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开的小红花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mas9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初三那年,原来教我们语文的那位女老师,因患贫血症请了长假,庄老师刚从杭州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我们学校,便成了我们班新一任语文老师。他个儿高、消瘦、清俊英气,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讲话的声调很像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缓慢而顿挫”。因为他长得有点儿像我远房的一位表哥,第一次见到他,便有几分亲近感。
  庄老师人如其名——庄重严肃,富有才华。他的作文课别开生面,据说他在大学里发表过许多诗文,令我刮目相看。第一次发回作文本,打开一看,我很吃一惊,习作从头到尾,都被红笔认真仔细地批改过,不仅“抓出”了许多错别字,连标点符号、语法不当也一一纠正,文末还写上工整娟秀的评语。评语里面有指导、有鞭策、有激励,让我心里泛起阵阵涟漪。
  他改作文还有“大刀阔斧”的时候。一次,我洋洋洒洒地写了篇上千字的习作,经他删改之后,所剩无几。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挖空心思好不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松地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其事地解释道:“你拿去再细细体味,原文冗长、拖沓,删改之后,原意并没有失,但是语言更干净、更简洁、更流畅了。”我仔细揣摩,果然被他用红笔抹去的都是冗词赘句,剩下的全是筋骨。我之后写文章能不多说废话,能有一点点儿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儿割爱的道理,不能不归功于庄老师。
  而且,庄老师对字迹的工整要求极为严格,经常给我们讲解书法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如果哪位同学作业写得“ 笔走龙蛇”,潦草到像“鬼画符”,轻则让重新抄写,重则还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展示,让你无地自容。我们当时或许会觉得他太过“小题大做”,但如今已领悟他的良苦用心。字如人,意似魂,不走心地写字是对学习的敷衍了事,唯有静心敛思,才能字人合一。
  除了每周写一篇作文,他还要求我们坚持写周记,周五上交查阅。于是通过周记,我向他表露了许多心声。
  写在周记中的读后感、观(影剧)后感等,他也认真批阅。有一时期我热衷于“研读”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将其中句子段落大量地抄在周记上并大加赞赏。他的红字又出现了:这本挺热门的书,我还没有钻研过。从你所述内容看,作者挺激进。不知他属于哪一种中国人?但不管怎样,数典忘祖,不是中华民族所褒扬的德性。看这类书,不可为一些未曾看到的语言所迷惑。于是,我不再推崇柏杨。到后来流行李敖时,我甚至能加以批判和表示不屑了。
  受庄老师的启蒙,我的人生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得更加積极向上,作文水平也大幅提升,并且深深爱上了写作。
其他文献
自从女儿开始学声乐,不通音律的我也不得不接触古典音乐,偶尔被动地听一些艺术歌曲和歌剧片段,记不住曲目是经常的事。  记得多年前,一家人首次欣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时,有一处情节特别难以忘怀,主人公安迪在典狱长办公室整理资料时,发现了歌剧唱片,正好旁边有一台留声机,他禁不住对艺术之美的渴望与冲动,冒着不可预知的巨大风险播放了唱片,让狱中所有的犯人都能分享来自天籁的润泽,也许那就是所谓精神的自由。女儿
期刊
上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农村没有电视,更没有电脑,文化娱乐活动不多,听广播,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和精神生活的不二选择。  小广播是个方方正正的木头匣子,里面扣着一只大小和外形都像大号海碗的小喇叭。广播是有线的,市县区通往各公社大队的广播线路由各级广播放大站统一设计、布置、栽杆、架线。为了省事,广播线也常会搭在电话线杆上。各家的小广播有两根细铁丝,一根由广播站牵来的广播线连接信号,接收
期刊
六月初九,子夜,在异乡。  夜深人静,坐在21 层的阳台上赏月。虽然,这夜色不似家鄉的夜晚那般温情,也没家乡的天空那样布满星星,更没有家乡的夜晚更有味道。所幸今晚有月光,总是多了点儿诗情和念想。  记得在家乡,春天晚上,我和宝儿在小区走着走着,他突然手指天空:“看,月亮!看,北斗星!”他侧头问我:“你看见了吗?”生怕我漏失这美好的景象。于是,我们就开始看月亮,找星星,开始唱:月亮走我也走……  从
期刊
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年,妹妹在北碚读“3+2”学校,供养两个大学生,势必让这个农村家庭像负重前行的牛车遭遇厉风暴雪一般,困难无法想象。况且,我还是父母抱来的娃,被淘汰也是很自然的事!  高考后那些日子,家里一句“不读了”像一堵厚厚的没有缝隙的高墙,让我的心情暗黑到了极点。  那时家里养了两头牛,小赚几个钱后,敏感的父亲发现这是一条致富之路,于是不断地往家里牵回大牛、小牛。这十几头牛的眼睛一睁,就
期刊
老家面对三岳。放下尘世的烦嚣,到三岳吹一吹风,提神醒脑,这,未尝不是旅途中的一大享受。  秋日,县作协一班文友,相约三岳采风。三岳位于怀集蓝钟镇,与县城相距50公里。那天,天色爽朗,蓝天无尘。我们在县城驱车直往,沿途欢声笑语,清风送爽。公路两旁,错落的楼房迎来送往。金黄色的田涛,洋溢着收获的喜气。眼前,一条白色的巨龙不时映入眼帘,那是穿越怀集的贵广高铁。一路上,它陪伴着我们穿山越岭,为我们的旅途增
期刊
我一脚跨进月牙门。  她看见我来,尴尬地微笑着,很不自然的那一种,有点儿僵。看得出,她很久很久没有笑过了,大概是从先生田常过世以来,得有五年了吧,也许她都快忘记怎么笑了。  她从屋里取出一壶茶,是她自己采制的手工茶,透过围墙可见,这茶就长在后山,层层叠叠绿透了山顶。简单交代几句,吴非就转身做面条去了。我拉开凳子坐下,烧了一壶水,兀自沏起茶来。阳光从遮阳棚顶上的一个破洞泄下来,投射到杯子里,金黄的茶
期刊
我小时候住在柳林高山地区,经常有雪,第一场雪下过后,背阴的地方,雪一直化不完,直到春暖花开。  那时候的雪很大,“好大的坨坨,像筛糠一样”。柳林人口中的“筛糠”,和词典中的“筛糠”不完全一样,主要是形容人冻得浑身打战。柳林山高,冬天没有青草喂猪,要提前从山上捡回枯落的猕猴桃叶、葛藤叶等,晒干揉碎,筛了备用。各家各户备有几种筛子。罗筛很细,筛面粉;细筛子,眼儿比米粒儿还小很多,筛玉米面;粗筛子,眼儿
期刊
20多年前,我在县里棉织厂的织布车间做挡车工,她呢,是纺纱车间的,很漂亮,我不知道她最后招了谁做上门女婿。我只在棉织厂做了一年多,就离开了,很多年没有再见过她。没想到,搬新家后第一次去菜市场,我一眼就将她认了出来。我站在墙角一隅偷偷地看她,越看越恍惚,甚至一度不确定那是不是她。是大家公认的厂花。  很多男孩儿追她,但都半途而废,因为她家无男丁,她有个条件就是男方必须入赘。这就成了很难逾越的鸿沟,不
期刊
好像蚯蚓一样,冰凉感爬过你肚脯上的皮肤,钻人一个个空洞洞的毛孔,“嘶呀,嘶呀”,白雾一团团盛开。  看不出色彩的鲜艳被无限放大,脑际一片恐惧。就像一伸手,你就能够到低垂下来的一两串冰葡萄似的,死神变得那么的触手可及,可以听见他微微发颤的呼吸声,可以触摸到他的鼻翼上齐刷刷列队出发的寒毛们,还有一星两星三星的汗珠,我们的鼻翼所能感应到的,那些个被倒逼出来的冰凉感。我见过黑暗中的葡萄树,两三棵,三五棵吧
期刊
缸,一大口;菜,一大堆;盐,一大包。  一位汉子,一名少年。  初冬温暖的阳光照耀着这整洁的农家小院,照耀着这人、这缸、这菜、这盐。  漢子开口道:“今儿个你要做我的助手。”  少年回答道:“好!”  那少年便是三四十年前的我,那汉子是我的父亲。  天蓝得近乎透明,已经连续几日都是晴好。这样美好的日子里踩腌菜,是父亲早就计划好的。大缸已洗涮干净,菜已晾晒得恰到好处,盐已准备充足,只等父亲一声令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