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用数学思维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描述:
  片断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上体育课吗?(喜欢)我们班有48人,如果你是我们班的体育委员,你会让同学们怎样排队?说说你的想法,并完成表格(略)。
  生1:每排站4个同学,站12排。
  生2:可以站2排,每排站24个同学。
  生3:也可以48个同学站成1排。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体育中蕴含哪些数学知识。
  ……
  片断2: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师:刚才同学们给我们班48人排队有好多种想法,这些想法都不错,但这些想法是否可行呢?我们用一个圆圈表示一个人,在小黑板上画出刚才所说的队形来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每个小组只验证一种队形就可以了。(学生小组展示)
  师:每排站几人,站了几排?一共站了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把算式写在黑板上。
  生1:每排站6人,站了8排,一共站了48人,可以列式为6×8=48(人)。
  生2:每排站4人,站了12排,一共站了48人,可以列式为4×12=48(人)。
  生3:每排站8人,站了6排,一共站了48人,可以列式为8×6=48(人)。
  师:这种方法不错,但是这种站队的方法和生1所说的队形是相同的,只是站队的方向不一样,所以可以视为同种队形。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黑板上的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什么是变化的,什么是不变的?
  生4:每排的人数和排数是变化的,而总人数是不变的。
  师:你说得真好。通过这几个算式,我们发现无论队形怎么变化,每排的人数乘排数总等于总人数(板书:每排的人数×排数=总人数)。48人排队有多少种排法,也就是看“( )×( )=48”的乘法算式有多少种不同的填法。
  师:那如果48人站成一个方队,至少要去掉多少人?或者至少要增加多少人?(学生一脸茫然,不知所措)
  师:什么样的队形才是方队呢?我们一块来看看。(课件出示方队的图片)
  师:认真观察第一张图片,说说这个方队的特点。这个方队一共有多少人?
  生5:每排的人数和排数是相同的,这个方队一共有9人。
  师(课件出示算式3×3=9):观察这个算式,它有什么特点?
  生6:两个因数是相同的。
  师(课件出示第二张图片):看看这个方队,你有什么发现?
  生7:每排的人数和排数是相同的,这个方队一共有25人,算式的两个因数也是相同的。
  师:那么,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样的队形是方队吗?
  生8:每排的人数和排数相同,即算式中的两个因数是相同的。
  师:同学们的观察很仔细,总结的也非常好。48人要站成一个方队,不仅要求每排的人数和排数相等,而且要求两个相同因数的乘积要接近48。根据乘法口诀,哪两个相同因数的乘积接近48?
  生9:6×6与7×7相乘的积最接近48。如果站成6排6列,根据6×6=36,要去掉12人;如果站成7排7列,根据7×7=49,要增加1人。
  ……
  案例反思:
  1.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新知的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应注重沟通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节课从学生熟悉的排队开始,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说说48人排队有几种不同的排法。由于把学生熟知的生活实际问题变成了数学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说出了各种排队的方法,使已有的经验很好地成为新知的生长点。同时,教师让学生大胆猜想48人可以怎样排队,然后在学生思考之后引导他们画图验证,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从中获取数学知识。
  2.注重归纳提炼,填补教材空白
  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可以更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如本节课教学中,教师通过猜想和验证、比较算式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不管队形如何变化,每排的人数×排数=总人数。同时,以“48人排队有多少种排法,也就是看‘( )×( )=48’这个算式有多少种不同的填法”进行总结,使所学新知更易于学生理解,并在探究排方队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从图片上观察方队的特点,总结归纳出方队每排的人数和排数必须相等。通过归纳提炼,使学生会用数学方法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发现数学问题的本质。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科学,其中“数”是“形”的抽象概括,“形”是“数”的直观表现。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这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数”与“形”的关系,明确、深刻地揭示了数形结合思想的价值。下面以“分数除以整数”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合理、有效地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开展教学,引导学生探究所学知识,使他们真正获得发展。
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索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怀特海曾说:“只要细细分析,即可发现符号化给数学理论的表述和论证带来极大方便,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数学符号除了用来表示外,也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符号的组合谱成了“体操进行曲”。那么,什么是符号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呢?用符号化的语言来描述数学的内容,这就是符号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的符号化语言不分国家和民族到处通用,这
[摘 要]计算在小学数学阶段乃至整个学习阶段都是至关重要的,上好计算课是十分必要的。但计算课是比较枯燥的课型,尤其是遇上“学生都会算了”的情况,更是尴尬。教师应认真分析学情与教材,整合和改编教学内容,利用学具突破各个核心问题的重难点,最后进行激趣练习,让学生感受计算的魅力和乐趣!  [关键词]整合改编;核心问题;游戏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摘 要]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上,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多种方法,挖掘几何直观内涵,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关键词]几何直观 解决问题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5-07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
[摘 要]可能性是学生的最伟大之处,把人引向更高的可能性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在传统教学观念里,二、三年级学生学习平方差公式简直是不可能的事。实际教学证明,只要学习材料组织恰当,探索过程引导得当,低年级学生学习这一内容完全是可能的。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性,更要走向开发学生学习的可能性。  [关键词]可能性 现实性 平方差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
[摘 要]随着教材的变更,教材内容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针对“找规律”这个教学内容,进行教材的对比和解读,并给出部分教学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挖知识背后的“知识”。  [关键词]找规律 教材对比 解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22  一、教材对比和解读  本文所述新旧教材分别为2012版和200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
新教材用“解决问题”一词代替老教材中的应用题一词,使许多一线教师认为,低中年级的“解决问题”教学就是把原来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变为情境图,让学生在情境图中寻找信息,进而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较之应用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正确领会新教材的意图,继承应用题教学的经验,把握“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的实质呢?下面,以自己在““解决问题””一课的
“留白”是艺术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指的是作品未明确展示的部分,即给读者留下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国画有“计白当黑”之法,音乐有“休止”之法,诗文有“无言之境”……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留白”艺术是指教师教学适可即止,给学生留下联想、思索的空间。“留白”艺术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新思维,不仅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运用“留白”艺术达到理想的
[摘 要]在数学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进行教学。陶行知的“三小”策略,正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使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主动、自主和独立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策略 “三小”策略 合作学习 生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在空间形式的认识上是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学生空间表象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是进一步完善整个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基础内容。如何让学生在正确理解概念的前提下,建立较为深刻的面积表象呢?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处理,引发了我的思考。  案例回顾 在课堂上,教师以1平方分米为突破口来开展面积单位教学。  师(直接出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板):这就是1平方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