者与教师、同伴、学习中介等之间的互动协作。数学与现实生产实践紧密相连,在课堂上形成多边协作互动,使学生在课堂中就象在现实生活中一样,去摸索、去探究。如在一次研究性学习时,要求学生做一个旅游计划书,要用到有关数学问题,于是同学们通过上网、查阅报纸等途径搜集旅游信息,了解旅游的基本知识,然后进行整理归纳,同时教师也提供了这样一组信息给学生:小型面包车,可乘坐10人,租金120元,中型面包车,可乘坐15人,租金是160元。学生票每人25元,成人票每人40元,60以上是团体票每人25元打八折。同学们根据班级人数开始了租车、购票方案的讨论与交流,最后得出了最省钱的旅游方案。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在合作学习中要适时引导点拨,做到引导得法,点拨有方,画龙点睛,抓住实质和关键,重点讲实、难点讲透、疑点讲清。着重讲点(重点、难点、疑点),讲线、面(知识内在的纵、横联系),讲方法(科学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点到为止,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学生思维遇到障碍时,通过多方面、多角度提问,引发学生思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诱导、激励学生去发现,去摸索。
3.创设多元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动起来
(1)搭一个平台,给学生展示
新课改的评价强调质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获得最大发展,实现个体价值。因此,初中数学课的学生学习评价,改变以考试成绩定“终生”的做法,注重评价过程,发挥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特长和才华的平台。主要形式有:①数学小报告②成果展示
(2)给一个评价,增学生信心
我们的评价理念是:“評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今后更好地生活。”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较准确、激励性的评价,以充分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努力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还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积极的评价,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给学生一个评价,还学生一个信心”;要以发展的眼光,从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多角度、多视点地观察、记录和测试,然后进行综合的分析评价。在初中数学的学生学习评价中,我们采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激励评价等多种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 曹勇兵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与实践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年第2期
[3] 刘志军 《课堂评价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