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跳可“发电”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gqq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扑通、扑通、扑通,当你的心脏欢呼跳跃时,只能任其自由狂奔?事实上,我们的身体存有大量可以利用的能量,心跳就是其中一个。如今,利用心跳发电这一看似不可能的梦想,正借助科技的力量照进现实。
  前不久,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发表一篇论文,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研究员李舟、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及其同事联合研发的一款可植入式自驱动心脏起搏器:无需电池供能,仅从心脏搏动中就能收集足够的能量,确保心脏起搏器工作。这项突破意味着,诸多患者今后不必再为更换电池失效的起搏器遭受多次手术之苦了。
  1.现实:锂电池笨重寿命短
  提起心脏起搏器,很多人并不陌生,它是治疗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严重心脏疾病的重要医疗设备。然而,包括心脏起搏器在内的众多植入式医疗电子器件都面临着一个尴尬的现实问题——由锂电池供能,笨重坚硬,续航能力有限。
   “以普通心脏起搏器为例,电能供给只能维持7~10年。其中,电池占据了起搏器50%以上的体积和60%以上的重量。”李舟说。由此带来的问题绝不仅是换块电池那么简单。由于心脏起搏器位于人体内,一旦电力耗尽,就需要开展手术才能更换。对于患者来说,这不仅是一次痛苦的体验,甚至还会面临机体感染等风险。
   延长植入式医疗电子器件使用寿命,同时减少其尺寸和重量——一部分科学家将研究目标对准了拥有更高能量密度的锂电池。那么,能否一劳永逸地解决电池问题呢?
   李舟等人另辟蹊径,开始探索研究其他的能量供给方案,比如,纳米发电机。这样的想法并非异想天开。早在2005年,王中林和他的学生就巧妙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性,研制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全球最小发电机——纳米发电机。在王中林的设想中,这一创新可以用来收集人体运动等产生的能量,并将这些能量转化为电能提供给相关电子器件,从而实现用电器件的“自驱动”。
   在王中林的启发下,2009年,李舟等人尝试从器官和肌肉的运动中收集生物机械能量。那时,他们制作了基于单根氧化锌纳米线的压电式纳米发电机,并成功收集了大鼠心跳和呼吸运动的能量。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该装置输出的电能较低,无法驱动电子器件。”李舟坦陈。
  2.探索:全新摩擦纳米发电机
   探索的脚步没有就此停滞。2012年,在原有研究基础上,王中林率先提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概念,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基于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的耦合,将微小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
   可是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摩擦只产生电压,没有电流,无法利用。既然如此,如何发电?故事要从一次意外发现讲起。2011年,王中林的学生在测试一款纳米发电机时,偶然发现了3~5伏的电压信号。而一般情况下,电压信号仅为1~2伏。这一特殊现象究竟是何缘故?经过反复实验,王中林发现高出来的电压是由摩擦产生的。
   随后,王中林在历经一次次失败的实验后又发现,在两种高分子材料相接触的过程中,可以产生电荷分离,再利用静电感应效应,他带领研究团队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纳米器件——摩擦纳米发电机。这一颠覆性的技术与传统电磁感应发电机相比,无需磁铁的累赘,轻便简捷,输出性能很好,为有效收集机械能提供了可能。
   “实验证明,摩擦纳米发电机可以从走路、说话等低频运动中收集能量。而人体本身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其中肌肉和肢体运动中的生物机械能最为充沛。”王中林、李舟团队满怀热情投入到基于纳米发电机的植入式和穿戴式自驱动医疗电子器件的研究中。
   “让心脏起搏器能够以自驱动的方式运行,这是一件很有意义但也极具挑战性的事。我们的研究重点在于,如何通过自驱动的方式大大延长目前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的使用寿命,甚至实现‘一次植入,终生使用’。”李舟表示。
  3.挑战:植入式器件小型化
   2014年,李舟带领团队再接再厉,重新设计制备了可用于生物体内能量收集的植入式摩擦纳米发电机,并将其植入大鼠体内,成功收集并转化了大鼠呼吸运动所产生的能量,再以电能的形式储存起来,最终实现了心脏起搏器原型机的驱动。
   向着科学的高峰继续攀登,如今,王中林、李舟等人研制出新一代、真正意义上的自驱动心脏起搏器——共生型心脏起搏器(SPM)。試验显示,目前在每一个心脏运动周期SPM可获得能量0.495μJ(微焦耳),高于心脏起搏器发出一次起搏电脉冲的阈值能量(通常为0.377μJ)。换句话说,SPM在每次心动周期所收集的能量已经超过了起搏人类心脏所需要的能量。
   “SPM可实现‘一次心跳,一次起搏’,这对自驱动心脏起搏器迈向临床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李舟说,目前,研究团队在细胞层面验证了植入式共生心脏起搏器的生物相容性,之前的研究工作也证实这类器件具备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可以说,器件的生物相容性是非常良好的。”李舟表示。
   据介绍,SPM的工作原理是将一个纳米材料组装成的柔性薄片器件贴附在心脏表面,当心脏跳动时,薄片发生形变并产生电能。目前,SPM已在大型动物(猪)体内实现了“全植入”的自驱动运行,并成功开展了大动物模型心律不齐的治疗。
   不过,植入式器件的生物安全性仍需要经过长期严谨的研究验证。“此外,虽然器件获得的能量已经达到0.495μJ,但要使其实现更多功能,满足更多应用场景的需求,这些能量仍然不够。”李舟透露,下一步,他们的研究重点是植入式器件的小型化、长效的生物安全性等,预计在5~10年内有望开展临床试验。
其他文献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于5月25日对外发布全球首张白色大熊猫照片。这张白色大熊猫照片是保护区内海拔2000米左右的一台野外红外触发相机,于4月中旬下午摄录下的一张大熊猫影像,图片清晰显示出这只大熊猫独特的形态特征:毛发通体呈白色、爪子均为白色,眼睛为红色,正穿过郁郁葱葱的原始落叶阔叶林。据专家分析,根据照片上这些外部特征,可以判断该大熊猫是一只白化个体。从体型判断,这是一只亚成体或青年大熊
期刊
近日,日本名古屋大學的科学家发现公鸡打鸣这一现象看似寻常,却意味深远。每天清晨,公鸡打鸣可不是为了讨好农场主,它是在警告同类,告诉它们我的地盘我做主。   你知道公鸡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吗?研究者对公鸡的长期研究发现,辈分最高的那只公鸡,每天早晨起来都第一个打鸣,然后其他的公鸡还要依照内部的顺序,一个接一个地打鸣。与鸡群中的老大相比,地位最低的那只公鸡打鸣的次数少得多。有趣的是,当老大被人为移走,鸡
期刊
五月槐花香,又到了槐花盛开的季节。古人说:秀色可餐。槐花不仅可以观赏,还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在一些地区槐花可以做成槐花包子、槐花饺子、槐花煎饼、槐花炒鸡蛋、槐花粥。不仅我国有吃花的习俗,世界各国都有相关的特色美食:澳大利亚人用新鲜的旱金莲花拌色拉,墨西哥人用仙人掌花烹调菜肴点心,日本人用樱花做樱花饼和樱花饭……但是人们怎么就想起吃花了呢,花是不是比菜更有营养?   吃花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自古“
期刊
黑洞,宇宙中的当红“大咖”,天文学界、物理学界的“宠儿”。巨大的质量、近乎于零的体积、吞噬一切的引力、无限高的时空曲率,就连光也无法逃脱它的“魔爪”。   自20世纪开始,人们对黑洞的探秘就从未停止过。然而,经过全球200多位科学家数年的努力,直到今年的4月10日,人们才真正看到第一张黑洞照片。   过去科学家如何确定黑洞的存在?如今给黑洞“拍照”有何难点?“相机”在哪些方面取得了突破?首次“拍照
期刊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人每日摄入300~500克新鲜蔬菜,每餐的食物中至少有一半是蔬菜,而且最好是多樣彩虹般的搭配。推荐成人每日摄入200~350克的水果,相当于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或橙子,或者一捧浆果。   专家建议大家天天吃水果,三口之家一周应摄入4~5千克水果。在选择上,芒果、柑橘、木瓜等红色和黄色水果,胡萝卜素含量较高;鲜枣、酸枣等枣类,橘、柑、橙、柚等柑橘类,以及猕猴桃、沙棘、草莓等浆果类
期刊
为能让果农及时应对“倒春寒”,4月10日,笔者从山西省农科院了解到,该院出台《2019年果树晚霜冻害应急预防技术及补救措施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建议》分预防技术和补救措施两部分。预防技术包括4个方面。一是在发生冻害之前3~5天进行春灌;二是在萌芽至开花前后,喷施稀释500~800倍的防冻液或一定倍数的防寒植物生长调节剂;三是在寒流来前1~2小时,以慢熏烟为主,达到防霜冻的目的;四是
期刊
4月9日,山西省作物学会、山西省旱作农业学会、山西省杂粮学会、山西省种子协会、山西省农业机械化协会、山西省植物保护学会、山西省土壤肥料学会、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等八家单位联合启动了以“技术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农机农艺相结合”为主要内容的山西省首届有机旱作农业“两化一结合”优质高效示范技术推选活动。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将筛选出适合山西推广的优良品种、沃土肥田、节水节药、艺机一体化等有机旱作关键技
期刊
2019年4月10日,人类终于看见黑洞真容!   这张在全球多地同步公布的“大片”,证实了神秘天体黑洞的存在,也使得爱因斯坦的百年猜想终得检验!   经过10多年准备,四大洲8个观测点组成虚拟望远镜网络——一个如同地球直径大小的事件视界望远镜,在集齐所有观测数据并深度分析后,让黑洞终于拥有了一张“正面照”。   为何要给黑洞拍照?获得这张照片有多难?人类合作探究宇宙还将揭示哪些新的奥秘?新华
期刊
4月9日,由山西省科协主办的山西省首届水污染防治学术论坛在并举办。会议邀请生态环境领域方面的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防治水污染,打好攻坚战”主题,进行了高屋建瓴的学术交流,为山西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任南琪,全国水文地质专家、国务院资深参事、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王秉忱,国家高科技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协作委员会副主任贺焕亮,北京化工大学原副校
期刊
为欧空局ExoMars 2020任务“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号火星探测车装备的全景相机(PanCam),5月20日在伦敦大学学院穆拉德空间科学实验室(MSSL)研制成功,迈出了它前往火星漫长旅程的第一步。   火星表面不适合生命生存,因为那里只有稀薄的二氧化碳大气层,以及恶劣的紫外线和辐射环境。但科学家认为,38亿年前,火星是宜居的,表面有水、有磁场和火山活动。与火星表面因恶劣的生态环境难以找到生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