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迷因理论下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传播机制与动因研究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19450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网络迷因;凡尔赛文学;网络流行语;模仿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7-0010-03
  2020年11月9日,话题#凡尔赛文学#突然冲上了微博热搜,当晚的话题阅读量便超过3亿。随后,这一流行语在各大网络平台中引发一场声势浩大的“凡尔赛文学”大赛,网友们争相进行模仿和创作,从而形成了一场网络文化狂欢。凡尔赛文学指一种“以低调的方式进行炫耀”的话语模式,通过先抑后扬,明贬暗褒,自说自话,假装用苦恼、不开心的口吻炫耀自己。12月4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0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凡尔赛文学”一词也成为当年最为流行的热词之一[1]。
  网络流行语在本质上是一种网络迷因,是人们在网络上交际的工具和媒介,并且在文化传播、商业营销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文章引入网络迷因理论,对“凡尔赛文学”这个网络流行语进行深入的个案分析,探讨其生成和传播机制,并挖掘其流行背后的心理动因,从而为理解这一网络文化现象提供切入点。

1 网络迷因理论


  “迷因”是英文单词“meme”的音译,源自具有模仿含义的希腊词根mīmēma[2]。这一概念是由英国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于1976年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的。道金斯将迷因看作一个传达文化传播单位,曲调,构想,流行语,服装风格,制作罐子或建造拱门的方式等都算迷因[3]。
  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的虚拟性、交互性、高自由度、低门槛等特征为迷因的生产、繁衍和传播提供了理想的环境。由此,网络迷因(Internet Memes)的概念也应运而生。希夫曼(Shifman)将网络迷因定义为流行文化的单位,由网民传播、模仿和改编,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一种共享的文化体验[4]。国内学者张亮等人将网络迷因定义为网络环境下通过模仿和复制而传播的数字形式的文化片段。通常情况下,网络迷因形式比较稳定、易于记忆和模仿,能够实现病毒式传播[5]。

2 “凡尔赛文学”迷因的生成与传播机制


  “凡尔赛文学”作为一种网络流行语,经历着一个完整的生成和传播机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以及“凡尔赛文学”个案传播的规律,本文将其生成和传播机制划分为三个阶段,包括模仿与复制、传播与扩散、衍生与变异阶段。
  2.1 模仿与复制:网络迷因传递的主要方式
  模仿和复制是网络迷因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凡尔赛文学”最初流行于豆瓣小组中。豆瓣作为一个以UGC内容为主的社区型网站,拥有“去中心化”的小组模式。同时,各种主题的豆瓣小组汇聚了拥有共同兴趣爱好以及强烈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小组成员。小组成员在开放的交流环境、共同的兴趣爱好以及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共同作用下,会积极地生产符合小组主题的内容,在表达和交流互动中获得自我满足。因此“凡尔赛文学”在这样的网络社区得到了初步的模仿与复制。
  而因网友“蒙淇淇77”的微博登上热搜后,“凡尔赛文学”开始破圈,从豆瓣社区走向大众,被更多人所了解。“凡尔赛文学”本身所具备的反讽性、娱乐性、趣味性等重要特点,迅速吸引了网民的注意。在此过程中,由网民自发开启、以“凡尔赛文学”为主题的各种话题和活动,如#“凡尔赛文学”创作大赛#、#凡尔赛人怎么过双十一#等则进一步刺激了网民的模仿欲望和行为。
  2.2 传播与扩散:意见领袖与社会化媒体助推网络迷因
  “凡尔赛文学”经历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是在网络意见领袖与社会化媒体平台的双重作用下进一步传播与扩散,不断放大影响力。
  首先,在微博上@蒙淇淇77发布的“凡尔赛文学”博文之所以能够上热搜并引发广泛传播和关注,也是在@娱大蜀黍、@娱小豆、@星探扒皮等具有大量粉丝和影响力的自媒体博主的转发下得到了助推。
  其次,以鞠婧祎、伊能静为代表的明星参与“凡尔赛文学”创作以及围绕名人、明星过去的影视或电视节目片段进行剪辑而创作的名人版“凡尔赛文学”也激发了明星与粉丝之间、意见领袖与追随者之间的社会网络关系力量。这些内容能够立刻引发粉丝和追随者的评价、转发、点赞,而粉丝因为对明星的喜爱和认同会进行新的模仿创作,不仅提升了参与创作的积极性,也进一步引爆了话题流量。
  此外,随着“凡尔赛文学”在微博上的爆火,这一网络语言也开始破圈。从豆瓣小组到微博,从微博到微信朋友圈,再到B站、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各种社会化媒体上逐渐掀起围绕“凡尔赛文学”的模仿与创作狂欢。不同社会化媒体平台具备不同年龄段、不同圈层、不同特质的用户群体,并通过社交网络中的强关系与弱关系进行连接。“凡尔赛文学”在网民的交流互动中被不断了解、熟悉、模仿,从而加快促成这一网络迷因的快速传播与流行。
  2.3 衍生与变异:网络迷因内涵的丰富与扩大
  如同基因在遗传复制的过程中会发生变异和进化一样,迷因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发生突变。在实际传播的过程中,“凡尔赛文学”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
  一方面,根據人类身体和心智的功能限制假说,网民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注意力等都存在差异,因此在模仿和复制“凡尔赛文学”进行二次创作时,不可避免的会根据自身能力去创作独特的内容。例如在对“凡尔赛文学”的模仿中,有的人学“到位”了,成功地掌握了凡学的本质意义是“用一种滑稽化的方式把日常生活中所受到的炫耀和自恋型人格的侵害给排解掉”。但也有很多人没有理解其本质意义,只做表面的模仿。这也使得其创始人感叹“广义凡学已进入了千家万户,产生各种变体,凡学已经失去了它原来最纯真最高贵的面目。”
  另一方面,各类自媒体平台上围绕热点进行内容创作从而吸引流量的惯常做法,也鼓励了对“凡尔赛文学”进行不同版本的再创作。以B站为例,《反向凡尔赛小姐》《如何应对“凡尔赛文学”》《教育界的凡尔赛》等“凡尔赛文学”为主题的改编创作都获得几十万至几百万的播放量。

3 “凡尔赛文学”迷因传播扩散的动因


  从“凡尔赛文学”的产生和流行过程来看,除了网络为迷因提供的一个适宜繁衍和传播的空间,迷因参与者们的各种心理需求也是推动其成为网络流行语的重要原因。以下将结合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凡尔赛文学”作为迷因被模仿和传播的背后心理机制和行为动因。
  3.1 网络迷因复制的个体模仿动机
  个体的模仿动机是迷因得以复制和传播的首要原因。根据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的模仿理论,“模仿是一种天生的行为,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并且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婴幼儿就是因模仿而获得最初的知识的。”[6]因此,当网民在网络空间中接触到“凡尔赛文学”这一有趣且富有内涵的网络语言后,便产生了本能的模仿冲动。
  与此同时,模仿的行为也有助于網民理解被模仿者创作“凡尔赛文学”时的情绪和情感,并促进社会交往。根据具身模仿理论假设,通过模仿,观察者“看到”的情绪会唤起观察者自身所具有的关于这些情绪的感觉—运动系统,从而让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产生共鸣,达到“所见即所感”[7]。当网民在微博和朋友圈等社交网络上看到他人使用“凡尔赛文学”,尤其是那些处于强关系网络中的熟人时,可以通过模仿的行为来理解熟人的情绪,实现情感共鸣的目的。而这样的模仿行为又能够产生共同话题,增加模仿者和被模仿者之间的熟悉度,拉近心理距离,从而促进社会交往。
  3.2 网络迷因参与者的社会认同需求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社会认同是一个人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影响到他们的社会态度和行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并产生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个体也通过实现或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来提高自尊[8]。
  在网络中,人们加入的一个个网络虚拟社区也是为了获得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但是由于网络虚拟社区具有匿名性特征,社区成员需要借助与社区相关的标签来定义个人身份以及对组织的认同感,而网络迷因便具有这样的功能。以豆瓣小组中的“凡尔赛文学”研习小组为例,小组里集聚中4万多名“凡尔赛文学”爱好者。这些凡学爱好者为了表明自身对社群群体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的认同,需要不断地模仿和创作与“凡尔赛文学”相关的内容,努力与群组成员的行为保持一致,才能体现自己的身份和立场。而那些未能参与“凡尔赛文学”迷因传播的个体则被当作外群体,在比较内群体与相关外群体之间的差异过程中,就会产生社会认同感与归属感,以此来增强自尊。
  3.3 网络迷因传播时的从众心理
  网络迷因的传播作为一种群体行为,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从众心理和现象。所谓从众,指的是指个人因为受到群体的压力,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从而与由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倾向[9]。除了群体的压力,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还包括与群体保持一致以实现团队目标、获得团体中其他成员的好感与喜爱、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现状等。一般来说,网络迷因的复制与传播往往是网民自发的选择而非一种压力下的被迫行为,因此,网民在迷因传播中所展现的从众行为可以从获得好感与喜欢、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现状等层面进行解释。
  “凡尔赛文学”在网上开始流行后,相当数量的人最初可能只是出于个人兴趣、娱乐性等目的而进行模仿。随着模仿和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对于那些没有参与模仿的人,不仅会在网络空间中频繁看到相关内容,也会在身边群体中感受到“凡尔赛文学”的侵入。此时为了获得身边人的好感与喜欢或者为了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现状,这些没有参与模仿的人开始产生从众心理和行为,逐渐加入到“凡尔赛文学”的创作活动中。如此一来,这些后续模仿的人又会进一步去影响周边人,从众现象得以继续扩大,使得“凡尔赛文学”的传播影响越来越广,最终形成一场全网范围内的文化狂欢。

4 结语


  本文借助网络迷因理论,对2020年的年度流行语“凡尔赛文学”的传播进行了分析与解读。通过将“凡尔赛文学”的生成和传播机制划分为三个阶段,全面的展示了这一网络迷因的发展过程。同时也借助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从个体的模仿动机、寻求社会认同的心理需要以及传播过程的从众心理来解读“凡尔赛文学”流行背后的原因,从而更深入地剖析其本质。尽管迷因理论从诞生之初就受到很多争议,但是通过类比生物进化发展的视角来观察人类文化社会的发展,依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在网络时代理解和掌握各种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历程和产生原因,也为我们研究网络文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文汇报.《咬文嚼字》公布2020年度十大流行词[EB/OL].(2020-12-04)[2020-12-05].https://cbgc.scol. com.cn/home/482895.
  [2]常江,田浩.迷因理论视域下的短视频文化:基于抖音的个案研究[J].新闻与写作,2018(12):32-39.
  [3]Dawkins,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UP,1976:17-18.
  [4]Shifman L.Memes in a Digital World:Reconciling with a Conceptual Troublemaker[J].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013,18(3):362-377.
  [5]张亮,杨闪,张頔.网络迷因传播的实证分析:以57个网络流行语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39(12):81-85.
  [6]加布里埃尔?塔尔德.传播与社会影响[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4.
  [7]窦东徽,刘肖岑.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迷因[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38-48.
  [8]Tajfel H.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J].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1986,13(3):7-24.
  [9]Milgram,Stanley.Group Pressure and Action Against a Person[J].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964,69(2):137.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媒介语境下,民族非遗县域品牌的传播对贵州城市形象的建立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际上,民族非遗品牌形象的传播具有一定的国家政策、产业结合、技术创新、受众呼唤等主客观优势,但媒介渠道、形态、内容生产、市场等劣势比较明显。面对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丰富的民族非遗文化资源以及多元化资本力量的注入,平塘非遗品牌形象传播有机遇,也面临现实的挑战,为了打造良好的县域品牌形象,需要做出相应的策略调整。  关键
期刊
摘 要 全媒体时代,法制电视节目为适应媒介融合趋势不断探索。然而,传统法制节目在选题策划、互动传播、聚合用户等处面临全新挑战。通过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今日说法》短视频在新媒体运营中的成功经验,主要发现其契合网络时代用户的信息、参与、情感需求,为法制电视节目借助互联网多元、开放、创新的优势转型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使用与满足;《今日说法》;短视频;普法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 在社交媒体的滋养下,内容创业风口的短视频正在逐渐成为主流的内容形态。短视频以“短、精、小”的特点迎合了受众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在社交媒体平台易形成广泛的传播。美食短视频作为短视频垂直细分领域的一支,在内容上存在同质化、制作粗糙等突出问题。以《绵羊料理》为案例,通过分析美食短视频的“故事性”叙事,希望给未来的短视频制作者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 短视频;绵羊料理;故事性叙述;竞争力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应势而来,而广受青睐的抖音便是其中之一。在此背景下,主流媒体纷纷借助抖音这一网络平台持续发力。以人民日报官方抖音号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探究新媒体语境下主流媒体在传播向度、话语修辞维度上对正能量短视频传播的实践与发展。  关键词 主流媒体;正能量传播;抖音短视频;人民日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
期刊
摘 要 抖音App在问世后超越快手、美拍等App,月活跃用户突破5亿,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关注。在此基础上,通过新变量的引入,扩展ECM-IT模型,通过进一步访谈,结合问卷调研方法的使用,对抖音用户的用户黏性进行了进一步探究。研究结果指出,满意度等五个因素都会对用户对这种App的使用意向带来比较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 移动短视频App;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期刊
摘 要 通过调查仁化县乡村农副产品在大型电商平台的销售现状,发现其整体销售数量较小,且商户缺乏对数字媒介传播特征的认识。分析数字媒介和电子商务的传播特征,结合恩格尔系数和马斯洛心理需要层次,构建信息个性化传播特征的需求关系模型,直观展现乡村农副产品电商业务与数字媒介符号化传播特征的关系。结合当前县域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情况,对加强乡村农副产品符号化传播机制,提出融媒体传播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数字乡
期刊
摘 要 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留学生汉语学习情况的研究结果表明,留学生学习中文的动机主要基于社交需求、自身发展需求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在汉语学习方式的选择上以课堂听讲为主,将汉语学习领域的新媒体产品作为传统汉语学习方式的辅助学习工具,且使用频率碎片化。使用后的反馈主要围绕分类针对性学习、多语言教学、增加学习趣味性、引入中国文化背景知识。建议留学生针对自身汉语薄弱项,以“主动学习”的方式在实践中运用汉语
期刊
摘 要 疫情后的经济复苏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如今直播经济正在迅速崛起,以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视角,在央视新闻发起的公益直播活动为研究对象,考察我国通过网络举办公益直播活动传播策略。以便帮助于未来的网络直播的公益传播冲破困境,形成本土文化的公益之路。  关键词 直播经济;场域理论;网络直播;公益活动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1-0112-0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对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部署要求,各地市主流媒体携手县(区)级宣传单位,纵深推进市区两级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多层级全覆盖的融媒体矩阵。2020年以来,市区两级融媒体中心围绕着党委政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以其“精准化推送、连片化覆盖、深度化渗透、超时空传播”的特点,成为应对这场宣传战役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 媒体融合发展;国家重大宣传战役;市区两级融媒體中心建
期刊
摘 要 顺应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以及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趋势,整合电子教材,体系化、结构化的精准优质教学和教研资源,个性化、数字化学科工具,实用的资源管理工具等,为教师提供多样化、常态化的教学教研服务,提升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  关键词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优质教育资源;融合出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1-0086-03 1 研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