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以初三某次纸笔测试为例,基于教学痛点给出了三点解决策略,旨在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1)情境化教学促进学生的知识的理解,为核心素养的养成提供载体;(2)单元教学促进学生核心概念持续理解,初步建构核心素养;(3)基于课程标准,实现对实验内容的深度学习,深化核心素养。应用以上教学策略,在2个月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上述教学策略为中学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教学评价教学改进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当今的教育理念。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提出了化学学科的5大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同时,标准指出了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与实践[1]。教学与评价以标准为指导方向,以发展核心素养为最终目的,教学和评价都应该体现核心素养的特点。教学评价不仅是基于经验的价值判断的过程,更是基于证据的推理过程。对于教学评价,重要的不是给出一个等级和分数,而是依据证据诊断出教学的优点和问题[2]。评价的形式包括纸笔测试、口头评价、活动评价等多种形式,本文对评价的概念界定为一次纸笔测试。
在一次区级部门的纸笔测试中,发现了3个教学痛点。分别是:实验分析能力不强、核心概念的持续理解能力较弱、相似情境的迁移能力有待提高。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教学改进行动研究。选取了3个化学教学班做持续跟踪,结合教师观察、课后问卷、访谈交流及试题诊断的效果,发现采用了以下3种教学策略,能有效地解决上述教学痛点。
一、情境化教学,为核心素养的生成提供载体
在教学中创设丰富的情境,帮助学生提高将核心知识迁移到相似情境的能力。在教学改进研究中,教师构建了4种教学情境资源库。分别是教材情境、诊断情境、生活情境和视频情境。在具体使用时采用了3种策略。第一,在教学引入环节,以情境激发兴趣。利用课前10分钟,播放“化学大师”的相关视频,该视频将初中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情境紧密关联,激发学生的兴趣(“化学大师”为优酷视频网站上的介绍初中化学知识微视频,每期5分钟,约50期左右,其特点是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相关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校学生为选课走班,在课前播放“化学大师”视频后,通过教师观察,有超过75%的学生能够做到课前5分钟进入教室,观看视频,并展露出喜悦。说明视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相关知识的应用时,教师会引导学生解释“化学大师”中出现的情境,以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迁移到相似情境的能力。第二,在知识应用环节,情境教学实现了学习意义。通常,初中化学教学分为以下几个环节:情境引入明确学习目标;实验探究研究物质的性质;以化学方程式表达物质的性质;列举实际应用理解物质的性质。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可以采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化学原理,也可以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再次引导学生理解化學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学习“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时,学习目标之一是理解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教材引入了一个实验情境“生石灰与水”反应,帮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有些反应是放热反应。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运用了教材情境,同时教师现场打开了一份“自热火锅”(其原理之一为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提供温度以加热饭菜),直观地展示了化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了知识与情境的距离,再次引导学生用化学方程式表达出反应原理,并邀请一名同学根据反应原理讲解使用注意事项。第三,在单元复习课中,以解决真实问题出发,整合单元核心知识,提高应用实践能力。例如,在《溶液》单元复习课中,学生通过“自制碳酸饮料”的学习,在课堂上不仅产生了学科作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将溶液的形成、溶解度的意义与数据分析、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的核心知识之间的关系建立关联,并且将《碳及其化合物》单元中的相关知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进行了跨单元整合,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调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自制碳酸饮料”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的实验能力。其具体教学环节如下:①饮料实际成分分析,②配制蔗糖溶液(碳酸饮料里都含有糖分,配制蔗糖溶液是配制碳酸饮料的基础),③在溶液里引入二氧化碳(干冰与水反应;或柠檬酸与小苏打反应),④理解产生二氧化碳的原理。在2个月后进行了一次从情境出发的“化学方程式挑战赛”试题诊断。诊断后,有90%的学生错误率在3个题目之内。这说明日常教学的情境化策略,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二、单元教学,建构核心素养
单元教学是根据特定结构的教学单元内容,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4]。实施单元教学,能促进学生对单元核心概念的持续理解,解决教学痛点。同时,以自学内容为起点的单元教学,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单元教学的基本程序如图1所示。
单元教学有5个程序。其中,第1个程序“自学内容”部分为学生课下完成内容。第2-5个程序内容为课堂学习内容。每个单元教师布置自学任务,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能力正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之一。课堂学习的起点是学生的自学基础,教师与学生一同探讨的是学生通过自学后仍然觉得不能够理解的知识,而这部分知识往往是学科的核心概念。创设实验学习、游戏化学习、数字化学习等学习方式,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学习后测试中,创设相似情境、陌生情境的题目,考查学生对核心概念的迁移能力。最终引导学生完成单元思维导图和错题整理,形成自己的学习档案。单元教学帮助学生建构核心素养。单元教学是“调研”后的教学改进方式之一,实施2个月后,对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测查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情况。有83.3%的学生认为,单元教学能够帮助自己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而自主学习正是理解核心概念的起点。87.5%的学生认为单元教学帮助自己厘清单元概念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好地理解核心概念。 三、实验教学,深化核心素养
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学习方式,能深化学科核心素养。化学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离不开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素养形成,需要学生需要在实验中获得宏观现象,然后从微粒观进行解释。“变化观念与平衡意识”的素养建构,正是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发现“不同的反应条件不同,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的思想。“模型建构与证据意识”的素养落实,要求学生在实验中能通过多种实验现象之间的关系抽象成一种理论模型,并以实验现象为直观证据,来预测和得到实验结果。“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的素养发展,更是离不开实验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的素养提升,需要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形成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培养科学探究的热情,形成用化学造福社会、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调研前,教师能重视实验教学的作用,创设丰富的实验情境,让學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升实验技能,但忽视了实验目的、现象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导致学生在调研中不能准确地从实验结论中找到证明的关键现象。调研后,除了重视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教师还重视在实验操作前和实验操作后的实验探讨。实验操作前,通过追问每一步实验操作的目的是什么,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的价值和意义。实验操作后,通过让学生分享实验获得的现象及如何从现象推测到结论的过程,引导学生在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或解释)之间建立关联。这样的实验学习过程,形成了实验目的、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或解释)之间的完整的学习链条,深化核心素养。图2是针对人教版教材第七单元“燃烧的条件”研发的学生实验任务单,从只关注学生在实验中“做了什么?”的动手操作能力到全面关注了“如何判断实验目的?如何分析关键现象?如何得到结论?”的实验分析能力,能增加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四、小结
以解决教学痛点为目标的教学改进研究,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能为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生成提供载体,以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从传统课时教学向单元教学的转变,关注了学生对单元核心概念的持续理解,建构了化学核心素养。实验学习是化学5大核心素养的培育途径,从关注实验操作部分到关注目的、操作、现象、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深化学科核心素养。这3种教学改进方式能为中学化学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74.
[2]何光峰,顾瑾玉,秦晓文.基于证据的课堂教学评价框架的构建与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4):52-54.
(作者单位: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关键词】教学评价教学改进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当今的教育理念。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提出了化学学科的5大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同时,标准指出了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与实践[1]。教学与评价以标准为指导方向,以发展核心素养为最终目的,教学和评价都应该体现核心素养的特点。教学评价不仅是基于经验的价值判断的过程,更是基于证据的推理过程。对于教学评价,重要的不是给出一个等级和分数,而是依据证据诊断出教学的优点和问题[2]。评价的形式包括纸笔测试、口头评价、活动评价等多种形式,本文对评价的概念界定为一次纸笔测试。
在一次区级部门的纸笔测试中,发现了3个教学痛点。分别是:实验分析能力不强、核心概念的持续理解能力较弱、相似情境的迁移能力有待提高。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教学改进行动研究。选取了3个化学教学班做持续跟踪,结合教师观察、课后问卷、访谈交流及试题诊断的效果,发现采用了以下3种教学策略,能有效地解决上述教学痛点。
一、情境化教学,为核心素养的生成提供载体
在教学中创设丰富的情境,帮助学生提高将核心知识迁移到相似情境的能力。在教学改进研究中,教师构建了4种教学情境资源库。分别是教材情境、诊断情境、生活情境和视频情境。在具体使用时采用了3种策略。第一,在教学引入环节,以情境激发兴趣。利用课前10分钟,播放“化学大师”的相关视频,该视频将初中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情境紧密关联,激发学生的兴趣(“化学大师”为优酷视频网站上的介绍初中化学知识微视频,每期5分钟,约50期左右,其特点是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相关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校学生为选课走班,在课前播放“化学大师”视频后,通过教师观察,有超过75%的学生能够做到课前5分钟进入教室,观看视频,并展露出喜悦。说明视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相关知识的应用时,教师会引导学生解释“化学大师”中出现的情境,以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迁移到相似情境的能力。第二,在知识应用环节,情境教学实现了学习意义。通常,初中化学教学分为以下几个环节:情境引入明确学习目标;实验探究研究物质的性质;以化学方程式表达物质的性质;列举实际应用理解物质的性质。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可以采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化学原理,也可以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再次引导学生理解化學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学习“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时,学习目标之一是理解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教材引入了一个实验情境“生石灰与水”反应,帮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有些反应是放热反应。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运用了教材情境,同时教师现场打开了一份“自热火锅”(其原理之一为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提供温度以加热饭菜),直观地展示了化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了知识与情境的距离,再次引导学生用化学方程式表达出反应原理,并邀请一名同学根据反应原理讲解使用注意事项。第三,在单元复习课中,以解决真实问题出发,整合单元核心知识,提高应用实践能力。例如,在《溶液》单元复习课中,学生通过“自制碳酸饮料”的学习,在课堂上不仅产生了学科作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将溶液的形成、溶解度的意义与数据分析、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的核心知识之间的关系建立关联,并且将《碳及其化合物》单元中的相关知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进行了跨单元整合,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调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自制碳酸饮料”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的实验能力。其具体教学环节如下:①饮料实际成分分析,②配制蔗糖溶液(碳酸饮料里都含有糖分,配制蔗糖溶液是配制碳酸饮料的基础),③在溶液里引入二氧化碳(干冰与水反应;或柠檬酸与小苏打反应),④理解产生二氧化碳的原理。在2个月后进行了一次从情境出发的“化学方程式挑战赛”试题诊断。诊断后,有90%的学生错误率在3个题目之内。这说明日常教学的情境化策略,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二、单元教学,建构核心素养
单元教学是根据特定结构的教学单元内容,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4]。实施单元教学,能促进学生对单元核心概念的持续理解,解决教学痛点。同时,以自学内容为起点的单元教学,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单元教学的基本程序如图1所示。
单元教学有5个程序。其中,第1个程序“自学内容”部分为学生课下完成内容。第2-5个程序内容为课堂学习内容。每个单元教师布置自学任务,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能力正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之一。课堂学习的起点是学生的自学基础,教师与学生一同探讨的是学生通过自学后仍然觉得不能够理解的知识,而这部分知识往往是学科的核心概念。创设实验学习、游戏化学习、数字化学习等学习方式,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学习后测试中,创设相似情境、陌生情境的题目,考查学生对核心概念的迁移能力。最终引导学生完成单元思维导图和错题整理,形成自己的学习档案。单元教学帮助学生建构核心素养。单元教学是“调研”后的教学改进方式之一,实施2个月后,对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测查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情况。有83.3%的学生认为,单元教学能够帮助自己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而自主学习正是理解核心概念的起点。87.5%的学生认为单元教学帮助自己厘清单元概念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好地理解核心概念。 三、实验教学,深化核心素养
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学习方式,能深化学科核心素养。化学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离不开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素养形成,需要学生需要在实验中获得宏观现象,然后从微粒观进行解释。“变化观念与平衡意识”的素养建构,正是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发现“不同的反应条件不同,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的思想。“模型建构与证据意识”的素养落实,要求学生在实验中能通过多种实验现象之间的关系抽象成一种理论模型,并以实验现象为直观证据,来预测和得到实验结果。“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的素养发展,更是离不开实验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的素养提升,需要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形成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培养科学探究的热情,形成用化学造福社会、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调研前,教师能重视实验教学的作用,创设丰富的实验情境,让學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升实验技能,但忽视了实验目的、现象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导致学生在调研中不能准确地从实验结论中找到证明的关键现象。调研后,除了重视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教师还重视在实验操作前和实验操作后的实验探讨。实验操作前,通过追问每一步实验操作的目的是什么,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的价值和意义。实验操作后,通过让学生分享实验获得的现象及如何从现象推测到结论的过程,引导学生在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或解释)之间建立关联。这样的实验学习过程,形成了实验目的、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或解释)之间的完整的学习链条,深化核心素养。图2是针对人教版教材第七单元“燃烧的条件”研发的学生实验任务单,从只关注学生在实验中“做了什么?”的动手操作能力到全面关注了“如何判断实验目的?如何分析关键现象?如何得到结论?”的实验分析能力,能增加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四、小结
以解决教学痛点为目标的教学改进研究,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能为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生成提供载体,以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从传统课时教学向单元教学的转变,关注了学生对单元核心概念的持续理解,建构了化学核心素养。实验学习是化学5大核心素养的培育途径,从关注实验操作部分到关注目的、操作、现象、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深化学科核心素养。这3种教学改进方式能为中学化学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74.
[2]何光峰,顾瑾玉,秦晓文.基于证据的课堂教学评价框架的构建与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4):52-54.
(作者单位: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