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隽永 形神毕肖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b3961048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本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刘义庆(403~444)编撰而成。内容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门,分类记事,主要记载了魏晋时期文人名士的轶闻隽语,从中可以体察到那个时代的政风俗尚和士族阶层的精神风貌。同时,又极具文学价值,其创作成就代表了当时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平。下面仅就其人物刻画问题,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善于借助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典型事件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生活在距今1560多年的刘义庆或许还没有从理论的高度认识到这一点,但他在实践中能娴熟地借助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这也是难能可贵的。他的《世说新语》中有不少这样的实例。如: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忿狷》2)
  情节非常简单,吃鸡蛋而已。但通过一刺、一掷、一蹍(踩)、一内(纳)、一啮、一吐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以及一怒、一瞋的情绪刻画,穷形尽相地表现了王蓝田性情急躁、缺少士大夫雍容风度的个性特征。品味这段文字,不禁让人联想到王景禺的小品《吃鸡》,抓住人物主要特征作漫画式的夸张,描摹绘声绘色,让人如见如闻。又如: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任诞》3)
  通过骗酒痛饮这一典型情节,便活脱脱地刻画出一个机智放浪、不拘礼法的“酒鬼”形象。再如:
  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坠枳棘中,绍不能得动。复大叫云:“偷儿在此!”绍遑迫自掷出,遂以俱免。(《假谲》1)
  魏武帝曹操与袁绍劫人新妇,曹操先用声东击西法引开众人,趁机劫走了新娘。慌张之中袁绍掉入枳棘丛里,这时曹操又用了个激将法,惊得袁绍急忙腾跃而出。通过这一事件,曹操那奸猾的性格特征便暴露无遗。
  
  二、长于细节描写,往往通过只言片语使人物性格鲜明
  
  与后世的笔记小说和白话小说相比,《世说新语》的篇幅都比较短小,但却常有精彩的细节描写。如:
  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契疏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算计。(《俭啬》3)
  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俭啬》4)
  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俭啬》2)
  王戎女适裴頠,贷钱数万。女归,戎色不说。女遽还钱,乃释然。(《俭啬》5)
  王戎身为司徒,位极人臣,地位显贵且资产丰厚,当时京都洛阳无人能够相比,但其吝啬、自私的程度,恐怕鲜有其匹:总是与夫人灯下查看契据账簿,乐此不疲;卖李子又怕良种外传,自己不能独专,便不惜耗时费力,总要把李核儿钻坏才卖;侄儿结婚,送件单衣作礼物,过后竟然索要回来;女儿朝他借钱几万,见他不悦,急忙还款,他便面色如常。这连续四则细节描写,最长的也不足五十字;信手写来,虽只寥寥数语,一个中国的葛朗台形象便破纸欲出了。又如:
  桓公卧语曰:“作此寂寂,将为文、景所笑!”既而屈起坐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尤悔》13)
  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黜免》3)
  这两段也是通过三言两语来展示人物风神的。桓温以大司马之职独揽东晋朝政,权倾朝野,也早就有篡权自立的企图,但迫于情势,愿望无以实现,便寝食不安。曾情不自禁地慨叹:“这么默默无闻,要让文帝司马昭、景帝司马师耻笑了啊!”“不能流芳百世,也不值得遗臭万年吗?”只这两句典型语言,一个野心家的精神世界已宛然在目了,再加上说话间忽然弯腿坐起来这么一个动作,更表现了桓温寝食不安的焦虑神情。后一则故事的主人公是与桓温齐名的殷浩,他因事被革职后,整天郁郁寡欢,百无聊赖,总用手指头在空中书写“咄咄怪事”四个字。仅这么一个动作,便表现出了他对罢官的愤慨和赋闲后的孤独寂寞。
  
  三、善于抓住个性化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神韵,使人物形神毕肖
  
  魏晋时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思想解放的时代。人们主张任其自然,崇尚个性自由、精神高超、风度飘逸和言行脱俗。《世说新语》津津有味地对这种时代风尚做了充分的反映,对当时人们的音容笑貌、行为举止进行了着意描述,堪称风流名士的人物画卷。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论风流》一文中,称其为“中国的风流宝鉴”。如:
  王平子出为荆州,王太尉及时贤送者倾路。时庭中有大树,上有鹊巢。平子脱衣巾,径上树取鹊子。凉衣(衬衫)拘阂树枝,便复脱去。得鹊子还,下弄,神色自若,傍若无人。(《简傲》6)
  王澄(字平子)被委派到荆州任刺史,政治地位比今天的天津市长还高,太尉王衍率当世名流前往送行。这时,王澄发现庭中树上有鹊巢,便在众目睽睽之下,光了膀子去掏鹊子,下来又神色自若地逗弄把玩。像这样率真放任、适性尽情、不滞于物的行为,正是他们所激赏的。再看一个例子:
  温公丧妇。从姑刘氏家值乱离散,唯有一女,甚有姿慧。姑以属(嘱)公觅婚,公密有自婚意,答云:“佳婿难得,但如峤比,云何?”姑云:“丧败之余,乞粗存活,便足慰吾余年,何敢希汝比?”却后少日,公报姑云:“已觅得婚处,门地(第)粗可,婿身名宦尽不减峤。”因下玉镜台一枚。姑大喜。既婚,交礼,女以手披纱扇,抚掌大笑曰:“我固疑是老奴,果如所卜!”玉镜台,是公为刘越石长史,北征刘聪所得。(《假谲》9)
  温峤是东晋开国重臣,在世42年,再婚时顶多三十几岁。在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情况下,为了追求个人幸福,他置传统礼法和乡评清议于不顾,借机委婉地向堂姑表白了娶表妹为妻的意愿。聪慧过人的表妹早已识破了未来郎君的狡狯,对与表兄的婚姻充满期待,所以在洞房花烛中,没等新郎来揭盖头,自己就把盖头掀了起来,还“抚掌大笑”说:“我本来就估摸是你这老奴,果然不出所料。”故事中这一对新人漠视礼法名教,率性而行,其思想解放的程度,丝毫不亚于20世纪初“五四”运动中的新青年。同时,温峤的温婉老成,表妹的率真泼辣,如见如闻,颇见艺术光彩,也令人称道。
  
  四、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魏晋时期人物品评之风盛行,而人物品评通常又是通过对人物的比较来判定其特点和优劣的。《世说新语》的《识鉴》、《赏誉》、《品藻》等门,尤其是《品藻》门中,几乎每则都是通过对比方式来品评其高下,其他门类中也不乏运用对比手法的段落。或兄弟相比,或父子相比,或同类相比,或忠奸相比,或美丑相比,或贫富相比,林林总总,各有千秋。如:
  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答曰:“如卿于卢毓、卢珽。”士龙失色。既出户,谓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尔!”(《方正》18)
  那个时代的人们都很重视家讳,北方名门出身的卢志,故意在大庭广众之下做这种冒犯家讳的无礼之举,意在羞辱业已亡国的东吴显贵陆氏兄弟,以煞其威风。刚正不屈的陆士衡为维护自己名门望族的尊严,不顾个人安危,以牙还牙,反唇相讥;而天性懦弱的陆士龙不仅当场“失色”,还极力为对方开脱,一副委曲求全、胆小怕事的窝囊样。各自的性格特点通过截然不同的反应,声情并茂地表现了出来。再如;
  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王丞相与大将军尝共诣崇。丞相素不能饮,辄自勉强,至于沉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汰侈》1)
  丞相王导是大将军王敦的堂弟。面对石崇的杀姬劝酒,平时不能饮酒的王导,不忍美人无端死于石崇毒手之下,便勉为其难,以至酩酊大醉;王敦则故意不饮,看石崇尔奈我何!为了劝一杯酒,已经杀了三个人,王敦“我自岿然不动”。丞相责备他,他竟理直气壮地说:“人家杀他自家的人,与你何干?”通过兄弟对比,王丞相的宽厚仁慈与大将军的冷漠无情,互相映衬,使人物的个性特征更加鲜明了。
  上面所举的两个例子都是在同一情景之下的两两对比。书中还有同一人在不同情况之下的前后对比。请看:
  王文度为桓公长史时,桓为儿求王女,王许咨蓝田。既还,蓝田爱念文度,虽长大,犹抱著膝上。文度因言桓求己女婚,蓝田大怒,排文度下膝,曰:“恶见文度已复痴,畏桓温面。兵,那可嫁女与之?”文度还报云:“下官家中先得婚处。”桓公曰:“吾知矣,此尊府君不肯耳。”后桓女遂嫁文度儿。(《方正》58)
  王坦之已经到了女儿谈婚论嫁的年龄,不过回到家里,父亲对他还是爱怜不已,以至于把他抱至膝头。可一听说桓温想与王坦之结为儿女亲家,其态度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先是推爱子下膝,接着便说:“那是个傻大兵出身,怎么能把女儿嫁给他?”对儿子的态度,前后天差地别,判若两人,从中可以窥见他的门第观念该有多强。
  此外还有不同人物在不同环境里的两两对比,等等。类似这样通过比较来刻画人物的例子在书中俯拾即是,限于篇幅,恕不枚举。
  
  五、善于通过最能表现人物风采的自然景物而加以比喻,表现人物形貌
  
  后世的白话小说,在人物出场时,往往有一段形貌、服饰之类的描写;《世说新语》笔墨简洁,它几乎不直接描写人物外貌特征,倒是经常运用比喻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品格才情之美或仪容风度之美,使人物的人格之美与自然的景物之美互相契合。这是它有别于其他小说的显著特征。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它处于小说初萌时期,多是“丛残短语”,不宜作精细描写;二是当时的人们多亲近大自然,所以常拿所熟悉的事物来比喻人物。如:
  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容止》11)
  王大将军称太尉(王衍):处众人中,似珠玉在瓦石间。(《容止》17)
  王戎云:“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赏誉》16)
  有人叹王恭形茂者,云:“濯濯如春月柳。”(《容止》39)
  公孙度目邴原:所谓云中白鹤,非燕雀之网所能罗也。(《赏誉》4)
  正因为《世说新语》成功地刻画了一百二十多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多侧面地展示了魏晋人士脱俗的言行、超逸的风度、自由的精神,所以,它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许多文人墨客对之青眼相看、爱不释手。■
  参考文献:
  1.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其他文献
从教六七年,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不再为写作头疼,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做了如下探索,有了些许的成绩。  (一)“六步走立意法”,发散思维,打开思路。学生在创作作文时常常出现这样的问题:思路狭窄,内容空洞,角度毫无新意,写出的文章大同小异。面对这个问题,我采用“六步走立意法”打开学生的思路。所谓的“六步走立意法”即面对作文话题的时候,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哪些物”、“哪些人”
期刊
美术与语文同根同源,同样指向于人们对周围这个世界独特的观察视角,敏锐而模糊的直觉,一种指向于心灵的妙不可言的心领意会。  寻找语文与美术的融汇点源于高中语文必修一——优美的汉字。  从开学起,我就细细观察艺术班的学生,她们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然而作业完成情况却不是很好,课上还经常开小差。期中考试成绩较其他班有一定差距。尽管我试了好多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可效果仍不尽如人意。直到必修一的学习接近尾
期刊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我个人认为要想在课堂上获得动态生成,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久前,我在讲解韦庄的《菩萨蛮》时,再一次深切感受到动态生成,它能让课堂更加丰满、更加灵动、更加精彩
期刊
摘 要:“披文入情”是解读文学作品的有效方法。“披文入情”即从文章的语言入手,探讨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意”。鲁迅在其文章中写到不同人物的“偷”。从描写“偷”的语言入手,我们可以看到隐含其间的不同的意蕴。善良、无奈、迂腐、无赖等不同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关键词:披文入情 鲁迅 语言 “偷”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首次提出“披文入情”。他强调“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古人强调“诗言志
期刊
别林斯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最好的课堂其实是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妙语连珠,趣味横生。最好的老师其实是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点燃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一个生动、和谐、优美的环境中自主地、积极地学习,使学生的思维、知识和智力在活跃的气氛中,得到主动发展。    一、“吐心声、抒真情”——朗读的技巧     (一)确定朗读基调。注重课文朗读是
期刊
摘 要:许多经典的古典诗词,在抒发思念之情时,往往不从正面着笔,而是采用从对方的角度着笔的方式,这种手法在文学上称为“对面着笔法”。本文以一些常见的诗词为例,具体分析运用这种抒情方法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思念 抒情方式 对面着笔 古典诗词    思念是文学作品表达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抒写思念之情的诗文源源不断、佳句迭出。笔者近读一些古典诗词,发现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在思念之情的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而且,我以为,真正的语文学习,真正有效的语文学习,更多的是在课外而非课内。因为学校安排的有限的几节语文课,对熟练掌握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走进中国乃至世界浩如烟海的文学佳作,从而丰富自己、提升自己,实在是杯水车薪。由此,要想把语文这门学科学好,没有课外阅读,毫无疑问,是不可能的。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外阅读真正起到它该有的作用呢?  首先,让阅读回归
期刊
《木兰诗》是一篇优秀的充满传奇色彩的叙事诗,是北朝时北方乐府民歌杰出的代表作,它和汉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的“双璧”。  作品通过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胜利归来后拒绝受官职,返乡与家人团聚的故事,表现了木兰纯朴、智慧、勇敢和不贪图功名利禄的品质,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操。  (一)这首叙事诗,突出的艺术成就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作品中的木兰,既是现实生活中的写实人物,又是
期刊
“被自杀”意味着自杀行为另有原因,文中萨姆沙·格里高尔怀着对家人的深爱和回忆,在无限空洞与平和的状态中又痛又饿,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微弱的气息,孤独绝望地死去。表面看来他是绝食而死,主动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而实际上他的死另有原因,本文试图从格里高尔的几次愉悦的情感体验中探究他的死因。  萨姆沙·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是有几次愉快的情感体验的,让我们从这几次情感体验中去探究作品主题。第一次感到“适意”
期刊
这首诗是席慕蓉作品中的名篇,曾经被灌制成录音磁带广为流传。文学作品中咏青春的篇什不胜枚举,其中的名篇也成千累万,但是席慕蓉的这首诗还是以其独有的魅力让人一见难忘。  所谓青春易逝,节序如流,人的一生中,真正属于青春的那一段时光确实是十分短暂的。当我们还懵懵懂懂的时候,岁月早已从你的身边悄悄滑过了。所以,现实生活中,的的确确如本诗所感叹的:“青春”实在“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当我们不知不觉走过,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