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与改革中,以高度的创新精神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
但是在听课调研中,面对课堂现场中超越预设、鲜活丰富的“意外”生成时,本人发现不少老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缺少智慧,出现教学偏差现象。如何有效变“意外”为教学资源,生成出课堂的精彩呢?笔者借此谈谈个人的思考。
案例1 对课文理解不够时生成“意外”
在教学《印度洋上生死夜》(苏教版第十二册)的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品读文本 “他抱住了克勒松,发现她的躯体已经冰凉。此时,他反而变得分外平静,只是在亡妻的耳边轻轻地说着:‘亲爱的,原谅我……’”这一部分时,先请学生自由读,然后根据文本提出疑问,相机引导学生体会英雄——皮埃尔的内心。
学生阅读文本后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①皮埃尔的妻子死在他怀里,为什么他反而变得分外平静?②对死去的妻子,皮埃尔为什么只说了“亲爱的,原谅我”这六个字?……这一环节应该说设计得很好,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体现了新课程的开放性理念。
正说着,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皮埃尔根本不爱他妻子,当妻子遇险时,他没有采取营救的办法,而是看着妻子流血,直到死亡为此;另外,当他妻子死在他怀里时,他内心还非常平静,一点也不难过。”
面对这突来的不和谐的场景,这位老师勃然大怒之后,对这位“有意刁难”学生一顿训斥。一堂好课就这样扫兴,反胃口。
思考:
在教学片段中,学生因对课文理解不够而提出观点——皮埃尔根本不爱他妻子,因为他没有救治妻子,而且当妻子死在他怀里时,他内心还非常平静,一点也不难过。这与文本所蕴涵的价值观(歌颂皮埃尔船长舍己救人,危险中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精神)是相违背的。案例中的教师面对 “生成”,不是因势利导,而是勃然大怒,对该生训斥一顿,这样的做法实在不可取,课堂教学时,孩子们的阅读体验可能出现偏差,甚至见解偏激,这在学习过程中是正常的,真实的。我们不能采取简单的否定和强行的灌输。
应该清醒地看到,学生情感体验与文本的价值取向之间的差异,就是语文教学落实人文素养的空间与落脚点。学生的错误,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源。
就这一案例,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可以这样引导:“这位同学很善于思考,并能提出个人的见解——皮埃尔根本不爱他妻子。那么我们就来辩论一下皮埃尔到底爱不爱他妻子,为了让辩论更有质量,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细细品读文本,从中找到根据。”
教师这样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会被大大激发。再引领学生通过对多处重点句段的探讨,让学生走进皮埃尔的内心。学生不仅会悟出皮埃尔爱妻子,深爱自己的妻子,而且随着对文本感悟的加深,理解了皮埃尔的内心——为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皮埃尔只有忍痛放弃抢救妻子的生命,体会了皮埃尔把自己和妻子的生命置之度外的崇高品质。这样不仅保护了这位学生的求知欲,还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处理得好,还是本课的“亮点”。
策略:
教师拥有什么才能教给学生什么,教师拥有智慧才能给予学生智慧的启迪。面对课堂中那极富变化的、充满生命气息的“意外”时,我们应该勇于接受挑战,生成实践性智慧,变“意外”为教学资源,从而使课堂散发出零星和魅力。
一、重视课前备课
曾有人错误地认为,既然课堂是生成的,课程改革以后应该简化备课,甚至不要备课。孰不知,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没有精心的预设,哪有精彩生成。所以课程改革以后,不是不要备课,而是给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备课中既要研究教材,把教材看作教师教学的素材,看作学生学习的资源、凭借,更要研究学生,要考虑不同的学生会有哪些不同的思考,哪些不同的感受、需要,力求在课程实施每一个环节都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
二、善于利用资源
课堂是涌动着的生命,生成问题的课堂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面对意外生成,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应立足发展,放眼全体,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善于捕捉、利用生成性资源。
1.学会捕捉资源。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学会倾听,舍得让学生说;教师要沉得住气,要让学生把话说完,在学生尚未阐述清楚观点时,切莫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努力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为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提供了自由、广阔的空间。
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再因势利导,变意外生成为教学资源。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2.巧妙利用资源。面对资源,教师不妨把“生成”抛给学生。“ 问题从学生中来,在学生中解决。”不同的学生在生活背景、生活经历、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可回避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孩子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生长点,是难得的教学资源。
这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对于许多生成性问题,可在教师的及时引导下,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辩论,也给自己赢得思考的空间,再敏锐地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从而生成出课堂的精彩。
(河南省信阳市育人小学)
但是在听课调研中,面对课堂现场中超越预设、鲜活丰富的“意外”生成时,本人发现不少老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缺少智慧,出现教学偏差现象。如何有效变“意外”为教学资源,生成出课堂的精彩呢?笔者借此谈谈个人的思考。
案例1 对课文理解不够时生成“意外”
在教学《印度洋上生死夜》(苏教版第十二册)的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品读文本 “他抱住了克勒松,发现她的躯体已经冰凉。此时,他反而变得分外平静,只是在亡妻的耳边轻轻地说着:‘亲爱的,原谅我……’”这一部分时,先请学生自由读,然后根据文本提出疑问,相机引导学生体会英雄——皮埃尔的内心。
学生阅读文本后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①皮埃尔的妻子死在他怀里,为什么他反而变得分外平静?②对死去的妻子,皮埃尔为什么只说了“亲爱的,原谅我”这六个字?……这一环节应该说设计得很好,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体现了新课程的开放性理念。
正说着,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皮埃尔根本不爱他妻子,当妻子遇险时,他没有采取营救的办法,而是看着妻子流血,直到死亡为此;另外,当他妻子死在他怀里时,他内心还非常平静,一点也不难过。”
面对这突来的不和谐的场景,这位老师勃然大怒之后,对这位“有意刁难”学生一顿训斥。一堂好课就这样扫兴,反胃口。
思考:
在教学片段中,学生因对课文理解不够而提出观点——皮埃尔根本不爱他妻子,因为他没有救治妻子,而且当妻子死在他怀里时,他内心还非常平静,一点也不难过。这与文本所蕴涵的价值观(歌颂皮埃尔船长舍己救人,危险中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精神)是相违背的。案例中的教师面对 “生成”,不是因势利导,而是勃然大怒,对该生训斥一顿,这样的做法实在不可取,课堂教学时,孩子们的阅读体验可能出现偏差,甚至见解偏激,这在学习过程中是正常的,真实的。我们不能采取简单的否定和强行的灌输。
应该清醒地看到,学生情感体验与文本的价值取向之间的差异,就是语文教学落实人文素养的空间与落脚点。学生的错误,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源。
就这一案例,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可以这样引导:“这位同学很善于思考,并能提出个人的见解——皮埃尔根本不爱他妻子。那么我们就来辩论一下皮埃尔到底爱不爱他妻子,为了让辩论更有质量,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细细品读文本,从中找到根据。”
教师这样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会被大大激发。再引领学生通过对多处重点句段的探讨,让学生走进皮埃尔的内心。学生不仅会悟出皮埃尔爱妻子,深爱自己的妻子,而且随着对文本感悟的加深,理解了皮埃尔的内心——为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皮埃尔只有忍痛放弃抢救妻子的生命,体会了皮埃尔把自己和妻子的生命置之度外的崇高品质。这样不仅保护了这位学生的求知欲,还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处理得好,还是本课的“亮点”。
策略:
教师拥有什么才能教给学生什么,教师拥有智慧才能给予学生智慧的启迪。面对课堂中那极富变化的、充满生命气息的“意外”时,我们应该勇于接受挑战,生成实践性智慧,变“意外”为教学资源,从而使课堂散发出零星和魅力。
一、重视课前备课
曾有人错误地认为,既然课堂是生成的,课程改革以后应该简化备课,甚至不要备课。孰不知,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没有精心的预设,哪有精彩生成。所以课程改革以后,不是不要备课,而是给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备课中既要研究教材,把教材看作教师教学的素材,看作学生学习的资源、凭借,更要研究学生,要考虑不同的学生会有哪些不同的思考,哪些不同的感受、需要,力求在课程实施每一个环节都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
二、善于利用资源
课堂是涌动着的生命,生成问题的课堂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面对意外生成,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应立足发展,放眼全体,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善于捕捉、利用生成性资源。
1.学会捕捉资源。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学会倾听,舍得让学生说;教师要沉得住气,要让学生把话说完,在学生尚未阐述清楚观点时,切莫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努力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为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提供了自由、广阔的空间。
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再因势利导,变意外生成为教学资源。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2.巧妙利用资源。面对资源,教师不妨把“生成”抛给学生。“ 问题从学生中来,在学生中解决。”不同的学生在生活背景、生活经历、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可回避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孩子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生长点,是难得的教学资源。
这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对于许多生成性问题,可在教师的及时引导下,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辩论,也给自己赢得思考的空间,再敏锐地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从而生成出课堂的精彩。
(河南省信阳市育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