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当前的语文课程内容是缺失的,这就迫使一线语文教师要承担教材开发和内容开发的双重任务。在正式进行教学前,依据文章的文本体式确定该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很有必要。笔者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课文《桥》为例,依文本体式进行教学设计及实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体式;教学内容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教学内容随意性过大和僵化是阻碍语文教学前进的主要因素,也是语文教学一直为人诟病的主要原因。很多一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以课程标准为纲,以教参和辅导资料为参照,把教材里一篇篇的选文统统做模式化的教学处理。这种现状值得深思。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的核心支撑,该如何确定,成了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界定
阅读教学,是师生对于某一具体文体进行阅读的活动和过程,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阅读教学内容”这一核心关键词,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论。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即交流,有对话交流就有具体的对话交流的内容。在阅读教学中,这种针对某一文本进行具体的对话交流就生成了阅读教学的内容。王荣生教授在《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一书中已经对“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这三个概念进行了区分界定。语文教学内容作为语文教学层面的概念,主要包括两大问题,一是“实际上需要教什么”,二是“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对这两大问题的处理过程,是语文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结果,也是语文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与创生过程。
笔者认为,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师生双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这一特定文本的共同重构与创生,既包括教师实际“需要教什么”,也包括学生实际“需要学什么”。它是师生在课堂中对某一文本的重构与创生,而这个重构与创生过程是需要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和完成的。
二、依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
受“淡化文体意识”的影响,很多一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已经把“文体”抛弃了,这就导致教师口中无文体术语,学生心中更无文体意识,整个阅读教学千篇一律,长此以往,教学模式僵化,语文教学就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文体是文章和文学样式的总称,因反映生活或者表达思想情感需要的不同,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就会采取不同的文体。教材中的选文文体不同,表情达意的方式不同,那么教学也应依文章文体的不同而不同。
王荣生教授提出确定教学内容有两条主要的路径——“依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和“依学情”。王教授的这一提法可谓是真知灼见,在理论的高度之下给一线老师指明了一条可操作性的道路。在此,笔者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桥》为例,通过教学实践来践行“依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
《桥》一文位于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该单元的主题是“感动”。该文通过描写在凶猛的洪水面前,老支书沉着镇定地指挥村民逃生,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而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为村民架起了一座生命桥的故事,来塑造老支书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人物形象。很所一线教师在执教该文的时候,主要抓住“洪水”和老支书来渲染情感,再一次次的声情并茂的朗读声中体会老支书的人物形象,从而受到感动和教育。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都可以感动得不能自已,可是课后一问,学生就只知道“舍己为人”“不徇私情”这些冷冷的词语。显然,这样的语文课缺失了语文课的魅力,感觉更像是在上思想品德课。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小学人教版教材中是很有文体特色。它是一篇小说,而且是小小说,它有着小说这一文体固有的文本体式和特点。小小说的教学,应该从“环境的描写”“情节的波折”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三个方面下手。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在预习了这篇课文之后,对于老支书的言行和精神品质是能感受出来的,但他们不一定能理解。尤其是当知道小伙子就是老汉的儿子的时候,学生的内心是震撼的。笔者在执教过程中,就紧紧抓住这一点震撼,抛出:“文章哪里最出乎你的意料”这一问题,让学生把这一震撼明朗化,同时把文中的“小伙子”改成“他的儿子”,让学生通过对比朗读这两段话,明确小小说的特点——结尾设置悬念,发人深思。在这一环节后适时介入本文的文体,让学生充分感受《桥》一文波折的情节,并引导学生从“环境”“情节”“人物”三个方面对小小说进行解读。通过勾画和朗读描写洪水的语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洪水的凶猛,引导学生明白这一环境描写其实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老汉这一人物形象。这样,顺势导入“感受人物形象”这一环节,通过抓关键字词,一“揪”一“推”的强烈反差,感受老汉作为党员和作为父亲两种不同身份的形象,从而理解老汉的言行。
笔者发现,这样点明文体的教学,比起以往仅从洪水和老汉人物形象这两点入手的教学,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明显更好,学生课后的收获也更多。这篇课文,如果不从文体入手进行教学的话,“设置悬念”这一表达特点就难以展开,学生对文中大量的洪水描写就难以有这么深刻的体会,自然就感受不到文章“多用短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这一写作特点。由此可见,依据文本确定教学内容,很重要。
三、结语
当然,教学内容是在多种途径并举的情况下才能正确确定的。文本体式只是其中的一条,我们还需要同时依据学情、课程标准等。只是,文本体式作为最容易被广大一线教师忽略的地方,需要在教学中多加重视,也是确实教学内容多种途径里最应该被关注的。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 童庆炳.文体与文体创造[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3] 秦秀白.文体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4] 王榮生.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2(7).
[5] 王荣生.关于“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10(9).
[6] 叶延武 郑文华.试论语文教学内容的三个层次[J].课程·教材·教法,2012(6).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体式;教学内容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教学内容随意性过大和僵化是阻碍语文教学前进的主要因素,也是语文教学一直为人诟病的主要原因。很多一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以课程标准为纲,以教参和辅导资料为参照,把教材里一篇篇的选文统统做模式化的教学处理。这种现状值得深思。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的核心支撑,该如何确定,成了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界定
阅读教学,是师生对于某一具体文体进行阅读的活动和过程,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阅读教学内容”这一核心关键词,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论。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即交流,有对话交流就有具体的对话交流的内容。在阅读教学中,这种针对某一文本进行具体的对话交流就生成了阅读教学的内容。王荣生教授在《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一书中已经对“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这三个概念进行了区分界定。语文教学内容作为语文教学层面的概念,主要包括两大问题,一是“实际上需要教什么”,二是“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对这两大问题的处理过程,是语文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结果,也是语文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与创生过程。
笔者认为,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师生双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这一特定文本的共同重构与创生,既包括教师实际“需要教什么”,也包括学生实际“需要学什么”。它是师生在课堂中对某一文本的重构与创生,而这个重构与创生过程是需要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和完成的。
二、依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
受“淡化文体意识”的影响,很多一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已经把“文体”抛弃了,这就导致教师口中无文体术语,学生心中更无文体意识,整个阅读教学千篇一律,长此以往,教学模式僵化,语文教学就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文体是文章和文学样式的总称,因反映生活或者表达思想情感需要的不同,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就会采取不同的文体。教材中的选文文体不同,表情达意的方式不同,那么教学也应依文章文体的不同而不同。
王荣生教授提出确定教学内容有两条主要的路径——“依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和“依学情”。王教授的这一提法可谓是真知灼见,在理论的高度之下给一线老师指明了一条可操作性的道路。在此,笔者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桥》为例,通过教学实践来践行“依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
《桥》一文位于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该单元的主题是“感动”。该文通过描写在凶猛的洪水面前,老支书沉着镇定地指挥村民逃生,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而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为村民架起了一座生命桥的故事,来塑造老支书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人物形象。很所一线教师在执教该文的时候,主要抓住“洪水”和老支书来渲染情感,再一次次的声情并茂的朗读声中体会老支书的人物形象,从而受到感动和教育。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都可以感动得不能自已,可是课后一问,学生就只知道“舍己为人”“不徇私情”这些冷冷的词语。显然,这样的语文课缺失了语文课的魅力,感觉更像是在上思想品德课。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小学人教版教材中是很有文体特色。它是一篇小说,而且是小小说,它有着小说这一文体固有的文本体式和特点。小小说的教学,应该从“环境的描写”“情节的波折”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三个方面下手。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在预习了这篇课文之后,对于老支书的言行和精神品质是能感受出来的,但他们不一定能理解。尤其是当知道小伙子就是老汉的儿子的时候,学生的内心是震撼的。笔者在执教过程中,就紧紧抓住这一点震撼,抛出:“文章哪里最出乎你的意料”这一问题,让学生把这一震撼明朗化,同时把文中的“小伙子”改成“他的儿子”,让学生通过对比朗读这两段话,明确小小说的特点——结尾设置悬念,发人深思。在这一环节后适时介入本文的文体,让学生充分感受《桥》一文波折的情节,并引导学生从“环境”“情节”“人物”三个方面对小小说进行解读。通过勾画和朗读描写洪水的语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洪水的凶猛,引导学生明白这一环境描写其实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老汉这一人物形象。这样,顺势导入“感受人物形象”这一环节,通过抓关键字词,一“揪”一“推”的强烈反差,感受老汉作为党员和作为父亲两种不同身份的形象,从而理解老汉的言行。
笔者发现,这样点明文体的教学,比起以往仅从洪水和老汉人物形象这两点入手的教学,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明显更好,学生课后的收获也更多。这篇课文,如果不从文体入手进行教学的话,“设置悬念”这一表达特点就难以展开,学生对文中大量的洪水描写就难以有这么深刻的体会,自然就感受不到文章“多用短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这一写作特点。由此可见,依据文本确定教学内容,很重要。
三、结语
当然,教学内容是在多种途径并举的情况下才能正确确定的。文本体式只是其中的一条,我们还需要同时依据学情、课程标准等。只是,文本体式作为最容易被广大一线教师忽略的地方,需要在教学中多加重视,也是确实教学内容多种途径里最应该被关注的。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 童庆炳.文体与文体创造[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3] 秦秀白.文体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4] 王榮生.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2(7).
[5] 王荣生.关于“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10(9).
[6] 叶延武 郑文华.试论语文教学内容的三个层次[J].课程·教材·教法,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