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年话玉羊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3760045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美好的寓意。为吉祥、美好、善良的象征,《说文》有记:“羊,祥也。”古器物铭文中“吉祥”多作“吉羊”;羊也是讲礼仪、遵道德的化身,《诗·小雅·无羊》曰:“羔羊,鹊巢之国也,召南之政,在位皆俭节正直,德如羔羊也。”在中国古代文物中,有很多以羊为题材的玉雕。2015年正值乙未羊年,拟对历代玉器中羊形象的演变和时代特征作一杂叙漫谈。
  玉羊之作,今所见最早者为商代晚期器物。此期玉器中羊的形象,皆为正视羊首,而未见整体形玉羊。其多系半圆雕为之,单面工。造型轮廓简练,眼、鼻、角等部位夸张处理。表面细节皆以双钩阴刻技法雕琢,线形由两条较匀细的平行阴刻线组成。羊首之双角,并置于额头上方,作盘卷状,向外展伸,尖端亦朝外。额头或有套菱纹装饰。细长眉,“臣”字目。
  图1,商代晚期·玉雕羊首,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图2,商代晚期·玉雕羊首,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西周玉器上羊的形象与商代最大的变化就是出现了圆雕整体型玉羊,这表明时人对羊的形态把握更加娴熟。以山西曲沃晋侯墓地M63所出玉羊为代表:高2.5厘米,长5厘米。青白玉。圆雕,作顾首俯卧之态。脑后两侧大角盘卷。大圆眼,系斜刀琢成。四肢蜷曲,雕出蹄趾。头部至颈部、背至尾部雕有隆起棱脊。羊身细节多用“一面坡”斜线刻划,且弧线较多,线条圆曲顺畅,此为西周玉器线纹的重要特征。运用写意手法对羊的整体轮廓和主要部位进行了概括表现,造型简约形象,神态生动。
  图3,西周·玉羊,山西曲沃晋侯墓地M63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题材尤以龙、凤、螭、人物居多,写实动物造型的作品较少。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一组动物形玉,为我们认知此期玉器中羊的形象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灰白色玉质。器型小,长、高不足2厘米。圆雕,作静态直立状,有羊、牛、猪、狗、鸭等形。虽光素无纹,然其造型准确,形态较逼真。这种接近写实特征的玉羊,为此后汉代玉羊风格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范式。
  图4,战国早期·动物形玉,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有汉一代,玉羊的数量较春秋战国时期明显增多,此期乃古代玉羊制作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迄今所见汉代玉羊,均为立体圆雕,雕塑感强烈,在造型的写实程度上较前朝更进一步,形神兼备,颇具气韵。
  此期羊多作静态伏卧、昂首前视状,身躯肥硕饱满,呈现出一种雄浑古朴的体量感。
  头部较小,呈三角形。目为圆环形、梭形,前者的内侧眼角多拉长;细长眉。面颊宽,鼻吻窄而前突若短榫,抿嘴。羊角多盘卷,较细长,根部琢出数道脊棱,亦见尖角者。削耳后展,紧贴角旁。
  四肢矫健,肌肉隆起,蹄趾分明;前腿跪地,轮廓常用细长阴线勾勒,后腿弯曲前伸,与躯体间施以斜刀分界。
  腮部、胸部、腿弯处雕有大量整齐的平行短直阴线表示体毛,这些体毛及前腿轮廓线,皆由尖端刻具琢成,阴线边缘有毛茬,其中细长而连贯者,即游丝毛雕,线纹纤毫毕现,飘逸连贯,富有张力。
  汉代玉羊多为玉镇或陈设品,也有些作为印纽或玉串饰之构件,体大的玉镇或陈设品常在明清时期改制为砚滴。
  图5,汉代·玉羊,天津博物馆藏。
  图6,汉代·玉羊,甘肃武威灵钧台遗址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
  图7,西汉·玉羊,西安三桥汉墓出土,西安市文物交流中心藏。
  图8,西汉·玉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9,西汉·玉石串饰,扬州甘泉姚庄M101出土,扬州博物馆藏。
  图10,西汉·羊钮玉印,江苏盱眙东阳M3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图11,汉代·玉羊,国家博物馆藏。
  汉代以后,羊题材玉器的创作一度衰落,魏晋南北朝实物稀少,巴黎吉美艺术馆收藏的一件玉羊,其形虽不及汉代生动写实,但特征又与汉器接近,尚具古拙之风,年代或能断定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此物可以作为汉代至唐宋时之间过渡期的标准器。
  图12,魏晋南北朝·玉羊,巴黎吉美艺术馆藏。
  隋唐时期,玉器的现实主义风格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开始向生活、装饰方面转化,大多面向自然,取材于生活,玉羊又开始流行起来。唐宋玉羊均作圆雕俯卧状,体态圆润敦实,显得憨态可掬、温顺可爱,但与汉代玉雕相比,质感较差,比例失调,且有失神韵。唐代与宋代作品在细部的表现上有所区别:唐代玉羊体较高,身短粗;头大,坑点形眼,盘角短粗,颈短;在腹部钻有一横穿圆孔。宋代玉羊较唐代矮;颈、四肢等与羊身的分界之处,一般雕有细密平行短阴线;坑点形眼不及唐代大、深;常在腹背之间贯穿长方形孔。
  图13,唐代·玉羊,国家博物馆藏。
  图14,唐代·玉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15,宋代·玉羊,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目前,可确信属元代时制作的玉羊较少,但此期肖生玉雕的风格确极其鲜明,即擅长深刀重刀,常将动物的头、颈、躯干、四肢隔离开来,刻痕粗深,目的是使主体富有立体感。
  明代玉羊数量较多,除传统的圆雕器外,还出现了片雕玉羊和羊首玉、带钩等物。此期整体风格写实,比例较协调。玉羊造型丰富,有站立状、俯卧状、蜷体状等,其中蜷体状为此时期新增形式。脸瘦长;以线刻菱形眼、梭形眼为多;尖嘴,下颌常有须,与胸相连。细长勾角,表面有较多脊棱;耳下耷。背部雕出脊线。明代中晚期玉羊形体的各个局部大致可以解构为大小不同的圆柱体,这也是此期肖生玉雕重要的断代特征。
  图16,明代·玉羊,北京丰台岳各庄出土,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藏。
  图17,明代·玉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18,明代·羊首玛瑙带钩,北京昌平定陵地宫出土,定陵博物馆藏。
  清代以羊为造型和纹饰的玉器繁多,圆雕、片雕、镂雕、浮雕、阴刻,单体形、复合式,不一而足。最具时代特色造型、器形有二:其一为三只羊组合成的复合式玉器,古人巧借这种造型的谐音,表达“三阳开泰”之意;其二为装饰有羊头的各类器皿。细节上,玉羊口中常衔麦穗、灵芝等物;浮雕阳纹施用广泛,这点在眼部、角纹的表现上尤其突出。
  此期玉羊,比以往历代更加写实,不但注重整体的起伏、结构和动态,对骨骼、肌肉加以突出表现,造型逼真,更符合解剖学原理,同时还十分强调细部的具体刻画,雕琢精美,碾磨光润,体现出一种强烈的质感美和造型美。
  图19,清代·玉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20,清代·三羊开泰摆件,天津博物馆藏。
  图21,清代·三羊玉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玉器中羊的形象,自商周时期出现,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其造型丰富多彩,寓意吉祥,应用广泛,既是深受国人喜爱的题材,又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责编:禹默)
其他文献
提起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魔小说,主要描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历经八十一磨难,一路降妖伏魔,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其小说取材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民间传说、元杂剧。《西游记》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如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在中国文
期刊
(接上期)  清 石涛《竹石梅兰图》 纸本墨笔  纵205.9厘米 横94.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这是一幅能代表画家艺术风格的作品,竹叶梅花画法奔放自如,墨色浓淡相间,并富有层次。石头画法也简率放逸,形象洗练,造型夸张。竹影轻摇,寒梅吐蕊,幽兰飘逸,块石磊磊,画面诚如石涛自题,清香四溢的花卉隐逸于树干竹叶间。整幅作品,意境空灵,余味无穷。  石涛(1614-?一作1642-1718),僧,本姓朱
期刊
创烧于清道光年间的建水紫陶,以“手工拉坯、名家书画、阴刻阳填、无釉磨光”的独特工艺享誉四海,是“全国四大名陶”之一。其中,抗战期间烧制的建水紫陶,记载着诸多抗战时期的历史信息。  建水位于祖国西南边陲,距离中越边境线200多公里,是雄镇滇南的军事重镇和关津要冲之地。1940年9月,日军占领越南,企图北上进犯昆明,兵指重庆。面对新的局势,以龙云为首的云南省政府,炸毁滇越铁路河口大桥,拆除河口至碧色寨
期刊
朱三松,明代竹刻家。名稚征,号三松,以号行世。生卒年不详,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活跃于明末。出身竹刻世家,祖父朱鹤(号松邻),父亲朱缨(号小松),均以刻竹闻名,有“三朱”或“竹三松”之称。朱氏本为新安人,自宋建炎移居华亭,又六世而东徒,遂为嘉定人。  朱三松款竹雕《松鹤人物》笔筒,高10厘米,直径11.9厘米。为一段竹节雕成,圆筒状,平口,直壁。色似栗皮,色泽光润。笔筒以竹节处为底,顺竹壁刻成三
期刊
明嘉靖剔彩风调雨顺菱花式盘  口径22.7厘米。盘菱花式,盘心正中雕星辰、蜡烛、莲纹及禾穗,环饰如意云头框,四角各雕游龙一条,间以“大”字纹及宝瓶纹;内壁分八格,每格雕八宝之一。盘外壁八格内分别雕各种折枝花,底髹黑漆,阴刻描金“大明嘉靖年制”楷书款。  此盘以星辰、蜡烛、莲纹及禾穗为饰,题材极为独特,别树一格。龙纹、蜡烛与星辰可视作皇帝祭天之举,莲花及禾穗则代表农作物,故合起来有向天祝祷风调雨顺、
期刊
铜三足炉  高19.6cm ,口径. 17.3cm  弄铜鼎、簋、尊、盘、爵等待为食具、酒具、盛水器等实用功能与作为礼器在先民精神生活中标出的意义是互为表里、融贯一致的。可以说,没有古代青铜器,就不可能有商、周以来文质彬彬的贵族等级体制和先秦时代持色独具的权力表达系统。古代文明体制的核心,即所谓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无不与青铜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琦(款)《粉彩人物纹
期刊
石鲁(1919-1982年),原名冯亚珩,字永康,因崇拜石涛与鲁迅而改名石鲁,生于四川省仁寿县。中国现代山水、人物、花鸟画家,“长安画派”主要创始人。对于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中国美术史来说,石鲁以其鲜明的个性张力与强烈的艺术风骨,倍受人们关注。在其短暂的艺术人生中,他以满腔热情与生命为代价,实现了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艺术创新的艰苦探索。  一、石鲁其人  石鲁幼年家境殷实,有“万卷藏书”,早年受过
期刊
慎德堂为圆明园内的一组建筑,位于圆明园九洲清晏的西面,修建于道光十年(1830年),次年落成,是道光皇帝在圆明园内的一处生活行宫。道光皇帝晚年主要生活在此,传世的一幅《喜溢秋庭》画轴上,曾详细描绘过他在慎德堂内的生活场景,画卷左上角钤“慎德堂宝”印一枚。道光皇帝曾专门写过一篇《慎德堂记》收录在道光《御制文余集》中,文中反复强调了自己修建慎德堂的目的是为“崇俭去奢,慎思永”。道光三十年(1850年)
期刊
不经意间,已经是春暖花开时。四月的春天,桃红柳绿,暖日晴风,莺歌燕舞,鸟语花香,处处酝酿着新的希望,但愿今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也能在这春日暖暖的阳光中逐渐复苏……  事实上,这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涌现出了一批新一代收藏者,他们眼界开阔,出手不凡,并开始频繁涉足国际市场,这一现象不能不令人感到欣慰。然而中国藏家是否可以从此屹立于全球收藏界而不倒呢?中国藏家要想长期保持与世界接轨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期刊
元青花作为中国瓷器烧制工艺的珍品,以豪迈的气概与原创的艺术,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和简明的快感。它确立了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将华夏陶瓷艺术推向了巅峰。1959至2006年间,我国文物机构通过考古发掘、民间征集等方式,共获得元青花瓷器156件并分别珍藏于国内各大博物馆。这批馆藏元青花分藏在国内15个省市自治区,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其中墓葬、窖藏出土及元代建筑遗迹发掘的元青花瓷器127件,占馆藏数量之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