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言童语情自浓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j120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让儿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如何达到“童言童语情自浓”的状态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一、丰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首先作文素材从儿童生活中来,丰富儿童生活,细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有话可说,情动辞发。
  1.开展活动。为丰富学生的生活,老师可根据作文的训练要求,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要让学生写一次亲身经历的事,写出自己的感受、内心的变化,就组织学生开展了“我是小盲人”的活动。在当场的习作中,学生写下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内心的感受一波三折,耐人寻味。最后在习作中写下了感悟:保护眼睛,爱护残疾人。这一个活动在学生的心里生了根,长了芽,使学生久久不能忘记。而且在遣词造句时,语言丰富,因为内心有东西写,所以就很容易。
  2.参观访问。当学生对某些题材缺乏细致了解时,就写不出东西来,可带领他们到实地去参观访问。如要写一写家乡的特产,学生很是迷茫。利用班队课,带领学生参观了紫砂工艺厂。一边参观,一边写下自己的感受,还要做好记录。宜兴紫砂远近闻名,紫砂壶的泥料很有讲究,学生亲自摸一摸,看一看,很快就有了解。访问制壶高手,并观看他制壶的过程,学生一边看,一边询问,还要做好记录;到炉窑旁,感受了温度,观看了火候,心中已经清清楚楚。有话可说,叙述有序,边叙边议,文章就变得有血有肉。
  3.观察积累。作文材料还来自对生活的观察。如观察月亮的圆缺,首先指导孩子观察月亮的外形,颜色;然后指导孩子做好每天的记录,逐一记录;最后观察后发现规律、阴晴圆缺的特点。这一项观察最起码要坚持一个月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其内在的规律。一个月后,在学生的习作中,学生明显有了进步,将观察的所见、所闻、所感,一一展现了出来。在这样的观察中,学生的观察耐力有了提升,观察的方法有了改进,观察的能力有了进步。
  4.阅读内化。直接的生活可以为学生作文积累材料,间接的生活也可以为学生积累材料。阅读名著、报纸杂志,收听广播,观看影视作品,做手抄报,做节目主持人,都可以拓宽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经验,陶冶孩子的性情,形成作文材料。阅读时,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边读边画出好词好句,并摘抄下来,做成采蜜集。摘抄完后再认真地读几遍,记住它们。看到一篇好的文章后写下读后感,边读边写下感受,加深理解,积累素材,养成坚持写读书笔记的习惯。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可以写观后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部影视作品的主要内容以及它要表达的含义,它所要折射出的内涵,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达到内化语言的目的。这样积累吸收得越多,学生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写作时就能很轻松。
  二、自主习作,表达真情实感
  自主作文是指学生通过教师科学的指导在自主积累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要求,自主选材,积极能动、创造性地进行作文。具体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自由选材。作文的素材是很多的,学生作文时,教师要把选材的自由还给学生,让学生选择写得心应手的材料。如在布置学生写一篇《盼春节》的习作,学生会写的东西很多,让他们自主地选择。有的学生写了过年时最喜欢和小伙伴堆雪人,堆雪人能让他感到合作的快乐;有的学生写了过年时最喜欢贴春联,因为他知道了做事情需要讲究方法;有的学生写过年时最喜欢放烟花,欣赏着美丽的烟花感觉到幸福;还有的写了过年时最喜欢收压岁钱,有了压岁钱就能干许多有意义的事。题材丰富多彩,选什么来写,孩子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素材来写。
  2.自由想象。在作文教學中着力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情境,让学生多写一些来自内心想象的东西,哪怕是异想天开。在《未来的世界》习作教学中,让孩子们从多角度、多方面来写。有的孩子写了未来的交通工具,汽车长了翅膀;有的孩子写了未来的房子,随时可以搬动;有的孩子写了未来的食物,随时加热就可以食用;还有的孩子写了未来的衣服,冬暖夏凉……孩子们想象奇特,天马行空,可能有些都不着边,但是却在丰富的想象世界中,不知不觉地踏上了“自主作文”之路,前景宽广。
  3.自由表达。教师应把表达的自由交给学生,让学生不拘一格地表述。第一,要营造自由、欢乐的写作氛围。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以教师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想法、思想,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以表扬为主,只要能写就得表扬。第二,对同一内容,学生可以在结构安排上、体裁选择上、文体形式上采用多种表达方式,以求创新表达,个性张扬,与众不同,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第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不拘形式地写自己的体验感知;用自己思考的个性语言,自由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4.自主评批。所谓自主评批,就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习作进行点评、修改、借鉴等。其目的是调动学生在作文批改中的积极性,提高作文批改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鉴赏能力。
  “童言童语情自浓”,教师只要遵循教育的规律,丰富学生的生活,注重自主习作能力的培养,让儿童习作发出童声,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展现真实的生活情景,流露孩子们鲜活的真情实感。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丁山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从语文教材入手,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目的在于让学生得法课内,得益课外,学会阅读种种的书。如果仅仅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来感悟课文所表达的主题,习得相关表达方法,只能是蜻蜓点水式、浮光掠影式的,要想让孩子获得更多的感悟,除了教好课文这一“例子”,还要将这一“例子”放大,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的阅读去。因此,依托教材以及其他优秀的
期刊
佐藤学先生曾说:“学习是相遇与对话,是与客观世界对话(文化性实践)、与他人对话(社会性实践)、与自我对话(反思性实践)的三位一体的活动。”真正的学习是一种对话与修炼的过程。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基本任务是引领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在运用中陶冶美好情感。“学习真正发生”的语文课堂,必须基于儿童立场,调动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激活学生的思维,保持积极的状态,在相互倾听、思考、辨析的过程中,让朦胧的思维明亮
期刊
互联网+传统集市,淘宝出现了;互联网+传统银行,支付宝出现了;互聯网+传统交通,滴滴打车出现了……面对火热的“互联网+”,教育当然不能缺位,那么“互联网+教育”,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就是教育信息化,“互联网+”必将被教育所用。基于本校学生差异性、独特性的发展需要,我们在以儿童自由发展为导向的校本课程“快乐小主播”中尝试了教育“手掌化”——即利用手机、平板电脑融入课程教学、展示
期刊
蝴蝶,多么可爱的小精灵!它在百花丛中,像一朵朵飞翔的彩云,穿插飞舞,让你的心随之而動,人们说它是“会飞的花朵”。这个小小的精灵,把世界装扮得绚丽多彩。然而,若你只看到蝴蝶的“美丽”,而忽视其背后的深刻内涵——意象,那就太可惜了!  历史上普遍认为,美的艺术应是“意”与“象”的统一。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
期刊
“语文就怕写作文”。一直以来,作文都是师生头疼的难题,老师怕改,学生怕写。学生写得不少,教师花的精力不少,可是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即使到高年级,仍旧有学生写起习作来,为字数发愁。对于常常出现的“描写不具体”等评价,他们表示心知肚明,奈何自己做不到。就“习作具体”话题,笔者作了以下调查及分析。  一、习作不具体的成因分析  1.将“字数多”与“具体”混为一谈  在调查中,大多数学生认为,“具体”就是
期刊
就语文学科来说,对于教师而言,课堂上一味地从字、词、句、章入手发力,这也许能给学生知识储备带来一定的帮助,但教学实践证明,这些都只能在短时间内起到一定的作用,从学生的发展来看,这种做法显而易见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为何这般说呢?因为我们教师这样的做法,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而就学习而言,这种不良的情绪突出表现为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活动的厌恶心理。一旦这种厌恶情绪在学生身上滋生,将会严重制约我
期刊
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过,寓言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维活跃。小学教材中精选了诸多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作为教师该如何应用这把钥匙来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生为本,对学生进行智慧引导。本文以《鹬蚌相争》为例,谈谈对寓言教学的一点浅显看法。  一、復习导入,理清步骤  寓言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十分受欢迎的文学体裁。进入中年级,寓言对于学
期刊
“有我之景”是化用王国维“有我之境”的说法,是说这类文本作者移情入景,景物描写带有作者浓厚的情感色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具体明确,比较强烈。这类文章有写作主体,有言说对象,有写作目的,文字自然灵动。教学这类文本首先要在有效地“读”上做文章,然后才能水到渠成地“写”。 下面以《广玉兰》为例谈谈“有我之景”文本的教学。  一、读:整体把握“有我”的表达奥秘  阅读“有我之景”类文本,既要读懂文字表面意
期刊
古典诗词是我国悠久灿烂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以朗朗上口的韵律节奏、简洁凝练的语言、丰富深刻的意象、幽深优美的情境,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古诗词内容的学习应成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就应该紧扣古诗自身独特的文体特点以及学生内在的认知需要,突显古诗独有的味道,让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不断发展。笔者以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一、揭题,整体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小学语文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学科素养,进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支撑。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言意兼得,这是语文与其他课程的本质区别,是语文教学所散发出来的独特之美。下面我就以国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鞋匠的兒子》为例谈谈如何利用课文这个“例”,引领让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