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强和他的永春四大瓷社收藏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x2008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9月,由中国收藏家协会编著的“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民间收藏陶瓷大系》正式面世。其中,江西·福建分卷收录了福建著名收藏家施政强的6件藏品,有3件为民国时期的永春窑彩瓷作品,分别是釉上五彩丹凤朝阳筒瓶、釉上五彩山水炉和釉下彩渔翁六角瓶。这些藏品经过全国海选,最终力压群雄,被正式收录出版,可以说为全国范围内的学界、业界、藏界关注、正视和研究永春窑制瓷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永春县地处福建东南部、晋江东溪上游,与“世界陶瓷之都”德化相毗邻,古称桃源。作为制瓷主要原料的高岭土,在永春境内地下就有大量埋藏,特别是介福乡,为该县高岭土储藏量最多的地方。尽管永春制瓷的历史最早源于何时暂无从考证,但位于介福乡紫美村的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的考古发现,就证实了永春在37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原始瓷器制造技术,为目前发现的全国最早的原始青瓷窑址,将中国烧制原始青瓷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0多年,改写了中国制瓷史,苦寨坑窑址也因此被评为“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后的历朝历代,永春窑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和演变,产品甚至远销海外。据《永春州志》记载:“泥产山中,穴而伐之,缏而出之,碓春细滑,入水飞澄,陶净石渣,顿于石井,以漉其水,乃博埴为器,烈火煅炼,厚则绽裂,薄则苦窳,饮食之器多粗拙,今其细者颇亚于饶。罂瓶罐瓿,洁白可爱出德化,永春间亦有之。”这便是对永春制瓷业的历史记载。
  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永春窑被古瓷都德化的盛名所掩,加之两个陶瓷产区相邻,历史上也存在着频繁的往来交流、互通有无的情况。尤其是民国时期,永春彩瓷的瓷绘颜色和绘画风格均与德化同期产品类似,业界认为当时的产品中有部分可能是从德化訂烧后运到永春加彩,或者德化工匠受聘到永春进行实地创作,互受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带有明确产地资料信息的传世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而在施政强的私人收藏馆里,我们见到了为数不少出自永春窑的重要实物资料。
  施政强是土生土长的永春人,他行医多年,悬壶济世的同时又对永春非遗无限热爱并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其私人收藏馆珍藏的各类永春非遗文物,历经多年积累,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尚无出其右者。活跃于民国时期的三美、唯美、唯真,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环球四大瓷社的陶瓷制品便是其中的重要门类之一。
  一般说来,瓷社指的是集陶瓷产品自主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也有称瓷坊的。上述永春四大瓷社的诞生,得益于当时永春繁荣的商贸活动,特别是其下辖的五里街镇,乃是闽中南商贾云集之地,从上海、宁波、福州运来的棉布、火柴、肥皂等日用百货,从泉州、惠安、南安沿海一带来的食盐、海带、鱼干等海产品,都通过“溪舟船”沿着桃溪逆水而上运抵五里街的许港,然后由挑夫肩挑运往福建腹地。闽中、闽西北的瓷器、香菇、笋干、粗纸等土特产品,也由许港的“溪舟船”发往闽南沿海和海外。明清时期,单每天德化经过吾峰剧头埔到五里街的瓷器就有300担以上。民国时期,德化三班每天挑往五里街的瓷器、大米不少于200担。地处商贸重镇和陶瓷产区,永春四大瓷社积极投身商业活动,努力研制适合当时市场需求的产品,为传统的瓷业生产开拓了新的领域,与瞬息万变的市场产生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从施政强收藏的永春四大瓷社藏品来看,这一时期其所生产的陶瓷制品,包括日用瓷和陈设瓷,涵盖了瓶、罐、盒、盆、盘、壶、碟、杯以及雕塑制品、文房用具等,器型延续了较为传统的风格。装饰技法上,大体可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两类。题材上则以山水、花鸟、动物等传统纹饰为主,画面逼真精美,构图简洁明快,画风自然洒脱、活泼朴实,笔法自由奔放,色彩鲜艳雅静,书法、绘画布局疏密有致,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观之令人赏心悦目。虽无官窑彩瓷的富丽堂皇、工整严谨,却也显示出民间工艺高超的创作水平和特有的艺术价值。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反映抗战、支持国货等极具时代特色的题材。
  此外,在四大瓷社传世的各类作品上我们还发现大量专门定烧的铭款,说明当时除生产各类大宗产品外,他们还接受有关个人、名人、堂号主人乃至祠堂、宗祠等的私家定烧,如时任永春县图书馆馆长、弘一法师在永春期间的执事弟子王锦机、永春崇贤中学原校长叶大年等均见有定制品传世,多用于婚庆、祝寿、活动纪念、私人交往等馈赠用途,这些也充分说明了它们在当时的影响性。与此同时,这一时期四大瓷社生产的作品,多喜题字、题诗,也由此涌现了一批瓷绘名家,如江西·福建分卷收录的釉上五彩丹凤朝阳图筒瓶,器身描绘一轮红日下凤鸟飞舞的场景,其左上角题“丹凤朝阳,民国二十六年(1937)春画于桃源三美瓷学社”。另外一侧临石鼓文开篇“吾车既工,吾马既同。吾车既好,吾马既阜。君子员猎,员猎员游。麀鹿速速,君子之求。骍骍角弓,弓兹以寺。吾驱其特”,无论绘画或是书法都十分精彩。而这些,都出自当时永春窑著名的书法、瓷画名家陈尧民之手,他创作经验丰富,造诣深厚,作品文人气十足。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春岵山福兴堂里边留有其大量的珍贵墨迹。从其传世陶瓷制品来看,画面内容清晰洒雅,光泽莹润,别具韵致,并且将中国文人画诗、书、画、印于一体的审美艺术形式、审美旨趣、艺术表现形式应用到陶瓷绘画、书法创作之中,给当时的陶瓷艺术带来了新的活力,实乃当时永春窑陶瓷装饰艺术的一大特色,较之同一时期德化窑乃至景德镇窑的瓷绘艺术,都毫不逊色。
  上述四大瓷社活跃的时期,是中国传统陶瓷向近代陶瓷生产、转型及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所生产的陶瓷产品,有传承也有创新,为明清以来永春制瓷业的发展打开了一个新的篇章。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时期包括四大瓷社在内的永春制瓷业在多年里并未得到业界应有的重视,许多文献资料及产品在岁月的流逝中损坏或者遗失,对其发展状况、产品、销售及艺术特点乃至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以及对整个福建地区瓷业所产生影响的研究缺失,令人扼腕不已,但是它们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是值得我们去做深入研究的。这也是施政强多年前就开始介入永春四大瓷社陶瓷收藏的初衷,重要的实物资料能够被集中保护起来,然后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出成果以造福后世,这才是对前人艺术成就最好的敬畏。
其他文献
摘要:故宫博物院藏《钦定武英殿聚珍版书》清高宗弘历敕辑,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一部木活字印本。该书故宫博物院现存223函、131种、1348册。历经300多年的沧桑巨变,该书呈现不同程度的破损。本文通过具体阐述本书修复之过程,归纳概括其修复方法,以期延长其使用寿命、恢复其往昔之风采。  关键词:武英殿聚珍版书 ;修复;去污 ;活字摆印印刷  《钦定武英殿聚珍版书》清高宗弘历敕辑,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一部木活
期刊
因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公众文化意识的增强,博物馆参观人数逐渐增多,人员结构更加复杂,这为安防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挑战,而传统安防监控系统已无法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人脸识别技术属于新型智能化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能够满足安防管理需要,利于智慧型博物馆建构。那么人脸识别技术在博物馆安防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结合实际展开简要总结。
期刊
摘要:文化的日益繁荣,使得大众的文化需求也越来越高,博物馆作为具有明显公益属性的非营利性组织,承担着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普及历史常识的重要职能。文物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提供文化服务,实现文化输出的主要方式,因此如何陈列文物,体现文物的文化内涵成为馆内工作者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故以构建能够展现“文物文化内涵”的文物陈列方式为研究主题,通过合理的分析与总结,从而得出科学合理的改造方案。  关键词:文物陈列;
期刊
徐州古称彭城,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为两汉时期重要封国楚国和彭城国的都城。汉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以谋反为借口,将韩信降为淮阴侯,将其封地一分为二,淮河以北仍为楚,以其同父异母弟刘交为楚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封东海、彭城、薛郡三郡36县(或作“40余城”)。从此,以徐州为中心的西汉楚国正式建立,是汉初“跨州兼郡,连城数十”的九大同姓诸侯王国之一。自刘交起西汉传了12代楚王,按照汉代制度,诸侯有
期刊
摘要:构图是绘画的最基本的要素,无论对于风景画静物画还是人物画的绘画创作都有重要作用。北魏时期的敦煌石窟壁画艺术总体上风格特色稚朴而又静穆。本文通过对于北魏时期敦煌壁画的构图形式以九色鹿为例进行研究,分析敦煌壁画中独幅横式综合构图突出特征,归纳其在造型、色彩、构图规律方面的特点,并对其美学内涵进行探讨,进而引发对于现代艺术创作的思考。  关键词:敦煌石窟;北魏壁画;构图形式;鹿王本生图  一、北魏
期刊
摘要:现代设计中对传统图案多元化存在方式的需求,是国家文化产业化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文化消费和体验消费诉求日益凸显的形式背景下形成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部署和经济转型的日益升级,以及国民精神与文化生活诉求的逐步提升,刺激传统图案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发展,且逐步形成多元发展的新趋向。  关键词:传统图案;现代设计;多元化  一、从“小众”走向“大众”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
期刊
摘要:覃恩封赠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帝王为维护专制统治而制定的一种表彰制度,始终作用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机构运行之中,由此产生的诰命、敕命圣旨则成为了封赠制度的集中体现,它既是一种特殊的专用文书形式,又是我国古代社会文明进程的表征之一。本文重点以山丹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馆藏清代圣旨为例,对其进行点校释读,阐述清代圣旨的形制,探讨清代“覃恩封赠”之制。  关键词:覃恩封赠;诰命;敕命;圣旨  圣旨是我国古代封
期刊
泱泱中华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千百年来,中国的陶瓷、绘画、建筑、折扇等工艺和艺术品一直为西方所珍重、所效仿,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人类发展史上谱写了华丽的篇章。   欧洲扇起源于中國,欧洲扇是尊贵身份与荣耀地位的象征。自16世纪初葡萄牙船队来到中国东南沿海,首次将中国折扇引入欧洲,从此开启了西方扇子发展的新时代。欧洲折扇采用了中国工艺,西方折扇劲吹“中国风”。   在中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
期刊
在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主椁室西室中出土了一件造型颇为奇特的龙形玉饰M1:1483-1(图1),玉饰高8.9、宽5.6厘米,玉龙龙首前伸,圆眼闭口,下颌上翘,上颌外卷,表面通体浅浮雕蟠虺纹、卷云纹,出土时套在一青铜杵上。龙首造型及浮雕纹饰带有典型的春秋时期玉器风格,晚期墓葬中出现早期器物的现象并不为奇,这件器物有意思之处在于其独特的造型。玉龙尾部围拢成半圆,身躯与左右两侧弯转的足部呈直角,背部
期刊
唐宋时期,由于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的高度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琢玉工艺,因而出现许多玉制的文具,文房用玉从此应运而生。其中玉砚的出现,还可能更早。《西京杂记》载:“汉制……以酒为书滴,取其不冰;以玉为砚,亦取其不冰。”玉砚所以“不冰”,可能与玉的“温润”性能有关。《西京杂记》所载多为西汉遗闻轶事,经考证该书作者为晋葛洪,可见汉晋时期可能已有玉砚存在。但玉文具的进一步发展,应该是从宋代开始,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