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提升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的措施研究

来源 :广东教育·职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w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提出“高职教育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要求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技术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引导大学加强基础研究和追求学术卓越,组建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团队,形成一批优势学科集群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建立创新能力评估基础上的绩效拨款制度,系统提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研发三位一体创新水平,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就必须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培养高技能人才,科学研究的推进产学进步,社会服务完善人才培养的渠道和机制,使教学科研的成果服务于人才培养,满足院校提升教学质量、创新科技的需要。高职院校只有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促进学校自身的发展,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但是从国家示范校以及骨干校建设的成效来看,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的科研与社会服务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研究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
  二、科研与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
  科研和社会服务在高职院校功能中居于重要地位,学校应该非常重视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工作,而现实的情况却并不乐观,部分院校在科研与社会服务方面存在观念陈旧、没有与时俱进、对科研的认识存在偏颇、社会服务形式单一等问题。
  (一)政府、学校缺少指导、激励社会服务的相关政策
  政府在指导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方面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实施细则、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未能从政府层面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开展。学校自身需要完善社会服务机制,规范社会服务管理的组织架构,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激励机制等措施,激发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积极性。
  (二)学校定位不明确,育人观念待更新
  高职院校最基本的服务对象是区域和地方经济,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然而在现实中部分高职院校为了提升影响力,极力追求本科院校的标准,瞄准全国一流大学,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失去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的定位不明,引发了育人观念的扭曲,有的院校高度重视基础教学而忽视应用技能的培养,不重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的人才没有突出的专业特长, 最终在就业市场中失去竞争力。
  (三)科研观念偏颇,应用研究能力不足
  科学研究是高校提升内涵的重要途径。鉴于高职院校主要培育生产、建设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的现实情况,相应的科研也要服从两个方面的需要: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二是应用技术研发。对于前者,高职院校教师的重视程度还是比较高,一方面在学校为了提升自己的影响力,需要各种科研数据,尤其是政府层面发布的各种基础理论研究项目;另一方面,教师为了评职称, 需要科研成果,而基础研究的成果一般是论文或者专著,比较容易实现。对于后者,教师对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关注度不够,不能对行业的需求做出积极回应,与企业的研发进展缓慢,效果不佳,将研发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动力不足,聚集资源和对接市场方面也缺乏实战经验。
  (四)社会服务形式落后,不能与时俱进
  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是高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抓手。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为企业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咨询和企业员工的培训; 二是通过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参与企业实践教学活动; 三是通过 “产学研合作” 将学校的优质研究资源转换为现实的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四是参与政府和企业组织的各类社会活动、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以上四个方面各院校的侧重点不同,开展的活动也不完全相同,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需求不断涌现,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形式还处于之前的水平,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满足经济发展新常态。
  三、提升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的措施
  (一)创新社会服务机制,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1.探索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提供制度保障
  学校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学校教师在开展技术研发、服务企业的积极性。在政策、制度、财务、人才等多方面配套改革、整体联动,形成激励创新、充满活力的制度安排,调动教师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2.加强多方互动服务机制,实现多方共赢
  学校在实现社会服务的时候涉及多个主体,包括学校、政府、企业、市场等,这就需要政府有效推进激励机制,促使产学研合作有效地开展。学校需要加快推进科研创新和成果落地,完善高校和企业在合作管理、教育、研究、经营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寻找校企合作的结合点和生长点,实现共赢。学校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探索合作发展的新机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同步提升。
  (二)完善科研管理体系,健全科研资助体系,提高科研实力
  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是高校办学实力、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尽管学校在近几年取得了不错的科研成果,但是距离国内一流高职院校还有差距,需要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体系,健全科研资助体系,促进学校科研实力与科研水平的提升。
  1.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完善科研管理服务体系
  组建联席议事科研工作委员会,明确在科研工作中各主体的责任、义务、权利,严格实行负责人分级管理制度,形成“统一领导、协同合作、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紧跟科技创新发展的时代步伐,及时根据国家省市新政策、新法规的精神,修订完善校内科研管理制度,通过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创新机制、导向机制等促进科研快速发展。
  2.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健全科研资助体系
  增加校内科研经费投入,建立常态化的校内科研人才及项目培育体系,设立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创新团队建设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培育基金、技术开发创新扶持基金,逐步建立重点突出、覆盖面广的校内资助体系。   3.建设高水平科研团队,提升学校科研能力
  首先,调整科研人才队伍结构,引进、培育学术带头人及科研骨干教师,聘请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才,瞄准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组建若干文理贯通、优势互补、多学科交融的“双师型”科研创新团队。其次,要以项目研究为依托,锻炼、培养学术带头人,研究骨干。
  (三)依托校企深度合作,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学校充分发挥专业特色与优势,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联合其他高校、科研机构、特别是行业企业,共建一批实验室、工程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实践创新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在推动企业科研创新发展的同时促进学校科研能力的提升,增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影响力。
  1.新建一批实验室、研究中心(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提供核心技术支持
  实验室、研究中心(所)作为学校专职科研机构,开展基础研究工作及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实现了科技自主创新的基础和高技术的先导,带动提升学校整体科技创新的层次与水平。学校在现有科研力量和成果的基础上,集中学校优势资源,有侧重地选择实力较强的研究方向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争取建设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校企合作研究中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2.依托工程中心、校企联合研发中心,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助力产业发展
  工程中心作为学校技术服务和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兼顾教学、科研、开发、实习实训等方面内容,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将企业的真实环境、企业的真实需求带到中心,将教师、学生、企业的工程师融入其中,积极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开发等工作。
  依托学校现有的工程中心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硬件优势,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作,将教学、科研、开发、实训实习融合一体,打造“四位一体”的教育创新载体。深化校企合作,继续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等研发平台。一方面充分引入企业资源,在学校内部建立研发中心,促进学校借助研发平台提高自身科技研发能力,同时利用学校资源助力企业研发和生产技术提供;另一方面鼓励学校主动出击与企业合作,在企业内部共建工程技术中心,采用市场化运行方式联合申报科技攻关项目和产业化项目。
  3.共建科技实体,推进市场化运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学校要按照市场需求,在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产业等领域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并把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推广转化,实现科研价值。学校逐步健全与科研成果转化和奖励、人才培养和职称晋升等相关的规章制度,进一步转变科研成果重数量、轻质量的观念,充分调动教师开展成果转化的积极性。鼓励有技术、有成果的教师成立科技实体,并按照市场化运作,最大程度发挥产学研合作功能。
  (四)推进科研成果培育,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学校近几年取得了不错的科研成果,但是成果的培育与转化率低、利用率小、经济效益弱,教师不重视成果转化,市场意识薄弱,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为此,学校设立成果培育及扶持基金,加大对重大科研成果的培育及保护,制定学校科研成果转化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从政策上予以指导和保障。进一步转变科研成果重数量、轻质量的观念,将科技成果产业化业绩作为学校教师职称晋升的参考依据,充分调动发明人在成果转化方面的积极性,注重保护学校和成果发明人权益。
  (五)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加大社区服务力度
  1.协同学校优质资源,开展培训服务,探索培训新模式
  利用学校特色专业与优势学科,积极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发展多样化、多层次、多形式的专业岗位培训,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进城务工劳动力培训;充分发挥“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社会服务职能,面向全国开展职教师资与干部培训;全力推进移动互联网职业资格认证和培训项目落地,推广“学分 证书”的培训与取证模式。
  2.利用技能鉴定中心,提升企业在岗人员技能
  充分利用学校先进的教学资源、一流的实验设备、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发挥职业资格认证与技能鉴定中心的社会服务职能。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多种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认定和考证服务;积极面向中职学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3.利用学校公共资源,开展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
  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一种理想模式,是学习化社会的一种有效模式,是教育发展的新亮点,利用学校公共资源积极参与市民素质提升计划,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
  (六)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实现社会服务
  1.依托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实现社会服务、教学、科研一体化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除了承担实践教学外,还要进行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研发与产品生产,同时可以承接企业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完成技术研发课题,学生可以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既促进了产学合作,又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服务了企业,因此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可以打造成为集社会服务、教学、科研于一体社会服务综合体,实现社会服务、教学、科研一体化。
  2.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促进创新创业发展
  通过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学校将在修订《创新创业经费管理办法》、制定《大学生创业园入驻企业管理办法》及《2188创客空间管理办法》等制度,完善大学生创业园管理体系;定期开展创新创业师资培训课程,邀请创业导师或培训机构,积极储备创业教师资源,帮助创业者提高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并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法律、知识产权、投融资等创业辅导服务;加大创新创业培训和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3.拓展社会实践基地,丰富社会服务内容
  学校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与社会实践工作,将继续新建立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并以此为依托开展更加丰富的社会服务,实现学校的社会责任。组织学生志愿者进行“三下乡”活动,把知识、专业技能带去,为当地的百姓解决日常困难;拓展更多的社区实践基地,让服务走进社区,开展各种便民服务及国家政策、理论宣讲活动。
  四、结语
  科研与社会服务在高职院校中处于重要地位,它不仅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的象征和标志。因此,高职院校要努力提升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让每个高职毕业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霍丽娟.高职院校如何实现社会服务功能[N].光明日报,2008-07-23(11).
  [2]雷久相.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2(36):8-10.
  [3]陈云涛.高职院校社会责任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4):75-77.
  [4]冯志新,郭瑨,蔺月松.高职院校社会培训工作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14(11):43-44.
  [5]王运泉,缪志波.志愿服务: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 2013(3):70-72.
  [6]方美君.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77-79.
  [7]刘明星.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分析及提升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9):83-85.
  [8]杜佩莲.我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不足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2):28-30.
  [9]申晓伟.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17):28-30.
  [10]耿金岭.对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6):59-61.
  [11]王滢.高职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4(6):77.
  [12]王江涛,张丽娟.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制机制研究——以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3):55-60.
  责任编辑 何丽华
其他文献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突然想起郑板桥的这副对联,是因为2009年岁尾南方的一场风雨,让我思虑许久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用书·语文(必修)》中编选的时文和睿语的特点有了诗意的概括。  今天的中职语文老师,面对的是在网络时代浸淫日久的90后。90后通行的语言是火星文,火星文不仅没有汉字的美感,而且排斥了文字本身的价值。在这样一种时代语境下,中职语文教材中的范文呼唤时文。  时文时代气息浓,
9月18~20日,2015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以下简称“刊博会”)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广东教育杂志社参加了此次刊博会,旗下各刊亮相荆楚。   刊博会是中国期刊界一年一度的行业盛会,既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指导主办的唯一的专业期刊展,也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化的综合性期刊交易博览会。本届刊博会以“新常态、新融合、新发展”为主题,吸引了45个国家和地区,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42家出版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
6月11日,广东省推进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工作部署会议在东莞召开。会议传达了2015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通报全国人大来粤开展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情况,部署推进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有关工作。  本次大会由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郑文主持,广东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魏中林,省教育厅高中与中职教育处处长邵子铀、调研员吴艳玲,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调研员吴念香、副处
课标明确提出: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要在文言文的阅读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由此不难看出,文言文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做好文言文词汇、文言知识的汇总与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对于统编本教材中中年級的小古文,我们的教学应该何去何从呢?  一、多重朗读,用声音联结古今  语文学习,读是亘古不变的主旋律,更是提升学生语言核心能力的重要路径。由于小古文
记 者:广东省教育研究院2011年成立,时间不长,但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研究、政策研究、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和职业教育评估和教育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请您介绍有关这方面的情况。  汤贞敏:教研院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省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背景和基础,在教育合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重视家庭教育,掌握相关规律与方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本文通过对广州几所中职学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中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职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为创建中职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新模式提供了现实基础和理论支撑。  一、引言  在中职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方面,普遍存在着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凭借,重要工具,教和学都如此。由广东海燕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用书《数学(必修)》教材关注学生的学习天性、兴趣和经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熟悉数学。使用这套教材后,我校连续3年高职考获东莞市第一名。我感悟到,正是这套新教材使我们的数学教学走出困顿,翩翩起舞;新教材让困惑的学生看到了希望,数学水平大幅度提高。  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说:“一切为了学生,高度
10月9日,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简称“省教研院”)与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简称“英领文教处”)签署教育研究交流合作协议,多方位加强广东与英国教育研究领域交流与合作。省教研院院长汤贞敏、英国驻广州总领馆文化教育领事博安格(Angus Bjarnason)分别在签约会议上致辞,并签署了交流合作协议。省教研院副院长黄崴主持会议。省教研院正处级干部李文郁和办公室、基础教育研究室、职业教育研究室、教学
摘要:该文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为例,就推动旅游职业教育的产教深度融合,建设现代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旅游人才素质和职业能力水平,办人民群众满意、学生终身受益的职业教育等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旅游行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0-0022-0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旅游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与人才的支撑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