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选择与历史分岔:国家发展路径选择中的偶然性因素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zjzj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期的文章中,我们探讨了地理环境在国家发展路径选择与演化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在这期的文章中,我们还是以英法为例,分析在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上,一些看似带有偶然性的政策选择,同样由于路径依赖规律的影响,从长的历史时段来看,是如何根本地影响了国家的政治演进的。
  13世纪到15世纪之间,在英法之间的长期争夺中,同样是为了解决战争所带来的财政压力,两国的国王和贵族在博弈的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税收解决方案。围绕不同的解决方案,英法两国又形成了不同的制度安排,最终使得两国的历史发展出现了巨大的分岔。
  英国的正统历史是从诺曼征服开始的。在中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面,英国国王实际上具有双重的身份:一方面是英国的国王,另一方面又是法国的诺曼底公爵。事实上一直到13世纪,几乎所有的英国国王都把重心放在法国大陆,与法国国王争夺对法国最终的控制权。
  与法国频繁的战争给王室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在号称英国历史上最不得人心的国王约翰在位期间(1199-1216),英国几乎失去了在欧洲大陆所有的领地。这位被后人称为“失地王”的约翰,为了维持与法国的战事,开始加紧对本土贵族和市民的盘剥。他强行把贵族们的继承税提高了100倍,兵役免除税提高了16倍。约翰王的举措激起了贵族的愤怒,贵族们联合起来发动了讨伐约翰的战争。1215年,战败的约翰王与贵族的代表们经历了艰难的谈判之后,签署了著名的停战宣言《大宪章》。
  《大宪章》中有这样几条规定:如果没有全国公意的许可,国王不得征收任何免役税和贡金;如果国王要征税的话,那么就必须召集贵族、教士、神父到指明的时间和地点召集会议,以便取得全国公意;任何自由人,如果没有经过法院的审判,都不得被逮捕、被监禁、被没收财产、被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者加以任何的损害。
  在当时看来,《大宪章》的签署也许只是贵族们乘战胜之威,用剥夺国王自行征税的权力来保护自身利益的偶然事件,但从日后的历史演进来说,却是英国走上与其他国家不同发展道路的一个关键:这是历史上国王的权力首次被置于法律之下。正是从《大宪章》开始,英国开始了影响深远的“王在法下”的政治传统。
  在《大宪章》签署后的43年后,也就是1258年,国王在贵族的要求之下又被迫签署了限制王权的《牛津条例》。1265年,英国召开了第一次议会,议会取得了决定征税、颁布法律的权利,由此又在英国形成了“王在议会”的传统。
  在此后的英国历史上,虽然王权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但所有的英国国王都明白一个道理,就是他们必须遵守三条规则:不经过议会的同意,国王不得立法;不经过议会的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国王必须按照国家的法律来掌管行政。按照理查森的话说:“任何时候登上英国王位的最强大的王朝,只有当它不超出国家规定的限制的时候才是强大的。”即使在王权空前强大的都铎王朝时代,国王们也都明白一个道理,就是自己必须根据“正当法律程序”来进行统治,必须需要议会的配合。英国的宪政传统正是由此一步步得以确立起来的。
  在法国,与《大宪章》具有同样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发生在1370年。当时正是英法百年期间,为了抗击英国的入侵,法国迫切需要征集军费建立一支中央军队。1370年,法国国王亨利五世与贵族们达成了一个协议,这就是以贵族和教士免税为条件,国王得到了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征收人头税的权力。
  在当时的情况下,达成这样一个协议实际上也是国王和贵族之间的一种暂时的妥协:贵族取得了免税的权力,国王得到了所需要的税收,二者皆大欢喜。然而法国的贵族显然低估了这种安排的长远影响:由于贵族和教士取得了免税的权力,他们对于国王的征税事宜也就不再关心,法国的代议机构也就放弃了对税收的控制,而法国国王也就取得了不需要三级会议同意就可以征税的绝对权力,这就为法国王权的走向强大开辟了通道。
  法国的政治演进同此也就与英国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失去了税收控制权的法国代议机构变得越来越衰弱,而王权却因为取得了不受约束的征税权力变得越来越强大。到了国王路易十一的时候,法国的代议机构对国王的活动在政治上已经基本上不具有约束力。而到国王路易十四时候,最终确立了绝对君主制的政体。当“王在法下”成为英国政体的标志时,路易十四那句响亮的“朕即国家”,则成为法国绝对主义王权的最好阐释。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巨大差别,追根溯源,就是由于在当年的历史节点上,两个国家的国王和贵族围绕征税问题所做出貌似偶然的不同政策选择。
其他文献
为什么叫他Che  切·格瓦拉的本名是埃内斯托·格瓦拉(Ernesto Guevara),人们喜欢简称为“切(Che)”,“Che”在印第安语言中是“my”的意思,但在阿根廷潘帕斯居民的嘴里,随着语气和语境的不同,“Che”可以表示多种多样的感情,比如惊讶、喜悦、悲伤、赞同或是抗议。切·格瓦拉曾说,“Che表示我一生中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我原来的姓名只属于我个人的微不足道的东西。”  与哮喘病作
期刊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展示自己、震撼世界的方式。缅甸过去给人的一个主要印象,就是一座热带小楼和一个被长年软禁在里面的女人来到院墙上手持话筒向外界发表演讲。时光流逝,被软禁的女人老了,今年67岁了。而软禁她的缅甸军人政权不知不觉间也破了一个世界纪录——二战后军人连续执政时间最长的国家(从1962年3月到2011年3月,整整49年)。从2011年3月起,缅甸军人政权“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正式解散,国家最
期刊
是锥子,总会脱颖而出  齐国国君带领大军伐鲁,军中有一个心事重重的管仲。齐军势如潮水,淹向鲁军,鲁军也不是吃素的,飞箭如蝗虫一样扑向齐军,但齐兵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就这么打起来了。  可是齐军中有一个人却并不“奋勇”“争先”,他把盾牌往身后一顺,遮住了屁股,一蹿一蹿地就没影了,这就是管仲。所幸这次战斗齐军大胜,齐侯便不计较,不但不惩罚他,连奖金都没少了他的。不料以后两次战斗,管仲都是如法炮制,别人
期刊
我们必须有勇气为整个环境之福祉而将我们自己当成负责任的个体,将我们自己的后院当成这个世界,将这个世界当成我们的后院。  ——1970,《圣巴巴拉环境与权利宣言》  1969年1月28日,美国加州南部海域一石油钻井平台爆炸,令圣巴巴拉海滩布满油污并使多种海洋生物遭殃,这即是著名的圣巴巴拉泄油事件。它在20世纪60年代与凯霍加河大火及伊利湖生态灾难一起,催生了地球日和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案》。事件发生
期刊
春秋时期的楚庄王请大夫士亹作楚国太子的老师,士亹便向有名的申叔时请教该如何去做,申叔时告诉他应该教授太子的内容,其中说:“教之《春秋》,而为之从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国语·楚语上》)意思是用《春秋》来教太子,让他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此来劝戒太子的思想;用《世》来教太子,向他昭显明德之君统治长久、昏暗之君就会短命,以此来劝戒太子的行动。《春
期刊
我是从纸开始对东方感兴趣的。在伦敦温布尔登艺术学院学习油画时,我的辅导老师的妹妹在大英博物馆做中国水墨画方向的负责人。那时候我不是特别了解中国,更不了解东方,只是对宣纸特别感兴趣。    1987年大学就要毕业的时候,我去过伦敦的中国使馆,打听中国的事情。20世纪80年代,一个外国人要来中国,有几个选择:做访问学者,这需要大学或者研究机构的邀请;做生意,这也需要中国某一个企业单位的邀请;旅游,但时
期刊
这是一场事先张扬的讨伐。在1926年的春天里,南方的报纸充斥着“北伐”的消息,而北方的报纸则处处透露着“南征”的细节。学者王奇生发现,那时号称“中立”的商业报纸杂志,多称之为“南北战争”,而一般知识界则誉之为“新旧思想的决斗”。    无论“战争”,还是“决斗”,都需要经济实力作为支撑。    “粤政府军事委员会,预算北伐经费,所须甚巨,拟核减官俸,百元以上者九折,一百元以上者八折,三百元以上者三
期刊
没有1905年废除科举制,1911年很可能就不会发生辛亥革命。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是那些青年军官们,他们本来应该在科举的道路上攀爬,但因为科举制被废除,他们只能进军事学校,并在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科举制被废除造成了整个中国20世纪的大变局,这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才能看清。  1905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转折点,科举制被废除导致中国传统的人才选举模式被终结,由此导致知识分子地位日渐下滑
期刊
距今2394年前,有人曾断定过国家的强盛离不开“内修文德,外治武备”。而汉司马迁留下一句“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作为对他的评价,从中看得出能言善辩并非此人之长,过多的言语只会影响他的行动。  那么他的梦想是什么?作为兵家,孙武的梦想,是要“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他的梦想,是在“争名、争利、积恶、内乱”的战国杀伐间占领权力的制高点。此人有生之年固然不足以实现愿景,咱们也不能视
期刊
到目前为止,晚清画报中规模巨大且得到较好整理的,除了《点石斋画报》,就是《图画日报》了。前者版本众多,中外均有,也已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后者除了被《清末民初报刊图画集成续编》(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2003)收录,再就是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刊行了重印本。  《图画日报》重印本共八册,前有冯金牛《序》,交代了该画报的前世今生,指出其风格与内容承袭自此前的《图画旬报》,并对其时事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