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爱情一个信物

来源 :LADY格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_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人节将至,情人之间互送信物必不可少。通过信物,用物化的形式与表现将一份爱情或一桩婚姻固定下来。信物有着传递信息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附着在物体上的爱的信息。恋人并不注重这个物件本身的价格,而是心仪蕴藏在信物中的情意价值。古今中外,爱情信物种类繁多,不可胜数,绝不止玫瑰花与巧克力那么简单。
  人类早期的爱情信物,大多具备实用性,比如苹果,是可以即摘即吃的。最早以苹果为爱情信物的,当数《圣经》中的亚当与夏娃。可以说,人类千秋万代繁衍生息的历史,是由一个苹果开始的。
  在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社会分工不同,男子主要从事重体力劳动和负责保护部落安全的任务,战争与狩猎都是男子的主要任务之一,因而在狩猎时获取猎物的多少与在战场上杀死敌人的数量就都成为衡量男子勇敢和技艺的标志。尚武、勇敢的男子更容易赢得女子爱慕,而他在狩猎或战争中的猎物,则自然成为赢得芳心的礼物。《诗经·召南·野有死麝》就说:“野有死麝,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诗中的“麝”是一种鹿类动物,被孔武有力的“吉士”当作送与心上人的礼物。
  随着文明的不断演进,尤其是文人墨客登上历史舞台,恋人之间互送信物也越来越有文化气息及技术含量了。
  我们不知道历史上第一个给情人送花的人是谁,但可以说他的这个行为是非常伟大的,因为它已经成为千百年来情人之间表达爱恋的标志。花,虽不能吃不能穿,却蕴含更加深厚的情意,更显浪漫。《郑风·溱洧》中说:“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可见古人爱用火红的花枝比喻爱情。西方人推崇玫瑰,大诗人歌德就在《赠彩绘的缎带》中写道:“看到自己被玫瑰裹住,就像娇嫩的玫瑰一样;爱人啊,得到你的一顾,就是给我无上的酬赏。”从内涵来讲,植物一年一度开花结果,叶片无数,具有无限的繁殖能力。人们崇拜花朵盛开、枝叶茂密、果实丰盛的植物,将之作为信物,除了表达对情人的赞美与爱恋,也是希望自身生殖繁殖、繁衍不息的表示。
  既然花可以作为信物,那么同为植物的树叶自然也不甘落后。唐朝天宝某年,那是一个秋天,诗人顾况在洛阳皇城外的御河旁拾到一片从宫墙内漂出的红叶,叶面上是宫女题写的哀怨诗篇:“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顾况诗兴遄飞,当即在红叶上回了一首,投叶入水,让它漂回深宫,竟然真的和那位宫女取得联系。“安史之乱”爆发,顾况找到那位宫女,二人逃出洛阳,并结为连理白头到老。从此,红叶被视作坚贞不渝的爱情象征传咏至今。
  说了这么多历史上的定情信物,我们不得不说回一种俗套而永恒的东西——戒指。在古罗马,戒指原本是被用来做印章的,象征着权力,它作为定情信物出现始于15世纪的欧洲。1477年,奥地利大公马克希米连一世爱上了法国勃艮第的玛丽公主,为她的美丽容貌和优雅的举止而倾倒,可是玛丽早已许婚于当时的法国王储。马克希米连仍不放弃,命人专门打造了一枚珍贵的钻石戒指送给玛丽。面对这只精雕细刻、闪闪发光的钻石戒指和马克希米连的热烈追求,玛丽终于改变了初衷,嫁给了他。就因为这枚戒指,马克希米连一世以独特的求婚方式拥有了玛丽公主的爱情。从此,钻石戒指成为爱情的象征,成为永恒爱情的守护者。
其他文献
法国:情人节邮票  “只要一部电影是在巴黎拍的,那么,一定有相应的爱情故事。”的确,如果要选出一个全球最浪漫的城市,一定非巴黎莫属。在这种情况下,对法国人来说,2月14日的情人节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因为在他们眼里,每天都是情人节。  尽管如此,商家们还是会挖空心思,想用这个特殊的日子大赚一笔。内衣厂商、香水厂商都提前推出了情人节系列产品。除了花卉、首饰、服装之外,情人节邮票更是风靡整个法国。法国邮
期刊
俗话说得好:“春吃鲜花夏吃果,秋食野菌冬喝汤。”野生菌以其养生、天然的理念被都市人接受。这个冬季,无论是在饭店还是自家厨房,其实都可以品尝一下野生菌的美味,既饱了口福,又有养生的功效。亚洲美食天王陈鸿先生为您讲解菌类的养生秘笈。  陈鸿先生来自宝岛台湾,被誉为“亚洲美食天王”。尝遍世界各地美食,包揽中西饮食文化,是第一位把台湾小吃带到全世界的美食家,也是以《阿鸿上菜》崛起的亚洲第一位型男主厨。  
期刊
今年男士包的质地非常细腻,无论是皮面的编织细节,还是呈倒梯形的包,都打破了传统男包的长方造型,尤其是包顶部开口很大的包,与那种传统男包严谨的拉链开口相比,似乎今年街上更为多了,这就是今年男性包的时尚。
期刊
@ candy-MissG:有预感今天又是特困的一天,晚睡强迫症+起床困难户=困死你活该!  @ 小气八拉睿:又到四点,我能不能早点睡啊?刚刚又看了一部电影!现在已经养成2点开始看一部电影,看完才肯睡觉的习惯!晚睡强迫症真的要改!  @ 团脸儿小糖:我这凌晨三点才睡怕是成了顽疾。整理出的这一包衣服改天捐了去。一篇简单的稿子还没写。谁能有我的晚睡强迫症严重?明早还要七点半到台里。  @ 于小蝎微博达
期刊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法国画家,是19世纪上半叶至19世纪末法国学院艺术绘画的最重要人物。布格罗追求唯美主义,擅长创造美好、理想化的境界,他创作有以神话、天使和寓言为题材的画作,《幸福的灵魂》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故事取材于古罗马作家阿普列尤斯的小说《金驴记》中的神话。普塞克(Psyche,也可以译成灵魂、心灵)是一个国家的公主,美丽无双。她的美丽甚至能够与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希腊名阿佛洛狄忒)媲
期刊
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出生在英吉利海峡的泽西岛,八岁随父母迁居伦敦,翌年入高级艺术学校学习,两年后进入英国皇家学院。1853年成为该学院正式成员,1896年被任命为皇家学院院长。1846年至1896年间,他参加了伦敦几乎所有的画展,其中最突出的有:不列颠学院画展、格罗夫纳画廊和新画廊画展。  1850年,二十岁的米莱斯脱离英国皇家学院,加入了拉斐尔前派,成为这一画派早期的三个创始人之一。他的重色彩
期刊
这是法国画家莫罗的油画作品,现藏于卢浮宫。画中描绘了一个善良、温馨、热爱艺术的古代女子形象。此画作于1865年。在第二年展出时,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这也是莫罗在1870年以前最负盛名的象征性杰作之一。  希腊神话里的俄耳甫斯,原是色雷斯地方的一位诗人和歌手,河神俄阿格洛斯和卡利俄珀的儿子。他善于弹竖琴,还发明了音乐和作诗法。俄耳甫斯的琴声可使猛兽俯首。他的歌声还能使树木弯枝,顽石点头。他曾随伊阿宋
期刊
他是《鉴证实录》中硬朗干练的曾家原,是《妙手仁心》中风流不羁的黎国柱,是《金枝欲孽》里温柔内敛的孙白飏……出道二十余年来,林保怡凭借一个又一个“好男人”形象,赢得了万千观众的心,成为香港无线的当家艺人、收视保障。事业重心移至内地之后,他将面临新的挑战,也有了新的思考与方向。  也许是林保怡塑造的警察、医生等成熟稳重的角色过于深入人心,观众会以为他在生活中也应该是这样。其实,他是个玩心很大的人,是个
期刊
十年时间,非典、两会、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几乎每个重大事件现场,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结集成书《看见》,描绘了一个又一个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在她看来,“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地忽略,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被无知和偏见遮蔽。因此,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  “水居然是透亮的,荇藻青青,风一过,摇得如痴如醉,黄雀和燕子在水上沾一下脚,在
期刊
《爱人们》  爱情是画家进行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古往今来,画家笔下动人心魄的爱情画面,尤其是那些惹人艳羡的神仙眷侣,总能让我们感慨爱情的美妙与伟大。  雷蒙德·佩内,1908年11月16日生于巴黎,从十五岁开始学习绘画。从艺术学校毕业后,他开始为巴黎一家广告公司做绘图工作,开始时只是为香水或巧克力画商标或外包装图,后来便开始参与不同的广告设计。  1942年,佩内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他奉命转交一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