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报道的新使命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农村发展报道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关注希望、方法、快乐的政策图解和成就报道偏多,而正视农民烦恼、协调帮困、参与引导、展示媒体责任的报道极少。而回避问题。阻塞信息沟通,将进一步阻碍农村的发展进步。
  据统计,农业大省湖南较有影响和代表性的《湖南日报》,在2005年至2007年期间报道“三农”工作成就的占76.2%。据调查,全国其他主流媒体有关农村的报道也与此大同小异。虽然近几年该省及各地“三农”工作取得的成绩不少,但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任务却同样艰巨,这正是党中央自2004年以来,连续5年下发“一号文件”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农村发展报道不仅应正视农民烦恼,报道信息,而且应适时担任“协调者”、“组织者”、“引导者”、“救护者”的角色,不仅关注个案困难的解决,而且应多方协调,搭建平台解决普遍存在的困难,并呼吁社会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阻碍农村发展的问题。
  具体而言,其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战略意义:媒体正视农民烦恼,疏导仇富情绪,是耗散农民封闭系统的“无序积累”,控制社会转型期的“熵增”,促进社会和谐与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认为,一个封闭的系统,应该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能量交换,以致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即开放式的交流可减少社会系统的无序。获得熵减,形成了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否则一味封闭不与外界交流,就容易导致熵增,社会无序增加,甚至产生系统突变而导致剧烈的社会震荡。对社会系统而言,要维持系统平衡和社会长治久安,必须理顺民众情绪的表达渠道。以消解民众敌对情绪的积累,促进社会系统的熵减。当前,我国社会处于矛盾凸显期,特别应注意理顺民意表达渠道,促进社会和谐,尤其应关注一些表达渠道不尽畅通的群体。如中国9亿农民占总人口的69%,但表达农民意愿的农民人大代表仅占总代表的约8%,据调查,九届人大和十届人大代表中,真正的一线农民代表是5.44%。最典型的是海南市民阶层中,平均24万人产生1名人大代表,而在农民阶层中,则是平均每96万人产生1名人大代表,农民的声音很少被放大,多数被淹没。海南“香蕉致癌”谣言传开后,海南香蕉出岛量每天骤然减少4000至7000吨,香蕉价格一落千丈,无人问津,广大蕉农四处呐喊,但都没引起重视。媒体介入后,情况才有所改观。
  可媒介对农栏目和频道稀少,农民媒介话语权稀缺,农民媒介的表达渠道较为不畅,较为封闭的农民系统存在较多无序因素,是潜在的无序积累和推动社会突变的巨大力量。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在全国已注册的电视台、广播电台中开办对农栏目的只有1%。全国已有期刊9468种,农业期刊仅仅187种。报纸1931家。主要以农民为对象的只有几十家,全国性报纸220种,对农全国性报纸占总量的1.9%,即面向农民的只有一种(《农民日报》),其发行量100万份,面向9亿农民。相当于900人拥有1份报纸,实际上在一些贫困山区,农民根本接触不到任何大众媒介。在网络方面,城市网民普及率为16.9%。乡村网民普及率为2.6%,城乡差距大。这些证明农民表达渠道和信息沟通渠道较为不畅。而从耗散结构理论看,封闭的农民系统应加强与外界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媒体应借助各方力量,不断解决农村发展中的问题。耗散农民中的无序增量,才能减少熵增压力,建立起真正的社会“减压阀”。
  统筹帮困解难,是突破农村发展瓶颈。加强新农村建设,实现城相统筹发展的关键。现代发展理论认为,科学发展不是按照最初胚胎发育的固定步骤和普适原则,而是通过对现存格局的不断创新,构成了对现存格局的突破。对新农村发展而言,就是要在现存问题的不断解决、现存困难的不断克服基础上,从点滴进步量的积累。逐步达到质的升华,实现新农村又好又快的发展,达到城乡统筹。而按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媒介传播信息可以大大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而农村发展报道创新扩散以个案困难解决为终结,就是最佳答案吗?非也!因为个案破解得益者只是个别农民,还有更多类似遭遇的农民没被关照。列宁说过:“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新农村建设的特殊性,使媒体角色超越报道信息、引导舆论的本位。而与新闻事件中各种角色交融、层叠,呈现出人文关怀、公益行动、提供教育等多元化角色扮演趋势,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首先要做到“统筹”,顾全国家发展大局。富有奉献和牺牲精神,不仅能“乐民之所乐”。而且应“忧民之所忧”。切实为农民解难帮困,真正推动新农村发展。因为农村信息闭塞,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农村的条件也较为艰苦。更需要记者沉下心来认真而深入地采访,做到“贴近农民心声、贴近农民需求、贴近农民脉动”,反映农民烦恼的本质,通过大众媒体主动协调有关部门,积极组织相关力量共同解决农民困难。
  传媒究竟该如何当好“组织者”?《广州日报》就作出了一个典范,该报2004年3月11日至4月初连续刊登《从化蜂农“甜蜜事业”遭遇苦涩》系列报道,不仅报道了广州蜂农卖蜂蜜难,而且报社主动联系企业,帮助蜂农突破卖蜜难困境,更可贵的是报社组织办起农民增收讲习所,帮助农民提高市场意识,探讨农产品扩大销售的出路,受到上自中宣部,下至基层农民的普遍好评。由此可知,媒体对新农村发展中的问题。不仅应强化沟通,促进个案困难的解决,而且应搭建平台积极引导,动员和协调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帮助解决农民困难,由点及面,加强培训引导,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搭台引导解难,是提高农民收入,撬动农民媒体消费的支点。也是开辟报业发行“蓝海”,走出农民信息贫困怪圈的重要途径。当前,中国的传媒市场出现了一个怪圈:一方面报业发行下降,埋怨受众“喜新厌旧”,从读者蜕变成网民,报业发行似乎进入冬天:另一方面。中国9亿农民(占总人口的69%)大呼信息贫乏和闭塞,城乡“知识沟”越来越深,埋怨媒介“嫌贫爱富”,遗弃农村受众。如何走出这个怪圈?除了在体制上政府应宏观调控,避免农村传媒商业化引起的广告浮躁和报道浅薄外,在农村发展报道内容方面,必须注意增强报道与农民需求的关联度。找准农民的兴奋点,关注农民的担忧和烦恼,以建设性的态度协调各方,促进问题的解决。而当前一些农村方面的报道与农民关联度不够,报纸的必读性和可读性不强,不少农村发展报道就是图解政策,自上而下“灌输”,按上面的“点子”在下面找“例子”,往往是不痛不痒的废话加上赞歌一片,自以为射出无懈可击的宣传“魔弹”,事实上农民根本“没接招”。
  马斯洛(Abraham.h.maslow)的需求层次论显示,一般只有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高层次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即农民只有在基本生存需要、安全需要满足之后,才会有足够驱动关注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只有在当前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生存困境破解之后,才会有足够驱动去关注其他农村工作的点滴进步、成绩、荣誉在媒介上的彰显。从这个角度讲,在报道农村快乐、希望和方法,与正视问题、破解困难、搭台引导的二元选项中,农民更可能选择后者,更可能关注后者。试想:在贵州省修文县一对夫妇贷款2万元开展西红柿规模种植,2008年上半年因天气原因西红柿长势不佳,且卖价相当低廉,夫妻还债无望,相互责怪,其妻喝农药自尽,在其遭遇经济危机之际,难道还有心情关注异地他乡农村工作取得的点滴进步?
  而事实证明,农民不爱看报不是其文化水平低、没有阅读习惯。而是媒体关联度不够,没有从农民需求和渴盼出发,自下而上,更有针对性地传播。试想:在文化水平同样不太高的1978年,《人民日报》刊发“特约评论员”文章《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提出按劳分配不是产生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等问题。众多农民拿着报纸四处奔走相告。争相传阅,有人甚至将其绑在手推车上四处宣传,这就证明与其关联度高。扣准其兴奋点的新闻是农民渴盼的。
  而在当代,海南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直播海南》在“香蕉致癌”流言盛行的语境下,关注蕉农利益的海南香蕉宣传保卫战。获得2007年4月8日收视率达10.82%的好成绩,超过其在海口地区的平均收视率9.96%,揭穿了“三农”新闻没有市场的谎言。同样策划关注蜂农卖蜜难,多方寻求突破对策,并建立农民增收讲习所的《广州日报》,之所以取得今天160万份的发行量,80%的自费订阅量,是因为其实施了扣准民众心声,增强关联度和必读性的科学战略。正因为如此,关注农民的烦恼和问题的解决,才能激起其精神振奋或激动,进而引起农民的共鸣。获得了众多农民的长期好评,必然能打开农村广阔的发行市场,开辟农村报业的发行“蓝海”。
其他文献
校园媒体与社会媒介一样,是新闻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中介物.但校园媒体却不够成熟和完备,存在很多弊病,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校园媒体资源需要加强融合、优势互补、突出整
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的保障。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时刻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以德育创新为动力,以行为养成教育为核心,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强化班级管理为突破口,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抓手”,建立健全德育评价机制,德育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现结合自已多年工作经验来谈一谈怎么搞好小学生
只要有学校的存在,就需要有学校后勤保障.学校后勤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始终伴随着学校后勤工作的及时跟进,学校后勤
班主任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和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而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单位,可以看出班主任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应该时刻感受到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事初中班主任工作以来,感受颇深,其中体会最深的是觉得如今的学生比过去成熟了。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能根
我国是一个经历了两千多年漫长封建专制和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的国家,可谓“官本位”和人治思想根深蒂固,“公民权利意识”先天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公民权利意识的形成奠定了社会基础,但我们决不能坐等公民权利意识的自然增长。为了加快社会主艾政治文明建设的步伐,提升构建和谐社会的层级,各种媒体及广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1994年8月11日(94)新出期655号文,获准公开发行.批文下达后,原湖北省教委副主任袁继凤先生、陶醒世先生慨然为题写贺辞,武汉大学李国平先生(时年85岁高龄)
通过对拓展训练的起源与发展,拓展训练的必要性和对垦区大学生价值的体现,认为把拓展训练纳入垦区体育课程体系顺应当代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不仅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创新,
“草根”(grassroots)一词,随着网络的普及化、传播媒介的广泛化。越来越深人人心。有人说,如今已是“草根当道”的时代。搜索互联网两大引擎——百度和Google,到2009年5月底,有关草根的搜索结果分别高达980万和786万篇。“草根”给新闻界引来了“草根新闻”之说。那么,“革根新闻”的魅力到底何在呢?    “草根新闻”    草根大多指平民百姓、群众、消费者或网民。他们的个人实力较弱,
审视接受美学下的受众本位    如果把新闻看成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读者可以成为新闻传播的受众,那么接受美学研究法中对于读者的高度重视折射出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新闻的价值是否由受众决定。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并非是给定的客观认识对象,它也只有在读者能动的阅读活动中才能获得现实的生命,变成活生生的艺术。文学历史是文学被读者接受的历史,决定文学作品历史地位和价值的主要因素是读者的接受意识
政府信息化的目标,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政府的运行效率,使政府的决策建立在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基拙之上,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政府信息化作为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关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