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教材的“二次开发”有效性例谈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16583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精心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能够更好地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培养语用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宗旨。教师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经典语段处,在心灵触动处,在意犹未尽处,在似是而非处,在生活关联处,在环环相扣处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教材;二次开发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4-0073-02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语文教育所获得的最具终身发展价值的人格修养与关键语文能力。其具体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简称语言、思维、审美、文化。
  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怎样整合课程与教学,破除内容与方法、目标与手段的二元对立,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对课程进行挖掘,提高教材“二次开发”的有效性呢?教师怎样实现“用教材教”所提倡的培养语用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探究精神与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
  本文将以《长城》为案例浅谈核心素养下教材“二次开发”的有效性。
  《长城》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编者的目的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笔者这一课例是广州市荔湾区“常态课例校本行动研究”的活动展示,笔者想通过教材的“二次开发”,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探究精神与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二次开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课前收集的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或者让学生“读出自己”,将阅读心得、评语写在文章的空白处,有机整合原有知识与文章知识,体会写法,品味欣赏,积累语言。
  例如,教师PPT出示课文句子:“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要求学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来品读句子,并联系自己课前收集到的长城资料,尝试使用课文句型“没有……没有……”来做汇报,谈感受。
  生1:他们那时候可能还没有三轮车,没有手推车,还要把这么重的条石抬上山顶,我感受到长城是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砌成的。
  生2:他们那时候可能还没有飞机,没有运货工具,这么落后的条件,我无法想象劳动人民是怎样只靠着肩膀和双手把两三千斤重的条石抬上山顶的。我觉得劳动人民太不简单啦!
  又如,教师引导联系前文:“学过课文前面部分,我们知道,除了‘条石’,长城上还有——(生:垛子、城台、射口、嘹望口等)那我们就去看看城台的设计。(PPT出示)你觉得城台的设计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谁还知道长城其他设计的特别之处吗?”
  教师让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交流汇报,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师生一起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二次开发”,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产生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
  二、在经典语段处“二次开发”
  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还应该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或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智慧,使其“胸藏万汇凭吞吐”,或强化学生的随文练习,让其“操千曲而后晓声”,或让学生驰骋想象,任其“随君直到夜郎西”……
  在《长城》课后,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古今中外的名人描寫长城的诗句或者名言,积淀人文内涵,从而更好地实现“用教材教”所提倡的培养语用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宗旨。
  三、在心灵触动处“二次开发”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字孕蓄情感,阅读丰盈生命。如何让文本鲜活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呢?教师可以在教材最动人之处,将学生浸染其中,或是通过补白,让学生对文段产生更多的感悟。
  如《长城》一课的教学,教师利用课外插图,让学生展开联想(PPT提示:看到什么人?他们衣着打扮、动作、神态怎样?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并写下来。时间五分钟。
  生1:看到三四个工人正艰难地抬着条石,他们累得直喘气。
  师:观察后还可以结合想象,把画面没有的情形也像课文那样详细写下来。
  生2:一个衣衫褴褛的壮汉,两手扶着担子正艰难地爬着陡峭的山岭,他一不小心,差点摔倒,吓得直冒冷汗,生怕掉下悬崖。
  生3:一个骨瘦如柴的男人抬着重重的条石,条石快要把他压倒,他气喘吁吁,一步一步地走上陡峭的山岭。
  教师引导学生去感悟古代劳动人民是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来修建长城的,让文段有了更多的温度和深度。
  在阅读其他文本时,学生也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曾经历的事情,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共鸣。教师可借机让学生“读出自己”,并用“我手写我心”,将阅读心得、体会写在课文空白处,让学生完成由读到写的自然迁移。
  四、在意犹未尽处“二次开发”
  有些课文,它的某些情节会有跳跃性或者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写得相当简单,甚至会略去不写。如果教师在阅读中能独具慧眼,挖掘出作者隐而未发的深层意思,为提炼文本内涵而进行“二次开发”,那么学生就能与作者进行精神交流,品出课文的深意。
  如《长城》一课,教师利用视频,让学生感受赤城独石口段红色片石垒砌的长城巧夺天工的修筑垒砌工艺,感受嘉峪关野麻湾黏土沙砾垒砌长城的连绵不绝,感受长城绵延不绝数百年不毁的壮观,感受董家口利用天然崖壁开辟的长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学生在各种各样直观画面的冲击中,充分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
  五、在似是而非处“二次开发”   语言是文本的载体和存在形式,所以,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而且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最终也都要落实在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以语言训练为抓手,通过语言这个媒介来实施,而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是审美鉴赏和创造的起点。
  如《长城》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用PPT出示课文句子(1):“站在长城上,踏……扶……很自然地想起……”然后出示对比句子(2):“走在长城上,踩……摸……很突然地想起……”将意思相近的词句放在同样的语境中,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语的准确、精妙。
  唐代诗人贾岛“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很普通的字眼,意思很近的字眼,一比较,学生就会发现其中的味道不一样。所以,在似是而非处进行“二次开发”,学生对课文用语的精妙就会有更深切的感受。
  六、在生活关联处“二次开发”
  文本源于生活,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的表层,一定要在文本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样的教学才会灵动,才不会显得空洞、乏味。小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但往往对身边的材料视而不见。如果能借助教材的“二次开发”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发现生活、挖掘素材,那么就能将文本与生活有机结合。这既能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语言文字运用水乳交融,又能提醒学生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来感悟生活,为以后的写作积累素材。
  如《长城》一课,教师上课时可以结合长城城台等资料对长城特别设计之处进行介绍;课后可以结合单元习作主题“我国的世界遗产”布置作业:請同学们尝试写写长城的导游词,为单元习作做准备。
  七、在环环相扣处“二次开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整合课程与教学,创造性地使用、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对课程进行挖掘,让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就能提高教材“二次开发”的有效性。
  如在《长城》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是分四个层次进行的。第一层紧密联系课文句式“没有……没有……”,结合学生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语句训练。第二层,结合课外资源——修筑长城的资料和插图,让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展开想象,进行具体的描述,培养学生的主体探究精神与能力,并在学习新的语境中进行能力的迁移,使学生感受到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苦和累,提炼出文本内涵。第三层,通过资料和多媒体视频真切感悟长城设计的精妙,体会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聪明与智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升华文本高度。第四层,在教学中既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语言文字运用水乳交融,又提醒学生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要能够学以致用,并为单元习作写长城的导游词做准备。
  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使课堂精彩纷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材的“二次开发”需要语文教师站在课程的整体立场上看待教材,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出教材的课程价值和意义,从而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帮助学生积淀人文情怀和学识修养、文风情趣,这才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语文教学是塑造人的艺术。教师精心设置,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为的是更好地实现新课标所提倡的培养语用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宗旨,从而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自身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水乳交融,为学生打下文学的底子,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责编:刘宇帆)
其他文献
[摘 要]统编教材在中国文化方面有了更多的渗透。为了在教学中深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教师可以合理利用教材插图展开教学,利用插图导入新课,利用插图理解课文,利用插图进行美育和德育,从而将中国文化的内涵渗透到学生心里。  [关键词]中国文化;教材插图;分析;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8-0068-02  2016年9月
[摘 要]统编教材注重阅读策略指导,其中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就是典型的预测单元。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教师引领学生借助文本旁批,预测故事线索;借助表格推想,演绎预测过程;借助故事细节,体验预测快乐。  [关键词]统编教材;《总也倒不了的老屋》;预测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0-0058-02  预测阅读,也叫猜读法
[摘要]让学生边阅读边想象,在阅读想象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发展他们的阅读力,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枫树上的喜鹊》一课教学为例,谈谈教师在调动学生阅读想象,促进他们思想、语言、能力成长方面的点滴做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想象;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7-0076-01 
[摘要]统编低段语文教材中的写话要求是以逐层提升的形式分布在教材中的,教师要把握教材编排特点,明晰语文要素中对学生的写话要求,采取丰富的写话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写话,以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话习惯,提升学生的写话能力。  [关键词]统编教材;写话教学;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2-0085-02
[摘 要]互联网 阅读:线上线下融合的课程研究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这一课程研究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现学校的教育追求。我们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给不同年级推荐不同书目,引导学生阅读。同时,我们针对整体型、选集型和著述型图书采取不同的教学模态,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 阅读;整本书阅读;线上线下融合  在“互联网 ”的大趋势下,如何将互联网资源充分应用到教育过程中,有效改
[摘 要]正确、有效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保证阅读的数量,提高读写的品质,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在第一学段的绘本读写评价中,我们实施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为学生创造展示绘本读写的机会。多元的课堂评价、多样的过程评价、多彩的拓展活动,让学生体会绘本的魅力,感受到绘本读写的乐趣,并养成读写思结合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绘本读写;评价策略;拓展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一首大气磅礴的著名诗作,诗中夸张的语言风格、独特的诗歌意象,充满魅力的想象力,向世人展示了一幅绝美的瀑布图。让学生发挥想象,报文入情,与文中的景物同呼吸,达到心中见景,景中有情的境界,是课堂教学的难点。  为此,我预设了四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步步探究,深入诗歌之中,突破难点,达到情境共生的境界。  环节一:读诗文,想象瀑布之美  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
[摘 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在进行文本阅读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阅读认知体系,实现文本资源的个性化挖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读懂文本,构建阅读认知雏形;校准坐标,适度开发文本资源;强调个性,体现多元解读特征。  [关键词]文本阅读 多元化 尺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小学阅读教学的取向开始从“理解内容”转变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用教育观已经成为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方面。结合教学经验,从“课前预习,课内感知”“理解感悟,认知写法”“学以致用,读写结合”三方面来阐述基于语用观的阅读教学新策略,以期让学生学习表达,活用语言,打开语言学习的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以练导学;语言;
一、 学习第一段,感受水乡水多、水美  1.请小朋友自己读课文第一段。想想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师(从资源库边拖边问):“水乡什么多?”  生:水多。(拖出“水多”)  2.你从哪些词看出水多?再读读课文第一段。  指名回答:千条渠,万条河。(从资源库中拖出)  3.“渠”指的是什么?谁来说说?(指名回答)  让我们在图上找一找哪条是“渠”。(点击出“渠”图片,拉大)  4.像这样的河与渠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