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问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小学教师也经常会使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内容。在不断地提问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解答数学问题的方法,明确数学的应用性作用。本文将对如何从“问”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进行研究,期望能够提供一些有效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提问;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8-164
引言:
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进行相应的思考,从而获得更多的感受和体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使用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发散自身的思维,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培养。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综合素质能力已经成为了主要的诉求,如何通过“问”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成为了需要教师首要探讨的话题。
一、通过“问”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质量的问题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教师与学生之间也能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借助课堂提问的形式,能够加深学生对已掌握知识的印象,帮助他们进行巩固,让学生通过应有来解答问题,认识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也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当注重趣味性提问的设计,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发挥,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能够得到培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好问题的形式,为学生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主动探寻数学知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教师的灌输式教学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来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过程中,就可以对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7和4哪一个更大,大多少?让学生来进行回答。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讲,刚刚接触这个问题会比较的困惑,对于问题的解答能够进行相应的探讨。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情境。我们可以拿出11根粉笔,分成7根和4根两组,让学生数一数他们之间那个更多,多几根粉笔。通过具体的操作,学生就能够初步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知识,在没有教师的辅导下也能够解答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进一步的提出8-5等于多少?等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通过具体的操作来得出答案,帮助学生深度掌握10以内加减法等数学知识内容。通过问题的创设,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学习情境,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分析,将问题进行解答,学生也能够发现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和分析数学知识,在快乐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通过“问”拓展学生的思维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学习并不是一件能够一蹴而就的事情,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也需要掌握一定的规律和步骤,在不断地提问中帮助学生拓展自身的思维,让学生能够通过问题的解答一点点获得提升。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过难的问题会大大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逐渐提升的难度则会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一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学习内容也是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来开展的,在带领学生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之后,才能够继续开展《11~20各数的认识》。在带领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在让学生掌握解答10以内加减法的方法之后,才能够进一步提出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自我的提升。在解答完相关问题之后,带领学生进行分析和探讨,让学生整理和归纳数学知识规律,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受到启发,在数学问题难度逐渐增加的同时,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提出质疑
相较于对问题的解决,提出质疑往往更加的重要,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当中,往往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于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学生却没有基础的了解。在课堂上,教师是绝对的主体,教师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只能够听取教师的意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成为了主要的教育诉求,教师也在积极为学生构建舒适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主动提出质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构建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从数学问题的解答过程中获得乐趣,并且结合自己的分析,进行相应的创新,不断提出全新的问题,帮助学生实现数学思维的发展。作为一名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我们应当不仅停留在基础的书本知识上,也要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的数学问题。
结束语数学思维能力是想要学好数学知识的基础,作为教师,应当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伴随着问题的回答逐渐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并且能够主动提出自己的质疑,满足教育的实际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亚娟 . 从问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J].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5,(11).
[2] 王斌 . 新課程中低年级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J]. 东方青年·教师,2011,(3).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提问;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8-164
引言:
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进行相应的思考,从而获得更多的感受和体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使用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发散自身的思维,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培养。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综合素质能力已经成为了主要的诉求,如何通过“问”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成为了需要教师首要探讨的话题。
一、通过“问”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质量的问题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教师与学生之间也能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借助课堂提问的形式,能够加深学生对已掌握知识的印象,帮助他们进行巩固,让学生通过应有来解答问题,认识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也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当注重趣味性提问的设计,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发挥,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能够得到培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好问题的形式,为学生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主动探寻数学知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教师的灌输式教学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来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过程中,就可以对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7和4哪一个更大,大多少?让学生来进行回答。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讲,刚刚接触这个问题会比较的困惑,对于问题的解答能够进行相应的探讨。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情境。我们可以拿出11根粉笔,分成7根和4根两组,让学生数一数他们之间那个更多,多几根粉笔。通过具体的操作,学生就能够初步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知识,在没有教师的辅导下也能够解答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进一步的提出8-5等于多少?等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通过具体的操作来得出答案,帮助学生深度掌握10以内加减法等数学知识内容。通过问题的创设,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学习情境,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分析,将问题进行解答,学生也能够发现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和分析数学知识,在快乐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通过“问”拓展学生的思维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学习并不是一件能够一蹴而就的事情,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也需要掌握一定的规律和步骤,在不断地提问中帮助学生拓展自身的思维,让学生能够通过问题的解答一点点获得提升。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过难的问题会大大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逐渐提升的难度则会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一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学习内容也是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来开展的,在带领学生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之后,才能够继续开展《11~20各数的认识》。在带领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在让学生掌握解答10以内加减法的方法之后,才能够进一步提出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自我的提升。在解答完相关问题之后,带领学生进行分析和探讨,让学生整理和归纳数学知识规律,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受到启发,在数学问题难度逐渐增加的同时,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提出质疑
相较于对问题的解决,提出质疑往往更加的重要,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当中,往往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于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学生却没有基础的了解。在课堂上,教师是绝对的主体,教师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只能够听取教师的意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成为了主要的教育诉求,教师也在积极为学生构建舒适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主动提出质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构建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从数学问题的解答过程中获得乐趣,并且结合自己的分析,进行相应的创新,不断提出全新的问题,帮助学生实现数学思维的发展。作为一名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我们应当不仅停留在基础的书本知识上,也要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的数学问题。
结束语数学思维能力是想要学好数学知识的基础,作为教师,应当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伴随着问题的回答逐渐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并且能够主动提出自己的质疑,满足教育的实际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亚娟 . 从问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J].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5,(11).
[2] 王斌 . 新課程中低年级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J]. 东方青年·教师,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