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可以极大地提高环境监测效率,为环境管理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数据。本文主要对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几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1-0196-01
随着公众对环境意识的日益增强,环境保护工作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环境执法和环境信息公开,要求环境监测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以及污染源发展趋势。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环境监测各环节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有效提升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1.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分析
1.1 信息化系统孤立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管理的“耳目”,为环境管理部门决策和执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环境监测数据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涉及到环境保护工作的许多方面。例如项目审批和环境执法需要及时掌握环境监测数据;总量控制、环境统计和污染物减排等需要根据历史监测数据进行统计。这就需要将环境监测信息化系统与其他环保管理信息系统配套建设,信息共享,不能孤立。然而,目前我国环境监测部门大多只考虑自身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导致整个监测系统的数据无法得到整合与处理[1],重复监测、重复统计,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增加工作量。
1.2 信息化系统不完整
环境监测是由任务下达、现场采样、实验分析、报告编制以及全过程质量控制等多个环节组成的系统性工作。环境监测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将环境监测的各个环节及时传输到信息管理系统。目前的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更多注重实验分析到报告编制的过程,对于现场数据采集与信息系统的连接尚不完善。由于现场监测仪器设备与信息系统端口不匹配,许多现场数据仍需要监测人员进行手工输入,导致工作效率尤其是现场监测工作效率不高。如何将现场采集数据及时与信息系统匹配,是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3 信息化系统脱离部门实际
环境监测站的信息化建设需要网络科技作为支撑,许多监测部门没有能力自行开发信息系统软件,只能通过专业软件供应商进行开发和管理。而供应商提供的信息化系统软件多是现成模板,与环境监测部门本身实际,例如机构设置、人员分工、任务类型、监测能力等有较大差距。同时,信息化系统的使用常常出现与监测部门原有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不符的情况,需要结合环境监测部门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调整。
2.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2.1 建设前期进行整体规划
在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前期规划时,既要考虑到现有业务的需求和未来可能出现的业务需求,又应兼顾到主管部门的业务要求。一方面要以自身部门的业务需求作为出发点,建立适合本部门的运行和发展的信息系统,并预留有升级和扩展空间;另一方面应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与其他部门信息化系统配套建设,整合本部门与其他部门数据,实现数据共享,资源共享。
2.2 监测仪器智能化自动化
公众对环境保护日益提升的关注度,对环境信息的需求,使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时效性[2]。环境监测信息化的时效性,决定了监测仪器设备必须向智能化自动化发展,并且与信息系统实时连接,才能及时提供准确的监测数据,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
2.3 注重信息化技术人才培养
实现环境监测信息化,必须依赖于信息化人才。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将是仪器自动连续采样逐步替代人工手动采样,大型仪器自动分析逐步替代常规手工分析。自动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审核、在线监测设备的维护、以及设备比对等工作,都需要监测人员完成。这就要求环境监测人员除了掌握监测专业技术以外,还必须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因此,组建一支专业的监测信息化队伍,显得越来越重要。只有培养一支既懂监测又懂信息的人才队伍,才能建立一个完善的环境监测信息化网络体系。
2.4 加强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涉及到监测数据的采集、分析、统计、发布等多个环节。环节监测信息化建设使各个环节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大大缩短了数据填报、审核、以及发布的时间。因此,需要更加注重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保证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以及授权发布的安全性[3]。
2.5 建立环境监测大数据系统
以省以下环境监测站实行垂直管理为契机,建立自上而下的监测信息化大数据系統。整合监测人员、仪器设备、监测点位、历史数据等环境监测资源,建设自上而下的监测网络体系,促使大数据方法与环境监测融合。
3.结语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需要综合考虑监测本部门发展、与其他部门配合,以及数据共享和数据安全等各方面因素。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将大大提升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监测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从根本上提升监测能力,促进环境监测的转型发展,开创环境监测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张林.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研究[J].绿色化工,2016(9):62-63.
[2] 卢尚菁.对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思考[J].环球人文地理,2017(4):207.
[3] 黄军如.关于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大科技,2017(7):337.
[关键词]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几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1-0196-01
随着公众对环境意识的日益增强,环境保护工作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环境执法和环境信息公开,要求环境监测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以及污染源发展趋势。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环境监测各环节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有效提升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1.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分析
1.1 信息化系统孤立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管理的“耳目”,为环境管理部门决策和执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环境监测数据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涉及到环境保护工作的许多方面。例如项目审批和环境执法需要及时掌握环境监测数据;总量控制、环境统计和污染物减排等需要根据历史监测数据进行统计。这就需要将环境监测信息化系统与其他环保管理信息系统配套建设,信息共享,不能孤立。然而,目前我国环境监测部门大多只考虑自身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导致整个监测系统的数据无法得到整合与处理[1],重复监测、重复统计,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增加工作量。
1.2 信息化系统不完整
环境监测是由任务下达、现场采样、实验分析、报告编制以及全过程质量控制等多个环节组成的系统性工作。环境监测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将环境监测的各个环节及时传输到信息管理系统。目前的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更多注重实验分析到报告编制的过程,对于现场数据采集与信息系统的连接尚不完善。由于现场监测仪器设备与信息系统端口不匹配,许多现场数据仍需要监测人员进行手工输入,导致工作效率尤其是现场监测工作效率不高。如何将现场采集数据及时与信息系统匹配,是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3 信息化系统脱离部门实际
环境监测站的信息化建设需要网络科技作为支撑,许多监测部门没有能力自行开发信息系统软件,只能通过专业软件供应商进行开发和管理。而供应商提供的信息化系统软件多是现成模板,与环境监测部门本身实际,例如机构设置、人员分工、任务类型、监测能力等有较大差距。同时,信息化系统的使用常常出现与监测部门原有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不符的情况,需要结合环境监测部门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调整。
2.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2.1 建设前期进行整体规划
在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前期规划时,既要考虑到现有业务的需求和未来可能出现的业务需求,又应兼顾到主管部门的业务要求。一方面要以自身部门的业务需求作为出发点,建立适合本部门的运行和发展的信息系统,并预留有升级和扩展空间;另一方面应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与其他部门信息化系统配套建设,整合本部门与其他部门数据,实现数据共享,资源共享。
2.2 监测仪器智能化自动化
公众对环境保护日益提升的关注度,对环境信息的需求,使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时效性[2]。环境监测信息化的时效性,决定了监测仪器设备必须向智能化自动化发展,并且与信息系统实时连接,才能及时提供准确的监测数据,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
2.3 注重信息化技术人才培养
实现环境监测信息化,必须依赖于信息化人才。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将是仪器自动连续采样逐步替代人工手动采样,大型仪器自动分析逐步替代常规手工分析。自动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审核、在线监测设备的维护、以及设备比对等工作,都需要监测人员完成。这就要求环境监测人员除了掌握监测专业技术以外,还必须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因此,组建一支专业的监测信息化队伍,显得越来越重要。只有培养一支既懂监测又懂信息的人才队伍,才能建立一个完善的环境监测信息化网络体系。
2.4 加强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涉及到监测数据的采集、分析、统计、发布等多个环节。环节监测信息化建设使各个环节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大大缩短了数据填报、审核、以及发布的时间。因此,需要更加注重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保证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以及授权发布的安全性[3]。
2.5 建立环境监测大数据系统
以省以下环境监测站实行垂直管理为契机,建立自上而下的监测信息化大数据系統。整合监测人员、仪器设备、监测点位、历史数据等环境监测资源,建设自上而下的监测网络体系,促使大数据方法与环境监测融合。
3.结语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需要综合考虑监测本部门发展、与其他部门配合,以及数据共享和数据安全等各方面因素。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将大大提升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监测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从根本上提升监测能力,促进环境监测的转型发展,开创环境监测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张林.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研究[J].绿色化工,2016(9):62-63.
[2] 卢尚菁.对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思考[J].环球人文地理,2017(4):207.
[3] 黄军如.关于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大科技,2017(7):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