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改革面临国有资本难题

来源 :中国经贸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wang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毋庸置疑,财税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改革的重点领域,是一个重量级的话题,不管是医疗改革、土地改革等,只要与政府相关的改革,都绕不开财税。
  提到中国的财税改革,自然而然要提到1994年的财税体制改革。那次改革奠定了现有制度的基本框架。自1994年以后,财税改革一直在按照渐进式的方式在进行。目前,关于财税改革的总体方案设计与突破口的选择争议特别大,但中国财税改革已到了必须踏上新征程进行全方位改革的时候。
  财税改革遇到的很多都是老问题。市场和政府的关系的前提没有讨论和界定好,那么后面的方案就很难选。在中国,土地、利率等要素市场价格几乎没有形成。商品价格表面上实现了90%以上的市场化,但是对90%商品价格有重大影响的能源资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没有完成。如果根据资源配置由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这样一个定义来看的话,我们现在还不能算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
  而且,财税改革现在又遇到了新问题,过去总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问题。但现在来看,单纯从经济视角来看问题是不够的,还必须从社会角度考虑问题,比如税制的改革方案、预算改革方案等,都需要将经济视角和社会视角结合起来考量。
  财税改革的三大背景变化
  如今,财税改革的起点或者说新征程的背景跟过去不一样,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不同:
  第一,经济增长平台发生了转变。原来是快速增长,现在的增长速度已经放缓。如果前十年政府所做的事情还是在享受朱镕基政府时代的财政遗产,这一届政府已经没有那个遗产可以用了,而且社会吸纳资源的能力条件也都发生了变化。
  第二,社会发展认识发生了转变。现在的社会不是政府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时候了,必须考虑政府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如今,老百姓也已经不是被动地接受。政府说什么,一呼百应的时代已经过去。老百姓有自己的判断,政府不管怎么做,做了之后如果不符合发展规律,总有一天会回去的。
  第三,财政体制改革承担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内容。现在经常会听到,财政改革要做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个人认为,财政体制本身就是政治体制的一部分,但如果试图靠财政体制改革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这也是不现实的。不要说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就连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都很难做到。
  回到主题上来讲,财税改革需要突破只从经济角度探讨的局限性,更要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方面来探讨。另外,财税改革自身也有局限性。有的东西通过财税改革带不动,但是改了之后可能看到一些好的地方,比如寻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等。
  不可否认,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增长很快,政府出手也越来越大方,但很糟糕的一点是,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却已经有了福利国家的心态,什么都谈税收优惠、谈政府花钱。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为什么会提到这一点,因为我们原来很多政策是不合理的,只要是打着增加中低收入的幌子,政府就把钱拨过去,但有的该给的却没有给到。


  税收依然有下调空间
  另外,经常有人用这样几个比例来看现行税收结构:间接税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例为70%,企业缴纳的税收占90%,个人所得税占6%。不少人认为,发达国家基本上以直接税为主体,中国要从以流转税也就是间接税为主转向以直接税为主。
  现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内部改革等各种各样的问题积聚,需要全方位改革。就拿现在上海在做的营业税改增值税来说,个人认为把营改增当作财税改革的突破口有点像大车被小牛拉的感觉。营改增是财税改革里面很小的部分,撬动整体比较难。比如预算体系改革,从技术上来说比较容易做到,要改到实质就难了。再比如说三公经费,只是财税里面很小的一部分,有的部门花得多,有的部门花得少,如果认真研究就会发现花得多不见得是浪费,花得少的也可能是浪费。
  目前,增值税是中国第一大税种, 17%的增值税税率确实有一定的下调空间,与减税改革的大趋势相符。目前营业税税率多在3%-5%之间,营改增需要保持营业税税负与增值税税负的大体平衡,增值税税率需要下调,减增值税也能更好地发挥减税促经济稳定增长的作用,顺应世界潮流,顺应经济全球化需要。
  关于房产税,很多人对它实施的技术难度感到比较畏惧,我认为这个难度不存在。主要困难在于老百姓愿不愿意,怎么说服老百姓交税,交税之后告诉老百姓政府能给你做些什么,要想一想现在政府是不是具备这些条件。中国是一个土地国有制国家,既然是国有的,那么人人应该获得一点权利,但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好。那土地国有制背景下的房产税税负应该多高?美国土地私有制,中国土地国有制,如果私有制比如收3%,那我们还能收3%吗?至少要比它低。
  税制改革从整体上来看,是一个税负多少才合理的问题,但税负可能要结合个人和家庭、结合商品,不能只看某一个环节而忽略了其他环节。这个时候如果全面改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在现有体系下,改革恐怕很多都是关于税率下调、全面减税的内容。
  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
  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什么?1994年财政体制改革的直接目标是提高两个比重:一是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二是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比重。这两个目标都实现了,而且实现得还不错。但是当时设定的两个比例没有实现。根据计划,中央收60%,支出40%,地方反过来,地方缺口由中央通过转移支付解决,中央通过20%的收入调控地方。但现在的情况是,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大致对半开,中央通过超过35%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来操控地方,中央花15%,地方花钱80%多。

  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问题,可以打个比方来看。拿一个空杯子和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水多次倒来倒去的最后结果是什么,显而易见,其中必有效率损失。转移支付太多还容易引发社会问题。现在大家不是在议论大城市堵车吗?如果把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从4.5万亿元变成1万亿元,那么北京就可能不会那么堵车。很多钱是从中央出去的,(地方)为了拿到钱就要往北京跑,跑了之后还要有人跟着落实执行。首都是这样,各省会城市也是这样,钱是一级一级下来的。如果这部分钱少了,那么大家也就没有动力往北京跑了,自然而然很多问题就解决了。
  财税体制改革怎么改?有人建议,营改增之后重新进行分税,增值税归中央,而将消费税留在地方。这个方案还可以再讨论。1994年分税制改革方案,最初方案是资源税归中央,后来考虑到资源主要在中西部,为了保证中西部财政收入,将海洋石油资源税归中央,其他的都归地方。个人认为资源税应该属于中央,或者至少是中央和地方对半分。这样的制度安排对于国家长治久安非常重要。
  从整体上来说,财政转移支付需要压缩总量规模,取消税收返还,并入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决策透明度进一步提高。专项的钱不能用来做其他的,但这种要求可能流于形式。现实当中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的资金,是打包给地方的。专项转移支付可能被挪用。如果地方政府连工资都发不出,那么挪用就很可能发生。专项转移支付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我想公开透明最重要。可以举个基层的例子,如某个县县委常委每个人手上都有批资金的权力,领导要批多少钱,如果能够公开透明,能够把规则告诉大家,那么这个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说白了是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我们在制度上要克服的还有很多。
  国有资本财政是大难题
  最近,李克强总理说要做一些让老百姓感觉政府有公信力的改革,其中就提到政府预算体系改革。政府预算体系改革应该建立以公共预算为主导的预算体系。现在的国有资本预算有点像做花样,收了钱分红,基本上体内循环。我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应更多地转入公共预算。政府做的事情要尽量公开透明,让大家充分讨论。既然是公共资金,大家的钱总得花得明白,不管合理不合理,告诉公众钱花在哪里。政府在收钱的时候不要想收就收。不仅征税如此,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的设立也要提高门槛。
  总而言之,财税改革从整体上来说,难题特别多。既不好做顶层设计,也很难摸着石头过河。我自己的体会是,国际上有那么多公共财政做法,照办照学做一些适当修整就行了。但中国的问题难在国有资本财政。这是个大难题,大难题不突破,中国财政改革没有结束的那天。我们不知道国有经济最后走向哪里,可能受市场秩序影响,但还有一些意识形态的问题。
  财税改革还不能够只看现在狭义的改革,应该把更多范围涵盖进来,比如国有土地、国有企业等。国有企业需要通过种种制度设计实现政企分开,但目前根本做不到。国企不赚钱不想要,国企赚钱之后麻烦很多,不知道怎么分。如果国有股占大头,政企不分问题很严重,但如果国家是小股,又有小股东权益可能被侵犯的问题。
其他文献
周日(5月19日),因与中国的近期边界争端而心有余悸的印度政府官员欢迎了中国总理李克强的到访,这是他3月上任以来的首次出访。李克强和印度总理辛格在新德里举行了小范围会见,之后又在辛格的官邸共进晚餐。  尽管两国存在边界争端,中国官媒新华社发表的一篇有关李克强与辛格会面的报道却对中印关系给出了积极的评价。据报道,李克强对辛格说,“我此次访印就是想向全世界表明,中印政治互信在增加,务实合作在拓展,共同
期刊
广告行业经常被描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事实也的确如此。自从人类开始商业活动,商家就一直努力说服客户,它们的产品质量更好而且价格也更加公道。去年,我在伊斯坦布尔的露天市场观光,随处可见的店铺招牌似乎在向我召唤:“来吧,到我这买,而不是隔壁那家。”  时至今日,广告业正在发生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使它有别于过去的几个世纪甚至是刚刚过去的20世纪。首先,它本身已经发展成为高雅艺术的形式,利用各种艺术
期刊
美试图主导新贸易规则制定中国置身事外  中国的进口总额将在未来5年达到10万亿美元,是德国GDP的3倍左右。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宣布这个数字的时候,外国分析家知道它的分量。  近年来,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扩大。2012年,中国的货物贸易总额为3.87万亿美元,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然而,迅速变化的全球贸易格局的大背景下,中国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还是被遏制?  一些专家认为,在围绕
期刊
5月16日,《上海电信史》一书首发。该书追溯了上海电信业从1871年4月18日起到2010年底共140年的历史。在这一个多世纪里,上海电信与国家命运、民族兴旺、人民生活紧密相连,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危难走向强盛的道路。它既是一部企业史,记载了企业风云变幻的百年发展路;也是一部行业史,承载着通信行业的悠悠世纪情。《上海电信史》的问世,不仅是中国电信上海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也为今天的通信
期刊
2013年4月30日,荷兰阿姆斯特丹,一场盛大的仪式中,荷兰人迎来了本国120年来第一位男性国王——46岁的威廉-亚历山大继承其母亲、退位的女王贝娅特丽克丝,成为荷兰的新君主。  很多政要及社会名流出席了仪式。同样在现场见证新国王登基的还有荷兰及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的王室成员。根据传统,在位的国王和女王们并没有出席仪式,以避免新国王的光辉被他们掩盖。因此,坐在前排的几乎都是各个国家的王储和他们的配偶。
期刊
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市场,仅次于美国。根据中国奢侈品协会发布的《2012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消费统计报告》,2012年中国国内奢侈品消费18365亿元,中国消费者在世界各地的奢侈品消费总和占全球奢侈品消费的25%。  然而,随着去年厉行勤俭节约、制止奢侈浪费、整治公款消费等主题为先导的国家新政策的实施,奢侈品消费迅速成为主流消费者共同认定的不合时宜的生活方式。自去年11月开始至今,奢侈
期刊
行业的历史由一家家企业的微观历史构成。在一个行业的历史中,每一家企业的崛起与变迁,都在行业整体的发展过程中烙下深深的印记。时下,国家繁荣昌盛,通信行业蓬勃发展,电信企业兴旺发达,如果把一家典型电信企业的成长轨迹、发展过程、体制沿革系统地梳理出来,那不仅是企业发展的精神财富,也是一种承上启下的经验总结。  今天,我们就看到这样一部《上海电信史》。它的编纂虽由企业发起,但反映的是我国通信行业140多年
期刊
电梯本是为人们提供生活便利的工具,不知何时却变成了惊魂夺命、危及公共安全的恐怖杀手!  最新一起悲剧发生在端午节前夕,北京丰台区居民张女士乘坐电梯时,电梯门未合上突然启动,张女士左腿当即卡在电梯与楼层的夹缝中,被拖行至顶层15楼之后救出,致使左腿严重受伤。  近年来,类似的电梯伤人事故太多太多,发生频次明显加快。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共发生49起电梯事故,37人死亡,此后电梯伤人事故非但没有减少
期刊
多层级的法律体系  要分析中国的司法体制及其改革前景,首先要了解中国的法律体系,这很重要。  中国的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基础的一个统一的法律体系,不过这个体系一般认为它是多层级的,法律的制定主体是分层的。  最重要的宪法和其他法律一样,是由全国人大制定的,只是宪法在程序方面更为严格。第二级是法律,包括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法律权威无疑更高些)的民事、刑事、国家机构等基本法律和非基本法,后者由全国人大常
期刊
3月底,一篇人人网日志在上海某211高校的校友圈里被频频分享。“在大学里换过身份证的同学请注意!”“当年的旧身份证是没有当面销毁的,可能被别人利用拿去开银行卡。”  神秘账户从天而降  3月29日,看完这篇日志的王哲(化名)试着登陆中国建设银行(下称建行)的网银,却发现自己竟然无法使用。此时,他想起就在一周前,自己的手机曾收到一条来自建行95533的短信,通知其在广东佛山开通了一张该行的借记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