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酿酒和饮酒历史悠久的国家,酒从中国古代至今都是重要的商品。古往今来,从酒肆、酒舍、酒垆、酒家到酒馆、酒楼、酒店,这种卖酒兼提供饮食服务的店肆的流变,是中国商业发展史上的重要载体。
酒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在中国很早就有记载。在《诗经》中,《小雅·伐木》中有“无酒酤我”的句子,《论语·乡党》中说“酤酒市脯不食”,就是说不吃买来的酒和肉干。《墨子》、《韩非子》等书中也有“酤酒”的记载,这说明当时酒的买卖已经是社会事实。
为了推销作为商品的酒,古人很早就采用了广告。春秋时期,“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韩非子·外储说古上》)这段文字不仅描述了酒家讲究服务态度,用美酒待客,还表明他们已采用高挂酒旗的户外广告形式来招揽生意。“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说明当时饮酒的风俗盛行,酒旗作为广告形式也已盛行,酒与广告,特别是与户外广告有着很深的渊源。
古代的商业广告大多采取纯朴而原始的方式传播,其中酒类广告颇具特色,表现形式生动有趣。
口头广告
口头广告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广告形式。助周武王伐纣的姜子牙在早年当屠夫时为招揽生意曾“鼓刀扬声”(《楚辞·天问》) ,堪称我国口头广告的祖师爷。口头广告自出现以来,成为最简单、最直接的商品推销方式。为了吸引顾客的注意力,卖家还会配合各种声响来增加效果。如布贩用拨浪鼓、担货郎打小铜锣、卖油的敲油梆子、卖麦芽糖的吆喝或敲打割糖的刀具,理发匠打“唤头叉”,等等,在叫卖时省力又能传播较远,并且能克服方言障碍,后来逐步发展成各行业普遍采用的声响广告。《水浒传》第一十六回记载,伴随着伪装成小酒贩的白日鼠白胜“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内心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的歌谣叫卖声,梁山好汉智取了生辰纲。推销人把声响与叫卖结合起来,逐步发展演变成为吹打乐器、吟唱歌谣和曲调等形式,大大增强了广告的艺术性和诱导性。
酒旗广告
酒旗是古代酒肆悬挂在店外的广告,一般用布缝制而成,大小不一,上面大书“酒”字,或标以名酒,或书写店名,目的是招揽顾客,又称为“表”。如《韩诗外传》:“人有市酒而甚美者,置表甚长。”这种标识,一般都高悬在酒家门首,非常醒目,过往行人在很远处便能见到。
最初的酒旗用青白二色布制作,后来发展到用五彩,酒旗绣图案或者店名,或悬挂于店铺之上,或挂在屋顶房前,或另立望杆悬挂,以招揽顾客。《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景阳冈武松打虎”记载,武松打虎之前,进了一家酒店,店家的招旗写着“三碗不过冈”;第二十九回“武松醉打蒋门神”中描写蒋门神的酒店,“早见丁字路口一个大酒店,檐前立着望杆,上面挂着酒望子,写着四个大字道:‘河阳风月’,转过来看时,门前一带绿油栏杆,插着两把销金旗,每把上五个金字,写‘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足见酒旗广告使用普遍,形式多样。
酒旗,有青帜、酒帘、青旗、青帘、酒望子、杏帘、酒帜等不同称谓。“青帜阔数尺,悬于往来道”(唐·皮日休《酒中十咏·酒旗》);“闪闪酒帘招醉客”(南唐·李中《江边吟》); “青旗沽酒有人家”(宋·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楼上青帘新酒软”(宋·郑谨《调笑》);“酒家揭帘,俗谓酒望子”(宋·朱翌《猗觉寮杂记》);“杏花村高悬酒望”(《警世通言》)……
酒旗的图案和作用,宋代词人罗愿词曰:“君不见菊潭之水饮可仙,酒旗五星空在天。”“五星”就是酒旗上的图案,是特定的品牌标识。《元曲·后庭花》中“酒店门前三尺布,过来过往寻主顾”,不但说明了酒旗的尺寸,还说明了酒旗的作用。《清明上河图》画中的诸多酒店在酒旗上标有“新酒”、“小酒”等字样,旗布为白或青色,其中有一面“孙羊正店”的酒招。酒旗用料后来不限于青、白两色。酒店老板们早晨起来,开始营业,有酒可卖,便高悬酒旗;若无酒可售,就收下酒旗。《东京梦华录》里也有这方面的描述:“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这 “望子”就是酒旗。这里所说“醉仙锦旆”是指旗帜上绣有醉仙图像,与“花头画竿”相配,正是高档酒楼的标识物。
自唐代以后,酒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十分普通的市招,异彩纷呈。这从自唐代始的不少诗歌作品中可窥斑见豹,如唐韦应物《酒肆行》中的“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描写了京师长安酒肆及豪华大酒楼拔地而起,彩色酒旗在春风中招展的繁华景象。在《清明上河图》中亦出现许多面酒旗,有的是一根长竹竿拔地而起,在竿的上端横出一根小竿,酒旗挂在小横竿上;有的在店门外的地下,顺墙而上,斜插出一根长竿,酒旗斜在竿顶。明万历《晋阮修饮酒杖头钱》中,酒家的酒旗从窗棂里斜伸出门外的屋檐下。集市的普通酒店和山野乡村的小酒馆一般都是将酒旗挂在两端系绳的小棍上,提绳中腰,绑在竿顶,举出门去,挂于店外。这种悬挂古人谓“挑”,从五代郭忠恕《山居风帘图》等古画中,可以见到这种场景。有的因势将酒旗挂在树上,明唐伯虎“红杏梢头挂酒旗”描述的场景更是别有一番风流。
招牌广告
招牌广告在我国已有上千年历史。唐时规定商店必须标明经营的商品名称,徐百益的《广告学入门》一书印有唐代商店招牌的残片图像。招牌广告始于唐朝,盛行于宋朝,之后经久不衰。
早期的招牌比较简单,为了取得广告优势,后来发展成请名人书写牌匾,并悬挂在店铺中堂,还在招牌的装饰上出现艺术性的纹样或图案,这就更富有吸引力了。《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汴京“在京正店七十二户,不能遍数”。所谓“正店”,就是有名称招牌的店铺。“白矾楼”是当时有名的一家酒楼。
最有名的酒招牌应该是挂“太白遗风”的“太白酒家”了。这有一个典故。传说有一天李白路过安徽宣城一家小酒店,买酒,发现店主原来是自己在幽州老家狩猎时救下的纪叟。纪叟见了李白,忙用好酒来招待,两人边饮边畅谈旧事。李白酒足之后,诗兴勃发,眼望滚滚大江,青山红日,便提笔在门外的“联壁台”上写了一首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从此以后,过路的人都到纪叟的“太白酒家”来饮酒赏诗,纪叟的酒店门庭若市。一年后,纪叟不幸得病身亡。李白听说后,亲自祭奠,泪洒长江,并写了《哭宣城善酿纪叟》:“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后来,许多酒店便纷纷效仿挂起了“太白酒家”的牌子。 印刷广告
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印刷广告是北宋时期济南刘家针铺的雕版印刷广告,此版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南沅陵出土的一件元代广告,是当时当地一家漆店的广告。明清时期,我国出现了大量套色印刷的木版年画广告和招贴、仿单广告。
贵州酒文化博物馆是位于遵义市并与遵义市博物馆联合陈列的一个专题博物馆。遵义,因为出产中国“老八大名酒”中工艺迥异的茅台酒和董酒,有“中国酒文化名城”称号。贵州酒文化博物馆里收藏有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民国时期的“筒形带商标赖茅酒瓶”,其商标即是酒类印刷品广告。茅台酒民国年间原有成义、荣合、恒兴三家酒厂生产,于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世博会)金奖,被誉为国酒。抗战胜利后,恒兴酒厂所有人赖永初将商标改为“赖茅”,在上海印制三十万套用以贴瓶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赖茅”酒瓶四十年代原为遵义红陶质坛形细口酒瓶,后改为筒形。此瓶小口、平肩,酱色筒形瓶身,高20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7.3厘米,容量500克。商标贴于瓶身,图案从上至下依次为“RQYMQU”字样,商标正中日晕形状上有大鹏蓝色图案,图下有“TRADE MARK”小字样,再下为蓝底白字从右至左书“赖茅”两个美术体大字,最下从右至左书“贵州茅台村恒兴酒厂出品”字样。商标背面说明书内容为:“贵州仁怀县茅台村素为产酒名区,该村映带名山泉清水冽,用以酿酒,气味香醇,加之陈年土窖,依照回沙古法参以科学改进,一□出窖□□若馥郁质口味和,不但其他国产名酒难以媲美,即舶来佳酿众将相较逊色,兹更不惜巨资添聘名师扩大酿制,精益求精,日臻化境。有益卫生,舒筋活血,执觞宴饮馈赠尤宜,诚贵州特产最名贵之妙品也,赐顾诸君请认明大鹏商标,庶不致误。”背标上方也有一日晕背景上的展翅大鹏图案。这个商标不但有正面的厂名品牌图案,背标更详细介绍了茅台酿酒的历史、环境、水质、方法以及产品质量等等,是非常简洁明了、言之有物的印刷广告。在援华“飞虎队”一些队员的回忆文章中,这种包装的茅台酒是他们难以忘记的品尝记忆。
对联广告
对联是汉文化独有的一种文字广告形式。对联起源于春联,春联起源于桃符。王安石《元日》诗中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屠苏是美酒名,清代《红楼梦》描述,在大观园里有除夕献“屠苏酒”的习俗。清陈云瞻《簮云楼杂话》载明朝事: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之,询知为阉豕苗者,尚未倩人耳。太祖为大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投笔径去。嗣太祖复出,不见悬挂,因问故,答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大喜,赉银三十两,俾迁业焉。这副对联幽默风趣,形象生动,为阉猪者作了广告宣传。朱元璋的倡导,使得书写春联蔚然成风,对联这种广告形式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和欢迎。如:戏园的对联广告“凡事莫当前,看戏何如听戏好;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理发店的对联广告“操天下头等大事,做人间顶上功夫”等等。对联广告是文字的巧妙运用,文人学士对此雅兴甚浓,留下许多关于酒的对联。如“远客来沽只因开坛香十里,近邻不饮原为隔壁醉三家”,明代书法家祝枝山亦曾给酒家题联 “东不管西不管,我管酒管;兴也罢衰也罢,请罢喝罢”。
一副好的对联广告,既能让人体会文字的美妙,又能提高商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清末汉口附近有一家茶馆兼酒店的铺子,生意非常冷清,店主于是请一秀才写了一副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二两酒来。”这副对联贴出后生意便兴隆。清朝遵义学人郑珍诗赞茅台酒“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的佳句,对“风来隔壁三家醉,雨过开瓶十里香”的茅台酒做了最高的评价。
名人广告
我国古代利用名人效应的广告不少。据《战国策·燕二》记载: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伯乐是古代善于相马的人,他的出现提高了马的身价,这是请名人做广告的成功事例。北宋苏轼也曾经做过名人广告。流放海南时,当地有一位老太太所卖的环饼非常好吃,只是小店地处偏僻,生意清淡,难以维持生计。苏轼十分同情老人,为她亲笔题写了一首“广告”诗:“纤手搓来玉米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这首诗使得该店声名大振,生意兴隆。
名人与酒的故事就不胜枚举了。《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与卓文君自由恋爱后,遭卓家反对,“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於市中。”就是在酒店前垒土为垆,安放酒瓮,卖酒的坐在垆边,称为“当垆”。垆即是卖酒的标志。这段趣事使临邛所产的酒渐有名气,前蜀国相韦庄在他的《河传》一词中有“翠娥争劝临邛酒”的句子,可见当时临邛酒已远销大都市成都了。
三国时期,曹操《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唐代杜牧的《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等诗句至今都是杜康酒、汾酒的标志。而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李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更是此后若干场合没有特定品牌的中国白酒的广告。
明代宰相严嵩在无意中亦做了名人广告。创建于明代的“六必居”原是一家酒铺,“六必”的字号源于酿酒时必须遵循的六条原则:即黍稻必齐,曲蘖必实,湛之必清,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当时宰相严嵩下朝后常来喝酒,店主托严嵩夫人请他给店铺题字。一天,严嵩下朝归家进内宅,见夫人正练字,其中“六必居”三字写得不入流,便拿过笔写下“六必居”三字,让夫人临摹。其后,夫人将这三个字给了店家,店家做了招牌挂起来,买卖更加兴隆。
纵观古代酒类广告,无论以何种方式传播,都是对酒文化的一种表现和传承,是中华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现代的广告亦应借鉴和发扬,使我们的酒文化源远流长。
( 作者单位:遵义市博物馆·贵州酒文化博物馆)
酒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在中国很早就有记载。在《诗经》中,《小雅·伐木》中有“无酒酤我”的句子,《论语·乡党》中说“酤酒市脯不食”,就是说不吃买来的酒和肉干。《墨子》、《韩非子》等书中也有“酤酒”的记载,这说明当时酒的买卖已经是社会事实。
为了推销作为商品的酒,古人很早就采用了广告。春秋时期,“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韩非子·外储说古上》)这段文字不仅描述了酒家讲究服务态度,用美酒待客,还表明他们已采用高挂酒旗的户外广告形式来招揽生意。“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说明当时饮酒的风俗盛行,酒旗作为广告形式也已盛行,酒与广告,特别是与户外广告有着很深的渊源。
古代的商业广告大多采取纯朴而原始的方式传播,其中酒类广告颇具特色,表现形式生动有趣。
口头广告
口头广告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广告形式。助周武王伐纣的姜子牙在早年当屠夫时为招揽生意曾“鼓刀扬声”(《楚辞·天问》) ,堪称我国口头广告的祖师爷。口头广告自出现以来,成为最简单、最直接的商品推销方式。为了吸引顾客的注意力,卖家还会配合各种声响来增加效果。如布贩用拨浪鼓、担货郎打小铜锣、卖油的敲油梆子、卖麦芽糖的吆喝或敲打割糖的刀具,理发匠打“唤头叉”,等等,在叫卖时省力又能传播较远,并且能克服方言障碍,后来逐步发展成各行业普遍采用的声响广告。《水浒传》第一十六回记载,伴随着伪装成小酒贩的白日鼠白胜“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内心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的歌谣叫卖声,梁山好汉智取了生辰纲。推销人把声响与叫卖结合起来,逐步发展演变成为吹打乐器、吟唱歌谣和曲调等形式,大大增强了广告的艺术性和诱导性。
酒旗广告
酒旗是古代酒肆悬挂在店外的广告,一般用布缝制而成,大小不一,上面大书“酒”字,或标以名酒,或书写店名,目的是招揽顾客,又称为“表”。如《韩诗外传》:“人有市酒而甚美者,置表甚长。”这种标识,一般都高悬在酒家门首,非常醒目,过往行人在很远处便能见到。
最初的酒旗用青白二色布制作,后来发展到用五彩,酒旗绣图案或者店名,或悬挂于店铺之上,或挂在屋顶房前,或另立望杆悬挂,以招揽顾客。《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景阳冈武松打虎”记载,武松打虎之前,进了一家酒店,店家的招旗写着“三碗不过冈”;第二十九回“武松醉打蒋门神”中描写蒋门神的酒店,“早见丁字路口一个大酒店,檐前立着望杆,上面挂着酒望子,写着四个大字道:‘河阳风月’,转过来看时,门前一带绿油栏杆,插着两把销金旗,每把上五个金字,写‘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足见酒旗广告使用普遍,形式多样。
酒旗,有青帜、酒帘、青旗、青帘、酒望子、杏帘、酒帜等不同称谓。“青帜阔数尺,悬于往来道”(唐·皮日休《酒中十咏·酒旗》);“闪闪酒帘招醉客”(南唐·李中《江边吟》); “青旗沽酒有人家”(宋·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楼上青帘新酒软”(宋·郑谨《调笑》);“酒家揭帘,俗谓酒望子”(宋·朱翌《猗觉寮杂记》);“杏花村高悬酒望”(《警世通言》)……
酒旗的图案和作用,宋代词人罗愿词曰:“君不见菊潭之水饮可仙,酒旗五星空在天。”“五星”就是酒旗上的图案,是特定的品牌标识。《元曲·后庭花》中“酒店门前三尺布,过来过往寻主顾”,不但说明了酒旗的尺寸,还说明了酒旗的作用。《清明上河图》画中的诸多酒店在酒旗上标有“新酒”、“小酒”等字样,旗布为白或青色,其中有一面“孙羊正店”的酒招。酒旗用料后来不限于青、白两色。酒店老板们早晨起来,开始营业,有酒可卖,便高悬酒旗;若无酒可售,就收下酒旗。《东京梦华录》里也有这方面的描述:“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这 “望子”就是酒旗。这里所说“醉仙锦旆”是指旗帜上绣有醉仙图像,与“花头画竿”相配,正是高档酒楼的标识物。
自唐代以后,酒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十分普通的市招,异彩纷呈。这从自唐代始的不少诗歌作品中可窥斑见豹,如唐韦应物《酒肆行》中的“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描写了京师长安酒肆及豪华大酒楼拔地而起,彩色酒旗在春风中招展的繁华景象。在《清明上河图》中亦出现许多面酒旗,有的是一根长竹竿拔地而起,在竿的上端横出一根小竿,酒旗挂在小横竿上;有的在店门外的地下,顺墙而上,斜插出一根长竿,酒旗斜在竿顶。明万历《晋阮修饮酒杖头钱》中,酒家的酒旗从窗棂里斜伸出门外的屋檐下。集市的普通酒店和山野乡村的小酒馆一般都是将酒旗挂在两端系绳的小棍上,提绳中腰,绑在竿顶,举出门去,挂于店外。这种悬挂古人谓“挑”,从五代郭忠恕《山居风帘图》等古画中,可以见到这种场景。有的因势将酒旗挂在树上,明唐伯虎“红杏梢头挂酒旗”描述的场景更是别有一番风流。
招牌广告
招牌广告在我国已有上千年历史。唐时规定商店必须标明经营的商品名称,徐百益的《广告学入门》一书印有唐代商店招牌的残片图像。招牌广告始于唐朝,盛行于宋朝,之后经久不衰。
早期的招牌比较简单,为了取得广告优势,后来发展成请名人书写牌匾,并悬挂在店铺中堂,还在招牌的装饰上出现艺术性的纹样或图案,这就更富有吸引力了。《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汴京“在京正店七十二户,不能遍数”。所谓“正店”,就是有名称招牌的店铺。“白矾楼”是当时有名的一家酒楼。
最有名的酒招牌应该是挂“太白遗风”的“太白酒家”了。这有一个典故。传说有一天李白路过安徽宣城一家小酒店,买酒,发现店主原来是自己在幽州老家狩猎时救下的纪叟。纪叟见了李白,忙用好酒来招待,两人边饮边畅谈旧事。李白酒足之后,诗兴勃发,眼望滚滚大江,青山红日,便提笔在门外的“联壁台”上写了一首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从此以后,过路的人都到纪叟的“太白酒家”来饮酒赏诗,纪叟的酒店门庭若市。一年后,纪叟不幸得病身亡。李白听说后,亲自祭奠,泪洒长江,并写了《哭宣城善酿纪叟》:“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后来,许多酒店便纷纷效仿挂起了“太白酒家”的牌子。 印刷广告
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印刷广告是北宋时期济南刘家针铺的雕版印刷广告,此版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南沅陵出土的一件元代广告,是当时当地一家漆店的广告。明清时期,我国出现了大量套色印刷的木版年画广告和招贴、仿单广告。
贵州酒文化博物馆是位于遵义市并与遵义市博物馆联合陈列的一个专题博物馆。遵义,因为出产中国“老八大名酒”中工艺迥异的茅台酒和董酒,有“中国酒文化名城”称号。贵州酒文化博物馆里收藏有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民国时期的“筒形带商标赖茅酒瓶”,其商标即是酒类印刷品广告。茅台酒民国年间原有成义、荣合、恒兴三家酒厂生产,于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世博会)金奖,被誉为国酒。抗战胜利后,恒兴酒厂所有人赖永初将商标改为“赖茅”,在上海印制三十万套用以贴瓶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赖茅”酒瓶四十年代原为遵义红陶质坛形细口酒瓶,后改为筒形。此瓶小口、平肩,酱色筒形瓶身,高20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7.3厘米,容量500克。商标贴于瓶身,图案从上至下依次为“RQYMQU”字样,商标正中日晕形状上有大鹏蓝色图案,图下有“TRADE MARK”小字样,再下为蓝底白字从右至左书“赖茅”两个美术体大字,最下从右至左书“贵州茅台村恒兴酒厂出品”字样。商标背面说明书内容为:“贵州仁怀县茅台村素为产酒名区,该村映带名山泉清水冽,用以酿酒,气味香醇,加之陈年土窖,依照回沙古法参以科学改进,一□出窖□□若馥郁质口味和,不但其他国产名酒难以媲美,即舶来佳酿众将相较逊色,兹更不惜巨资添聘名师扩大酿制,精益求精,日臻化境。有益卫生,舒筋活血,执觞宴饮馈赠尤宜,诚贵州特产最名贵之妙品也,赐顾诸君请认明大鹏商标,庶不致误。”背标上方也有一日晕背景上的展翅大鹏图案。这个商标不但有正面的厂名品牌图案,背标更详细介绍了茅台酿酒的历史、环境、水质、方法以及产品质量等等,是非常简洁明了、言之有物的印刷广告。在援华“飞虎队”一些队员的回忆文章中,这种包装的茅台酒是他们难以忘记的品尝记忆。
对联广告
对联是汉文化独有的一种文字广告形式。对联起源于春联,春联起源于桃符。王安石《元日》诗中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屠苏是美酒名,清代《红楼梦》描述,在大观园里有除夕献“屠苏酒”的习俗。清陈云瞻《簮云楼杂话》载明朝事: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之,询知为阉豕苗者,尚未倩人耳。太祖为大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投笔径去。嗣太祖复出,不见悬挂,因问故,答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大喜,赉银三十两,俾迁业焉。这副对联幽默风趣,形象生动,为阉猪者作了广告宣传。朱元璋的倡导,使得书写春联蔚然成风,对联这种广告形式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和欢迎。如:戏园的对联广告“凡事莫当前,看戏何如听戏好;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理发店的对联广告“操天下头等大事,做人间顶上功夫”等等。对联广告是文字的巧妙运用,文人学士对此雅兴甚浓,留下许多关于酒的对联。如“远客来沽只因开坛香十里,近邻不饮原为隔壁醉三家”,明代书法家祝枝山亦曾给酒家题联 “东不管西不管,我管酒管;兴也罢衰也罢,请罢喝罢”。
一副好的对联广告,既能让人体会文字的美妙,又能提高商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清末汉口附近有一家茶馆兼酒店的铺子,生意非常冷清,店主于是请一秀才写了一副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二两酒来。”这副对联贴出后生意便兴隆。清朝遵义学人郑珍诗赞茅台酒“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的佳句,对“风来隔壁三家醉,雨过开瓶十里香”的茅台酒做了最高的评价。
名人广告
我国古代利用名人效应的广告不少。据《战国策·燕二》记载: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伯乐是古代善于相马的人,他的出现提高了马的身价,这是请名人做广告的成功事例。北宋苏轼也曾经做过名人广告。流放海南时,当地有一位老太太所卖的环饼非常好吃,只是小店地处偏僻,生意清淡,难以维持生计。苏轼十分同情老人,为她亲笔题写了一首“广告”诗:“纤手搓来玉米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这首诗使得该店声名大振,生意兴隆。
名人与酒的故事就不胜枚举了。《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与卓文君自由恋爱后,遭卓家反对,“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於市中。”就是在酒店前垒土为垆,安放酒瓮,卖酒的坐在垆边,称为“当垆”。垆即是卖酒的标志。这段趣事使临邛所产的酒渐有名气,前蜀国相韦庄在他的《河传》一词中有“翠娥争劝临邛酒”的句子,可见当时临邛酒已远销大都市成都了。
三国时期,曹操《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唐代杜牧的《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等诗句至今都是杜康酒、汾酒的标志。而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李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更是此后若干场合没有特定品牌的中国白酒的广告。
明代宰相严嵩在无意中亦做了名人广告。创建于明代的“六必居”原是一家酒铺,“六必”的字号源于酿酒时必须遵循的六条原则:即黍稻必齐,曲蘖必实,湛之必清,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当时宰相严嵩下朝后常来喝酒,店主托严嵩夫人请他给店铺题字。一天,严嵩下朝归家进内宅,见夫人正练字,其中“六必居”三字写得不入流,便拿过笔写下“六必居”三字,让夫人临摹。其后,夫人将这三个字给了店家,店家做了招牌挂起来,买卖更加兴隆。
纵观古代酒类广告,无论以何种方式传播,都是对酒文化的一种表现和传承,是中华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现代的广告亦应借鉴和发扬,使我们的酒文化源远流长。
( 作者单位:遵义市博物馆·贵州酒文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