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系统地分析和阐释了“正统马克思主义”新旧学派的内在一致性。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第二国际的理论优缺点,反思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失是有启发性的,但他的批判反思理论也存在一些不足。
关键词:卡尔·柯尔施;正统马克思主义;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批判
恩格斯逝世后,关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争论日益激烈。考茨基作为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和俄苏马克思主义的代表针锋相对,既以“正统马克思主义”来自称,又指责对方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在这场斗争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从反思“正统马克思主义”的角度产生的。柯尔施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亚圣”。他主张运用辩证法和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原则来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历史,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为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与工人运动的三个发展阶段相对应。人们认为,坚持“正统”是导致这两种认识体系陈腐化的原因。
一、对“正统马克思主义”一致性的分析
柯尔施认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是指以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和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马克思主义。柯尔施认为,两种批判在内容上完全一致,对新正统派的批判没有新的内容,只是复述和展开了旧正统派代表考茨基的论点。
因此,柯尔施认为,整个“正统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其一,柯尔施对新旧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马克思与黑格尔,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历史关系。“正统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黑格尔哲学的随便方式,与资产阶级学者的做法如出一辙。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他们的观点与前者,即黑格尔的方法的关系。
其二,柯尔施指责他们忽视辩证法和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原则。柯尔施的目的是要表明,“马克思超越了所谓的哲学,但是继承了作为古典唯心主义独具特征的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相互关系,并第一次给了它唯物主义的基础。”[1]柯尔施认为,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出发,不仅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之间的有机联系,也能看出理论和实践的整体联系。
其三,柯尔施认为,二者都反对“把唯物史观应用于唯物史观本身”,“马克思主义是完全非教条和反教条的、历史的和批判的,因而是最严格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这一观点包括把唯物史观应用于唯物史观本身。柯尔施肯定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理论的革命性进步,但强调只有方法贯穿于他们理论史中,其核心特征不变。
其四,柯尔施集中批判了考茨基、列宁共同倡导的“灌输论”。柯尔施指出,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工人运动之间的差距和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割裂,导致马克思主义成为工人运动的理论背景,只能从外部灌输。
二、柯尔施对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及考茨基的批判
柯尔施认为,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对哲学问题的蔑视,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运动实践性和革命性丧失的表现,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衰落是这种丧失的一般表现。
第一,柯尔施批判第二国际理论家没有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柯尔施要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对待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性在于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质的思考,认为抽象纯粹的理论和孤独纯粹的实践是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是统一的。
第二,柯尔施认为第二国际失误的理论根源在于缺乏辩证法,陷入抽象唯物主义,导致意识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分离,社会发展与革命整体观的碎片化。庸俗马克思主义者在对待精神现象的理论和实践的态度中持有非辩证的概念。
第三,柯尔施指责考茨基作为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最大代表。因为在考茨基看来,不仅第二国际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倾向,而且马克思、恩格斯晚期对马克思主义的扩展,都是把它从一种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变为一种对革命时期和非革命时期都有效的理论
三、柯尔施对列宁和列宁主义的反思
柯尔施也反思了列宁及其后继者在重建口号下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固化的倾向。柯尔施有一个“列宁主义”阶段:肯定列宁的革命策略、对辩证法的继承、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第一,柯尔施批评列宁哲学立场上的策略性,未能把握当时欧洲思想斗争的实质,错误地突出了哲学唯物主义的立场。这种立场是一种特殊的伪装,它犯了一个类似于马克思批判的德国实践学派的错误。列宁论证了当时的思想气候,使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必须强调唯物主义,以反对资产阶级科学中庸俗的、前辩证的甚至非辩证的、反辩证的唯物主义方面。列宁的理论在这个时候不能适应国际阶级斗争的需要,它的唯物主义哲学也不能成为这个时候所需要的无产阶级哲学。
第二,柯尔施批判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的不正确解读及其直观反映论。首先,列宁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革命仅仅看作唯物主义世界观取代植根于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柯尔施认为,这种评价只涉及术语变化,即用“絕对物质”取代“绝对精神”,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争论又拖回到德国唯心主义已经超越了的阶段。其次,列宁的直观反映论既破坏了意识和存在的辩证关系,而且破坏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第三,柯尔施批判列宁主义教条和为此展开的派别斗争。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它提供的只是方法,反对把它当作教条,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能够神话般地遇见将来一个长时期里工人运动的未来发展理论”总之,就柯尔施对列宁的批评,首先要看到柯尔施有一个“列宁主义”阶段和对列宁的肯定及发展。柯尔施也从批判第二国际的实证化和机械化倾向开始,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提,要求把革命看作包括意识形态斗争在内的整体运动,反对单纯的经济或者政治斗争。同时也要看到柯尔施对于列宁的批评不是完全无的放矢,把列宁思想发展前后同质化即使非法的又是危险的。柯尔施对于列宁的批评是失之于偏颇的,他无从得知列宁在“伯尔尼笔记”中的思想进展,他看到的是列宁的哲学唯物主义论断及论战。
四、柯尔施的批判反思理论简评
柯尔施作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反思理论中的缺陷和不足。
柯尔施与考茨基和列宁等人的争论,始终交织着一个根本问题——是认可社会发展和工人运动的自发性,强调民主,还是增强革命主观条件,通过强大的革命组织,掌握群众,强调集中。马克思的社会革命之本是整个社会的革命。因此,柯尔施将意识视为现实的一部分,将理论视为整个革命的一部分是合理的。
然而,柯尔施由于没有看得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在人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进行的,因而在他身上,理论与实践处于断裂的状态。此外,柯尔施对列宁哲学思想的批判也带有偏见。他认为列宁忽视辩证法的观点不符合列宁的思想发展史,因而没有真正把握列宁哲学的本质,因为列宁一贯重视辩证法。而且,20世纪初,列宁系统地研究了黑格尔辩证法,并将其应用到革命实践中,在阶级实证主义哲学的过程中对资产进行了批判,力图保持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基础。
总之,柯尔施关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思想有其精华也有糟粕,但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卡尔·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王南湜,荣新海,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2]列宁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关键词:卡尔·柯尔施;正统马克思主义;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批判
恩格斯逝世后,关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争论日益激烈。考茨基作为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和俄苏马克思主义的代表针锋相对,既以“正统马克思主义”来自称,又指责对方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在这场斗争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从反思“正统马克思主义”的角度产生的。柯尔施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亚圣”。他主张运用辩证法和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原则来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历史,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为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与工人运动的三个发展阶段相对应。人们认为,坚持“正统”是导致这两种认识体系陈腐化的原因。
一、对“正统马克思主义”一致性的分析
柯尔施认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是指以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和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马克思主义。柯尔施认为,两种批判在内容上完全一致,对新正统派的批判没有新的内容,只是复述和展开了旧正统派代表考茨基的论点。
因此,柯尔施认为,整个“正统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其一,柯尔施对新旧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马克思与黑格尔,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历史关系。“正统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黑格尔哲学的随便方式,与资产阶级学者的做法如出一辙。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他们的观点与前者,即黑格尔的方法的关系。
其二,柯尔施指责他们忽视辩证法和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原则。柯尔施的目的是要表明,“马克思超越了所谓的哲学,但是继承了作为古典唯心主义独具特征的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相互关系,并第一次给了它唯物主义的基础。”[1]柯尔施认为,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出发,不仅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之间的有机联系,也能看出理论和实践的整体联系。
其三,柯尔施认为,二者都反对“把唯物史观应用于唯物史观本身”,“马克思主义是完全非教条和反教条的、历史的和批判的,因而是最严格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这一观点包括把唯物史观应用于唯物史观本身。柯尔施肯定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理论的革命性进步,但强调只有方法贯穿于他们理论史中,其核心特征不变。
其四,柯尔施集中批判了考茨基、列宁共同倡导的“灌输论”。柯尔施指出,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工人运动之间的差距和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割裂,导致马克思主义成为工人运动的理论背景,只能从外部灌输。
二、柯尔施对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及考茨基的批判
柯尔施认为,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对哲学问题的蔑视,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运动实践性和革命性丧失的表现,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衰落是这种丧失的一般表现。
第一,柯尔施批判第二国际理论家没有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柯尔施要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对待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性在于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质的思考,认为抽象纯粹的理论和孤独纯粹的实践是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是统一的。
第二,柯尔施认为第二国际失误的理论根源在于缺乏辩证法,陷入抽象唯物主义,导致意识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分离,社会发展与革命整体观的碎片化。庸俗马克思主义者在对待精神现象的理论和实践的态度中持有非辩证的概念。
第三,柯尔施指责考茨基作为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最大代表。因为在考茨基看来,不仅第二国际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倾向,而且马克思、恩格斯晚期对马克思主义的扩展,都是把它从一种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变为一种对革命时期和非革命时期都有效的理论
三、柯尔施对列宁和列宁主义的反思
柯尔施也反思了列宁及其后继者在重建口号下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固化的倾向。柯尔施有一个“列宁主义”阶段:肯定列宁的革命策略、对辩证法的继承、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第一,柯尔施批评列宁哲学立场上的策略性,未能把握当时欧洲思想斗争的实质,错误地突出了哲学唯物主义的立场。这种立场是一种特殊的伪装,它犯了一个类似于马克思批判的德国实践学派的错误。列宁论证了当时的思想气候,使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必须强调唯物主义,以反对资产阶级科学中庸俗的、前辩证的甚至非辩证的、反辩证的唯物主义方面。列宁的理论在这个时候不能适应国际阶级斗争的需要,它的唯物主义哲学也不能成为这个时候所需要的无产阶级哲学。
第二,柯尔施批判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的不正确解读及其直观反映论。首先,列宁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革命仅仅看作唯物主义世界观取代植根于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柯尔施认为,这种评价只涉及术语变化,即用“絕对物质”取代“绝对精神”,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争论又拖回到德国唯心主义已经超越了的阶段。其次,列宁的直观反映论既破坏了意识和存在的辩证关系,而且破坏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第三,柯尔施批判列宁主义教条和为此展开的派别斗争。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它提供的只是方法,反对把它当作教条,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能够神话般地遇见将来一个长时期里工人运动的未来发展理论”总之,就柯尔施对列宁的批评,首先要看到柯尔施有一个“列宁主义”阶段和对列宁的肯定及发展。柯尔施也从批判第二国际的实证化和机械化倾向开始,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提,要求把革命看作包括意识形态斗争在内的整体运动,反对单纯的经济或者政治斗争。同时也要看到柯尔施对于列宁的批评不是完全无的放矢,把列宁思想发展前后同质化即使非法的又是危险的。柯尔施对于列宁的批评是失之于偏颇的,他无从得知列宁在“伯尔尼笔记”中的思想进展,他看到的是列宁的哲学唯物主义论断及论战。
四、柯尔施的批判反思理论简评
柯尔施作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反思理论中的缺陷和不足。
柯尔施与考茨基和列宁等人的争论,始终交织着一个根本问题——是认可社会发展和工人运动的自发性,强调民主,还是增强革命主观条件,通过强大的革命组织,掌握群众,强调集中。马克思的社会革命之本是整个社会的革命。因此,柯尔施将意识视为现实的一部分,将理论视为整个革命的一部分是合理的。
然而,柯尔施由于没有看得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在人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进行的,因而在他身上,理论与实践处于断裂的状态。此外,柯尔施对列宁哲学思想的批判也带有偏见。他认为列宁忽视辩证法的观点不符合列宁的思想发展史,因而没有真正把握列宁哲学的本质,因为列宁一贯重视辩证法。而且,20世纪初,列宁系统地研究了黑格尔辩证法,并将其应用到革命实践中,在阶级实证主义哲学的过程中对资产进行了批判,力图保持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基础。
总之,柯尔施关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思想有其精华也有糟粕,但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卡尔·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王南湜,荣新海,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2]列宁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