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茶香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zhichao12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之前,茶作药之用。唐代,制茶工艺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茶还可以作为日常生活之用,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第一次细分了茶的律则,记载了茶的品种、烧水的火候、烹茶的分寸、饮茶所需的24种茶具,力求“饮不厌精,器不厌细”,恐一物不尽其妙,开启了国人品茗之风,茶器具也日臻完善且精美,使喝茶从味觉和视觉在审美上都得到了高度的统一。
  一、藏茶用具
  藏茶用具为茶器具之首。陆羽认为要真正领略茶饮茶艺的真谛,会有九难。所谓“九难”的第九难就为饮,“夏兴冬废,非饮也”。一年四季都能品茶才是真正的饮茶。茶叶自身具有易吸湿、易串味等特性,妥善保存茶叶变得十分重要。
  藏茶器具以茶盒为主。茶盒分两类,尺寸较大的为捧盒,以放团茶或茶饼为主;尺寸较小的是放茶粉末的。茶盒的材质有瓷、漆、金银之分。
  唐代鎏金双凤纹带盖大银盒(图1),是当时贮藏茶饼的藏茶器。此盒器型较大,高26、腹径31、足径25.6厘米。呈菱花形、外撇式圈足,盖面锤刻凸花,以衔草翱翔的双凤纹为主题,周边刻八对相向的飞雁,间以缠枝莲花。盒壁上下各刻八对奔鹿,间以卷草纹。颈下刻牡丹团花八朵,圈足刻十只鸿雁。足沿变体莲瓣纹带,外底刻“力士”及“伍拾肆两壹钱贰字”錾文。同一墓葬出土的鎏金双鹦鹉纹银盖盒(图2)则为贮藏茶粉的。此器器型较小,器盖与器以母子相扣,盖面中心錾刻一对衔草鹦鹉,并饰一周变体莲瓣纹。圈外饰飞雁十只,间以缠枝莲花。外壁饰菱形和破式菱形纹,圈足沿饰变体莲瓣纹带,通体以鱼子纹衬地,刻花处均鎏金,捶揲成型。
  二、碾茶用具
  碾茶的第一步是把茶饼敲碎,第二步才是碾。茶碾唐就有,宋发展为盛。
  宋时盛行点茶。点茶对茶末的要求极高,因而宋人对碾也极为讲究。宋徽宗时对碾的制式有明确的标准,即:碾以银为上,熟铁次之。生铁者,非淘炼槌所成,间有黑屑藏于隙穴,害茶之色尤甚。凡碾为制,槽欲深而峻,轮欲锐而薄。槽深而峻,则底有准而茶常聚;轮锐而薄,则运边中而槽不戛。
  宋代陶茶碾(图3)碾槽呈长条形,槽内凹陷,上宽下窄;碾轮,状如车轮,中空以空轴。此碾的材质虽不及宋徽宗对碾的要求,但也体现了当时宋朝茶碾的大体形态。元代之后更改了饮茶之法,碾茶具由此没落,逐渐被其他茶具所替代,碾茶茶具存世较少,记载于茶书中的碾茶制式并不多,这件宋代陶茶碾对还原宋代茶艺还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三、煮水点饮用具
  盛水而煮的器物,多为茶瓶亦称汤瓶或水注。饮用器具多为盏(碗)。
  宋代茶风为盛,上起皇帝、士大夫,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好饮茶。茶,成为宋最为流行的饮品,喝茶,成为了最时尚风雅的行为。上层阶级著书立说,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品茶要录》等,加以理论化,文人雅士则吟诗作赋,斗茶寻趣。在当时“点茶”广为流行,“斗茶”时尚兴起。
  点茶是将茶粉放入盏内,冲注沸水,将茶粉调成稠糊状,再添置沸水,边添加边用茶匙击拂。宋徽宗在《大观茶论·瓶》中对瓶的形制与注汤点茶的关系作了详细的阐述:“瓶宜金银,大小之制,惟所裁给。注汤利害,独瓶之口觜而已。觜之口差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觜之末欲圆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镇江市北宋墓出土的青白釉刻暗花瓜棱瓷执壶(图4),胎薄细腻,釉色明澈温润,青色淡雅,器表刻画花纹,壶直口,短颈,丰肩,瓜棱形腹,平底,肩设细流,柄为扁平状,便于拿捏,柄上还有一细口,可穿绳用。整器矮实敦厚,形态可爱。
  宋代斗茶多用兔毫盏。宋代茶色尚白,故深色茶盏能更好体现茶色。蔡襄《茶录·器论·茶盏》中也有记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盏,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兔毫盏成为了当时点茶、斗茶的必备器物。
  兔毫盏是指建阳窑产的黑釉条状结晶的黑釉茶盏,盏釉中央有自然形成的丝状纹,类似兔毛。这样的茶盏极难烧制,有时由于烧制瓷器的技术问题,有些黑釉盏釉面并未形成兔毫一般的纹路,有些釉料在烧制过程中未熔融的部分形成褐色斑点,而形成了似鹧鸪羽毛一般的花纹,古人把这样的茶盏称为鹧鸪斑纹瓷茶盏。在宋代居住遗址出土的茶盏中就有一件吉州窑的褐釉鹧鸪斑纹瓷茶盏(图5),整器黑、银、黄、白等色交织在一起,鹧鸪鸟羽毛般的花纹栩栩如生。
  明朝茶道的发展那就不得不提朱权。此人为朱元璋第十七子,深受朱元璋喜爱,16岁就藩于大宁,然燕王发动“靖康之役”争得王位,胁迫朱权一家加入这场家族争斗中,朱棣登基后,朱权被封宁王,但他早已看透权力斗争,索性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文化、音乐、戏剧、诗歌等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因其自幼好道,中年后更是以茶悟道,领会造化的法则,重视茶人的品质,在文化传承上给茶以形而上的地位,世间也多了一位爱茶、懂茶、惜茶之人。
  朱权语:“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茶叶,烹啜而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一切为了追求茶之本真,那么茶道的一切用具、规则自然都要围绕着这个本意来进行,选择最适合品茗的方式。因此明朝的饮茶习俗法一改唐宋流行的点茶法,革新为散茶瀹泡的新饮法,制茶、品茶的茶具都变化一新,不再使用茶瓶,改为小巧耐看的茶壶。古人发现砂壶泡茶可“注茶越宿,暑月不馊”。紫砂壶因之兴起,推动了宜兴紫砂壶的生产。文震亨《长物志》言“壶以砂者为上”,“供春最贵,第形不雅亦无差,小者时大彬所制,又太小若得受水半升,而形制古洁者取以注茶,更为适用。”明代画家陈洪绶的《高隐图卷》中有一童仆在煮茶,炉上的壶就为紫砂壶。镇江博物馆藏的明代宜兴窑紫砂圆壶(图6),造型古朴,线条流畅,粗犷敦厚,壶口小,无颈,球腹,平底内凹成圈足,肩设宽大曲流,扁条形柄,此壶器型较大,壶底有烟熏痕迹,更证实了紫砂壶一开始是作为煮水器使用的。
  清代饮茶之风与明代大体相同,饮茶也主要为壶、碗之类,因清代帝王好茶,宫廷饮茶之风盛行,品种丰富胜于前朝。清代茶具按质地分有银、铜、玉、瓷、紫砂等。
  相传乾隆皇帝晚年有意隐退,有大臣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笑道:“君不可一日无茶。”乾隆八年至乾隆六十年,除因为皇太后丧事之外,四十八个年头皆有茶宴,这位嗜茶如命的皇帝未有一日离开过茶。茶宴上准备的是由梅花、佛手、松实沃雪烹茶的“三清茶”,三清茶具多以青花和矾红釉居多。御制三清茶诗瓷碗(图7)为乾隆时期的清宫旧藏。此器敞口,深腹,圈足,内有“大清乾隆御制”六字篆书官窑款,内外口沿及外近底部为如意纹,内底心绘梅花,外腹部为乾隆御题诗一首:“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烹以折脚铛,沃之承筐雪。火候辨鱼蟹,鼎烟迭生火。越瓯泼仙乳,毡庐适禅悦。五蕴净大半,可悟不可说。馥馥兜罗递,活活云浆澈。偓佺遗可餐,林逋赏时别。懒举赵州案,颇笑玉川谲。寒宵听行漏,古月看悬玦。软饱趁几余,敲吟兴无竭。”落款为“乾隆丙寅小春御题”,末尾钤“乾”、“隆”篆书圆、方二章。乾隆时期的粉彩过枝瓷碗(图8),外腹绘有过枝花卉癞瓜,自碗外牵连入内,翠竹与盘绕的枝相映成趣,彩蝶飞舞其间。彩绘癞瓜的果肉以红彩涂抹,色彩艳丽,但不失高雅,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足内有“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官窑款。和盖碗相匹配的还有茶托。茶托有十字形、海棠形、花形。清代景德镇窑青花花形瓷茶托(图9),全器满绘青花缠枝纹饰,器内为几何图形,周边以白边衬托茶盏,整器清丽脱俗,雅致美观,极具观赏性。
其他文献
在2008年七八月间,南京中华门外明大报恩寺遗址考古发掘发现北宋长干寺真身塔地宫等历史遗存。7月16日,在地宫发现石函。石函内是约0.5米见方、1.3米高的铁函,铁函内藏一座精美绝伦的七宝阿育王塔,瘗藏佛顶真骨的金棺银椁便藏在阿育王塔内。  那么,长干寺真身塔地宫的断代?佛顶真骨舍利的源流?最终有哪些惊人发现?这举世瞩目的重重谜团,都由刻于石函北壁上的《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一一解开。  
期刊
恽寿平是同“四王”和吴历并称的“清初六大家”。其中唯有恽寿平兼擅山水、花鸟,从而成为清一代影响较大的花鸟画家。他们的绘画被公认为清代画史上的“正统派”,是继明代董其昌之后最负盛名的画家群体,对后世影响很大。在当今艺术市场上恽寿平不同题材画作的价格如何?我们该怎样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去鉴别那些赝品伪作呢?  清代及民国时的画价  事实上,恽寿平生前的生活十分艰难,他屡叹知音难求,可见欣赏和收购其画之人实
期刊
《松云壶》  2005年春天,受中国文联委托,为北大著名教授季羡林先生创作一件紫砂壶,为季老祝寿。  创作前,我对季老的生平作了初步了解,决定以不老松作为主创题材,为此,设计过程中,我俩上黄山观松,三易其稿。作品圆筒形壶身,呈“宝塔式”,底座三足鼎立,寓意季老学术地位之尊,壶身上浅浮雕云海茫茫,无边无际,象征季老学识渊博和心胸宽广,以松树枝干自然曲成壶把,随枝伸出贴在壶上的片片青松针叶,比拟季老高
期刊
苍天般神奇美丽的内蒙古阿拉善高原,因养育过三十万峰大漠精灵——阿拉善双峰驼被赞誉为“大漠驼乡”。和硕特蒙古族在此建旗三百年间,这片塞外热土孕育了一大批闻名国内外的著名诗人、歌唱家、摄影家。近年间又有一位驰骋宁夏、蒙西画坛出色的蒙古族画家——博·豪必斯脱颖而出。他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功力,雄宏优美而苍凉的艺术特色表现大漠、胡杨、戈壁、骆驼,而名扬塞外高原。  博·豪1950年生于内蒙古阿拉善旗巴彦浩特
期刊
溥心畬先生为近现代中国画坛巨匠。他与张大千齐名有誉“南张北溥”,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移居台湾后又与张大千、黄君璧为岛上画坛“三圣”,其山水画更被推崇为“国画北派青绿山水正宗首座”。先生自幼从师宫廷画家学习书法,临摹家藏各代的名家墨迹几尽。画作以淡雅见长,较少烘染,着重线条钩摹,是为宗法宋元。不图功利的绘画,又使得其作充满和谐静谧之气。  先生的画风并无师承,全靠所悟古人法书名画、书香诗文蕴育
期刊
文房之宝,笔墨纸砚,是我国文人书写绘画的传统工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如果把它们分类研究,每项都可单独作为重要课题。其形制不一,品种各异,长期实践和变化,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每一项都可以成为独立的研究体系。  “文房”广义解释为文人书斋或画室,狭义则专指书写、绘画与读书的文具。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士人赴殿试唱名》载:“其士人止许带文房及卷子,余皆不许挟带文集。”此处“文房”指的是笔墨纸砚等文具。文房用
期刊
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刻在器物、碑碣上的文字。而砚铭则是指砚台上书刻的铭文,是收藏鉴赏古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铭入砚,砚以铭传;以砚作铭,铭以砚存;读铭玩砚砚增光,持砚品铭铭添彩。在我国悠久的金石文化历史中,砚铭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人鉴赏和收藏的意趣。  砚上刻铭,历史悠久。宋代《文房四谱》载:“昔黄帝得玉一纽,治为墨海焉。其上篆文曰押‘帝鸿代之砚’”,这应该是历史上最早的砚铭。元初,我国篆刻艺术空
期刊
除中国外,世界上最离不开汉字的国家非日本莫属。  笔、墨、纸、砚是书写汉字不可或缺的工具。“工若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离不开汉字的邻居日本,过去和现在使用什么样的文房四宝?日本的笔墨纸砚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它与中国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笔者拟通过下文试作粗浅评说。  和笔  奈良县奈良市东大寺的正仓院,是日本著名的文物藏品地。它原本是寺内一间储物殿堂,756年因光明皇后将圣武天皇遗物及生前喜爱的宝贝荟
期刊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玉所特有的美丽光泽和温润内质,人们把玉本身所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所谓“君子比德于玉”,加以崇尚歌颂。  剑是一种具有锋刃的尖长兵器,属于“短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古代君子皆佩剑,它不仅仅是一种防身的武器,而且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玉剑饰是一种用
期刊
吴湖帆曾这样说过“望气韵便知真伪”,之所以敢这样说,?是因为他所过手的几乎全是承传有序的历代书画宝迹,?加之家中雄厚的丰藏和自身精湛的书画造诣所致。故而,?他这种独到的识博广鉴(见) ,?绝对是奠定其绘画艺术臻上笔墨大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今择先生所拟唐五代宋元明十二开精册山水选八,逐画评析。该册旧藏上海“朵云轩”,珍宝同赏,以匡不逮!  吴湖帆对王维提出的“画中有诗”之句尤为倾醉!喜金石,?书画用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