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传播如何构建市民文化身份认同感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db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生活中,市民再不断地社会互动体验中调试自己的身份认同感,并形成独特的社会文化形象。本文探讨的是人际传播在社会结构中如何再社会化和影响大众传播的过程与效果。其中人际传播主要包括市民间传播和市民与外地主体间的传播,他们在多种文化的渗透交织下,是如何构建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关系的。
  【关键词】:人际传播;大众传播;身份调试
  社会的发展得益于生产力的不断革新。城市化、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也随之发展。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加速了城市化的步伐,而城市化的发展又为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机会。
  现代城市的兴起,给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中国大城市为对象的人际交往问题的研究,具有超出地域限制的普遍意义。因为人类的交际关系会随着城市发展水平而发生普遍性变化。比如农村青年人来城市打拼,想要寻找自己的一席之地,就会将乡村中以家庭的基础的传统文化逐渐改变为一种更具个人主义和竞争力的发展理念。
  而市民间的和谐相处,其和谐的核心则是中国式“关系”。关系上构成的结构性探求,对具体的研究中国市民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很有启发的。比如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人想要解决人际问题,往往需要学会争论、探讨、说服,并且要直抒胸臆,简单直接;但在中国,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和表达往往是婉转迂回、心照不宣的。在这种时空架构上,中国市民之间的人际传播,是在中国式关系网之下的,和谐相处是为了不伤和气、其乐融融。
  一、市民社会的市民身份调试与认同
  市民社会的市民身份的调试和认同主要分为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其中认知和情感对市民身份的认同影响较大。市民社会的市民身份调试与认同与城市人口数量无关,而与市民间的人际传播有关。市民之间的人际传播不仅仅与他人的社会互动而形成的自我认识有关,也与身处的社会环境、外在的社会政策也有极大的关系。影响市民的身份调试和认同的主要因素有社会互动、他人评价、身份认同、城市发展、社会政策、国家发展趋势。市民在居住城市发展程度和在同一政体内同其他城市的社会互动中寻求城市身份的认同,进而进行市民社会的市民身份的调试,最终形成较为稳定的市民身份的认同。
  套用一句网络用语“城市虐我千万遍,仍待城市如初恋”。现在有很多在大城市里苦苦挣扎的人,有太多的需要衡量的城市代价问题,比如说高房价、坏空气、焦虑症、亚健康、忧郁症、失眠、空虚等等,我们在所谓的人际关系找不到一个作为本地市民的身份认同感,所以我们在调试市民身份时,产生不断地失落感。
  (一)市民与外在社会政策的关系
  城市市民身份实质上与市民个人本身无关,它是由社会思想构建出来的社会现实。市民寻找自身身份认同的两条有效路径是社会政策和社会自身互动体验。而城市形象、城市管理、城市发展是市民对所在城市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社会政策是政府为当地市民营造出一种人文关怀。政府在社会管理中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可以直接影响市民对城市发展的美好愿景,找到城市身份的定位,体现与其他城市对比的相对优势,将市民自身的发展意愿融入城市的发展融为一体。
  (二)市民自身的社会互动体验
  马克思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写道对人的本质的论断,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这种社会关系则是市民在城市生活中不断实践得来的人际交往和社会体验,终究发展为市民自身的社会互动体验。
  社会互动体验是如何构建市民社会的市民身份调试与认同的?这里就不可不谈到社会结构,因为社会活动融入在社会结构之中。“身份必须由社会互动所产生的结构构建起来,而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可能实现建构的,它必须依赖自我和他者在互动中的共同作用。”[ 谭明兴.移民的身份构建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5,(1).]市民在于社会的不断地互动体验中,了解政府的作用、城市现在所处的发展近况和未来发展走向,进而形成对未来城市发展和个人身份的判断和预期,同时也是市民判断自我身份的一个重要筹码。
  二、市民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再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潮中,我们是如何界定自己是谁的呢?我们界定自己的方式不是靠大自然,不是靠空气、水分、食物来确认,我们依靠的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社会进行人际交流,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形式,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通过与外界的联系来确定我们的存在,通过人际传播使我们再社会化,进而成为名副其实社会人。
  人际传播再社会化的作用就是确认自己的社会身份,以及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地位。马克思曾说过:“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当作人,只是由于他把名叫保罗的人看作是和自己相同的。”“他自己的感性,只有通过另一个人,才对他本身说来是人的感性。”
  虽然每个人年龄的增长,社会体验的不断增多,随之而来,也会不断加强他的身份认同感,并且这种身份同时不断变化和更新的。人时常把外界或他人的评价,即看到、听到的别人眼中的“自我”,来认定自己的社会身份或社会地位,即再社会化的过程。社会中的人际传播是通过知人然后知己。“因为人无法离开这面他人提供的“传播之镜”来认识自己,并通过人际传播展示我與他人的不同。”[ 陈力丹.《试论人际传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0).]在这个意义上,人不可能与他人分离。否则,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际传播一旦中断,他就失去了社会背景下的“镜中之我”,无法沟通交流,就很难寻找到未来的身份和发展。
  (二)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过程与效果的影响
  典型的人际传播是一对一的个人传播。而一对多的传播,则是要追溯到印刷术的广泛使用,这也就是大众传播的起源。互联网+时代,自媒体和电脑电视已经把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发展到极致,从个人变成媒体,传者的身份得到了确认。从最早枪弹论和注射论概念中,受众只能被动的接收,逐渐发展到意见领袖的概念,已经为受众的主动性夯实了基础。此后的二级传播或者多级传播的概念出现时,某种程度上已经确认了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过程与效果的影响。   问题的关键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究竟是谁影响了谁?换句话说,两者的作用和反作用产生了什么样的新理念?是大众传播变得更加完善了?还是人际传播搭上了大众传播的快车?或者说,大众传播的固有形态是不是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如果真有这种变化,这又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变化?
  可以确认的是,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关系是错综复杂,并且相互推动的。人类物质需求不断发展的今天,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也不可同昨日而语之,它们之间相互依赖又彼此排斥,甚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关系又是谁能解释的清呢?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携手在人群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传播浪潮。正如现在媒体所做的,微博的热点内容成为受众茶余饭后的谈资,每日的头像新闻
  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是有互动关系的,今天的大众传播已经不是从前的大众传播,同样,今天的人际传播也早已不是过去的人际传播了。它们之间谁也离不开谁,彼此有矛盾,有融合,甚至在它们中间
  还有组合。这种组合怎么解释呢?就是大众传播可以和人际传播联合掀起一波又一波的传播浪潮,比如,大众传播非常愿意自己传播的东西能够成为人际传播的话题,结果就是报刊报道的某些新闻很容易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这实际上也是媒体所希望的,尤其是小报就更是如此。又比如,许多大众媒介都喜欢做点题采访,就是征集受众的愿望,这是人际传播延续到大众传播上的一种典型表现。
  三、城市人际传播的基本类型
  人际交流也称作“人际传播”。这是一种人类传播的特殊样式。其特殊性在于,人际交流强调交流者的传播境遇与交流关系的独特性是把传播看作是建构自我身份的一个过程,看作是发生在具有不同个性特征,不同的社会与文化认同的人之间精神上的对话。人际交流研究的一个宗旨是,探究个体交流者如何通过谈话交际,彼此关联、相互了解、相互区别,从而获得对自我与他人的不断认识。
  (一)市民间传播
  现代城市的市民间的人际传播有许多种形式,如会见、往来、倾谈、争论、讲演、会议、教学等,甚至包括有媒介的环境,如电话、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研究市民间传播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和改善个体间的交流及其关系,帮助人在目睹自己,表达“我是谁”的时候,领悟到人的语言及其意义的生成变化是复杂的。不仅人的自我认同要通过交流得以确立,而且人与人还会在交流中产生误解、差异、冲突。这些交流的负面产物需要通过传播的最高形式——对话,得到恰当的理解和安置。因为,“从语言而来的说或许只能是一种对话”。对话是帮助人顺利地进行自我认同交流的最高形式。对话能为充满差异、冲突的人际交流及其关系,保持最大的空间和最强的生命力,对话是让人讲述差异,并将人类的精神交往发挥到极致的一种可尝试的方式。
  (二)市民与外地主体间的传播
  《欲望都市》是我对大都市的构建、包容以及和谐程度最早期的认知。在纽约这个非常具有“都市感”的城市,纽约没有“异乡人”,每个人都是“纽约客”,这里是全球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这种“都市感”,不是有多少CBD特级A级写字楼,有多少间米其林高级餐厅,有多少栋高楼大厦,有多少条地铁轻轨,真正的都市体验,最根本的是在都市空间由人际传播所带来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关系,人们能够寻求家庭之外的認同感。
  在城市生活中,每一个市民都会拥有一个社会身份,有同事、老板、下属、小区里的保安、公司楼下餐厅里的waiter等等。而这些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外地主体,这些外地在主题主体想要在一个城市中获得一个社会身份的标签,想要得到一种城市市民的身份认同感,而这种身份认同感却被家庭关系所裹挟,他们的社会身份的职业属性往往只是流于表面,当他们真的想与本地市民或者是这个城市融为一体,只有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寻求到稳定的家庭关系,这种身份认同感才能真正站得住脚。
  外地主体进入城市后,其社会关系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地主体在踏入城市之前,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主要表现以血缘、亲缘、地缘的乡土关系社会网络,以强关系、初级关系、同质性为特点。他们在踏入城市之后,与本地市民融合之时,将自己原有的社会关系移植、复制,同时也扩大社会网络的范围,再构了社会关系网络,向以弱关系、次级关系、异质性为特点的城市社会关系网格转化。当外地主体进入城市社区和社会建构的初期,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他们在交往中的强关系选择同质群体以及初级社会关系,实际上他们选择的是一种信任,外地群体把他们之间的交往和互动用初级的社会规范来维系,构造在相互间的“交情”和“个人道德”基础上,用社会关系中的规矩和原则组织和思考他们在城市社会中的交往和互动。再构的级次社会关系网络对于外地主体的人际传播起着重要的积极影响。
其他文献
【摘要】:王国维汲取中西思想精粹,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二欲”论,即“生活之欲”与“势力之欲”,在他看来生活、欲、苦痛三而为一,人的欲望是生而具有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精神无以寄托,于是无穷尽的欲望带来无穷尽的苦痛,“生活之欲”带来积极的苦痛,“势力之欲”带来消极的苦痛。为达“无欲”之境界,解人生之苦痛,王国维寄希望于美术。  【关键词】:王国维;“二欲”论;生活之欲;势力之欲;美术  王国维作为中国2
期刊
一、“葬礼”符号意义下两世平衡的民族心态  文章虽然以“葬礼”为题,但是整篇文章描写的并不是“葬礼”本身的含义,而是通过借用“葬礼”这样一种文化符号意义,通过对一个穆斯林家族的描写,传达了穆斯林民族的文化,包括他们对死生的认知和理解以及两世平衡的民族心态。  穆斯林的子民主张要一心向主,一心向善,他们认为只有信真主安拉、积善行德,后世才会得到真主的照顾,才能够享受到幸福的生活,安享天伦之乐。例如小
期刊
自古以来藏族先民就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并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华锐藏族以其英勇顽强,名人辈出,民族区域经济发达而闻名。独特高寒地理环境孕育了华锐地区的藏族人民鲜明个性的服饰文化。具体到藏族不同的地域 ,由于其历史、文化、地理、人文各不相同 ,所以华锐藏族服饰又显现出不同的地域特征及审美情趣。本文从历史与美学的角度出发 ,以华锐藏族服饰为个案 ,探讨了华锐藏族服饰的地域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语词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语言文化,增强了其表现力。从最初的“裸奔”到“裸退”、“裸官”等,“裸”字产生了一系列的新词,而 “裸”字的语义和色彩也有所发展变化。针对网络中的“裸”族词汇现象出发,分析特点,并从社会、文化和心理层面探究其形成原因。  【关键词】: 网络语言;裸词;语言文化  一、“裸”族词汇的特点  追本溯源,“裸”族词汇在古代就有了,“裸”族词在实际现实语
期刊
【摘要】:民族学是研究各个具体民族文化形成及其历史发展与现状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它对增加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学术界一直将少数民族作为民族学研究的重点,而忽视汉族这个人口大族的存在,这样的研究并不利于学科的健全发展,也不能及时为解决民族问题提供准确、有效的办法。因此,将汉族纳入民族学研究范畴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民族学;汉族;少数民族  民族学的研究
期刊
【摘要】:《俄尔普斯》是法国著名的诗人作家让·科克托的重要作品之一,该作品于二十世纪初对著名的神话人物俄尔普斯的故事进行了新的诠释。俄尔普斯的神话是贯穿科克托一生的重要题材,探究作者在此剧中是如何重新解读这一故事的,对于研究让·科克托作品中的神话元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让·科克托;《俄尔普斯》;希腊神话  让·科克托(Jean Cocteau,1889-1963)是法国著名的诗人、
期刊
【摘要】:我国旅游城镇形象识别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研究烟台市旅游城镇形象识别,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城镇形象视觉理论体系是一种有益补充,同时也是顺应新型化城镇建设的新趋势,全面提升城镇建设的品质特色。本文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为参考,引申出城镇形象识别系统的内涵,分析出科学而有效的形象识别系统能够优化旅游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在设计旅游城镇形象识别时应当遵循的原则。目前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的主导,也需要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艺术管理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特别是与文化创业产业的合作越来越多,两者融合所体现的优势日益凸显,带动了文化艺术事业的不断进步。文章首先进行了概述,阐述了有关概念,分析了两者的关系、发展趋势及作用。  【关键词】:艺术管理;文化创意产业;关系;作用  艺术管理属于新兴事物,包括的内容多,范围广泛,而文化创意产业讲究的精神需求的满足。两种有着很大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特别是新千年以来,社会语境日益复杂,山东省的中国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了异彩纷呈、百花齐放的多元格局。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化大省,山东省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取得了瞩目的发展,勇于探索的山东省当代中国画家们站在社会结构巨变的时代前沿上,以传承与创新为己任,不抱残守缺,敢于尝试,将当下涌现出的都市情怀、地域风情、自然景观等融入中国画艺术的创作当中,创造出了兼有传统艺
期刊
【摘要】:本论文主要以东北地区最主要的汉族、满族、朝鲜族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东北传统民居影响当代室内设计教育的必然性,概括阐述东北传统民居中的应用元素和功能要求以及装饰艺术对当代室内设计风格的影响,在当代室内设计中东北民居风格的应用不能停留于形式的模仿,而是研究和认识形式所拥有的设计思想和艺术精神,并加以体现,以求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室内设计。  【关键词】: 东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 功能要求;布局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