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放疗后的挽救性治疗研究进展

来源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iao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鼻咽癌是来源于鼻咽黏膜被覆上皮的恶性肿瘤,与其他癌症类型相比,鼻咽癌有非常独特的地理分布模式,在我国较为常见,以南方尤其是广东和广西地区发病率最高,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5%~26.0%。鼻咽癌的治疗首选放疗,随着先进检查及放疗技术的应用,鼻咽癌的治疗效果得到明显提高。但由于乏氧、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microRNA组学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目前治疗后复发率及转移率仍可达10%~30%,治疗后局部残存、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是鼻咽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本文将无远处转移鼻咽癌经足量放疗后局部残存,5年内复发、转移的称为难治性鼻咽癌。对于难治性鼻咽癌选择适当的挽救治疗至关重要,而目前在治疗上尚无统一定论,再程放疗、挽救性手术是目前运用最广的治疗方案,但也存在疗效不确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等问题。故本文就难治性鼻咽癌目前国内外的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其他文献
在学科教学工作中,尝试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教学,利用其全景性和发散性特点,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整体思维能力和临床发散思维能力,丰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已成为变应性鼻炎的一线疗法,但仍有大约40%的SIT患者疗效无法预估。目前为止尚缺乏评价免疫治疗疗效的特异性指标。本文就评价变应性鼻炎SIT疗效的可能相关因子进行综述。
慢性鼻-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已证明,慢性鼻-鼻窦炎的迁延不愈以及鼻内镜手术疗效欠佳,与鼻窦骨质发生重塑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骨质重塑的原因尚不清楚。本文复习近年文献,对慢性鼻-鼻窦炎中骨质重塑的定义、在病程中所起的作用、发病机制、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综述,希望对骨质重塑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帮助。
苦味的识别作为一种防御机制,能帮助动物避免摄入有毒物质。苦味受体是一类7次跨膜的G蛋白偶联受体,除了在口腔味蕾中表达外,还在其他的组织器官中表达,如胃、胰腺、十二指肠、脑、网膜动脉、心脏、肾脏、睾丸、鼻腔、肺等。本文就苦味受体在呼吸系统的研究进行综述。
近年来,上下气道炎性疾病具有相关性的观点逐渐被认可,大量流行病学资料和报道也证实二者共存性较高,但上下气道炎性疾病的具体相关性机制仍未完全明确。研究显示,以上气道炎性疾病为代表的变应性鼻炎(AR)、慢性鼻-鼻窦炎(CRS)以及以下气道炎性疾病为代表的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BA)发病率逐渐上升,且在临床实践中,常常发现AR、CRS患者中很多伴发BA,而BA患者中也常常伴发AR
嗅觉系统参与人与动物的社交及行为活动,而位于嗅球的僧帽细胞是嗅觉系统的投射神经元,对嗅觉信息的编码及处理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人类对嗅球僧帽细胞的研究日益增多,僧帽细胞生物特性的多样性也逐渐被发现并试图分类。本文从僧帽细胞的形态结构、分子表达水平以及生物电生理方面对其多样性进行总结分析。僧帽细胞形态特性的多样性增加了信息编码的容量,对信息编码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嗅球僧帽细胞多样性的深入研究,对进一步认
新一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的应用开拓了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领域,已在包括头颈鳞状细胞癌在内的人体多种肿瘤研究中成果显著。头颈鳞状细胞癌是一类恶性程度及异质性程度较高的肿瘤,其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迄今未明。本文主要从关键突变基因、风险因素、基因作用途径、靶向药物进展、放化疗疗效及预后评估等方面综述NGS在头颈鳞状细胞癌的研究现状。
日本变态反应协会专家组发布了2017年日本变应性鼻炎指南。修订后的该指南包括评估、诊断、治疗,并涉及对儿童和妊娠妇女的诊疗处方,为临床提供了一个以证据为基础的循序渐进的治疗策略。本文结合"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RIA)"指南及我国现有变应性鼻炎(2015,天津)指南对变态反应协会2017指南做简要解读。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抵抗性慢性鼻-鼻窦炎(CRS)是指CRS患者经过规范化鼻内GC治疗,随访3个月以上,病情未控制,表现为患者鼻塞、流脓涕、面部不适、头痛症状无改善或无明显改善,各项评分与治疗前无显著差异,鼻内镜检查表现为鼻黏膜充血水肿,息肉组织仍存在,窦口狭窄或闭锁,有黏性或黏脓性分泌物。因其致病因素复杂及CRS中GC抵抗机制未明,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因此在深入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