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须有“三度”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2245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想有效开展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把握好三个“度”,即温度、厚度、深度。
  一、语文阅读教学要有“温度”
  所谓语文阅读教学的“温度”,一是指师生能够深入体会每一篇阅读材料的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二是指师生能营造出与阅读材料情感相一致的课堂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强调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这一指导思想首先体现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不少与时代发展轨迹不吻合的内容被体现时代特征的内容取代,新编选的课文总是荡漾着情感的涟漪、绽放着人性的光辉、凝聚着精神的力量。引导学生阅读这一类文章,必须让他们对作品蕴含的情感因素、高举的人性大旗、彰显的精神伟力有具体而深刻的感受。
  比如,《十三岁的际遇》一文中,作者田晓菲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两年的学习与生活的感受,表达了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大而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和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美好愿望。这篇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这恰恰是我们老师应该带领学生感受的“温度”——心灵的温度和生活的温度,让学生走进课文、走近作者,设身处地,用心体会。如果仅让学生肤浅地读读,而未能真切体会作者的情感,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显得苍白,显得冷寂,犹如隔靴搔痒式的走过场,学生的心灵未被打动、情感没有升华,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好。
  情感内核需要富有情感的氛围加以包裹,而富有情感的氛围又必将进一步浓化情感内核,二者只有相辅相成,方能相得益彰。语文教学是情感性很强的课堂活动,浓厚的情感内容只有在浓厚的情感氛围的熏染中,才能真正沁入学生的心脾。学生在浓浓的情感氛围中,学习的积极性必定显著增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也必将明显加大加深。因此,语文老师必须根据阅读教学的内容,营造恰当的情感氛围。
  比如,散文《散步》中,作者莫怀戚叙述了祖孙三代、一家四人到郊外散步的故事,展现了家人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了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的使命感。课前可以播放了温馨轻松的轻音乐,接着以深情的话语导入新课,然后带领学生解读课文,最后可以用歌曲《母亲》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回忆自己家中的生活琐事。这样的一节课,学生浸润在温馨的亲情中,缕缕温情,似阵阵花香沁入心脾,让人沉醉,又如一束束温暖的阳光,驱尽内心的冷漠与阴郁,让学生热泪盈眶。
  二、语文阅读教学要有“厚度”
  语文学习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很难一蹴而就。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是在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所谓的“厚积”,主要是指厚积词汇,厚积技法,厚积表达艺术。
  《幽径悲剧》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揭露了令人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文章语言精练而雅致,尤其是诸如“司空见惯”、“等闲视之”、“曲径通幽”、“盘曲而上”、“鲁殿灵光”、“闲情逸致”、“月白风清”等成语的运用,“一面傍湖,一面靠山”,“林中小鸟,枝头鸣蝉”,“绿叶接天,红荷映日”等对偶整句以及“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包含浓烈”等清韵无穷的散句,使文章显得纯粹而优美,显现了季羡林先生极高的语言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篇文章,教材并未要求背诵,甚至没有要求熟读,但如果仅仅满足于阅读三两遍,学生不可能留下深刻印象,更不用说能熟练运用到以后的语言实践之中。若是让学生对之熟读成诵,铭记在心,必将会大有益处。
  写作技法的积累同样很有必要,包括各种表现手段、修辞手法等等。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这句话首先肯定了教材的范例作用。比如,《白杨礼赞》、《石榴》这一类托物言志或象征的文章,在写作技法上显示了相当纯熟的功夫,由表及里,由形及神,由物及人,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非常适合学生模仿创作,也非常适合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表情达意。在阅读这类文章时,如果仅仅是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而没有熟谙其构思技法,则有些浪费教学资源。此外,《多一些宽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等文章,也都是适合学生模仿的范例。
  三、语文阅读教学要有“深度”
  学生的阅读,不仅仅是积累一些词语,积累一些技法,还必须通过阅读认识社会,理解生活,体会人生,通过阅读透视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通过阅读实现人生境界的升华。所以,阅读是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重要途径。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读出字里行间的意义,读出文字背后隐藏的深意,从而认识他们所没有接触过的社会生活,理解他们所没有经历的人生历程,懂得他们尚未体会的人生道理。
  《伟大的悲剧》这篇文章,叙述了英国海军上校斯科特等五人踏足南极点,归途中遭遇暴风雪而不幸罹难的故事。这篇文章,作者满怀悲情,表达了对斯科特等人英勇无畏、诚实绅士、忠诚事业、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的颂扬。文章题目是“伟大的悲剧”,这对七年级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什么是“悲剧”?为什么“悲剧”是“伟大”的?其实,对文章题目理解的难度,就是学生对生活理解的难度。如果学生理解了此文的主题思想,明白了“矛盾”之中的辩证统一,那么,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对人生的认识,甚至其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关乎学生生命质量的重大转变,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所以,教师不能因为理解有难度就放弃应有的挖掘和探究,恰恰相反,要引导学生仔细读,认真想,积极讨论,并适时给予必要的指点。
  当然,阅读教学的“深度”挖掘不是“抠”,不是“涩”,更不是“玄”,不是将学生引上枯灯黄纸的老学究般的偏执,而是在学生现有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在当今时代发展的背景下,探求作文、做人的一般性规律。
  语文阅读教学的温度、厚度、深度,既是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彰显,又是对其工具性的体现;既注重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语言文字,又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文字。也就是说,语文课只有做到温度、厚度、深度和谐统一,才能成为富有实效的成功的语文课。当然,无论是温度、厚度,还是深度,都要恰到好处,简言之,“三度”要基本适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225400)
其他文献
2010年为农历庚寅年,生肖排列属虎。在我国浩瀚的联海中,有不少嵌有“虎”字的妙联,虎年赏虎联,别有情趣。  “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这是宋朝文学家苏轼的一副感慨联。公元1100年,苏轼去海南儋州,路过广州真武庙。见道家供奉偶像真武帝。真武像两侧,有龟、蛇塑像各一尊。相传,龟、蛇之形象是代表神仙真武的。他触景生情,于是挥笔而成此联。  明代进士王洪幼年聪慧,通诗
学生的汉字书写状况令人堪忧,不是字体字形不规范,就是书写笔划不到位,或是间架结构不合理。写字不工整不规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卷面情况和最终成绩,从长远看,还会影响个人修养的提升。  要想让学生写好字,必须要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审美意识。写字与审美的确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般地说,能写一手漂亮汉字的人,必定对方块字有着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而写不好汉字的人也必定对方块字缺乏必要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感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动态平衡树的索引构建合并策略,以提高其索引合并和检索的综合性能。这种高效的索引文件结构,允许多个子索引同时存在,并在某一特定时间进行索引合并优化,实现高效增量地构建索引。实验表明,采用类哈夫曼树的动态合并策略优于LOG和GP方法。
中俄两国作为双方的最大邻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领域的联系日益密切,两国高校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也随之日益频繁。文章以2011-2012学年中俄两国高校之间的教育
一、龙舟文化龙船歌 龙船歌是我国民间风俗歌曲的一种,闽台地区龙舟赛前要举行献江仪式,参赛者合唱富有乡土特色的龙船歌.歌声十分激昂壮烈。借以鼓舞士气,争标夺冠。南宋时福建
莲花。又名荷花、芙蓉、菡萏等。说起荷花,自然想起:“小荷才露尖尖角”;“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留得枯荷听雨声”。是的,荷花春暖抽芽,初夏出水,到秋冬花零叶败,其风姿随季节推移而变幻,可谓姿态万千。说起荷花,最先想到的自然是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人们的心目中,荷花是清纯、高洁的化身。人们常借吟诵荷花,颂扬爱情的纯美、浪漫、坚韧。  莲花出清波,舒展绿叶红
早在公元前26世纪就有扇子了。“扇”字户下从羽,可见最初的扇子是羽扇。相传商殷时王者用雉羽造长柄大型羽扇,作为出行仪仗之用,到了汉代可普遍用于纳凉。  扇子可以拂暑祛热,蔽尘障日,探蝇驱蚊;在戏曲舞台上,一把扇子可作刀枪,可代笔墨,大大增强了表演效果。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在纸扇上题诗作画。以扇喻人、借扇发挥。一千九百年前的宫廷如诗人班婕妤失宠于汉成帝,她托词于纨扇,写下了动人的《怨歌行》:“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