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声音的魅力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00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电影史上,一般认为电影中声音的出现要比画面晚30余年。但在观众看来,剧院放映的电影一开始就是有声音的。意大利导演卡瓦尔康蒂在《电影中的声音》(1939)一文写道:“电影中的声音的历史并不是像许多历史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从有声片开始的,而是和电影本身的发明一起出现的。在电影史中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时期,在公开放映影片时是没有某种声音伴奏的,无声的电影从来没有存在过。”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为着放映效果,根据影片情节的需要,专门创作了一些音乐主题,以及改编熟悉的旋律。影片放映时动用了一个40人的管弦乐队现场演奏,为长短不同的1544个片断同步配乐。近来,曾在网上流行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短片(画面主要取材于影片《无极》)从另一角度证明了声音在影视中的地位。其实,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伍迪·艾伦就曾将一部东方间谍片配上新的声轨,但其中的英语对白并不是原来对白的翻译。相反,它与原来的影像滑稽地并置在一起,从而创造了一个新的故事。这印证了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的预言,声音将成为影片中的一个剧作因素。
  美国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维尔认为声音始终是一种强有力的电影技术:第一,声音利用了人们特殊的感觉模式。第二,声音能有效地影响人们对影像的领悟和理解。第三,声音能明确引导人们在影像中的注意力。第四,声音引导着人们形成期待。第五,声音像剪辑一样具有丰富的创造性。在这里,本文将不再去探讨声音的功能和作用,而用电影中经过剪辑而富有创造性的声音来说话。
  1994年出品的美国影片《阿甘正传》至今成为一个经典回忆。这部影片的叙事结构对于大众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今天的人们对电影不按照时间顺序呈现事件已习以为常:“愚人”阿甘在等候巴士时向不同的候车人讲述他的人生重要的经历。所有回忆结束后,最后回到第三者叙述:找到他生死不渝地爱恋着的珍妮,还有意想不到的聪明的孩子,以及后来的种种变故……影片借普通人的个人叙述代替宏大叙事,描绘了现代美国30年的重要历史,见证了二战之后伴随着“婴儿潮”出生的一代青年的成长,因而出现了幽默诙谐的又蕴含人生真谛的寓言效果。这部影片的成功因素很多,本文尝试与读者一道来欣赏影片的声音剪辑美。
  影片的叙述从这里开始:主题音乐起,镜头跟随一片充满象征意义的羽毛飘落到正在等候巴士的阿甘沾满泥泞的鞋边(特写,音乐结束),阿甘拾起羽毛放入小旅行箱中。一位身着护士服的年轻黑人女子走过来坐下,随即拿出一本杂志看了起来。由于阿甘的智商,决定了它类似孩童般地主动向她说出了影片的第一句台词:
  甘:你好,我叫福利,福利·甘普。(“Hello!My name’s Forrest,Forrest Gump.”)
  (没有回音。他打开一盒巧克力,递向那个护士。)
  甘:你要巧克力吗?我最喜欢吃这种巧克力。我妈妈常说,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尝到哪种滋味。(“Life is like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阿甘夸张地用手指着她那洁白的运动鞋。)
  甘:那双鞋子一定很舒服,走一整天路也不会累。我有一双便好了。
  女子(总算听到那位女子的答话):我的脚受伤了。
  甘:妈妈常说,鉴别鞋子可以认识人。他们去哪,到过什么地方。
  (女子注视着阿甘。)
  甘:我穿过不少鞋子。若我用心想的话,我会记得我第一双鞋子。
  (镜头推至阿甘的脸部特写:紧闭双眼的痛苦表情)
  甘:她说它们会带我去任何地方。
  (画面转换成一小男孩紧闭双眼的脸。影片由此进入倒叙……)
  甘(画外音):她说它们是魔术鞋。
  (镜头拉开,小阿甘躺在床上,脚上安装着的用于矫形的鞋子。)
  “福利,你可以张开眼睛了。”(镜头拉开,可以看到医生将小阿甘抱下床……)
  这部影片的出场在声音处理方面值得一谈。
  其一,声音转场。“媒体先知”麦克卢汉在发表他的媒介观点时,提出一个“冷热”媒介之说,并认为有声电影属于“冷媒介”,因为它作用于多种感官且需要丰富的联想和参与。波德维尔也认为,观众在看电影时,会选取提示信息,回想起片中前段出现的剧情,预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全面的参与到电影形式的创作中。主人公出场前用特写呈现了一个视觉造型(沾满泥宁的鞋子)暗示,后来女子洁白的运动鞋又鲜明地刺激着观众的视觉,很自然的,观众的期待当然要得到解决,阿甘谈到了鞋子。于是影片最终利用人物对白(“我会记得第一双鞋”)进行转场。这种“声音蒙太奇”带来了自然组接的美。
  其二,画外音。画外音(“她说它们是魔术鞋。”)连接其上面的对白,又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魔术鞋”。关于画外音,本文在后面专门论述。
  利用声音进行转场,影片中比比皆是。例如:
  小时候的阿甘身体有残障,穿上了引人注目的鞋子(美国影片似乎喜欢采用脚的残障隐喻,如《出水芙蓉》的女主人公小时候亦是如此),由此带来诸多不便。因此,他的母亲对鼓励道:“记住我跟你说的话,你跟所有人一样。福利,你听到了吗?你跟所有人一样,没分别!(You are n0 different)!”
  “甘太太,你儿子……跟常人不同。(Your boy’s…different!Mrs.Gump.)”随着校长的声音,影片进入另一场景——学校。观众因此得知阿甘的智商,这对甘和他母亲来说真是雪上加霜……
  上述的声音剪辑还给影片增添了戏剧性的色彩。
  再有,阿甘第一次对珍妮的回忆结束后,画面回到他的现在,接着他说话。
  阿甘:妈妈常说,奇迹每天都会发生。有些人不信,但事实如此。
  画面由此转入另一著名场景(Run!Forrestf! Run!)……
  利用声音进行转场,这种常规的声音蒙太奇在现代影片中运用得亦很常见,给这部影片赢得更出彩的效果的应该还有另类声音剪辑的功劳。
  这部影片中多处运用声音的“连”来赋予新的意义,带来独具一格的效果。不同场合的在现实中应该是“断”的声音被有意识地“连”了起来,声音引导画面,变成了叙述的主线,画面处在从属地位。影片中战友布巴向阿甘介绍捕虾和虾的各种吃法时,画面呈现的是不同的场景:拆装枪、擦鞋、用类似牙刷的刷子刷地。
  布巴:(拆装枪场景)就像我所说,虾是大海的产物。可以烤虾、白灼、焗、牛油煎,还有串烧、红烧……(擦鞋场景)……煎、炒、炸。还有菠萝虾、柠檬虾、椰蓉虾、胡椒虾……(刷地场景)虾汤、虾沙律、焖虾肉、虾和薯仔、虾汉堡、虾三明治……差不多了。   布巴的声音是连续的,这种不符合生活常规的“连”,形成了影片的紧凑节奏,给观众带来诙谐的快感体验,引起观众善意的轻松的笑。笑声中,现代性给人们带来的紧张、疲劳得到大大舒缓,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得以充分体现。
  当然,这种剪辑手法并不是这部影片独创的。影片《公民凯恩》为了表现凯恩和爱米莉之间关系的逐渐疏远,撷取了很长一段时间中的几次早餐的情景来表现这一过程:每次早餐用人物的服饰来区别;但在早餐与早餐之间,下一次对话正好接着上一次对话。这段剪辑被视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下面谈谈影片中的画外音剪辑。
  影片的一大特色是画外音。影片给观者制造了一个合适的理由,使得画外音自然合理的贯穿整个影片。由于画外音在叙事节奏的控制和时空转换方面起到很大作用,因此贯穿影片的画外音颇受导演亲睐。笔者做过统计,阿甘在影片中的画外音长长短短有202处之多。法国电影理论家马赛尔·马尔丹将画外音看作是叙事的辅助手段,认为在电影里,画外音是起着重要作用的,在客观手法上推动故事的发展,在主观手法上表现人物的内心。在越战的一段戏中,阿甘找到奄奄一息的布巴,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将布巴背到河边,这时出现了阿甘的画外音。
  阿甘(画外音):若我知那是最后一次跟布巴说话,我便会找更好的话题。
  阿甘:嗨,布巴。
  布巴:嗨,福利。福利,怎会发生的?
  阿甘:你中枪了。
  阿甘(画外音):然后,布巴说了我永世难忘的话。
  布巴:我想回家。
  阿甘(画外音):布巴是我最好的好朋友。连我也知,好朋友不易得。布巴本来会做捕虾船的船长,却在越南的那条河边死了。
  在这个片段中,画外音出现了三次。设想将画外音删除,变为:
  阿甘:嗨,布巴。
  布巴:嗨,福利。福利,怎会发生的?
  阿甘:你中枪了。
  布巴:我想回家。
  这么一来,影片则失去了一种黑色幽默的震撼力。在这个片断中,第一处画外音预先告知了布巴的命运,因而将观众注意力吸引到他们即将进行的对话过程,而不是猜测布巴的生死。第二处画外音的出现好比叙事中的停顿,即将重要的东西告诉你,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期待,也引导观众领悟布巴生前最后一句话。第三处画外音浅层含义上表达了阿甘的怀念和惋惜之情,但观众从阿甘淡淡的语调中更读出了一种愤怒的情绪!
  我们再来欣赏以下片段中的画外音。
  珍妮病中,问阿甘在越南是否感到害怕,阿甘回答“我不知道”后,镜头闪回到越南的一个夜晚:
  (闪回。阿甘抬头望向夜空,他摘下帽盔。星星从云后面冒出来。)
  阿甘(画外音):有时候天会停一阵雨,让星星出来。那时就很好。
  (画面回到阿甘现在)
  阿甘:就跟在海湾上太阳下山时一样……
  (闪回。海上日落)
  阿甘(画外音):水面上有很多闪光。就像山上的湖……
  (画面回到阿甘现在)
  阿甘:很清澈。好像有两个天空……
  (闪回。山上的湖)
  阿甘(画外音):一个叠在另一个上面。
  (画面回到阿甘现在)
  阿甘:在沙漠里,太阳升起时……
  (闪回。沙漠日出)
  阿甘(画外音):我分不出哪一个是天,哪一个是地。
  (画面回到阿甘现在)
  阿甘:很美丽。
  在这段中,阿甘的声音是连续的。但通过闪回,声音因此时而变为画外音进行第一人称叙述,时而回到现在进行第三人称叙述。这种剪辑带来流畅而又富有变化的美,声画表意上更加深了人们的“返魅”愿望。紧接着,珍妮开口。
  珍妮:我那时跟你一起就好了。
  阿甘:你是。
  珍妮:我爱你。
  阿甘:你在星期六早上过身了。
  (画面进入另一场景:一棵老树下,珍妮的墓前。)
  在这里,有一个特意的声画错位。现实中,这段中的最后一句(“你在星期六早上过身了”)应该在后一个场景中阿甘对着珍妮的墓所说的话。这里运用的声音变式是一种声音向前错位的情况。但跟一般声音超前不一样,画面中如果阿甘嘴唇未蠕动的话,超前出现的声音则为画外音。此处,画面中是阿甘开口说的话。笔者不解,许是导演的一种超现实的变形手法吧。(希望感兴趣之人士共同讨论。)
  电影中的声音可分为人声(话语)、音乐和音响。其中人声又包括了对白、内心独白、旁白(画外音)等。上述仅仅涉及了声音的主要元素——人声。影片中其他声音元素诸如音乐、音响也有特意的处理。比如,影片三处表现阿甘跑的片段:
  片段一:小阿甘的腿出现奇迹的片断中,画面用慢放的镜头来呈现,同时声音这样处理:伴随同样慢速处理的珍妮的画外音“Run!Forrest!Run!”和慢速的音乐。这种通过剪辑造成的声画同步带来一种似乎要把这奇迹出现的时刻凝固的效果。随着音乐高潮渐起,阿甘的腿箍渐渐散开,跑着跑着,最后,腿箍完全飞散出,而他跑的速度让那些欺负他的人骑着自行车也追不上。
  片段二:中学毕业后,一些年轻人开着汽车追赶阿甘。该片段和上述片段有相似之处,但是画面和声音却用了与片段一相反的节奏来处理:快速镜头,音乐(具有象征意味的《反叛者觉醒(rebel rouser)》)和珍妮焦急的声音“Run!Forrest!Run!”,营造了一种夸张的快意气氛。
  片段三:越战中阿甘的飞毛腿营救了许多战友。这一段画面运用累积蒙太奇手法呈现了许多类似的营救战友的镜头,声音上运用与画面同步或对位的独白、战争特有的音效黑色幽默地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
  仅仅是声音剪辑的处理就给影片增加了成功的机会,再加上与美国历史人物、重大事件联系起来的故事本身、演员精湛的演技、精致的画面造型、天衣无缝的特技等等,难怪这部由美国派拉蒙影片公司1994年出品的影片能够在强手齐集(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和《低俗小说》均获最佳影片等提名)的情况下摘取了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视觉效果和最佳剪辑6项桂冠。
  时光如同一条长河,微微泛着古铜色的光。阿甘!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迷失的圣杯》是定位于魔幻题材的动作大片。魔幻题材和电脑特技给电影带来了视觉冲击力强化了形式要素,而人文、逻辑等内容要素在此背景下则容易出现缺失。能否很好的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是评价一部电影艺术价值的重要因素。加强对影片内在要素逻辑性的关注可以有效提高该题材影片的艺术价值,打造出艺术精品。  [关键词] 迷失的圣杯 剧情 赵文卓    一、“封神时代”、“魔法时代”的文化要素迷失
期刊
东京审判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盟国对二战中的日本甲级战犯进行的军事审判。电影《东京审判》以艺术形式再现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它不仅警世后人不忘侵略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告诫侵略者逃脱不了历史和正义的惩罚,还蕴含了若干国际法内涵。    一、国际司法机构的继承和发展    东京审判由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以下简称“远东法庭”)负责进行。远东法庭是国际审判组织,是二战结束后建立的专门惩治日本战争罪犯的国际
期刊
[摘要] 在电视剧《希望的田野》中,主人公徐大地的“一把手说了算”这句话有悖于党的集体领导原则。那么,“一把手”应如何行使权力,“一把子说了算”对社会及党的建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把手说了算”的实质是什么,文章一一进行了阐述和分  [关键词] 《希望的田野》一把手说了算 民主集中制  相信许多人知道23集电视连续剧《希望的田野》。看过这部电视剧的人都不会忘记剧中的主人公——由程煜扮演的秀水
期刊
电影《茉莉花开》是根据苏童的小说《妇女生活》改编的。苏童小说中潮湿糜烂的氛围,挥之不去的绝望和哀痛,寒气逼人的人性,使得改编他的小说成为极富挑战的事情。侯咏却有极大的魄力,将故事场景从阴雨江南拉向了上海,尽管改编存在着一些纰漏之处,但他却用女性诠释了对这个城市的理解。  苏童的小说无处不氤氲着一种潮湿糜烂的感觉和氛围,这也是他的小说所独具的美学魅力。《妇女生活》,同他之前的小说一样,也是将故事设置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运用格式塔心理学中“心物场”这一概念,对好莱坞剧情片经久不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考夫卡在关于“场”的论述中认为,一种自我——物体力量在场内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动力的情境是这样的:作为主体的自我有一种需要,此刻无法得到满足;接着,在自我的场内出现一个物体,也就是客体,它可以解除这种张力,于是这个物体(客体)便具有了一种需求特征——特定物体的出现,以及它被赋予一种需求
期刊
[摘要] 电影《撞车》由一场车祸延伸到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它既是人的碰撞,也是丈明的碰撞,丈化的碰撞,同时也在撞击着时代,撞击着人性,撞击着你我的心灵。  [关键词] 《撞车为人性碰撞文化价值  获得第7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撞车》(Crash)是编导保罗·哈吉斯(PautHaggis)的力作。影片是由一场司空见惯的交通事故,引出了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和冲突。虽然没有超凡场面的震撼,
期刊
有一种影片看了一遍又一遍,你还是会被深深地感动,它对你已经没有丝毫悬念可言,甚至每一句精彩的对白、每一个不经意就可能漏过的细节你都如数家珍,你仍然情不自禁地沉浸在它的感伤和欢乐之中。什么是经典名片?只要能够让你进入这种境界的影片,它就是你的经典。拍摄于1987年的《秋天的童话》,很多人已经遗忘了,可它是我永远的经典。1987年,第一次看《秋天的童话》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对爱懵懂而又渴望纯真爱情的少年
期刊
问:“影视同期书”现象,对于当下像您这样从事文学和文化研究的人来说,应该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目前对同期书的定义是:在电影、电视剧刚刚上映或热播的时候,推出的同名书籍。您认为“影视同期书”算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纯文学小说呢?  葛:小说和剧本其实有严格的区分。小说是语言艺术,描写很重要。影视剧本是视觉艺术,对话是视觉工具。影视同期书严格说来不算纯文学小说,因为它的文学性是有疑问的。但是,这种体式的小说,
期刊
[摘要]文章以英语电影名称为探讨对象,以大量译名为实例,探讨了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策略以及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电影片名翻译策略方法  电影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国际交流日渐深入的今天,电影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其巨大的影响力为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电影要吸引中国观众,必须有一个精彩贴切的中文片名。翻译的片名必须经过精心构思,对作品内容进
期刊
[摘要]摄影新闻以视觉语言讲述故事,以镜头展现事件中的毒丈.作为视觉文本,摄影新闻可凝结时空的瞬间而具有当下感、固其丰富的色彩和图形呈现的具体可感的影像而具有视觉冲击力,构图布局的取舍与色杉的明暗可以使读者产生意向性联想;而“图像化”的信息呈现方式适合读者的阅读思维和习惯。因此,媒体应充分应重视根影新闻的价值。  [关键词] 摄影新闻 视觉文本 当下感 意向性关联  新闻的视觉文本包括报纸、杂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