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充分利用资源,因地制宜,成立了篮球兴趣小组,由专职体育教师组织训练。学校、社区合成一体,相辅相成,共享篮球带来的乐趣。从此,小篮球运动受到全校师生的青睐,成为学校的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了学校的教学,成为学校的一门课程被开发、研究。
一、瞄准目标,整体建构
1.定位准确
1992年开始,小篮球运动走进了南门街小学,走进了南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但是一直以来,它只成为少数特长生的专有权利。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被越来越多的师生认可、喜欢。于是,学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出了“人人会打球,人人通过打球强体质,在打球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目标。
2.目标分解
按不同年级段开展不同的活动,有不同的要求。低年级侧重于游戏,中年级侧重于基本技能的训练,高年级侧重于技能的综合运用(见表1)。
3.比赛促进
为提高全体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积极性,我校将篮球比赛纳入春冬运动会比赛项目中,除此之外,还开展一年一度的篮球专项体育节,围绕篮球开展全方位的综合检阅,有运球比赛、投篮比赛、篮球赛、教工篮球赛,还有针对篮球运动的绘画、写作、演讲等比赛。体育节主要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以篮球项目为主的形式多样的单项比赛,如低年级的运球、传球比赛,中年级的传接球、跑篮比赛;高年级的投篮比赛,篮球对抗比赛等,每年的参与率都达90%以上。除了学校层面的正式比赛,平时还有班级层面的邀请赛、挑战赛和友谊赛。班级内还利用体育课外活动和班队会,进行小组之间的达标赛、小型的对抗赛。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篮球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以点带面,全面普及
1.专职前行,紧跟兼职
我们坚信一个理念:只有体育教师运动水平高了,业务能力强了,新的规则及时掌握了,训练才有针对性,才能出成效,比赛才能创佳绩。我们让业务能力强、能吃苦耐劳、有较强事业心和责任心的教练员担任篮球主教练工作,并经常送主教练参加省内外业务进修与培训活动。
由于大多数教师都担任着体育课或体育活动课,缺乏体育专业知识,于是专职教师利用自己的特长,通过集中或分散的形式为他们授课、培训。
2.榜样示范,带动全体
我校有一支篮球队,队员个个身体素质好,喜欢篮球运动,知识基础也不薄弱。他们中的许多人是我校体育教师到全市各小学伯乐相马选来的。经过多年的训练,多次的比赛,他们显得比同龄人成熟,分布在各班内显得鹤立鸡群。过硬的篮球基本功以及身上笼罩的冠军光环,让运动员成为了班内的大明星,成了同学们崇拜的对象。
我校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牵一员动全班。活动课上,由运动员做小老师,进行篮球技术的指导。训练课上,他们又一起成为一个团队,合作、互学、互助,相得益彰。
3.全员重视,齐抓共管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活力与灵魂,它对校园中每个人的影响和制约正好与管理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等功能相吻合。
体育课、校本课、课外活动课是学生提高阳光运动质量的阵地。任课教师向课堂要质量,校长室与教导不定时检查、督促。大课间,教师全体参与,指导、督查,保证学生安全、科学地开展运动。
运动员进行特殊训练。教练员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坚持常年训练,可谓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我校规定运动员每天训练不少于1.5小时,每周训练不少于5次,周六、周日每天训练不少于4小时,暑假训练不少于30天,寒假训练不少于10天。学校教导处、后勤处、教练员分工合作,加强对运动员的管理。后勤处全面负责运动员日常生活,确保运动员有一个舒适稳定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导处的统筹安排下,文化课教师重点抓好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教练员主抓运动员运动技能技巧水平的提升。
4.吸引群众,舆论推动
我校地处城区闹市口,运动员每天坚持训练,吸引了周边单位职工、社区居民等前来观摩。他们积极来校与学生一起训练,开展对抗赛,并到处宣传造势:“要打篮球,只有到南门街小学。”从语气中透出由衷的钦佩。我们也无比自豪:“你们要跟我们打篮球赛,可以,有本事先赢了我们学生再说。”小小篮球,带动的是全员的活泼好动,带起的是学校的声誉与办学层次。我们常常在想,什么样的学校是老百姓满意的学校,什么样的学校是人们放心的学校,什么样的地方是学生向往的地方。答案其实就在身边,我校在这一点上进行了很好的诠释。这就是文化,这就是教育,这就是教育的渗透与熏陶。
三、氛围渲染、文化浸润
1.营造氛围
为构建篮球文化校园,我校在氛围的布置上做到了面面俱到。走廊墙壁上、学校橱窗里,凡学生目力所及處都绘上了篮球知识与从我校走出去的篮球小明星,定期组织学生制作的篮球知识小报、优秀作品也能及时在校内展示。篮球场边竖立两块10×2米篮球运动宣传牌。快乐的孩子在阳光下奔跑、神采飞扬,感染着走进操场的每一个人,并为之跃跃欲试。结合“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的理念,学校将每周二定为学校的“强健日”,进行各类形式的体育锻炼。而这一天,就成为了学校教工男女篮球队的训练日。
学校还组建班级篮球队,喊出自己班级口号,形成班级特色。编制篮球小报,每期的黑板报上有固定栏目,介绍篮球知识等。我们期望,学校的每一堵墙都会说话。
2.挖掘底蕴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我校一直致力于小篮球的实践研究,它的研究成果已经影响到常州地区。小篮球已成为我校的传统体育项目,篮球文化的氛围逐渐浓厚,它已慢慢进课堂,“互助互动”的学习方式被师生采纳,并焕发出生命活力,“以球益智,以球强体,以球养德”的文化育人目标逐步达成。
3.自编篮球操
我校根据篮球的技术要求,发挥音乐教师特长,组织中高年级学生成立了篮球操运动方队,人手一个篮球,自编自创了一套适合我校实际、适合学生演练的篮球操。该套操以《歌声与微笑》为主旋律,把运球、传球、持球转身等篮球技能融合其中,共5分钟,并从动作的熟练程度、舒展、节奏感与服装整洁、仪表、仪态方面进行评价。
4.学科渗透
课堂是学生获得文化的主阵地,教师充分利用这个阵地,考虑各课程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意识形态的篮球文化教学。
篮球的起源、发展,篮球的构造、运动原理,竞技规则的演变,篮球人的奋斗史等知识走进了体育课,还走进了信息技术、语文课;篮球的制作材料、结构,篮球的运动原理、运动与体能的关系等融进了科学知识;只有38°-45°的入篮角度才是最佳角度,三分球的出手角度等知识出现在数学中;运动员的造型美,肌体美,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机美,理想美,意志美,技巧美,球体美,圆形美等成为美术、品德进行美的欣赏内容之一。
四、措施到位,保障实施
1.政策扶持
我市教育局给予了政策上的扶持,允许我校面向全市独立招生,每年都有固定的指标,运动员升初中时,作为运动人才单独对口招生。小学、初中、高中十二年一贯制,保证了运动员的出路与发展。校内评定各类优秀学生,我们把健康体质放在评选条件的重要位置。在同等条件下,篮球运动出色者优先。
2.时间保证
篮球技能的形成需要经过长久的训练,一周几节体育课是难以实现目标的。学校按国家课程设置要求,除了规定的健康与体育课外,还开设了校本篮球课。低年级开设两节,我们旨在激发学生兴趣,打好篮球基础。体育课上,我们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教学内容,穿插校本篮球内容。当天的体育活动时间如果少于1小时,在下午的课外活动课上,则以篮球活动为主,由任课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篮球运动。
3.校本开发
为提高全体学生篮球运动的基本技能技巧,全面普及篮球运动,我们按年级段开发了南门街小学校本篮球教材,我校把篮球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一二年级学生使用水平一,三四年级学生使用水平二,五六年级学生使用水平三。每册从认知、技能、情感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课程目标,设定每学期40课时。内容上,既有配以图解的技术性指导、简单组合技术与配合、游戏的规则,还有小篮球常识、篮球故事、篮球发展史等。同时,还提出了评价建议,便于学生明确达成目标,也利于教师实施。
在低中年级,每周二节课,讲解篮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学习掌握基本技能。中高年级逐步普及篮球运动,组织对抗赛等,从而为学生的健身理念、健身常识奠定坚实的基础。校本篮球课程的开发与有效实施,丰富了阳光体育内容,也培养了学生兴趣,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了扎实基础。
4.科研提升
篮球文化是篮球运动与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需要我们不断实践、积累、反思、再实践……科研是最合适的途径。2008年,我们开始了市级课题《依托体育特色项目构建篮球文化校园》的研究。
我们提倡日常工作科研化,科研工作日常化。学校创设篮球文化大氛围,邀请专家指导和引领。课题组老师通过理论业务学习提高对篮球文化的认识,师徒结对,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外出学习和交流,对于兄弟学校或具有特色的教学经验,回校后组织组内讨论学习。把“课例”作为研究的起点和本源,加强反思性教学实践活动。
五、文化引领,成效显著
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将阳光体育运动事业开展下去,在我校不再是停留口头,而是真正地落到了实处。“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一生活理念已潜移默化地渗透进了学生心田。团队意识,分工合作、协调的能力,个人与团体协作之间的平衡与协调,竞争精神等,是篮球文化中的核心部分,它已经悄悄地走进我们的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互动互助,小组内的分工合作、组与组间的竞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发展。学生掌握了篮球技能,体质得到了增强,性情得到了陶冶,为他们的终身体育发展打下了基礎。
我们又通过对近几年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报告的比较发现,全校学生的体质合格率、优秀率逐年提升,这些得益于课余活动操场上主动锻炼的人多了,教室里的书呆子少了。“文化学习要抓紧,身体锻炼也不能落下。”家长如此评价篮球运动。
参考文献:
[1]王伏才.博雅尚美文化立校[J].上海教育科研,2009(9):77-78.
[2]孙建顺.立足差异实施阳光体育的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1):100.
[3]吴勇.让学校文化在展示中生辉[J].江苏教育研究,2009(8):50-53.
一、瞄准目标,整体建构
1.定位准确
1992年开始,小篮球运动走进了南门街小学,走进了南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但是一直以来,它只成为少数特长生的专有权利。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被越来越多的师生认可、喜欢。于是,学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出了“人人会打球,人人通过打球强体质,在打球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目标。
2.目标分解
按不同年级段开展不同的活动,有不同的要求。低年级侧重于游戏,中年级侧重于基本技能的训练,高年级侧重于技能的综合运用(见表1)。
3.比赛促进
为提高全体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积极性,我校将篮球比赛纳入春冬运动会比赛项目中,除此之外,还开展一年一度的篮球专项体育节,围绕篮球开展全方位的综合检阅,有运球比赛、投篮比赛、篮球赛、教工篮球赛,还有针对篮球运动的绘画、写作、演讲等比赛。体育节主要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以篮球项目为主的形式多样的单项比赛,如低年级的运球、传球比赛,中年级的传接球、跑篮比赛;高年级的投篮比赛,篮球对抗比赛等,每年的参与率都达90%以上。除了学校层面的正式比赛,平时还有班级层面的邀请赛、挑战赛和友谊赛。班级内还利用体育课外活动和班队会,进行小组之间的达标赛、小型的对抗赛。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篮球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以点带面,全面普及
1.专职前行,紧跟兼职
我们坚信一个理念:只有体育教师运动水平高了,业务能力强了,新的规则及时掌握了,训练才有针对性,才能出成效,比赛才能创佳绩。我们让业务能力强、能吃苦耐劳、有较强事业心和责任心的教练员担任篮球主教练工作,并经常送主教练参加省内外业务进修与培训活动。
由于大多数教师都担任着体育课或体育活动课,缺乏体育专业知识,于是专职教师利用自己的特长,通过集中或分散的形式为他们授课、培训。
2.榜样示范,带动全体
我校有一支篮球队,队员个个身体素质好,喜欢篮球运动,知识基础也不薄弱。他们中的许多人是我校体育教师到全市各小学伯乐相马选来的。经过多年的训练,多次的比赛,他们显得比同龄人成熟,分布在各班内显得鹤立鸡群。过硬的篮球基本功以及身上笼罩的冠军光环,让运动员成为了班内的大明星,成了同学们崇拜的对象。
我校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牵一员动全班。活动课上,由运动员做小老师,进行篮球技术的指导。训练课上,他们又一起成为一个团队,合作、互学、互助,相得益彰。
3.全员重视,齐抓共管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活力与灵魂,它对校园中每个人的影响和制约正好与管理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等功能相吻合。
体育课、校本课、课外活动课是学生提高阳光运动质量的阵地。任课教师向课堂要质量,校长室与教导不定时检查、督促。大课间,教师全体参与,指导、督查,保证学生安全、科学地开展运动。
运动员进行特殊训练。教练员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坚持常年训练,可谓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我校规定运动员每天训练不少于1.5小时,每周训练不少于5次,周六、周日每天训练不少于4小时,暑假训练不少于30天,寒假训练不少于10天。学校教导处、后勤处、教练员分工合作,加强对运动员的管理。后勤处全面负责运动员日常生活,确保运动员有一个舒适稳定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导处的统筹安排下,文化课教师重点抓好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教练员主抓运动员运动技能技巧水平的提升。
4.吸引群众,舆论推动
我校地处城区闹市口,运动员每天坚持训练,吸引了周边单位职工、社区居民等前来观摩。他们积极来校与学生一起训练,开展对抗赛,并到处宣传造势:“要打篮球,只有到南门街小学。”从语气中透出由衷的钦佩。我们也无比自豪:“你们要跟我们打篮球赛,可以,有本事先赢了我们学生再说。”小小篮球,带动的是全员的活泼好动,带起的是学校的声誉与办学层次。我们常常在想,什么样的学校是老百姓满意的学校,什么样的学校是人们放心的学校,什么样的地方是学生向往的地方。答案其实就在身边,我校在这一点上进行了很好的诠释。这就是文化,这就是教育,这就是教育的渗透与熏陶。
三、氛围渲染、文化浸润
1.营造氛围
为构建篮球文化校园,我校在氛围的布置上做到了面面俱到。走廊墙壁上、学校橱窗里,凡学生目力所及處都绘上了篮球知识与从我校走出去的篮球小明星,定期组织学生制作的篮球知识小报、优秀作品也能及时在校内展示。篮球场边竖立两块10×2米篮球运动宣传牌。快乐的孩子在阳光下奔跑、神采飞扬,感染着走进操场的每一个人,并为之跃跃欲试。结合“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的理念,学校将每周二定为学校的“强健日”,进行各类形式的体育锻炼。而这一天,就成为了学校教工男女篮球队的训练日。
学校还组建班级篮球队,喊出自己班级口号,形成班级特色。编制篮球小报,每期的黑板报上有固定栏目,介绍篮球知识等。我们期望,学校的每一堵墙都会说话。
2.挖掘底蕴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我校一直致力于小篮球的实践研究,它的研究成果已经影响到常州地区。小篮球已成为我校的传统体育项目,篮球文化的氛围逐渐浓厚,它已慢慢进课堂,“互助互动”的学习方式被师生采纳,并焕发出生命活力,“以球益智,以球强体,以球养德”的文化育人目标逐步达成。
3.自编篮球操
我校根据篮球的技术要求,发挥音乐教师特长,组织中高年级学生成立了篮球操运动方队,人手一个篮球,自编自创了一套适合我校实际、适合学生演练的篮球操。该套操以《歌声与微笑》为主旋律,把运球、传球、持球转身等篮球技能融合其中,共5分钟,并从动作的熟练程度、舒展、节奏感与服装整洁、仪表、仪态方面进行评价。
4.学科渗透
课堂是学生获得文化的主阵地,教师充分利用这个阵地,考虑各课程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意识形态的篮球文化教学。
篮球的起源、发展,篮球的构造、运动原理,竞技规则的演变,篮球人的奋斗史等知识走进了体育课,还走进了信息技术、语文课;篮球的制作材料、结构,篮球的运动原理、运动与体能的关系等融进了科学知识;只有38°-45°的入篮角度才是最佳角度,三分球的出手角度等知识出现在数学中;运动员的造型美,肌体美,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机美,理想美,意志美,技巧美,球体美,圆形美等成为美术、品德进行美的欣赏内容之一。
四、措施到位,保障实施
1.政策扶持
我市教育局给予了政策上的扶持,允许我校面向全市独立招生,每年都有固定的指标,运动员升初中时,作为运动人才单独对口招生。小学、初中、高中十二年一贯制,保证了运动员的出路与发展。校内评定各类优秀学生,我们把健康体质放在评选条件的重要位置。在同等条件下,篮球运动出色者优先。
2.时间保证
篮球技能的形成需要经过长久的训练,一周几节体育课是难以实现目标的。学校按国家课程设置要求,除了规定的健康与体育课外,还开设了校本篮球课。低年级开设两节,我们旨在激发学生兴趣,打好篮球基础。体育课上,我们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教学内容,穿插校本篮球内容。当天的体育活动时间如果少于1小时,在下午的课外活动课上,则以篮球活动为主,由任课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篮球运动。
3.校本开发
为提高全体学生篮球运动的基本技能技巧,全面普及篮球运动,我们按年级段开发了南门街小学校本篮球教材,我校把篮球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一二年级学生使用水平一,三四年级学生使用水平二,五六年级学生使用水平三。每册从认知、技能、情感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课程目标,设定每学期40课时。内容上,既有配以图解的技术性指导、简单组合技术与配合、游戏的规则,还有小篮球常识、篮球故事、篮球发展史等。同时,还提出了评价建议,便于学生明确达成目标,也利于教师实施。
在低中年级,每周二节课,讲解篮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学习掌握基本技能。中高年级逐步普及篮球运动,组织对抗赛等,从而为学生的健身理念、健身常识奠定坚实的基础。校本篮球课程的开发与有效实施,丰富了阳光体育内容,也培养了学生兴趣,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了扎实基础。
4.科研提升
篮球文化是篮球运动与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需要我们不断实践、积累、反思、再实践……科研是最合适的途径。2008年,我们开始了市级课题《依托体育特色项目构建篮球文化校园》的研究。
我们提倡日常工作科研化,科研工作日常化。学校创设篮球文化大氛围,邀请专家指导和引领。课题组老师通过理论业务学习提高对篮球文化的认识,师徒结对,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外出学习和交流,对于兄弟学校或具有特色的教学经验,回校后组织组内讨论学习。把“课例”作为研究的起点和本源,加强反思性教学实践活动。
五、文化引领,成效显著
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将阳光体育运动事业开展下去,在我校不再是停留口头,而是真正地落到了实处。“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一生活理念已潜移默化地渗透进了学生心田。团队意识,分工合作、协调的能力,个人与团体协作之间的平衡与协调,竞争精神等,是篮球文化中的核心部分,它已经悄悄地走进我们的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互动互助,小组内的分工合作、组与组间的竞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发展。学生掌握了篮球技能,体质得到了增强,性情得到了陶冶,为他们的终身体育发展打下了基礎。
我们又通过对近几年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报告的比较发现,全校学生的体质合格率、优秀率逐年提升,这些得益于课余活动操场上主动锻炼的人多了,教室里的书呆子少了。“文化学习要抓紧,身体锻炼也不能落下。”家长如此评价篮球运动。
参考文献:
[1]王伏才.博雅尚美文化立校[J].上海教育科研,2009(9):77-78.
[2]孙建顺.立足差异实施阳光体育的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1):100.
[3]吴勇.让学校文化在展示中生辉[J].江苏教育研究,2009(8):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