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类别 明风格 分题材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loved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是评价诗歌的内容主题,二是评价诗歌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并评价作者对人和事的看法及态度倾向。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辨类别。所谓“辨类别”,就是要根据诗歌表达的情感和主题类别来进行评价。
  例1 2010年湖北卷第14题第(1)题(原词省略):
  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对两首词的主题类型和情感类型作基本的判断。此词(范成大的《鹊桥仙·七夕》)和秦观词的主题都是写离愁别恨,但表达的感情却略有不同,范词侧重离别时的悲伤,秦词则于悲伤中含有些许劝慰。其次是要结合诗歌的内容,对作者表达的感情进行简要的判断或评价。范词略显消极,秦词稍显积极。
  答案 范词感情悲伤,认为见面的欢喜抵不上原来的离愁,随着离别又添了新的悲伤,感情侧重于相见前后的悲伤,呈现出消极特点;秦词写深沉的爱情,认为感情只要长久,就不在乎是否日夜相守,这是对离别之人的劝慰,侧重于表现情感之深,态度积极。
  第二,明风格。所谓“明风格”,就是要根据诗歌的风格流派来进行评价。
  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就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如曹操的慷慨苍凉,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等。流派则是指思想观点、艺术见解和艺术风格相同或相近的作家形成的自觉或不自觉的结合体。比如,唐诗的山水田园派、边塞诗派,宋词的婉约派、豪放派等。
  诗歌鉴赏中常常提到的创作风格有:朴素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典雅绚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
  明白了这一点,答题时即可对号入座,并结合诗句内容予以解说。
  例2 2011年湖北卷第14题的第3小题(原诗省略):
  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解析 答题时,首先要明了诗歌的不同风格和流派;其次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包括意象、意境、表达技巧等)去评点;再次要注意用语的准确性和专业性。由于题目已点明了两首诗的风格——刘诗(刘敞《登城》)优美,苏诗(苏轼《望湖楼晚景》壮美,所以答题时,只需结合诗句,分析“优美”和“壮美”在诗中的具体呈现方式就可以了。
  答案 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望的情景,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第三,分题材。所谓“分题材”,就是要根据诗歌的题材类型来分析评价。
  不同题材的诗歌往往表达了不同的思想内容和人生态度,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题材去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人生态度。中国古代诗歌的题材大致可以分为如下类型:赠友送别诗、羁旅思乡诗、闺情宫怨诗、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边塞征战诗、爱情思慕诗、抑郁失意诗、民生疾苦诗等。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大致区分诗歌的题材类型,并据此题材思考此类型诗歌惯有的写法与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根据题目所问,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解答;最后适当点出诗歌主旨。
  例3 2008年湖北卷第14题的第1小题(原诗见本期11页):
  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解析 从题材的角度来看,本诗当属“抑郁失意诗”。这类诗歌,一般借咏物记事,来抒发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对现实的感受和体会,情绪以愤懑和不平为主,少数作品表现出幽默自嘲和激越振奋的情绪。根据“背景资料”,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因为“无端良匠画形容”,所以作者“如今方表名踪”,用语极其幽默、诙谐。“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几句则把作者虽未及第却毫不自卑、志存高远、自信乐观的情绪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答案 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象成去“蟾宫”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诗中说“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清江曲
  苏 庠
  属玉双飞水满塘,菰蒲深处浴鸳鸯。
  白苹满棹归来晚,秋著芦花两岸霜。
  扁舟系岸依林樾,萧萧两鬓吹华发。
  万事不理醉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鹧鸪天
  周紫芝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2.同样表达别离之情,此词说“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而晏几道说“今宵剩把银馇照,犹恐相逢是梦中”。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1. ①放任自适,自得其乐。诗歌前六句描绘属玉双飞、鸳鸯浴衣、桨分白苹、芦花似霜、扁舟系岸等景物,以景显情,表达了这样的人生态度。②超脱世俗、孤芳自赏。后两句写作者“万事不理”、长醉复醒、长占烟波的生活情况,直抒胸臆,突出个性品质。
  2. 周词中用“如今”两字,让诗人的思绪由“那时”折回眼前,从而产生今昔对比之别和喜悲不同之意,“不听清歌也泪垂”写出了曲终人不见、闻歌倍怀人的内心感情变化,突出了用情之深,思念之苦;晏词中一个“恐”字,转折词意,从而产生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这样,不仅道出相逢前相思之苦,而且通过疑真为梦,反衬出眼前的相逢之乐。
其他文献
解答区域地理综合题,一般要求同学们能熟练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并能综合运用这些内容。  例题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1月4日,三峡工程坝前水位达到海拔高程172.3米,2008年试验性蓄水任务完成。  材料二 湖北省地质专家组根据现场勘测,确认湖北省秭归县滑坡属特大型深层顺层岩质滑坡。地质结构条件不利山体的稳定,岩体结构破碎,切层裂隙发育,岩层与斜坡组成顺向坡,且斜坡大于岩层倾
期刊
课标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深刻认识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进一步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注意渗透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例1 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能源才能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产生的废气影响气候、危及人体健康的问题日益严峻。因而,太阳能
期刊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作为时代的产物,既是一种政治主张,更是一种文化理念。他在提出三民主义时,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西方先进文化的理念相结合,并借鉴了部分近代社会主义学说,在中西文明相碰撞的过程中全面阐发了三民主义的文化宗旨,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时代特色。本文精选例题,从孙中山三民主义对中西方文化的继承、吸收与借鉴的角度入手,重新解读三民主义思想。  一、三民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例1
期刊
绵绵秋雨初停,被阴雨折磨的人们倍感精神,园中那棵银杏树却在凉风里凝望着它散落一地的叶。那些叶片,有些还泛着青涩,现在却跌落尘埃,夏日曾同自己一起歌唱的风从头顶轻快地掠过。  身上还沾着黏湿的泥土,一片银杏叶却极力起身张望想要逃离,它的叶柄尚是鲜绿,叶尖却已显出褐色的失去活力的征兆。地上其它的叶片嫉妒它娇弱的绿,冷眼相待这“天涯论落人”,树上仍挺直的银杏叶则对它过早的飘零露出鄙夷和不满。近旁的它们指
期刊
今天这场冷不防的雨像一个巨大的冰块,在阴沉的上空一边融化,一边散发着冷气,侵袭着这本来还沉浸在夏末温热的小城。  像是迷失了秋天一样,十堰的夏天往往都是直奔冬季的,这种骤然的变化不知让多少人怨声载道,也不知使多少人红了鼻子、流了鼻涕,至少我是一个。李清照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冷”,成了大家见面问候之辞,为了增加热量,加快新陈代谢而引发的饥饿感,教室里不断有撕开塑料包装袋的声音,还
期刊
伴随新课改的逐步推进,生物试题逐渐呈现出背景细分化、场景模型化、问题生活化的趋势。  同学们面对这类题型时,往往不能有效获取、处理题干所包含信息,从而无法有针对性地作答,导致得分率不高。本文将以植物类背景试题为例,带领同学们熟悉植物类题型的种种“陷阱”,并教导大家如何有效躲避这些“陷阱”组成的“雷区”,提高得分率。  1.挖掘关键信息,谨防误导  命题者往往在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加入一些关键性的限
期刊
在语言没有被言说之前,它不过是一个冷冰冰的符号系统;而给它生命的则是含情脉脉的言说。对于诗歌来说,这言说既是诗人的诗意表达,也是读者的审美重现。因此,鉴赏诗歌,就是要我们回到源头,让被言说过的诗意语言再次言说,也就是让语言开口说话。  一、说什么话:勾勒语言的形态。  诗人用什么语言说话,说的是什么话,这关乎语言的形态。只有勾勒出语言的形态,我们才能初步感知语言风格与特色。如何勾勒诗歌语言的形态?
期刊
古诗词鉴赏历来是考生的“拦路虎”,原因固然有很多,但考生混淆诗词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手法)是一关键问题。  一、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艺术手法的区分。  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形式。就诗词的表达方式而言,主要是描写与抒情,少数句子具有议论性质。修辞手法则包括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双关等。艺术手法,也叫表现手法,侧重于诗词的章法和技巧,主要有直抒胸臆、衬托、象
期刊
我记得那槐花飘落  那些槐花从早到晚都在空中纷飞  整整几天了  每当我打开窗户,我便看见了  它们迅速消失的身影  那些低垂的槐树就在房前或者屋后  每次,当我从它们下边走过  槐花静悄悄地落着  我看到白色的花瓣落在地上  这时我感到这个世界有多么寂寞  ——特别是在无风的时候  我抬头望着繁花的树冠  那些低垂的花束正一个个  消失不见  这时我想,即使无风  槐花也会没日没夜地飘落  我想
期刊
Ernest Hemingway(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的代言人。海明威代表作有《太阳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1926),《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1929),《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1940),《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