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南北文化的集成体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820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固原位于宁夏南部,是中国古代西北重镇,亦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在众多的考古发现中,1981年在固原西郊雷祖庙村北魏夫妇合葬墓中出土的漆棺画(图一)尤其引人注目,是近年来北朝画迹的重大发现之一,为美术史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具有代表性的北朝绘画史料。
  北魏漆棺画墓由封土、墓道、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为夫妇合葬墓。男主人棺木为漆棺,绘有精美的漆画,但由于墓室早年进水,致使棺木散毁,漆皮剥落破碎。经过专家仔细拼对、修复后,画面保存较为完整的为棺盖、前档和左右侧板的漆画。
  一、棺盖漆画(图二)
  棺盖呈圭形,残长约135厘米,宽7.5厘米。棺盖边缘饰忍冬纹饰带,其问通过忍冬纹的变化,加饰飞鸟。正中上方左右有两座悬垂帷幔的房屋,均为单层庑殿顶,鸱尾翘起。二层阑额问有一斗三升和人字斗棋,红线勾勒,柱呈黄色。其上均有帷幔下垂。左边屋内榻上坐一中年男子,盘腿袖手,头戴黑色高冠,角巾披肩,身着红色长袍,左右各有一无冠女侍立;右边屋内为一中年女子,面目清秀,屋内设置、人物服饰及姿态同前,只是右边侍从已残毁无存,右屋之外左右还各立一戴高冠、长衣袖手的侍从。左屋左侧有黄底墨字榜题“东王父”三字,右屋左侧上方也有一黄底榜题,已残缺。屋顶正中各有一正面的金翅鸟,昂首张翅作欲飞状,左右两角也画有两只侧身站立的鸟。左屋宇的右上方画红色太阳,中有一三足乌;右屋宇左上方画一白色月亮,月亮中有魔仙图形,但已漫漶不清。棺盖正中自顶端而下有一条绘水涡纹的金色长河,呈曲波状直通尾部,长河中点缀有翱翔的白鹤、戏游的鱼鸭,象征着天河。屋宇之下,天河两侧,布满缠枝圈草纹图案,在近似菱形的图案中分别画有异鸟、獸、虎及三个束发张翼、人面鸟身的仙人。这类仙人正表现了统治者“生时长生,死后升仙”的神仙思想。东王父、三足乌、仙人及大量奇禽异兽是汉代壁画、画像砖石中普遍的题材,在这里与金色的天河配合起来,完美地烘托出祭奠墓主人亡灵的画面。整个画面主题突出,构思活泼,装饰饱满。
  二、前档漆画(图三)
  高66厘米,残长52厘米。画面内容为墓主人生前生活场景。正中一建筑作单层庑殿式,瓦作蓝色,阑额问为一斗三升式和人字形斗棋,屋内长方形榻上屈膝斜坐一中年男子,背后饰有一网状物。男子头戴高冠,身着窄袖圆领长袍,窄口裤,腰束带,足蹬尖头乌靴,是鲜卑族的装束;右手执耳杯,小指翘起,左手握麈尾。右侧站立两侍从,一人头戴黑高冠,巾角披于肩上,上身着交领宽袖白色大衣,下身着宽带长裙,足着乌靴,一手执耳杯,一手下垂;另一人发髻低平,上身着交领宽袖红色大衣,下身着彩色长裙,足着乌靴,交手于腹前。右侧亦站立两侍从,一大一小,上身均残缺,上身着宽袖长衣,腰束带,下身着窄口裤,足着乌靴,交手而立。其下两侧饰忍冬纹。中下部画面残缺,残留两侧各一人物上身,两人头梳高髻,面部丰圆,后有头光,硕耳戴环,裸胸佩饰璎珞,颈着项圈,手臂着钏,长眉大眼,侧身斜立,天衣绕臂而下,弓臂于耳际。两人之间饰有双线的金色边框。墓主人身着鲜卑服装、手持麈尾在国内同期绘画中比较少见,显示出墓主人一种高雅的贵族身份,耐人寻味。
  三、左右侧板漆画(图四)
  残长180厘米,宽105-87厘米。左右侧板漆画,内容可分为上中下三栏,上栏是孝子故事画,中栏是装饰性图案及直棂窗,下栏为狩猎图。
  上栏孝子故事,以横卷方式展开,画幅以黄色三角状火焰纹图案相问。故事情节的发展及主要人物的行动方向,右侧是由前向后发展,左侧则恰好相反。孝子故事由数幅具有连续性的单幅画面构成,每幅故事有榜题。左侧有蔡顺、丁兰、尹伯奇等孝子故事,其中以尹吉甫之子尹伯奇的故事最为少见。右侧是郭巨与舜的故事,以舜的故事最为有趣。现存八幅,内容丰富,完整地表现了故事首尾连接的全过程。表现形式由过去的单幅发展成数幅有统一格局的连环形式,且每幅画面都有说明内容的榜题,规矩整齐,在我国连环画史上是一种进步。孝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较为一致,面相长圆,着夹领、窄袖长袍,脚蹬乌靴。男戴高冠,女作高髻,均是鲜卑人的服饰。孝子故事是汉民族的传统故事,但漆画中的人物均为鲜卑装束,形象地体现了当时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实际情况,是绝好的社会历史资料。
  上栏与中栏之间相隔有宽约4厘米的云纹装饰带,之下是高约40厘米的三排联珠龟背纹,左侧横向排列约有10个圆环,圆环直径约12厘米。左右侧板前方的中部画有一个长方形的直棂窗,在直棂窗后有头戴高冠、身着夹领衣的一男一女,边饰水波纹。联珠龟背纹的圆环内对称地画三种图样:一为两个裸体状的人物,圆脸,眉目清秀,肩臂上缠绕飘带,有圆形头光,翩翩起舞,似为供养天人;另两种图样为怪兽、奇禽,姿态多变各异。
  中栏与下栏也有云纹装饰带相隔。下栏为狩猎图,残毁严重。图中画的是山峦突兀、猛兽狂奔、武士策马狩猎的形象,有的猎手挽弓待发,有的猎手正投掷武器,野兽竞相奔逃,反映了鲜卑族人以“射猎为业”的民族特点和生活风俗。
  北魏墓漆棺画整体设计周密、主次分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创下了考古史上多个第一,其内容不仅提供了当时中原、北方、西域文化碰撞交融的历史事实,也为后人了解北朝绘画艺术及髹漆技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其他文献
由于绘画风格的形成总是和艺术家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和美学取向有关,因而古往今来形成了各种风格不同的绘画流派。  中华大地,人杰地灵,风光各异。三山五岳险峻,丝绸之路苍茫;黄土高坡浑厚,中州大地宽广;青藏高原博大,黄河长江雄壮;岭南水乡秀丽,东北冰雪洁亮。  就表现冰雪洁白之质、圣洁之美而言,历代就出了不少名家与名作,如宋代范宽的《雪山萧寺图》、《雪景寒林图》、燕肃的《寒岩积雪图》,元代黄公望的《九
期刊
由于北京地区拍卖行推迟拍卖时间,10月和11月的中国拍卖市场几乎是港澳地区拍卖行在唱独角戏。  港澳地区的秋拍分两个波次。9月底10月初的第一轮,苏富比领军,参与公司有天成、翰海、京荟等香港本地公司,以及嘉德、保利、匡时、中汉等内地拍卖行的香港公司;11月底的第二轮拍卖,佳士得压阵,参与公司有仕宏、诚昌、智得、天成等香港本地公司,以及日本的伊斯特、东京中央和英国的邦瀚斯、富艺斯的香港分公司等。  
期刊
枕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生活用具,夜寐与小憩均不可或缺,一天中近三分之一时间,人们都要携枕而卧。当代枕的材质和功能繁多,有保健枕、药用枕、首枕、腰枕、靠枕等,足见人们十分注重枕的舒适性功能。与当代相比,古代枕的内涵更为丰富,具有重要的艺术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功能。  古代的枕材质上大致分为软枕和硬枕。软枕多为木枕、竹枕、皮革枕、布帛枕,因织物填充香料或植物编制,多做生活实用,实物难以保存,渊源难以
期刊
虎乃百兽之王,无比雄健,凶猛异常。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虎为“山兽之君”,同时代的应邵著《风俗通义》称虎为“百之兽长”。可见古人早就对虎怀有敬畏之心。随着华夏文明的推进,人类群体中出现了以虎为图腾,以“虎方”为称谓的部落。先秦时期还有一个崇虎的王国叫巴国。在文学、雕塑、绘画、戏曲以及更为广泛的民间传说、神话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虎的形象更是无所不在。虎文化生于民间,更深深植根于民间,它富有强大的
期刊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铸造和使用铜镜的国家之一。四千多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制作和使用铜镜,经历了先秦与汉代的繁荣,铜镜制作在唐代进入到全盛时期。铜镜在唐代除了照面、正衣冠的实用功能,还因其不同的纹饰而具备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社会生活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史料记载,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将一面金背镜赏赐给高季辅。公元731年,玄宗李隆基将八月五日自己的生日定为千秋节,规定是日王公大臣要献镜及绶带
期刊
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的文字书写工具,被习惯称为文房四宝。宋以来即特指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四者为文房四宝。南宋陆游更是以“文房四士”相称,将书写工具当作朋友、文士相待,可见文人墨客对文房用具的喜爱与尊重。  湖笔产于浙江湖州,也称湖颖,有“笔中之冠”的美誉。元代以前,笔以宣笔最为有名,文人墨客争相用之;元以后,湖笔逐渐取代宣笔的地位而闻名于世。《湖州府志》中记:“元时冯庆科、陆文宝制笔,其乡习
期刊
圆明园作为清雍正至咸丰五朝皇帝理政、园居的“御园”,是当时清廷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统治中心。这里收藏的历代古玩之珍,诸般陈设之精,可居清代皇家园林之首,其中的许多收藏在紫禁城以外独一无二。咸丰十年(1860),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百年之经营,化为焦土,多少稀世奇珍或灰飞烟灭,或流散于各处,或深埋地下……  瓷器蕴含着华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方便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给人以无限的审美享受与文化熏陶
期刊
1983年在固原县南郊乡深沟村李贤夫妇墓(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出土了一件玻璃碗。该玻璃碗高8厘米,口径9.5厘米,腹深6.8厘米,下腹最大径9.8厘米,重245.6克。整器呈碧绿色,内含小气泡,分布均匀;气泡直径一般不超过0.5毫米,分布均匀。器皿不见明显的条纹、结石,透明度好,反映了此玻璃器皿的原料比较纯净,含铁低,熔制温度较高。玻璃碗器身直口,矮圈足,内壁光洁,外壁有薄层的金黄色风化物
期刊
宁夏固原地处黄土高原西北边缘,主要地形由以陇山(六盘山)为中心的山地和沟壑峁梁等黄土丘陵地貌组成。早在两周时期,这里自然环境优越,温暖湿润的气候,茂密的森林草场,覆盖深厚的黄土,宜居宜牧,为人类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商周时期,固原一带是北方游牧民族西戎的活动区域。周人和秦人兴起时,与戎人进行了长期争夺地盘的战争。周人曾多次用兵西土扩展疆域,《诗经·小雅·六月》记载:周穆王时,“薄伐猃
期刊
古代墓志起源很早,但真正定型则是在南北朝时期。志砖是墓志的最早形式,并在以后广泛使用。北魏时期使用志砖者多为下层人,中高级官吏基本上都用石质墓志,并且在洛阳地区大体形成一定的等级规范。边镇地区像负标这样身居刺史一级的高官,仍然使用砖质墓志,却是极为罕见。本文精选固原地区出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墓志碑刻略作简述,供大家参考及书法爱好者研习。  前秦石刻梁阿广墓表  2002年出土于彭陽县新集乡,砂岩石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