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侵占罪几个问题的浅析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eone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刑法第270条第1款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构成侵占罪;第2款又规定:“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侵占罪是我国刑法规定的新罪名,实践中适用该罪时,常出现一些理解上的偏差。笔者在此谈谈个人对侵占罪相关问题的理解。
  
  一、关于“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
  正确理解和认定刑法所规定的 “代为保管他人的财物”,涉及到对“代为保管”行为方式的
  确认。对于“代为保管”的行为方式,目前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存在两种宽严不一的解释:一种观点认为,保管是以“受委托”为前提的,以“看护”、暂时看管为特征的行为。另一种观点认为,凡是非所有的管理关系,都应视为刑法规定的“保管”行为。在罪刑法定原则的前提下,从尽量有利于保护他人合法财产权利的角度出发,认定 “代为保管他人的财物”,应当是指所有基于非违法的原因或根据而持有他人财物的行为。所谓“保管”,应全
  面理解为非所有的持有,而不应仅限于对他人财物的单纯管理,或仅限于保管合同中的保管,当行为人对他人财物享有全部所有权中的部分权能时,同样属于刑法规定的保管,可以构成侵占罪。
  
  二、如何认定“拒不退还或交出”
  
  拒不退还或交出是侵占罪的成立要件,也是侵占行为的核心要件。这里,笔者要重点提到拒不退还或交出成立的时间标准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刑法理论界主要有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在人民法院立案后,实体审理以前仍不退还或交出的,为最终不退还或交出;第二种观点认为,在一审判决以前仍不退还或交出的,为最终不退还或交出;第三种观点认为,在二审终审以前仍不退还的,为最终不退还或交出。以上几种不同的观点不论认为应在哪个时段,都有一点是明确的,即是在人民法院立案之后,但上述几种观点亦都有不妥之处。从本罪的犯罪构成来看,拒不退还或交出是侵占罪的成立要件,而行为人拒不退还或交出的意思表示对象应是财物的所有权人和占有权人,财物的所有权人也正是在行为人明确表示拒不退还或交出的情况下,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是在经审查认为有证据证明被告人的行为构成刑事犯罪并属于人民法院管辖的情况下才予立案的。因此,以人民法院是否立案为界限来认定 “拒不退还或拒不交出” 的最后时间段是较为科学并符合法律规定的。当然,在审判实践中,可能会出现在人民法院二审判决前或一审判决前,甚至人民法院刚立案,行为人即退还或交出侵占财物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不应简单地认为行为人的行为不构成侵占罪,如自诉人表示谅解的,应视为自诉人对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权利的放弃以及法律对自诉刑事案件处理方式的特殊规定;如自诉人仍不谅解的,
  仍应作有罪判决,但可予从轻处罚。
  
  三、对“他人财产”的理解
  
  对于“他人”的理解,有学者认为:作为侵占罪的对象“他人财物”不包括国有财产,也不包括公司、企业及其他单位的财物,只限于公民私人所有财物。理由是:刑法第270条第3款规定侵占罪是“告诉才处理” 的犯罪,而告诉者必须是被害人,被害人又只能是自然人,既然国家、企业、事业等单位不能成为告诉主体,那就说明了公有财产不能成为侵占罪的对象。笔者认为, “他人财物”应包括单位财物,因为实际生活中,非国有企业、集体单位的人员侵占国有、集体所有之财物的现象并不鲜见。譬如,企业采购员某甲携带巨款到广州采购,借住在朋友乙某家中,为防止公款遗失,暂托朋友乙某保管,某乙将代为保管的公款非法拒为己有,拒不退还的。⑧ 这种行为以普通侵占罪来追究,有其现实的必要性和实质的合理性。
  
  三、与盗窃罪在占有上的区别
  
  第一,当数人共同管理某种财物,而且存在上下主从关系时,下位者是否也占有该财物?这关系到下位者的犯罪行为性质。例如,私营商店的店主与店员共同管理商店的财物,店员是否占有商店的财物?如持肯定回答,则店员取走该财物的行为不可能构成盗窃罪,只能成立侵占罪或职务侵占罪;如持否定回答,则店员取走该财物的行为可能成立盗窃罪。应当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刑法上的占有通常属于上位者(店主),而不属于下位者(店员)。即使下位者事实上握有财物,或者事实上支配财物,也只不过是单纯的监视者或者占有辅助者。因此,下位者基于不法所有的目的取走财物的,成立盗窃罪。但是,如果上位者与下位者具有高度的信赖关系,下位者被授予某种程度的处分权时,就应承认下位者的占有,下位者任意处分财物,就不构成盗窃罪,而构成侵占罪或者职务侵占罪。
  第二,行为人受他人委托占有某种封缄的包装物时,是否同时占有封缄物的内容(财物)?如B将手提箱(箱内有贵重金属)上锁后委托A保管时,A是否占有其中的贵重金属?区别说认为,手提箱整体由A占有,但其中的贵重金属由B占有。A不法所有手提箱整体的,成立侵占罪;取出手提箱中的贵重金属的,成立盗窃罪。修正区别说认为,手提箱整体由A占有,但其中的贵重金属由A与B共同占有。因此,A不法所有手提箱整体的,成立侵占罪;不法取得其中的贵重金属的,成立盗窃罪与侵占罪的竞合,按盗窃罪论处。非区别说认为,手提箱整体与其中的贵重金属没有区别,性质相同。其中有人认为均由A占有;有人认为均由B占有。本文赞成区别说。表面上看,区别说有自相矛盾之嫌,即不法取得贵重金属的成立较重的盗窃罪,而不法所有手提箱整体的反而成立较轻的侵占罪,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即使A不法所有手提箱整体,但只要没有打开手提箱物,B对手提箱中贵重金属的占有仍然没有受到侵害;如果A不法所有手提箱整体,并打开手提箱进而不法取得其中的贵重金属,当然应认定为盗窃罪。实际,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也间接说明封缄物的内容仍然由委托人占有。
  第三,关于死者的占有性质,也直接关系到行为的性质。死者的占有主要有三种情况:(1)行为人以不法所有他人财物的意思杀害他人后,当场取得他人财物;(2)行为人出于其他目的杀害他人后,产生不法所有他人财物的意思,取得死者的财物;(3)无关的第三者从死者身上取得财物。对于第(1)种情况,应认定为抢劫罪。在国外争论较大的是后两种情况。死者占有肯定说认为,后两种情况成立盗窃罪;死者占有否定说认为,后两种情况成立侵占罪;此外还有不同的折中看法,如认为第(2)种情况成立盗窃罪,第(3)种情况成立侵占罪。应当肯定,后两种情况值得科处刑罚。在日本等国,即使否认死者的占有,也因为其侵占脱离占有物罪的对象包括“其他脱离占有的他人的财物”,能够以侵占脱离占有物罪论处。但在我国,如果将侵占罪中的“遗忘物”作字面意义的解释,又采取死者占有否定说,对上述两种行为就难以认定为犯罪。这可能不合适。所以,解决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将遗忘物作实质意义的解释,从而将上述两种行为认定为侵占罪。但将死者身上或身边的财物解释为遗忘物,能否被国民接受,还值得研究。二是肯定死者的占有,对上述行为认定为盗窃罪。这种解释容易被国民接受,但是既然财物的占有者已经死亡,他就不可能在客观上继续支配财物,也不可能有支配财物的意思。而且,死者身边或者身上的财物,不管相对于先前的杀害者,还是相对于无关的第三者,性质应是相同的。所以,肯定死者的占有也存在疑问。尽管如此,笔者仍然倾向于肯定死者的占有,将上述后两种行为认定为盗窃罪。当然,如果无关的第三者在他人死亡相当长时间后,才从死者身上取得财物的,则有认定为侵占罪的可能性。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某些财物,本来由他人占有,但行为人可能误认为遗忘物。这是事实认识错误问题,不是财物本身的性质问题。例如,长途客车司机B将代为他人购买的10余部手机装入一黑色包内,然后将包放在驾驶座位后(第一排乘客座位前)。A上车后坐在第一排时,就发现该包,并以为该包为与自己同排并坐的C所有。C下车后,A发现该包仍在车内,便以为C遗忘了包,于是A提前下车,将包据为己有。实际上,该包属于B占有,而非遗忘物,但A误以为是遗忘物。也可能存在完全相反的情况,即本来是遗忘物,但行为人误以为是他人占有的财物。对此类案件,应根据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认定为侵占罪,而不能认定为盗窃罪。
其他文献
社会保障资(基)金,是指国家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依据法律和政策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建立起来的一种专项资(基)金。它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得以顺利推行和最终实现的物质前提,是确保公民基本生存权益的重要资金保障,是社会安全网的最后一道防线。没有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社会保障制度就如空中楼阁,无法实现。  然而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资(基)金被侵占挪用的事例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以来,全国
期刊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对保险业的认知度逐步增强。财产保险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市场潜力。与此同时,针对财产保险的诈骗犯罪也应运而生,并呈现出新的特点,财产保险诈骗案件频发严重危害着保险事业的发展,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罗庄区检察院就2008年以来受理的财产保险诈骗案件进行分析。    一、财产保险诈骗案件的主要特点    1、车辆保险诈骗比例高。罗庄区检察院2008年以来受
期刊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不断加深,结合作为正处于体制转型时期的特殊国情,在当今中国社会出现了大量的不正当竞争、垄断经营、环境污染、侵害消费者权益、国有资产流失等违法行为。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公共利益,但是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法立法的滞后,令许多的违法事实出现后,普遍存在着无人起诉或无力起诉的情况,从而使上述行为难以进入司法的管辖和监督,导致权利人的合法权利无法通过诉讼途径得到有效地保
期刊
强化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能力,是适应民主法制建设新形势、进一步强化检察职能、维护公平正义的迫切需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努力提高诉讼监督能力,大力推进检察改革,全面履行诉讼监督职责,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这是时代赋予检察机关的历史使命。    一、我国检察机关诉讼监督职能的内容    检察机关在实施诉讼监督的过程中,应当不断加强刑事立案监督,强化对刑事侦查和审判活动的监督,重点防止、纠正漏捕、
期刊
我国刑法第269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26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本文旨在根据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转化型抢劫罪的相关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盗窃、诈骗、抢夺是否需要达到财物数额较大构成犯罪的情形    首先,从立法原意看,我国刑法第269条规定的“犯盗窃、诈骗、抢夺罪”,应理解为有盗窃、诈骗、抢夺行为。既然刑
期刊
一、检察建议的性质与与作用    检察建议权作为检察法律监督职能的派生权限,逐渐成为检察机关对国有单位和国家工作人员进行法律监督的一种主要手段,目前这一权能虽然尚未经正式立法确认,但它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并已产生了良好的监督效果,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日趋成熟完善。当前,“检察建议”的具体含义在法律和法规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在司法实践中,检察建议通常指检察机关在案件办理过程中,立足于已发事件,着眼于对
期刊
摘 要:检察活动管理方式的行政化,使检察权与检察院内部司法行政权之间发生交叉,造成了行政管理权对检察权的侵蚀,制约了法律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实现检察权与司法行政管理权的分离,必须坚持协调、高效、精简和渐进的原则,以强化检察权的司法性、实现检察官的内部独立性为核心目标。同时,还要改革检察业务管理,引入司法管理方式,从而实现检察活动的司法化,保障检察监督职能有效行使。  关键词:检察权;司法行政权;检
期刊
摘 要:对刑法解释不能违反罪行法定原则,要遵循合法性、合理性和整体性原则。罪刑法定并不反对扩大解释,在对刑法扩大解释时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超出了国民的预测可能性,二是是要考虑刑事处罚的必要性。  关键词:刑法解释;罪行法定;扩大解释    在办理具体刑事案件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适用法律困难的所谓疑难案件。大家知道,刑法对犯罪的刑罚的规定只是普遍的规定,即使是一种具体的犯罪,刑法也不可能对它在现实生活
期刊
监察机关通过廉政监察维护政府及公务员廉洁从政,通过执法监察保证国家的法令政令畅通,通过效能监察促进政府机关及公务员勤政高效。过去,人们一说起监察机关,总会认为仅仅是抓腐败、搞廉政的。事实上,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要实现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行政监察工作将被赋予更多的职责。考核政府机关依法行政的效果,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看是否廉洁,一是看是否高效率。廉政监察和效能监察正是分别从这两方
期刊
2008年11月24日由某县人民检察院侦查并起诉的一起警察徇私枉法案所涉及的李波、陈勇、王杰(均化名)分别被处有期徒刑。  李波于2005年从部队转业到某县公安局一派出所当警察;陈勇于2005年被聘为该所协勤;王杰于2006年6月从警官职业学院毕业到该所当协勤,2007年6月被录用为人民警察。  2007年3月的一天,陈勇得知屈某要卖一辆赃车,便与王杰商量把屈某勾出来,趁机抓住立功。陈、王二人遂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