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动态波动的实证分析

来源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chengwang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选取金融危机前后两个时间段的进出口数据,运用修正的CMS模型,从需求、结构和竞争力的三维视角,就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的波动进行了计算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规模不断扩大;需求规模效应对促进我国出口起了主要作用;结构效应在危机前后波动较大,且大多数地区对我国出口产生了抑制作用;竞争效应贡献度有正有负,但危机后,大多数地区的竞争效应对我国出口抑制作用在增强。基于以上结论,本文从对我国出口的抑制效应方面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发展多元化出口结构,优化我国市场结构;推动我国商品以质取胜、加强产品出口竞争力。
  关键词 “一带一路” CMS模型 出口波动
  一、 问题提出
  2013年,我国提出构建“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的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囊括了亚欧两大洲和部分非洲国家,这些国家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出口对象国,将“一带一路”战略落实好将有利于加强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关系、带动我国出口、促进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尽管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整体呈增长态势,但仍有波动,且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出口动态增长不一。本文将利用修正的CMS模型就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的出口动态增长进行测算,并结合测算结果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研究:1.金融危机前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地区或国家出口波动的原因是什么?2.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或国家出口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各地区有何不同?哪些因素促进了中国对这些地区的出口,哪些因素又阻碍了出口?3.各个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如何?
  本文分为如下三个部分对上述问题逐步分析:第二部分将基于地理范围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进行归类,从CMS模型的发展和应用两个角度对已有文献进行了梳理;第三部分利用修正的CMS模型,对金融危机前后(2005年-2009年和2009年-2014年两个时间跨度)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地区的出口需求效应、结构效应和竞争力效应进行测算,并做了各时间段、各地区、各影响因素的对比分析;最后根据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 研究区域范围界定和文献回顾
  (一) 研究区域范围界定
  本文从地理区域的角度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划分,用地理区域角度来研究的原因在于在:1. 同一区域地理位置的发展程度相对相似,形成了比较相近的产品出口结构和产品需求;2. 从地理角度来划分能较全面考虑“一带一路”倡议所涉及的国家。这些因素将有利于结合需求结构、产品结构和竞争结构进行出口动态分析。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划分结果见表1。
  (二) 文献回顾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onstant-Market-Shares Analysis,简称CMS模型)由Tyszynski于1951年提出。该模型的假设基础是:当一国出口市场份额不变时,其竞争力也保持不变,一国出口竞争力随该国出口市场份额的变化而同向变化。该模型将一国出口变动分解为两个效应:竞争力效应和结构效应。Fredoun、Milana、Jepma等对Tyszynski提出的CMS模型进行了一些完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Jepma从两个层次解析一国商品出口额波动的影响因素。但该模型经过改进后仍然存在计算复杂、缺乏对称性和对某些因素分解的含义不清晰等问题。我国学者也对该模型进行了一些完善。孙笑丹、张复宏等对CMS模型进行了相应简化,减少了模型计算量,使模型可操作性更强;张寒和聂影提出的修正模型不但节省了数据搜集工作和计算量,还部分解决了上述问题:一是修正后的模型对市场分布效应的衡量更加准确;二是将竞争力效应进行分解,使得同时分析某国的产品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成为可能。
  从对CMS模型的应用来看,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基于CMS模型对某一产业的竞争力的分析;二是对进出口波动因素的研究;三是贸易增长的成因分析;四是贸易失衡研究。从目前文献来看,对“一带一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分析,较少有运用实证的方式对“一带一路”的出口波动的因素进行分析,而这正是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本文为平衡地分解结构效应和竞争力效应并降低计算数据量,借鉴张寒和聂影修正后的CMS模型对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三、 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2. Jepma修正的CMS模型
  Jepma修正后的CMS模型是目前许多对CMS模型进行进一步修正的蓝本,该模型从两个层次出发,分解了CMS模型。Jepma修正后的CMS模型在进行第一层次分解时,分成了竞争力效应、结构效应和二阶效应:
  (二) 本文所采用的模型及数据说明
  1. 修正的CMS模型
  Jepma修正的CMS模型通过二步分解,对研究问题深入提供了帮助。但这个模型仍存在计算复杂、不对称和分解含义不清晰等问题。国内外学者进一步针对Jepma模型的问题进行修正。本文借鉴张寒和聂影修正后的模型就我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的动态增长进行研究。该模型对称地将结构效应、竞争效应分别分解为产品结构效应、市场结构效应、产品竞争效应和市场竞争效应。修正后的模型不仅解决了Jepma模型中的不对称问题,同时还将原来两步求和公式进一步简化为一步求和,减少了数据计算量,提高了模型的可操作性。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四、 测算结果及分析
  根据本文所用修正的CMS模型,计算出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地区出口的两期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本文将对测算结果进行不同时间段、不同地区和不同层次的对比分析
  本文对国别和商品门类的具体分析中,所用数据均为在计算CMS模型过程中所得,由于篇幅原因,本文对这些计算数据结果不一一列出。
  (一) 出口额变动分析
  1. 整体来看,如表3和表4所示,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出口变动均为正,说明中国对这些地区的出口在不断增长。以第二期(2014年中国对某地区出口减去2009年中国对该地区出口)为例,中国对东南亚出口增长了1644.64亿美元,增长额最大。对东南亚地区的出口增长主要得益于SITC6、SITC7、SITC8类三种产品的增长,它们分别增长了175.75亿美元、417.12亿美元和132.56亿美元。对西欧和南亚出口增长也较多,分别增加了525.77亿美元和437.89亿美元。SITC7、SITC8两类商品对中国向西欧出口的增长贡献最大,分别增长了396.89亿美元和190.07亿美元,其他类商品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而对南亚增长最快的是SITC7类商品。   2. 两期比较来看,除中亚、北欧和地中海(非洲国家)三个地区外,从第一期到第二期,中国对其他地区的出口增加额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东南亚变化最大,从第一期的出口增加值505.48亿美元增加到第二期的1644.64亿美元。两期相比,东南亚的增长原因在于:一是自身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中国进口货物的需求变大,东南亚所有国家第二期对中国进口的增长均大于第一期;二是除SITC1、STC4两类商品进口增加额减少外,其他商品门类均有所提高。而中亚和地中海出口增长额下降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中亚地区两期比较,除SITC2、STC3两类商品有明显增加外,其他类商品或不变,或减少;二是地中海地区两期相比,从国家上来看,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对中国的进口增长额都有大幅度下降,而其他国家增加却不明显;从商品种类上来看,除SITC3、STC8两类商品显著增长外,其他商品都有所下降。
  (二) 需求规模效应
  1. 整体来看,本文研究的两期中,“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地区的需求规模效应对中国向这些地区的出口起了重要作用。并且,相对结构效应和竞争效应,需求规模效应对中国的出口增长所起作用最为显著。从第二期(2009年-2014年)可知,除南太平洋地区外,其他地区都超过了60%,尤其是欧洲地区出口的规模效应贡献度较大,平均达到了90.2%。
  2. 两期比较来看,金融危机前后需求规模变动较大。需求规模效应上升的地区有东南亚、西亚、中亚、北欧、南欧、中欧、西欧和地中海(非洲地区),说明这些地区的需求对中国出口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加强,其他地区有所下降。其中,中亚变动最大,其需求规模效应贡献度从第一期的9%上升到第二期的226%。
  (三) 结构效应
  1. 从表4中可知,第二期中除东南亚和中亚外,结构效应的贡献度大多为负值,说明结构效应对中国向这些地区的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其中,中亚的结构效应较为明显,从第一期的6%上升到第二期的66%。
  2. 结构效应在两期的波动较大,反映了结构效应对中国出口影响的不稳定。其中,由正变负的有:北亚、南亚、西亚和南欧,说明结构效应对中国向这些地区的出口的影响由促进作用变为抑制作用;负值进一步扩大,即抑制作用进一步加强的有北欧、中欧、西欧和地中海(非洲国家)。由负变正的有东南亚,说明结构效应对中国向东南亚出口的影响由消极作用变为积极作用;负值减小的有东欧和南太平洋,说明结构效应对中国向这两地区国家出口的抑制效应减弱。
  (1) 产品结构效应
  从产品结构效应来看,其值大多为负。说明这些地区的产品需求结构对中国出口产生了消极影响。第二期北亚、北欧和南欧的产品结构效应对出口有促进作用。尤其是北欧变动较大,促进作用明显,产品结构效应贡献度从第一期的-11%上升至第二期的118%。其他地区产品结构效应变动幅度相对较小。
  (2) 市场结构效应
  从市场结构效应来看,其值大多为负,说明这些地区的市场需求结构对中国出口大多起到了抑制作用,西欧的抑制作用较为显著,且抑制作用呈扩大的趋势。从第一期的-87%减少到第二期的-144%。
  (四) 竞争效应
  1. 整体上看,竞争效应有正有负,从第二期来看。竞争效应对中国出口产生促进作用的有北亚、南亚、东南亚、中欧、东欧和南太平洋岛国,竞争效应贡献度较大的为东欧(55%)和南太平洋岛国(64%)。其他地区主要体现为抑制作用,尤其是中亚和西欧抑制作用非常显著,第二期分别为-292%和-110%。
  2. 从金融危机前后的两期比较来看,大多数国家竞争效应对中国出口的积极影响在减小,甚至由促进作用转换为抑制作用。竞争效应由正变负、即从促进出口到抑制出口的有西亚、中亚、北欧、南欧、西欧和地中海(非洲国家)。其中,变化幅度较大的是中亚和西欧,分别从第一期的85%和79%下降为-292%和-110%。对中国出口促进作用减弱的国家为:南亚、东南亚、中欧和南太平洋岛国。除上述地区外,也有竞争效应对中国的出口从抑制作用变为促进作用的,比如北亚,从第一期的-219%增加到第二期的38%。
  (1) 产品竞争效应
  整体上看,大多数地区的产品竞争效应为正且变动幅度不大,说明这些地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对中国出口产生了积极作用且这种作用效应较为稳定。但也有少数地区产品竞争效应有正变负,如中亚、北欧和地中海(非洲国家),这三个地区的产品竞争效应分别由金融危机前的46%、50%和34%下降至-122%、-153%和-18%。
  (2) 市场竞争效应
  如表3、表4所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市场竞争效应较为稳定。从第二期结构来看,市场竞争效应大多为正,反映了这些地区市场竞争力对中国出口起了拉动作用。但西亚、中亚和西欧市场竞争效应由第一期的促进作用变为第二期的抑制作用。
  五、 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 本文主要结论
  1. 出口增长整体情况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出口贸易正不断增长,其中对东南亚的增长较快。两期相比,金融危机后的第二期只有中亚、北欧和地中海(非洲国家)三个地区相比危机前的第一期减少。
  2. 出口增长的促进因素
  需求规模效应是中国对这些地区出口增长的主要源泉,两期需求规模变动较大。但大多呈需求规模效应贡献度上升趋势,说明规模效应对促进我国出口起了积极作用。大多数地区产品竞争效应贡献度和市场竞争效应贡献度为正且变动幅度不大,说明这些地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对中国出口产生了积极作用且这种作用效应较为稳定。
  3. 出口增长的抑制因素
  一次分解的结构效应的贡献度和二次分解的产品结构效应、市场结构效应大多为负值,说明结构效应对中国向这些地区的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且结构效应在两期的波动较大,反映了结构效应对中国出口影响的不稳定。竞争效应有正有负,从金融危机前后的两期比较来看,大多数国家竞争效应对中国出口的积极影响在减小,甚至由促进作用转换为抑制作用。   (二) 政策建议
  1. 调整出口结构
  对出口结构的调整主要在于:一是商品结构的调整,在进一步巩固已有商品出口优势的基础上,发展鼓励发展多元化商品,满足不同市场需求。同时,由于中国与欧盟、东南亚国家等地区出口商品日益类似,难免贸易摩擦增多。政府需加强与这些国家的磋商,尽量降低贸易摩擦对我国企业出口的影响。二是市场结构的调整,市场结构的调整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需要发展多元化市场,降低中国出口风险,尤其要重视对出口增长缓慢地区的出口增长;其次,政府需进一步完善服务职能,为企业出口提供信息和政策支持。
  2. 增强出口竞争力
  提升我国出口竞争力的主要措施在于:一是结合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开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质量过关的产品,提升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使得我国产品在西欧等发达市场更具有竞争实力;二是着手培育一批世界级品牌,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全球消费者对品牌认可将有利于出口额和出口竞争力的提高;三是政府应通过各种合作组织平台与“一带一路”国家对话,并积极牵头组建与“一带一路”国家自贸区建设,开拓更多市场,提高出口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耿晔强 .中国对日本水产品出口的动态增长:基于CMS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10 (7):19-27.
  [2] 韩啸,余洁,刘芳,何忠伟.中国乳制品贸易逆差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模型实证分析[J].世界农业,2015. (2):128-133.
  [3] 纪龙.需求、结构、竞争力与中国蔬菜出口增长[J].国际经贸探索,2012 (9):56-65.
  [4] 李萍.中国对金砖国家出口贸易增长动态波动研究——基于CMS模型的因素分解及测算[J].国际贸易问题,2015 (5):82-91.
  [5] 司伟,黄春全,王济民.中日韩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及分解[J].农业经济问题,2012 (11):16-22.
  [6] 孙笑丹.中国及其主要对手在日本农产品进口市场的竞争力解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 (3):17-21.
  [7] 汪琦.后工业时代日本 KIBS 促动制造业出口绩效的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3 (3):51-58.
  [8] 杨逢珉,杨金超.中国对日韩农产品出口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J].现代日本经济,2014(1):86-94.
  [9] 杨文丽,李晓钟.基于市场需求、结构、竞争力的出口波动影响因素分析——以我国苹果汁出口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 2013(7):36-45.
  [10] 张寒,聂影.中国林产品出口增长的动因分析:1997-2008[J].中国农村经济,2010 (1):35-44.
  [11] 张复宏.基于CMS模型的中国水果——对俄罗斯出口变动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 (9):100-108.
  [12] 章佳炜,段景辉,黄雯茵,李丽娟.基于CMS模型的上海信息产业贸易失衡经济效应分析[J].现代商业,2014 (36):38-59.
  (责任编辑:赵英杰)
其他文献
一、 引言  一国货币国际化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定义中,是指某国货币跨越该国国界,在世界范围内自由兑换、交易和流通,最终成为国际货币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使用逐步广泛,人民币已经走出国门,迈入国际化的周边阶段。历史经验表明,一国货币的国际化是诸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会一帆风顺、一蹴而就。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日元的国际化既没有使日本拥有与其经济实力相匹配的
期刊
一、 引言  自中国政府提出实施“走出去”政策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规模一路高歌猛进。在200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只有27亿美元,随后以年均45%的增长率快速扩张。截止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高达1078.4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由2002年的299亿美元上升至2013年的6605亿美元,增长了将近21倍。根据《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目前已有1
期刊
摘 要 小微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其在竞争激烈的大市场中占据优势,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改善产品质量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然而,与大企业相比,小微企业面临着资金、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问题,生存环境堪忧。在此情形下,许多小微企业开始不断寻求出路,通过建立企业横向战略联盟进行合作创新,应对挑战。本文以中国(南京)软件谷内的小微企业横向战略联盟创新绩效评价为研究对象,运用改进层次分析法对
期刊
摘要 韩国一直积极探寻建立一个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并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然而韩国认为,多边安全合作应在坚持韩美同盟基础上进行,这种认识暴露了韩国在多边安全合作中的局限性。尽管如此,卢武铉政府却坚持通过对话解决问题,未将对朝交流合作与核问题挂钩,使得六方会谈得以持续召开,并取得了一系列实际成果。而李明博政府立足同盟,坚持“以压促变”的基调,破坏了多边安全合作的基本原则,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无核化进程。之后
期刊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研究中心。通信作者及地址:刘强,江苏省南京市板桥镇401号;邮编:210039;E-mail:laonianchidai007@sina.com  摘 要 2013年的国际形势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产生了一些新动向和新趋势。大国关系合作与遏制并行,互信、互动与自信问题严重,导致合作处于较低水准,遏制与反遏制有所升级,特别是美俄纷纷提升战略打击能力,
期刊
摘 要 政治关联对企业并购绩效具有显著影响,这一影响是否因产权性质和制度环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本文区分不同产权性质和制度环境的差异,以中小企业并购为样本,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发现,国有与非国有中小企业的政治关联都会损害并购绩效;中小企业所在地区的制度环境越差,政治关联对并购绩效的损害所造成的效应越强。  关键词 政治关联 产权性质 制度环境 并购绩效  中小企业在竞争中迅速发展,一般通过两种途径
期刊
摘 要 自台湾问题出现以来,美国涉台思维尽管有“弃台论”、“盟友论”、“维持现状论”之别,但都没有溢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范畴。2012年奥巴马连任之后,正式提出亚太战略“再平衡”,台湾在美国亚太布局中的地位似乎再度提升,为“防范”“引导”中国,美国涉台关系中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进一步交汇。按理想主义(意识形态)思维,美国需要台湾发挥所谓“民主灯塔”效应,“以小搏大”影响中国大陆。从现实主义(战略
期刊
摘 要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最引人瞩目的一项根本变迁是中国的迅速崛起,以及与之相伴、并且初露端倪的“中美权力转移”趋势。笔者认为,中美两国二十余年來综合国力差距迅速缩小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国内改革效率的不同,而后者又植根于后冷战时代两国国内主流政治思潮以及社会结构的演变之中。因此,本文力图对上述两个变量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和比较,集中剖析导致中美两国国内改革在后冷战时代出现不同命运的原因,并
期刊
摘 要 2005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国家战略经济规划区。国家为什么要在短时间内密集出台数十个战略经济规划区,或者说国家是出于什么样的动因采取这样的宏大策略?本文利用扎根理论对收集到的30个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国家设立新一轮战略经济规划区的驱动因素,主要是改革社会体制、提升经济绩效、平衡发展权利、防范国际风险。这些驱动因素可以概括为内部改革动力和外部竞争压力。  关键
期刊
人权问题是当代全球性重要议题之一,也是西方国家用宪政民主的人权保障模式攻击其他国家人权保障状况的重要工具之一。英国著名人权学者米尔恩指出:“人权概念是当今西方最引人注目的政治辞藻之一。一个保护人权的制度就是好制度。一个侵犯人权甚至根本不承认人权的制度便是坏制度”。[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夏勇、张志铭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第1页。米尔恩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