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德国学者比喻: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情境。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学生以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地调整、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把这一思想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就是在课堂中善于进行情境教学,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但在情境教学时,学生的学习心理是重要的依据,教师能否对学生接受知识的心理作出正确的、切合实际的判断,是“情境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大力推广目标教学的今天,教师除了能掌握教学大纲、透彻地研究教材、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外,还必须注意加强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剖析,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出发点,创设有效的“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下面略谈几点:
一、设障立疑,进行情境教学
明朝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教师在设“障”立“疑”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识心理来选择、安排问题,可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若能引导学生提问老师回答,则这种情境教学是最佳的。如在学习“相交弦定理”时,本人是这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的:
1.已知:如图1,AB、CD是两条直径,圆心是O,求证:OA·OB=OC·OD。
2.引导学生将直径AB、CD改变成两条弦。如图2,AB、CD是弦,且交于⊙O内一点P,试讨论:PA·PB与PC·PD相等吗?
3.启发学生将弦AB与直径CD垂直相交,得如图3,CD为直径,弦AB⊥CD,则PC·PD与PA2相等吗?若相等,应如何证明?
上述设计有较强的探索性,使教学目标逐步完成。通过这些问题情境创设的强烈刺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矛盾中进行情境教学
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中,本人是通过以下问题进行情境教学的:
在初一代数里,我们已知道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运用实数的这一几何意义,能简便直观地解决许多直线上的问题。那么,能否用它来解决平面上的问题呢?
首先,本人按学生的编号叫学生,被叫学生准确地逐一站起来,接着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即几行几列),并让学生思考只有一个数据能否确定自己的位置,然后我说:“第一行的同学站起来。”站起来8个同学。又说:“第一列的同学站起来。”站起来7个同学。这样,学生在笑声中知道了:只有一个数据不能确定自己位置。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同样是一个数,前者能准确地确定一个学生,而后者却不能够。这正是启迪学生由“一维”迈向“二维”的思维火花。接着,本人即时正确引导,通过揭示知识间的矛盾,使学生自觉地卷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并对所要学的新课进行积极思维,很快掌握了所要学的新知识,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通过有趣的数学故事进行情境教学
用故事引入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年龄特征就是好奇心强,教师抓住他们这种心理,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初中一年级“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本人通过引入“奇特的墓碑”,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再如在进行“函数的定义”教学时,若按教材编写顺序教学,则枯燥无味,学生听不懂也不爱听。本人选择了函数概念形成的历史作为突破口,再引入生动有趣的故事,既勾画出定义的萌芽、诞生的历史过程,又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情境教学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联系,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要重视的,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创设思维情境可提高课堂效果。例如在讲一次函数时,针对学生难以理解、不懂得结合图像这类问题的通病,向学生讲述了生活中我们用的电话套餐,针对自己家的情况,应该运用哪种套餐达到最优惠,从这个实际提高学生兴趣,让他们感觉生活处处体现着数学,学好数学能够得益。通过这个实例,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
五、通过巧设“陷阱”,进行情境教学
如在一元二次方程中有这样一道题:k取什么值时,方程kx2-2x-1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学生一般都能求出k>-1,却漏了k≠0,这就是“陷阱”,
尔后加以纠正,那么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ax2 +bx+c=0中的a≠0印象就深刻多了。
总之,情境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利用的教学手段,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把握学生的心理,使情境教学更有针对性,是广大教学工作者均在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一、设障立疑,进行情境教学
明朝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教师在设“障”立“疑”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识心理来选择、安排问题,可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若能引导学生提问老师回答,则这种情境教学是最佳的。如在学习“相交弦定理”时,本人是这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的:
1.已知:如图1,AB、CD是两条直径,圆心是O,求证:OA·OB=OC·OD。
2.引导学生将直径AB、CD改变成两条弦。如图2,AB、CD是弦,且交于⊙O内一点P,试讨论:PA·PB与PC·PD相等吗?
3.启发学生将弦AB与直径CD垂直相交,得如图3,CD为直径,弦AB⊥CD,则PC·PD与PA2相等吗?若相等,应如何证明?
上述设计有较强的探索性,使教学目标逐步完成。通过这些问题情境创设的强烈刺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矛盾中进行情境教学
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中,本人是通过以下问题进行情境教学的:
在初一代数里,我们已知道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运用实数的这一几何意义,能简便直观地解决许多直线上的问题。那么,能否用它来解决平面上的问题呢?
首先,本人按学生的编号叫学生,被叫学生准确地逐一站起来,接着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即几行几列),并让学生思考只有一个数据能否确定自己的位置,然后我说:“第一行的同学站起来。”站起来8个同学。又说:“第一列的同学站起来。”站起来7个同学。这样,学生在笑声中知道了:只有一个数据不能确定自己位置。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同样是一个数,前者能准确地确定一个学生,而后者却不能够。这正是启迪学生由“一维”迈向“二维”的思维火花。接着,本人即时正确引导,通过揭示知识间的矛盾,使学生自觉地卷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并对所要学的新课进行积极思维,很快掌握了所要学的新知识,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通过有趣的数学故事进行情境教学
用故事引入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年龄特征就是好奇心强,教师抓住他们这种心理,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初中一年级“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本人通过引入“奇特的墓碑”,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再如在进行“函数的定义”教学时,若按教材编写顺序教学,则枯燥无味,学生听不懂也不爱听。本人选择了函数概念形成的历史作为突破口,再引入生动有趣的故事,既勾画出定义的萌芽、诞生的历史过程,又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情境教学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联系,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要重视的,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创设思维情境可提高课堂效果。例如在讲一次函数时,针对学生难以理解、不懂得结合图像这类问题的通病,向学生讲述了生活中我们用的电话套餐,针对自己家的情况,应该运用哪种套餐达到最优惠,从这个实际提高学生兴趣,让他们感觉生活处处体现着数学,学好数学能够得益。通过这个实例,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
五、通过巧设“陷阱”,进行情境教学
如在一元二次方程中有这样一道题:k取什么值时,方程kx2-2x-1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学生一般都能求出k>-1,却漏了k≠0,这就是“陷阱”,
尔后加以纠正,那么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ax2 +bx+c=0中的a≠0印象就深刻多了。
总之,情境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利用的教学手段,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把握学生的心理,使情境教学更有针对性,是广大教学工作者均在思考和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