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因果联系

来源 :教育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guo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果联系作为客观事物普遍具有的一种联系,是人们在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也是人们用以探索和揭示事物奥秘的一种重要联系。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其中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因果联系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一种由原因诸要素运动变化发展转化为结果诸要素的过程,是一种转化与被转化的关系、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要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因果联系,首先就是要准确弄清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言其对立,是因为原因和结果二者之间有明显的区别。其一,二者含义不相同。其二,它们的时间顺序不同,一般来说,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其三,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在一对具体的因果联系之中,原因总是处于“主动”的地位,是引起者,具有“先动”的作用;结果一般处于“被动”的地位,是被引起者,是被引起的“后果”。因此在每一具体事物的因果联系之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混淆了二者,就会导致不分因果,甚至倒因为果、倒果为因的错误。言其统一,是因为原因和结果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原因离不开结果,相对结果而言,原因才成其为原因;同时,结果也离不开原因,结果相对于原因而言,没有原因也就没有结果。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事物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另一方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转化的情形有两种。一种情形是某一现象在这一对因果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对因果关系中则是结果,反之亦然。另一种情形是,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甲现象作用于乙现象,引起乙现象的变化,甲是因,乙是果;反过来,乙现象又作用于甲现象,引起甲现象发生新的变化,乙成了因,甲则是果。
  其次,把握因果联系,还必须弄清以下几点:①因果联系具有先行后续和引起与被引起的特点。在一对具体的因果联系中,一般来说,原因总是出现在前,结果发生在后,二者是先行后续的关系,但并不是所有前后相继出现的现象都是因果联系,既具有先行后续,特别是要具有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才是因果联系。②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作为联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受因果联系的支配,一切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的链条之中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因之果或无果之因都是不存在的。认为因果联系是一种心理习惯以及宗教宣扬的因果报应等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③因果联系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事物运动及其具体条件的复杂多变,往往会出现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同因异果、同果异因等复杂多样的情况。这既增加了认识因果联系的难度,又激励、刺激着人们不断地去探求、认识因果联系的本质。④互为因果并不等于原因与结果没有区别,并不表明原因与结果二者是等同的。它们各自的先后顺序、地位功能是不同的。在同一对因果联系之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有着明确的界限,二者不能混淆、不能等同,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原因不能取代结果,结果也不能代替原因,如果混淆、等同了二者,就会出现错误。⑤互为因果不是在原来状态下的机械重复,而是存在着层次、档次的高低之分。一般而言,后一对“因果”以前一对“因果”为基础,要高于前一对“因果”;后一对“因果”是对前一对“因果”的继承与发展,创新与提高,轻视或是看不到这一点是不应该的。以教材上列举的生产和科学的关系为例,生产的发展是科学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而科学上的发明发现又反过来成为促进生产发展的原因,生产和科学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很明显,在生产发展基础之上产生的科学发明与发现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并反过来作为指导生产、推动生产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动力时,此时的生产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生产了,这时的生产水平、生产能力已非昔日可比。这种更高水平的生产又会成为新的、更高水平的科技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正是这种一层比一层高的生产与科学的互为因果、相互促进,才构成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如果把互为因果的情形仅仅理解为只是原来状态下的简单循环,那就不会有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这显然是错误的。⑥互为因果的情况只是因果联系的部分现象,而不是因果联系的所有现象。换言之,并不是所有的因果联系都具有互为因果的特点。有的因果联系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有的因果联系原因和结果则不具有互为因果的特点,把所有的因果联系都视为互为因果的关系不符合客观实际,是不对的。
  总之,只有全面深刻地认识因果联系,准确把握原因和结果的复杂关系,才能指导我们科学地认识事物和有效地改造事物,才能提高我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从而实现和达到想问题、办事情的预期目的,获得理想的效果。
其他文献
21世纪以来,优质教学是我们当今教育追求目标,在现代教育中,尤其是语文课堂中,情境教学越来越凸显它的教育价值。“情境”现已是当代文化思潮和前沿科学研究与讨论的热门话题。  小学生的学生方式更是依赖于形象思维,他的抽象思维和概念思维能力尚在发育之中,我们都知道,情境教学是李吉林同志在长期的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教育理论体系,这种情境教学实质上就是:通过创设情境,优化学生的生存环境,使认知与情感结
期刊
【摘 要】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著名高级教师于漪也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尤为重要。笔者将结合参加“现代与经典”聆听几位大师的课,以及平时教学的体会,从五个方面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导入 简单高效    清代文人李渔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
期刊
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是教师永远的追求。有效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会学习”目的,以扎实的教学内容为载体,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引导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真正地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效果。为了更好的优化课堂教
期刊
一次听了一节三年级的数学复习课,复习的内容是有余数除法。课堂中,在基本的知识复习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127÷( )=5……2。  教师让学生先进行讨论,课堂上很是热烈。一会儿一名学生首先开始举手汇报:  生甲:“先用被除数127减去余数2,再除以商,就得除数。”老师在黑板上写出算式:127-2=125,125÷5=25,同学们也表示赞同。  应该说,甲生的思路是非常正确的,我们教师也都是这样
期刊
1案例背景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教学内容选自粤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汉唐盛世》。本课的重点之一是“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唐朝这样一个少有的封建盛世是怎样一步步发展并繁荣的?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和女皇武则天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中进行学习。如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唐代总
期刊
【摘 要】 发散思维训练是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训练项目。摸索、总结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发散思维训练方法,对于贯彻新的《课程标准》,推进新的《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发散思维 可发散点 新《课程标准》 语文综合性学习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种以课堂教学为主平台,以课文阅读为基础,以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审视、思考课文内
期刊
作为学习这个完整过程的环节之一,预习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预习工作的顺利进行可以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也预示着课堂教学成功的可能性。无疑,它可以大大地提高课堂学习和教学的效率,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学生通过预习,可以激发学习的热情,明了学习的目的和关键,从而有条不紊和更高效地进行学习。  但就目前高中语文学习的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大部分学生并未重视语文预习工作,即便有预习,也往往是流于形式或
期刊
历史的长河冲刷出百世的英雄,他们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楚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迈,魏武帝“周公吐浦,天下归心”的壮志,清圣祖“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的洒脱。这些历史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都以各自的特点屹立于时空的巅峰。而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集军事、政治、文学等才能于一身,作为一代伟人,他同样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一样具有英雄的特质,这在他的诗歌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舍我其谁
期刊
说到“事”,便想起许多关于“事”的名言锦句,诸如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有志者、事竟成;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办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等等。古今中外,关
期刊
文本意义蕴含于人物、场景、语言、结构中,是客观的存在,文本的存置为学生理解文义提供了条件,也为他们体悟作者的情感奠定了基础。然而,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文本解读过程中不同个体获得的不同体验或认知,又是阅读者创造性解读的必然结果。毕竟,尽管面对着同样的文本,由于知识、经历、心境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出现认知上的差别,实在是正常的。  文本解读永远会带有阅读主体强烈的主观倾向和鲜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