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的草原多么清澈(外一篇)

来源 :翠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e51265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原如此辽阔,绿草蔓浸了每一条路,都那样悠长。20世纪50年代,阿拉善的人大代表骑骆驼到兴安盟参加人代会,提前20天启程,风餐露宿,在路上走了45天,到了兴安盟,会议已于20天前结束。代表们领取文件,返回阿拉善又走了40多天。
  草原诗人毕力格巴特尔有两万五千亩草场,我们以为他会畜养成千上万头羊。“不”他说,为保护草场,他只养了三百多头羊、八九十匹骏马。靠这些羊和马,每年收入四五十万元。正因为他严格控制蓄养数量,他的羊群和马匹才得以放养,草场始终绿草如茵。
  第二天早上,透亮的阳光从清澈碧蓝的天空中均匀地洒下,我们从草原深处的蒙古包返回毕力格的家。从他家墙面上三四平方大的太阳能电子板上,找到了草原深处没有电线杆,却能使用所有电器的答案。
  毕力格的卧室就是他写诗的书房。跟一般的书房不同,他的书房只有十几本蒙古语书籍。他说,那都是国际大诗人的诗。
  我从前遇到的诗人,大多激情澎湃、慷慨激昂。毕力格却是沉默的,问一句答一句。黑而且瘦的脸上,写满沉静和安详。只有眼镜片后那双清澈而睿智的眼睛,才显示出他诗人特有的活泛。
  看见他,就像看见草原上一株安静的草、一棵沉默的树。
  长期在草原上放牧,他的诗是那种不是因为阅读,不是因为有写作的念头而写出来的诗,那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是一种源于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恩而发自内心的吟哦。
  他的羊群能看懂他的眼神。他的每一头羊都有自己的名字,他站在羊群前面喊一声,相应的羊就会挤出羊群,跑到他的面前。当他赶着羊群一个人行走在广袤的草原上,他便把他的诗歌转换成歌曲,他的歌曲唱给内心的寂寞与安静,唱给壮美的草场和羊群,唱给苍天、流云和看不见的风。
  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放牧,不管会不会写诗,每一个牧民的心中也许都有一两行“天苍苍,野茫茫”那么优美的句子。草原有多辽阔,毕力格的歌声便有多辽阔。他唱出的每一个音符都经过千百遍打磨,每一个音节都有脉搏在跳动。因为真诚,所以动听且动人,使人相信,最美的诗歌在草原上。一个连牧民都能写诗的民族,如同俄罗斯一个村庄都可以搞交响音乐会,是真正能见素质和品位的。
  外面世界的纷繁复杂,从来没有搅乱过他的内心,他不明白世外的纷繁,也从未经历过复杂的尘世。倘若让他进入城市,哪怕一天工夫,他都会不习惯,都会选择逃离。
  毕力格在草原上不仅放牧、写诗,还是个不错的修理工和兽医。在毕力格的储藏室,我看见手柄光滑的凿子、斧头、刨子、手锯等,这些都是修理蒙古包的工具,还有炮制好的用于捆绑的熟牛皮绳子。马和羊生产的时节,毕力格还是接生员;打羊毛的时候,他又是羊毛工。连家人偶尔有个头痛脑热,毕力格也会无照行医,治愈率达到百分之百。
  方圆10公里半径内,只有毕力格一家牧民,在这样的环境里,锻炼了他诗人的思考,也锻炼了他俗人的能力,他自由地穿梭于诗人和俗人之间,诗人和俗人于他是合二为一的,都是他的生活方式。
  毕力格兄弟把绵羊和山羊按照三比一的比例混养。他说,绵羊温顺,山羊警觉;绵羊遇到危险只晓得挤到一起,山羊会发出警报,会叫,还会跳跃;晚上入栏,绵羊挤到中间,山羊在外围;到了冬天山羊怕冷,挤到绵羊中间,正好暖和。
  穿过无数草原、戈壁和沙漠,我发现,只在水草丰茂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蓄养着牛。毕力格告诉我,草原上的牛基本上是用來干体力活的,比如拉车。不是对牛有偏见,而是牛吃草像铲草机,所到之处,一片精光,对草场不利。这一点比不上羊和马,羊和马吃草总是东吃一口、西吃一口,尤其是绵羊,只吃草尖最嫩的部分,这样吃了长,长了吃,草原永远是绿绿的。
  辽阔的草原如此安静,安静得你用很轻很轻的声音交谈,都能传得很远。在安静的草原,每一点细小的声音,都具有非常强的穿透力。上午的阳光晒透了我,我在草原上漫步,突然,耳边传来燕子的呢喃,那么干净、那么细小、那么喜悦。我以为来自身旁的天空,扭头环顾四周,只有碧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场。呢喃声不断,循着声音寻找,终于在20多米外终年敞开的杂物间找到。
  杂物间的屋梁上有一个燕巢,一只燕子正在孵蛋,另一只燕子不停地来回奔忙,为巢里的燕子衔回食物。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燕巢,每一粒黄豆大小的土粒中间都夹着一根两尺多长的马鬃,有多少粒土粒,就有多少根马鬃。风吹过来,马鬃在空中轻轻飘拂。不知草原上的燕巢是不是都带着如此好看的马鬃流苏?莫非燕子来到了这里,都懂得把自己的巢筑得更美一些?
  太阳西斜的时候,沉默寡言的牧民诗人带我爬上一座状如一对狮出巡的石头山。站在山顶上举目四望,牧草无边,山上有马头的枯骨。诗人告诉我,为表示对马的尊敬,他们把骏马的头骨放到石头山的最高处,让它离苍天更近一些。
  沉默的诗人还带我们去参观他的羊群。落日西斜,逆光之下,夕阳为每一匹羊镶嵌了银边。在头羊的带领下,羊群安静地啃食牧草。偶尔有一只羊羔呼唤,声音恍惚如从天外传来,清脆悠远。诗人用眼神跟羊群交流,他也许告诉羊群我们是远客,是一群按照内心的选择调动文字的人,说不定它们会被写进某一段文字。羊群齐刷刷地转过头来,带着惊奇的眼神安静地看着我们。
  人跟自然贴得如此之近,近得只剩一个眼神的距离。此时,我感到自己也是一株草、一头羊、一块石头。
  站在高处看落日西沉,把“博大”“辉煌”之类的形容词全用干净,都不算奢侈。七月的风,有些冷了,我久久不愿离去,安安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落日。朋友于逆光中悄悄替我拍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我成了剪影,成了大地上凸起的一部分,我的四周是翡翠色的苍穹。我珍爱这张照片,这才是真正的独立苍茫。
  往牧区寄信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手机在牧区几乎没有信号。薄暮十分,我们跟诗人毕力格巴特尔道别,以后还能不能再见面,能不能联系得上?谁也说不清楚。给他拍的照片得等返回后才能冲印。即使冲印出来,不知道如何才能交到他手上?心头不禁怅然。   他在属于他的草场上安静着,他也在我的心头被无数遍想念。
  终究把风握不住
  站在山头上好不容易找到一点信号,在手机地图上定位,毕力格巴特尔放牧吟诗的明安平原,是一个山区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地处乌梁素海的东面,乌拉山的北面,白云查汗山的南面,台梁的西面,年均气温5-6℃,热量比较充足,但降水量不足。只要不过度放牧,到了秋天,还能收割牧草,储备牲畜过冬的口粮。
  由于草场辽阔,畜养量不大,毕力格几年前花了几千元修建了三间平房,从依靠蒙古包和帐篷的游牧,开始定居生活。政府补贴修建了羊圈,添置了太阳能电子板,家中一应俱全。他不愿告诉我存款的数目,还有三辆车,两辆越野用于家人进出草原,一辆中型卡车,供羊和马出售。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是因为打井队在这里打出了两口甘甜的水井,一口抽出来人用,一口抽出来供羊群和马匹饮用。我向四周打望了一下,编了一句顺口溜:“两岭夹孤山,长年水不干。”毕力格跷起大拇指说:“你这两句诗我收下了,你们的诗,真好!”
  牧区太分散,不可能单独开办学校,学校只能办在遥远的集镇上。孩子们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到了集镇上,每家都安排人到学校附近租房子照看。毕力格的母亲负责毕力格跟他弟弟的三个孩子在镇上的学习和生活。正值暑假,可爱的孩子们对客人的到来感到新鲜和快乐,穿着鲜艳的衣服在屋子里窜来窜去,脸上带着友善而阳光的微笑。才喝完半碗奶茶,这三个孩子已经和两个分别来自上海和重庆的孩子,在宽敞干净的羊圈里展开男女混合足球对抗赛了,清澈的欢笑声,响彻云霄。
  促使毕力格决心过定居生活的,就是这三个孩子。用他的话说,这些在外面见过世面的孩子,正逐渐丢掉草原上的记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都市的繁华。如果没有草原中间的这间屋子,他们放假便不知道该回哪里去,哪里是他们的老家,他们会很快忘记自己从哪里来,会忘记这片辽阔的草原。
  毕力格的母亲、三个小孩子的奶奶,一个60多岁的阿妈,面色红润,身体高大强壮,她用流畅的汉语跟我交流。她在小镇上生活了4年,去的时候,汉语很差,到市场上买菜,需要旁人帮助才能完成交易。仅仅4年时间,她就能用一口相当标准的普通话跟客人谈笑风生。她跟三个孙子的交流,在蒙语和普通话之间自由切换。
  对于定居生活,沉默的诗人告诉我,按照上级号召,再过几年,他也要把羊群和骏马圈起来养了,以后他每天的工作不是放牧,而是打草。国家每亩草场补贴6元钱,他两万五千亩草场,每年光补贴就有10多万元。草原深处,用不到多少钱,何况也买无处买。除非非常需要,才会开车到几十公里外的集镇去买。单靠这10多万元,不养羊群和马匹,足够一家人开支了。“可是,这样一来,我还算牧民吗?”毕力格巴特尔满脸忧郁,习惯于在游牧的路途上吟诗的他,对退牧还草后的生活感到失落,他觉得那是对肉身的限制,對可以“通神”的诗人的精神的羁绊。
  可他不识字的阿妈喜欢定居生活,尤其是城镇生活。她说住在牧区太不方便了,超市购物、医疗卫生、教育、银行、交通都数城镇方便。“窝在这个山沟沟里,你只要不想唱歌,不想吆喝羊群,不想招呼马匹,你可以一年半载不说一句话。”阿妈用比读过书的毕力格更流畅、更标准的汉语说,“毕力格的阿爸去世那年,我独自在山上放牧,半年时间从山上下来,连话都不会说了,心头有要说的话,到了嘴边却不晓得嘴巴该怎么说出来。可比不上城镇,每天有朋友来来往往,吃了晚饭还跟一帮老姐妹跳坝坝舞。心头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大家在一起乐和乐和,就过去了。家里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事情,站在门口一吆喝,马上就来一大群朋友。”
  阿妈劝毕力格兄弟俩进城,弟兄俩觉得,只要还能放牧一天,他们就坚持到那一天。
  我俩坐在高出草场10多米的石山上,静静地俯瞰这片草原。毕力格白云一般的羊群从远处慢慢流淌过来。在毕力格的羊群中,我看见公羊的肚皮上都多了一个肚兜。我用手肘碰碰毕力格,问他:“你的羊还穿时装呢?”毕力格认真地解释说,那是给公羊戴的安全装置,不能随便爬母羊。他说,这样一来,既能控制小羊的数量,也就是计划生育,还能控制小羊的诞生季节,到了11月份,公羊的肚兜就取掉了,到来年4月初接羔,那时天气暖和,遍野都是青草,成活率高。即使牧场即将被草场替代,毕力格巴特尔仍用最原始的虔诚之心,对待草场和羊群。
  站在这片草原上,我觉得阿妈的选择是更多人的选择,城镇毕竟能给人更多方便,让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尤其是那些孩子,他们的未来不应该是一片草场、一根牧鞭、一群绵羊、一群骏马,他们应该跟全世界所有的孩子那样,拥有现代而阳光的明天。从世界范围来看,游牧生活已成记忆,结束游牧迁徙是大势所趋,谁也阻挡不了。
  我又觉得毕力格巴特尔的忧虑不无道理,当一个人失去了故乡、丢失了乡愁,遗忘了浪漫的牧歌、根除了旷野和内心的安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为了母亲的欢喜和孩子们的未来,他不得不选择定居。毕力格也许将终老于草原,就像悠扬的牧歌终结于记忆。
其他文献
大个子坤叔  在那件引人关注的大事件发生之前,玫瑰园小区里的人都对大个子坤叔十分尊重。大事件发生后,人们对他更尊重了。  在玫瑰园,没有人不知道坤叔,因为他是整个小区里公认的大管家。  每天,坤叔都会戴着一顶白色鸭舌帽,牵着他的小白狗,在小区里走来走去,如同一个负责的保安,巡视着小区,也保证了小区的安全。谁家有了琐碎事情,比如自来水管漏水、下水管堵塞、对讲门坏掉了、私家车阻挡了行人通行,等等,都由
期刊
作者簡介:  南泽仁,藏族,四川九龙人。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创作班学员。有散文、报告文学发表于《人民日报》《文艺报》《散文》《民族文学》等报刊,出版散文集《遥远的麦子》《戴花的鹿》,纪实文学《远山牧场》。曾获孙犁散文奖,第四届西凤杯全国青年散文大赛金奖等。  一场早雨后,七日村庄更加清新明亮了。一群小鸡仔围着场坝边的一凼水啄饮,发出雨滴的响声,又用沾湿的嘴壳去清理毛
期刊
1  高铁从上海虹桥站驶出的时候是上午10点,我坐在靠窗的位置,侧着脸对着窗外。因为是阴天,外面的世界褪去了尘世的浮躁,像墨池洗过一遍的毛笔,清浅带过,留下淡淡的一笔,更多却是空旷的留白。似乎怕惊扰了这个世界,也似乎怕被这个世界惊扰。  很长一段时间,我保持着这个姿势没有动。像举行某种仪式,庄重而谨慎。我不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但是灵魂却像虔诚的信徒,不理会我漫游天际的想象,不遗余力地把我的
期刊
众所周知,月球本身不发光,她是靠太阳发放的福利才成就了赏心悦目的明月。但她并未辜负宇宙之神的重托,她在她并不光滑倒显得坑坑洼洼的沟壑中,就像梯田灌水一样储存了充足的漫射光源,并如择菜一般把太阳尖锐而滚烫的锋芒,去头掐尾地摘除殆尽。这才小心翼翼地把一筐筐锃亮的清辉交由专事快递的万里长风。  月色起于天,止于地。这一路艰辛且不说,还遭遇了大气层中绿林好汉的打劫。然而,所剩无几的光亮却正好适合人们夜晚当
期刊
那个叫史珍香的女的自从当了我们的班主任后,就没有同学觉得她长得好看了。  在之前,也就是她教我们音乐课的时候,那可真漂亮。两条大辫子别人都任它在后面拖着,她不,总是要拿到前面来,一左一右搭在胸前。而且她还喜欢玩弄自己的辫梢,这样一来,辫子就在乳房上走了个曲线。王勇说,她的乳房起码有我吃饭的大碗那么大,倒扣着。说着,他在自己干瘪的胸前还比画了比画。我说,是,我知道你一顿吃两碗。有时候,她的辫子也会跑
期刊
作者简介:  钱亚玲,安徽池州人。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专任教师,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女性文学、人文素养等教学与研究工作,在省级以上和国家核心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数十篇。  引 言  洪深在1930年代初写的《五奎桥》(1930年)《香稻米》(1931年)《青龙潭》(1932年)组为《农村三部曲》,向来被视为洪深先生重要剧作乃至代表作。早年清华时期的校园话剧试验和底层贫民生活体验,留美时期
期刊
南角墩似乎没有出过名人,读书的,经商的或者从政的都没有。我曾为此感到遗憾,后来我又想明白了,这才像个村庄的样子,至于名声和风光那是士绅的事情。尽管人们祖祖辈辈希望下一代能够有人跳龙门,但土地最终只能养活自己的子民,其他的只能作为一种愿望。我想祖辈们一定也失望或者绝望过,但后来认命地接受了苦楚而平淡的生活。包括一代代的后人,也认为只有力气才能改变生活,除此之外的奢望不切实际。于是他们一次次地放弃读书
期刊
一 “江南旧梦已如烟”  雪意凄其心惘然  江南旧梦已如烟  天寒沽酒长安市  犹折梅花伴醉眠  1932年12月7日,瞿秋白將这首七绝书赠鲁迅;其时,他因“紧急情况”避难于鲁迅家,地点在上海多伦多路旁的拉摩斯公寓(今四川北路北川公寓)A三楼四室。诗后自注:“此种颓唐气息,今日思之,恍如隔世,然作此诗时,正是青年时代,殆所谓‘忏悔的贵族’心情也。录呈鲁迅先生。”①  《雪意》作于秋白落脚北京不久,
期刊
我突然决定要去大巴山。这个行程来得如此速疾,连我自己都感到惊讶:我这是怎么了?手上有这么多的红尘俗事,一大堆的柴米油盐,怎么说走就要走?不能再等几天吗,或者以后再说?我也晓得,以后再说,往往就是没有下文的托词,可是,巴山就这么迷人吗?为啥说走就要走?我手拿一张硬座火车票,站在人流如潮的北京西客站进站口,自说自话地问着自己。  距离开车只有20分钟了,我还在为自己的这个匪夷所思的行为感到惊讶。难道是
期刊
那日我去乡下舅舅家玩,在村东头遇见小妮,这小姑娘长得越发出挑了,修长的身材,一张红扑扑的脸蛋。她远远地看见我,就响亮地喊了一声“姨”。我问:“小妮,去哪呢?” “上兴趣班呢,今天是吹竖笛。”她又接着说:“姨,你如果晚上不回城,饭后来家听我吹竖笛哦!”我笑着说:“好啊,好啊,小妮又长高了。”她回头冲我开心一笑,转身飞快地朝学校方向跑去了,一对长长的小辫子在风中一甩一甩,像蜻蜓的两只翅膀。  望着眼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