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寢x古文明西成高鐵

来源 :旅读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ming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〇一七年底甫通車的西成高鐵,連接古都西安與天府之國成都,由沃野千里的關中平原始發,穿秦嶺天塹,經漢中盆地直抵四川,沿途串聯起博物館與帝王陵寢無數,堪稱經典“國家寶藏”踏察路!
  西安
  所謂“秦中自古帝王州”,陝西省境內沃野千里的關中平原,自古以來便是中原政權的核心腹地,十三朝古都,五千年文明,可見古城西安近郊地下墓葬數量之鉅。
  繁華千年.交流起點
  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東起長安(今西安),西至開羅、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是自唐代以來東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綿密的絲路路網,起始至漢唐都城長安與洛陽,一路延伸至中亞乃至歐陸,其中中國大陸境內長達五千公里的“長安——天山廊道”之上,分布多個古代帝國以及可汗王國的都城和宮殿建築群,以及古道、驛站、關口、烽火臺、多段長城、碉堡、墓地和宗教建築,總計卅三處遺蹟,頗具代表性,因此與哈薩克、吉爾吉斯兩國,共同入選為二〇一四年世界遺產。
  通過這條貫穿歐亞的商業孔道,中國與中亞、歐洲的商業得以往來,東西文化得以交流碰撞,東方的絲綢、茶葉、瓷器、玉石,換來了西方香料、馬匹、樂器、農產。
  絲路不僅僅是一條商貿之路,亦是“藝術之路”、“音樂之路”之路,更是“玉石之路”、“宗教之路”、“美食之路”,由絲路東傳而來的佛教思想,與本土儒、道文化相容,深入常民百姓的思想生活之間:絲路帶來的美妙食材:小麥、核桃、葡萄、石榴、西瓜、黃瓜、蒜頭、香菜、洋蔥等等,更早已融人中華文明血脈之中,成為華人餐桌上缺少不可的家常滋味。
  幽冥大軍.數位重生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中國第一位大一統帝王贏政的陵寢,建於距今兩千兩百餘年前。一九七四年,由此出土的兵馬俑墓葬群,曾震驚中外,公認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二一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
  儘管已修復的陶俑大軍已經數量龐大,但據科學探勘,秦始皇陵周邊地下遍布俑坑總數達六百零一座,現以人力挖掘出土的僅只是千軍萬馬的冰山一角。
  二〇一七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百度”合作的“秦始皇兵馬俑數位博物館”正式上線,該計畫運用“矩陣全景成像”技術,以千張文物照片拼接成三百六十度高畫質環景,讓遊客仿如置身大軍之中,甚至能看清楚每一尊將士的面容表情。
  除線上博物館外,針對親臨現場的遊人,也推出虛實交錯的“手機AR(注)實境導覽”服務,憑手機現場掃描二維條碼,便能在螢幕上親睹陶俑剛剛完工時面容清晰、彩衣明豔的原貌,還能“透視”土堆下軍隊布陣,一覽消失兩千年的秦王地宮!
  成都
  建城兩千三百餘年的成都,是中國史上城址不變、延續至今的古老城市之一,它兼具現代與傳統的兩個面向,是摩登中國裡的古典中國,是老城,也是新都。
  武林場景.避暑勝地
  青城山
  青城山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與都江堰水利工程相距不遠,兩處一同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此山之所以名為青城,歸因於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溫潤,植被終年常綠,而有“青城天下幽”美稱。加以海拔較高、林蔭蒼翠,在四川名山中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夔門之雄”齊名。青城山不只是金庸小說中虛構的青城派發源地,還是著名道教祖庭,相傳東漢張天師(張道陵,道教早期派別天師道創始人)在此結廬傳教,留下諸多道觀、牌坊、亭閣、祠堂遺跡,此後,青城山便成為天師道重地,現存老君閣、玉清宮、天師洞等建築。
  受惠於岷江帶來川西北高山融雪,此區終年氣候清涼,成為歷代知名避暑處所,許多民國權貴與港臺明星,蔣中正、于右任、張大干、徐悲鴻等人,都曾在此留下足跡。有意思的是,臺灣人熟悉的金馬影后林青霞,其名便取自“青城女俠,霞光萬丈”兩句字首,據傳影后母親是武俠小說迷,懷孕的時候甚至夢見青城山旁彩霞雲靄繚繞,因此以之取名,後來,林青霞自發捐款修建青城山下的青城小學(現改名青霞小學),成就一段佳話。
  動物天堂·保育方舟
  大熊貓棲息地
  四川省境內擁有全球面積最大的熊貓棲息地,是全球僅存一千六百隻熊貓的珍貴家園。省內共計有三處地點可供旅人親炙此國寶級珍稀動物,分別是成都大熊貓繁育基地、都江堰野放基地與雅安碧峰峽基地。
  其中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簡稱熊貓基地)地處成都近郊,距市區車程僅四十分鐘,是三者之中交通相對最為便捷的一處。此基地主要工作內容為協助熊貓繁衍生息,園區長年飼養萌態百出的幼年熊貓,隨處可見正牌“熊孩子”與熊爸媽互動的有愛畫面。每年五到八月前往,還有機會看到新生熊貓寶寶在保溫箱中一字排開的珍貴場景。
  除國寶級大熊貓外,基地同時飼養有棕白相間、神似浣熊的小熊貓以及黑頸鶴、孔雀、鷺鷥等珍稀鳥類:遊客如在此停留較長時間,可考慮報名參與熊貓餵食、籠舍打掃等體驗項目,近距離親炙熊貓家庭,為旅程留下難忘回憶。
  鈣華梯田,世界絕景
  黃龍
  九寨溝裡藍海翠湖與金黃彩林構成的絕美景象,舉世罕見,然而自二〇一七年七級震後,景區至今未能恢復,受限於九寨溝地震後接待人數限制,此地遊客大量轉往川西稻城亞丁、海螺溝等地,其實此區除了九寨,亦有多處值得一訪的罕見風光,比如同樣有著天然形成的鈣華灘景致的黃龍、神仙池。
  黃龍是中國大陸唯一保護完好的高原濕地,以彩池、雪山、峽谷、森林“四絕”著稱,景區內的鈣華池梯田規模更勝九寨,獲譽為“人間瑤池”。
  神仙池則是長達三公里的高山峽谷,谷內同樣分散著大小五彩海子,景區兼有黃龍的碧綠瑤池,也有九寨溝的斑斕彩林,峽谷深處的青龍海和神蛙海,水質清澈異常,湖底有著終年不腐的鈣化木沉積,藍綠水色也一如九寨魔幻瑰麗。相對於九寨溝與黃龍,神仙池海拔僅有兩千公尺,景區相對落差也只有三百公尺,更適合年齡層偏大或對高原較難適應的遊客前往。   童話世界.隱藏仙境
  九寨溝
  九寨溝位處四川省西北部岷江上游、岷山山脈南段,隸屬於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由於獨特的水景絕色,與豐富生態資源,此地早在一九九二年便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二〇一七年強震後,此區關停重建中,如欲前往最好事先查閱景區管理局網站確認。
  景區主要由縱深五十公里的三條山谷組成,分別以藏語音譯命名為樹正溝、日則溝、則查窪溝,溝中遍布大小海子一百零八個,每年九至十月,燦爛金黃的彩林映入碧藍海子,將九寨溝妝點成七彩童話世界。
  二〇〇七年以後,除原本三條路線,另有第四條“扎如溝”有條件地對外開放,扎如溝口位於九寨大門一點五公里處,由此需再乘車九公里,不同於此前三溝以水景作為賣點,後者主打原始森林植被,景色藏在大山深處,需要嚮導領路,耐心探察,才能開啟這座神奇的植被寶庫。
  目前扎如溝現採取小額預約制,主要招募西方遊客,提供由藏族文化學者、動植物專家、生態研究人員帶領的生態考察之旅,遊程天數共有一到四日不等,囊括植物踏察、徒步露營、藏寨尋訪,還有自行車騎遊等不同主題線路。
  一座中國文明史
  陝西歷史博物館
  位於西安大雁塔側的陝西歷史博物館,開館於九〇年代初,是中國大陸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博物館。
  陝西歷史博物館位處省會西安,素來是陝西省文物收藏的重地。所謂“地下文物看陝西”,陝西省登記在案的公立博物館達一百三十六處,名列國家一級博物館的便有九座,當中最出名的當數這處被文物愛好者暱稱為“陝博”的大型博物館。陝博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並稱“中國三大博物館”,並在近年口碑極佳的央視綜藝《國家寶藏》與首檔文博實景談話節目《博物館奇妙夜》中屢次出鏡。
  博物館現藏有文物一百七十萬件(組),其中中國國家一級文物的展品七百餘件(組),館內展品不只數量豐厚,年代跨度也極為廣泛,最老的文物可上溯至舊石器時代,最新的出自鴉片戰爭,兩者相距達一百萬年之久。
  館內必看常設展——“陝西古代文明”,以三大展廳,七大時代(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兩干件代表性文物,一氣呵成地展示了陝西地區浩浩湯湯文明史,跟隨導覽細細走覽,仿若一朝穿梭五千年。
  人面魚紋彩陶盆
  出土于西安半坡遺址,紋樣由人魚合體而成,頭頂裝束奇特,可能是埋葬夭折兒童的葬具,象徵著巫師請魚神附體招魂祈福。
  三彩花盤
  著名的“唐三彩”是唐代陪葬品,常見表面披有黃、綠、藍、褐等多色釉料,宋元以後,此類陶器漸趨沒落,改由紙紮冥器取代。
  鎮墓獸
  鎮墓獸起初形制簡單,越往後越具象,面目也越猙獰,常見獸面、人面、鹿角等造型,此件出土於陝南安康市一座南朝古墓中。
  坐姿女陶俑
  相對於秦俑肅殺之氣,漢代陶俑往往神情輕鬆安和,反映出秦漢兩代由亂世轉向太平盛世。
  彩繪人面鎮墓獸
  鎮墓獸是放置在墓室,保護死者靈魂不受侵擾的塑像,主要興盛於魏晉至隋唐,此件有人臉獅子軀幹,與埃及著名的人面獅身像有異曲同工之妙。
  彩繪步兵俑
  如同秦始皇陵,漢代陵墓周邊也埋藏有大規模陪葬陶俑,不過高度僅其三分之一,宛如迷你版的秦俑。
  鏤空人面盆
  出土於西安楊官寨遺址的人面盆,形似倒扣的水桶,表情逗趣,彷如現代漫畫公仔,實則五至六千年前人類遠祖的藝術創作。
  兩千年幽冥大軍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位於西安市東郊,驪山北麓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自一九七九年開放至今,
  已吸引海內外超過九千萬人次前往參觀。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建於八〇年代的考古原址之上,最早僅是為文物遮風避雨的幾處棚架。現博物館主要劃分為兩大區域,分別相距一公里左右:一是秦始皇陵寢所在,由於現代科技所限,為保持原貌並未開挖,轉以數位方式重建地底模型,二是周圍陪葬墓區,即是著名的兵馬俑俑坑所在,依照出土順序,編為二三一號俑坑。相較於草創初期的簡單棚架,現今博物館硬體建築早巳煥然一新,但持續近半世紀的考古仍舊日復一日挖掘中。
  歷經兩千年來地殼擠壓以及無數次水淹、火燒、人為破壞,出土秦俑早已殘破不堪,往往碎裂為百餘來殘片,全憑人工比對重新拼接。一尊陶俑由三入團隊全力修復,時間短則月餘,長則兩年,最終成品重新放入挖掘原址展示——眼前所見氣勢驚人的幽冥大軍,每一尊都如浴火鳳凰、歷劫而後重生。
  時值開館四十週年,預計今年會有一系列慶祝活動,有意到訪的讀者可多加留意。
  五彩原妝
  現今所見兵馬俑,清一色土褐原色,其實當初周身遍布鮮豔色彩’以銅礦、氧化鐵、孔雀石、木炭和辰砂等原料調製的秦代顏料,一經挖掘出土,在數分鐘內氧化剝落。
  面部骨白:從高溫燒過的骨頭中提取,這種骨白色彩發灰。
  鐺甲朱砂:以琉化汞為主要成分的天然礦石,大紅色,有金屬光澤。
  衣袍石綠:含銅的碳酸鹽礦物,粉末用於製作天然綠色原料。
  衣袖石青:也叫藍銅礦,常與孔雀石一起產於銅礦床的氧化帶中。
  领巾赫石:主要成分為氧化鐵,是人類使用的第一種顏料。
  跪射俑
  此尊跪射俑為遺址中唯一一尊通身完好,未經人工修復的陶俑,也是登上過海內外報章媒體的“最佳模特兒”,此俑常以正面形象示人,其實背部亦大有玄機。
  背部質地分明:背後鏜甲仿造金屬,棉繩兩種質地,繩上朱砂塗料猶存。
  鞋底紋樣清晰:通身精工細作,就連陶俑鞋底納針紋路都清晰可辨。
  金燦燦上古文明
  金沙遺址博物館
  位處成都市西郊的金沙遺址,面積超過五平方公里,是繼三星堆之後青銅時代古蜀文明的罕見遺蹟。位處成都近郊的金沙遺址距今約三千餘年,是古蜀文明代表遺址三星堆的文化延續。所謂古蜀文明,指的是從古代到春秋的先秦時期,萌生在四川、重慶一代的古代文明,與良渚文明、中原華夏文明並稱“中國三大上古文明”。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受“內諸夏而外夷狄”思想影響,歷代學者普遍將根源於黃河中下游的中原文化視為中華文化唯一源頭,而有別於中原文明的文化體系,諸如古蜀文明的考古發現,則修正了此一觀點,證明中華文化不僅是在中原一地集中發展,而是分散式的相互刺激。
  現已出土的古蜀遺址中,依照年代順序,劃分為四期:寶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十二橋文化等,其中出土於成都市青羊區的金沙遺址,挖掘於二〇〇一年、開放於二〇〇七年,現已經核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世界遺產預備清單。
  博物館占地三十萬平方公尺,由遺蹟館、陳列館與大片綠化公園組成,展示有文物出土現場,以及由此出土的石器、玉器、青銅器多件,其中不能錯過的鎮館之寶為:金面人像、太陽神鳥金箔與玉十節長琮。
  玉十節長琮
  出土玉器中最大且最珍貴的一件,全高廿二公分,表面有細密紋樣與一人形圖案。據專家考證,此件玉器更接近良渚文化風格,雕刻年代預估早於金沙一千餘年’可知兩文明間已有交流往來。
  太陽神鳥
  太陽神鳥為直徑十二點五公分的圓形金箔,反映古蜀國太陽崇拜,和長期行使陰曆、崇拜月亮的華夏民族各有不同的文化源頭。部分學者認為其上鳥型紋飾象徵古蜀三代國王之一的“魚亮”。(亮,音福·野鴨)
  金面人像
  金沙遺址出土金器卅多件,包括盒型金器、魚紋金帶、蛙型金箔等,其中金面具與,廣漢三星堆的青銅面具在造型風格上極為相似,可見其文化一脈相承。
其他文献
這片草原世代的母性形象,狼母、女薩滿、火母、女巫、臍母……  這個以“天鵝女”為自身神話起源的族群信奉白天鵝,天鵝這一納粹輕盈的形象,顯現著哈薩克人內在精神的自然優美。  布爾津河,之於我來說,是十幾年前的這樣一個清晨——葉爾克西.胡爾曼別克在一個緩坡上望著不遠處閃著光的青白色條帶說:「你看,我就是在這條河邊長大的.小時的我們漫天遍野地跑,那時草原火母烏麥爾女神、女巫吉孜特爾娜克她們都還在我的身邊
期刊
數十年前,柏林、坎城、威尼斯三大影展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影人/影評/影迷也樂得四處挖寶。柏林重發掘新秀,坎城重推崇大師,威尼斯則開拓藝術面向,定位同中求異。然而近年基於舉辦時間、媒體聲量、周邊活動種種原因,唯有坎城一枝獨秀,其餘二者幾近式微,不再鼎足而三。單看奧斯卡外語片九強名單,其中五部出自坎城(另有《羅馬》一片由線上影音平臺出品,不符戲院公映的規定,遭坎城捨棄轉戰威尼斯),主宰影壇實力可見一斑。
期刊
除了千年古剎靜安寺以外,上海靜安區還有許多宗教建築:位於陝西北路的基督教懷恩堂、稱為“萬國教會”的基督教新恩堂、天主教小德肋撒、上海佛教居士林,以及圓明講堂。  然而,靜安地處市中心的位置,不僅讓這些舊建築展現特有的文化價值,更進而帶動整體區域開發。近年不少境外建築師的作品,如印尼設計師Jayalbrahim的璞麗飯店,是大眾公認鬧市中最寧靜的住宿體驗;日本建築師坂茂(Shigeru Ban》的C
期刊
“菱葉縈波荷颭風,荷花深處小船通。  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  ——《採蓮曲》唐·白居易  在盛夏艷陽照射中,一縷輕風吹拂而過,搖曳了池塘上的荷葉,撩動了荷花紅粉的花辦。位於四川成都新津的千畝荷塘,為煩悶的新津夏季,帶來了一絲清涼,盛開的荷花妝點了這座歷史悠久的縣城,曾經南方絲綢古道上的要地,如今成了成都南大門。近年來在逐步的規劃下,一到夏天新津便荷香繚繞,無論是漫步在荷塘上的木橋,還
期刊
跟著《浮生六記》,到沈復家的弄堂走走,去蕓娘乘船繞過的太湖島上坐坐。  書中的倉米巷、醋庫巷,與太湖上的西山島,在復與芸之後,繼續承裝了百年故事,等待探路人的到來。  倉米巷大石頭巷  芸娘與沈復的家  跟著沈復與芸娘的足跡遊蘇州,除了寒山寺與虎丘等名勝,真正的《浮生六記》迷,還會造訪復與芸住過的倉米巷,除了一探才子佳人當年起居的街景巷弄,也更能感受白牆黑瓦裡,老蘇州人最在地的生活風貌。  沈家從
期刊
譽為晚清小紅樓的《浮生六記》,是一部斜槓的文學作品。  記錄乾隆年間最強閃光沈復與芸娘的深情與叛逆,書寫兩人把日子過成詩的生活小確幸,也筆記當代驢友沈復的窮遊足跡。  閱讀《浮生六記》是一場穿越,會驚嘆清代的蘇州原來離我們這麼近!  錦繡浮生  芸娘是個巧手慧心的繡娘,繡棚上一針一線綻放繁花,生活裡烹茶植綠持理日常,《浮生六記》裡每個日子都精美如繡品。  《浮生六記》說盡蘇州的美  浪遊若夢記浮生
期刊
上世紀之交的大清歷經了亙古未有的變局:中、西文明劇烈碰撞,華、洋政權數度交鋒,舶來的各方勢力挾帶船堅砲利的物質經濟逐層進逼,無疑造就了近代歷史最斑斕、也最斑駁的一頁內容。而置身這場風暴的核心圈,是“老佛爺”一手挽住了時代巨輪,一手微顫顫地帶領衰疲的帝國邁向現代化的風景——  跟著慈禧遊北京,不僅是旅程的擬古或風格的復古,更要帶著歷史的目光漫遊,走入皇宮帝殿,也走入撕衙深巷,在萬象紛口王的當代持續馳
期刊
廣州位處中國南方,終年不降雪,南國居民不免對於雪景充滿憧憬。然而廣州卻有號稱“不是雪景、更勝雪景”、“暗香浮動”的香雪——沒錯,指的就是梅花。  相較北方大陸一到冬天銀白一片,廣州十分自豪擁有更勝於雪的香雪與之呼應,其高雅清香也為人津津樂道。廣州栽種梅花的歷史悠久,擁有三個以上的大型梅林:蘿崗香雪公園、從化流溪湖森林公園、從化溪頭村。留下“嶺南梅花渾似雪,蘿崗香雪映朝陽”的佳句。  今年一月中旬,
期刊
還記得高中時第一次到香港看演唱會,從澳門坐船到上環、再轉巴士到紅磡體育館,結束後又把剛才流程倒著重覆一次,回家以後都半夜了,勞累得很。當年澳門缺乏舉辦演唱會的場地,經濟亦不如現在發達,歌手巡迴演唱從不會出現「澳門站二二個字。十年前威尼斯人進駐澳門,不但帶來最大的購物中心和室內運河,更改寫本地娛樂消費生態。這些年來,在能夠容納萬人的金光綜藝館裡,舉行了數之不盡的演唱會,我們不再需要跑大老遠到香港去看
期刊
這是本刊第三次做成都的封面故事,過去有介文前輩二〇一二年的“給力成都”、二〇一六年的“蜀道難”的珠玉在前,展現成都作為休閒之都、文化重鎮的巴適魅力。時隔三年,作為一個蓬勃成長的新一線城市,成都總有新鮮事等著人去挖掘,無論是不斷進駐的國際品牌旗艦店、屢屢爭名的各家最美書店、無限延展的天府綠道……處處展露爭取各項旅遊新名片的雄心,但說起成都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依舊是作為川菜發源之地的美食魅力。  這幾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