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十里红妆的小学美术课程创生的实践研究

来源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9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从传统文化中提取民族复兴的精神之钙,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青少年是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作为宁海美术教师,挖掘当地传统文化资源,开展美术课程创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立德树人实践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课程创生 十里红妆
  课程创生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重要主题, 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创生的。只有借鉴课程创生的内涵和特质,才能将人文情怀、文化生态、民间艺术和儿童美术完美结合。而十里红妆婚俗正是宁海传统文化的延续,在植根本土文化的美术学习过程中,构建 “四力合一”的课程创生框架模型,不仅能帮助教师明确课程目标、内容方法和实施途径,还能使儿童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美术学习的能力,增强他们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感悟能力,让宁海的非遗文化走向动态建构和多元开放,形成教育合力,产生整体育人的效果。见图1:
  一、多元链接,提炼乡情沟通能力
  课程创生是结合教育对象、教学背景对课程计划中的各大要素进行有针对 性的反思和改造的动态生成过程。因此教师在前期要提炼、整合出适合于小学生的宁海十里红妆婚俗文化系列内容,为课堂创生提供有利条件,为学生创设更加适切的学习内容、方式和环境,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快乐、自主、和谐地发展。
  1、专家名师,经验分享
  十里红妆婚俗需要在传统美术教育的统编教材基础上对地域性的乡土美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更需要专家名师对十里红妆的概念提炼、课程构建、问题聚焦和活动开展等内容的经验分享。我们聆听浙江省特级教师陶育义老师开展的“艺帮人”课题推广活动,邀请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徐仲偶院长开展《乡愁与艺术》讲座,为课程创生的开展理清了思路。
  2、馆校结合,主题研讨
  如今,博物馆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宁海拥有十里红妆博物馆、东方文化艺术馆等民俗博物馆。如何把这些资源运用到美术课程创生中?由县美术家协会主席陈滨老师和童衍方艺术馆执行馆长周毅牵头开启了“怀古思今,校馆结合”的研讨活动,组织教师到各大博物馆参观、交流、写生,并与馆内负责人共同分析、研讨,利用博物馆资源,把十里红妆婚俗文化与美术课堂教学完美整合。
  3、线上线下,双管齐下
  宁海地处江南水乡,有着丰富的乡土资源,尤其是十里红妆婚俗,更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通过网上搜索、实地考察的“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形式,充分挖掘宁海“十里红妆婚俗”文化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梳理出与之相关的古迹、风俗、人物、美食、技艺等五个方面婚俗文化体系。见表1:
  4、老人艺人,走访调研
  宁海“十里红妆婚俗”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也知之甚少。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通过访谈各片的百岁老人,听她们讲述宁海婚俗的“六礼”习俗、描述备嫁妆和迎亲的心理,走访当地的非遗传人、手工艺人,看他们的小木制作、雕刻匠作、漆作、桶作、女红等多种匠作,让老师们真切感知到“十里红妆”美好寓意和巧夺天工,带着这种感悟进行美术课程创生。
  二、多维构建,融合教材理解能力
  基于十里红妆的美术课程创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地域特色十分鲜明, 这些宁海传统的婚俗文化可以让学生接触大量本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活动,结合“十里红妆进课堂”活动, 构建了地方性拓展课程主题活动框架,通过多种方式将主题活动分层次、多维度地分解在相关课堂、社团和校内外活动中,实现婚俗文化与美术课程的“融合创生”。见图3:
  1、学科间整合共生,优化课堂模式
  优化拓展性美术课堂,可以跨学科,以美术为主,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实现学科之间知识的融合,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五年级为例,《劳动与技术》整册内容涵盖线编、木工和三百六十行等;而《人·自然·社会》,整册涵盖浙江文化、浙江经济。以剪纸为媒材,把两个学科的内容都与《宁海十里红妆婚俗》整合共生,形成主题活动单元拓展教学,优化课堂的模式。一学年,孩子们不仅了解宁海婚俗的“六礼”,也感知了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手艺,还领会了各种嫁妆的吉祥寓意,更感受到了父母对待嫁女儿满满的爱。见图4:
  2、学科内整合拓展,延伸课堂内涵
  为了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以“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为主,与其他三个领域进行学科内的整合拓展,在美术课堂中由师生有机整合,联系当地乡土文化,打造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延伸课堂的内涵。如浙美版六年级下册共18课,在美术学科内先打乱重整,再以《宁海十里红妆婚俗》为切入点,把第17课作为主线,结合整册内容,生成一学期的参考教材《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海十里红妆婚俗》,并把知识点以单元形式分解到余下的17课,拓展出美术主题活动单元教学。见表2:
  3、社团间整合贯通,推进资源共享
  ① 课堂与社团整合贯通。在日常教学中,孩子们在有限的40分钟内完成的作业很少能达到作品化的效果,除了时间仓促画不完,最重要的还是缺少创意。于是,在单元教学安排时,对整学期的课打乱重组,让社团与课堂资源共享,同步教学,以此来推进高效教学,使课堂作业从无序向有序逐层推进。
  ② 社团间整合贯通。校级美术社团的负责人会把“十里红妆婚俗”的传统艺术形式与美术教学有机的结合,让孩子们通过系列美术活动,在作品内容、选材、形式及制作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宁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审美感情的影响, 感受到宁海乡土文化的艺术魅力。
  三、多方整合,策划教学实施能力
  策略一:对话百岁老人,感知“十里红妆”的文化深
  宁海十里红妆婚俗主要包括婚嫁仪式中的婚姻礼仪,如做媒、备嫁妆、迎亲、拜天地、闹洞房等。组织学生走访家乡的百岁老人,听取十里红妆婚俗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独特的文化内涵。并组成讨论小组,通过课后走访记录、课堂交流反馈、婚俗文化探究,让孩子们真切感知到“十里红妆”文化的美好寓意。
  策略二:参观展馆,欣赏“十里红妆”的工艺精
  “生活即课本,社会即课堂”。通过参观 “十里红妆”馆、东方艺术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一边聆听专业生动的讲解,一边欣赏琳琅满目的红妆,让孩子们了解红妆是如何集雕刻、绘画、书法于一体的,进一步体现“十里红妆”的精湛工艺,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产生文化认同感。
  策略三:民间艺人上讲台,折服“十里红妆”的匠心
  宁海有“百工之乡”之称。将民间艺人请进美术教育课堂,如根雕艺人、竹编艺人、木工等,让他们把创作经验、方法以及理念进行传授和剖析。从而让学生们感知到一件件红妆居然集中了小木制作、雕刻匠作、漆作、桶作、女红等多种匠作,工艺之繁缛、耗时之长久,非常人能想象。如 “千工床”、“万工轿”,整个制作过程用时好多年,那些可拆卸的雕刻花板全部采用榫卯结构连结,没有用一颗钉子。让孩子们感叹不已,折服于他们的工匠精神。
  策略四:专家、馆长进课堂,感悟“十里红妆”的创造美
  在美术课程创生过程中,需要专家、馆长、旅游单位共同参与,让基于十里红妆的课堂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专家、馆长对嫁妆的造型、纹样、色彩、用途和寓意进行一定程度上深入浅出的评析,学生从中感悟到“十里红妆”的美。同时,也为老师们今后的十里红妆婚俗文化育课程提供很好的改进建议以及改进方向,为更好地实现十里红妆艺术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著名作家冯骥才说:“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民族都在日益重视自己的民族民间文化。世界文化的大走向是本土化……”。就如“蒲公英行动”那样,结合宁海传统文化资源,开展基于十里红妆的美术课程创生,走特色教学之路,不仅转变了教师的课程观,也增强师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感悟能力,给宁海的美术教学增添了无限的魅力和特色,让传统文化的薪火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文化视野下的民间与乡土美术课题建构[M]. 河北美术出版社.
  [2]左漢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美术出版社.
  [3]吕胜中.再见传统[M].三联书店.
  [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宁海县桃园小学 浙江宁波)
其他文献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浙美版四年级下第19课的学习内容,属“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课。本课是聚焦单件美术作品《清明上河图》的专题欣赏。《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张择端所画,这是一部具代表性的现实主义伟大巨作,位列中国十大传世名作之一,学会欣赏该作品其意义深远。  那么如何欣赏这件美术作品?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术作品呢?本课主要以解读“美术作品的构成要素”这一教学方略,来引导学生采取参与感受、体验、
期刊
作品描述:华世奎楷书“泉响风摇苍玉佩,月高云插水晶梳”七言联轴,纸本(玉版宣,玉版宣为宣纸中的上上之品,质地坚厚、光洁坚致、莹润如玉),尺寸131×31×2,每幅约3.6平尺,民国时期原裱,裱后具有典型的久藏未悬挂之特征,包手处自然包浆痕迹显著;画面完整、挺括、洁净,“玉、晶”字处裱前各留有两条横折线痕、上联的上部左边稍有一些水渍(请认真察看本原作图片),自然包浆、局部稍有自然包浆的小斑点,字体墨
期刊
师生优秀作品選登
期刊
摘 要: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普及,移动端电子设备层出不穷,平板电脑正在逐渐进入基础教育领域。利用平板电脑助力美术课堂,开展有效教学,畅享开放课堂,拓展课堂维度。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用平板电脑检索丰富的美术素材,开阔艺术视野,打开创作思路。利用多功能绘画软件丰富艺术体验,降低创作难度,帮助学生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并丰富作品功能,提升学生创作自信,增强教学交互性,进一步提升师生的美术素养,
期刊
摘 要:以手机为工具,利用井字构图这一构图工具尝试应用美术教学,可通过三分法和趣味交点法,配合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法,构建出一套能突出照片主题的应用教学体系,确保学生在取景构图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有相应的了解和提高。  关键词:井字构图 取景教学 突出主体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摄影成为了一种新的沟通方式,能够了解摄影语言,掌握摄影技术,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摄影给学生提供另外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记录生
期刊
编者按:作为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有一种独特力量,“美术的力量”体现在其作为视觉化语言的不可替代性、美术中蕴含的审美内涵和价值,还有美术追求独特个性和创意的创造内涵及发挥的作用。 校外美术教育在文化强国、“双创”国家战略和国家全面推进美育的当下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美术教育必然会得到全社会更多关注、认同和重视,行业水平也肯定会有巨大的提升,我们这栏目将持续关注校外艺
期刊
题记:  余杭区妇女儿童服务中心于2017年引進小圃书画工作室开设书法公益课,三年来,余杭区妇联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尽心尽责,为每一期的公益课做好服务。三年的努力,略有小成,现将部分学员的作品展出,激励同学们在书法学习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行。
期刊
摘 要:美育共同体是以提升美术教师整体素养为目标的美术教师团队,其形式是作为美术教师的精神家园虚拟存在和现实的真实性学习组织并存。在实践途经上,通过外力塑造美育共同体的“形”,借助过程衍变提升美育共同体的“质”,追求美美与共铸造美育共同体的“神”来完善美育共同体的组织形态;以撰写日志,化解美育共同体成员的研修困惑;开发微课,提高美育共同体成员的教学水平;创作作品,增强美育共同体成员的专业技能;案例
期刊
编者按:国画花鸟考级课程是在文化部全国美术书法考级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国画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果的重要途径,是普及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手段。此次开发的学生考级培训材料中的“学生学材”是学生进行考前培训的重要材料,本期推荐的国画课程分为1—10级,每一级别课程内容都根据教学进度要求以及同学学习情况均有不同侧重,并按照难易程度提供相应的国画临摹作品,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国画构图、用笔、用墨、用
期刊
摘 要:民国时期,近现代美术教育萌芽发端,王一亭是积极的倡导者、赞助者,并身体力行参与美术教育,对近现代美术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通过相关文献记载,对王一亭在近现代美术教育中所发挥作用进行了集录,以期从王一亭之于民国美术教育之影响,窥见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之一角。  关键词:近现代 美术教育 王一亭 学校 社团  中国近现代,尤其是民国时期,美术社团和美术教育蓬勃兴起。上海作为最早开埠的城市,外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