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中情境的阅读与理解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kinwal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入丰富的现实情境,促进学生发现情境中的共同属性
  1.找准切入点。选择合适的现实情境,要基于学生认知的起点,同时能为后面建立数学模型起到铺垫作用。如“加法的含义”这一课,“加法”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的问题,在选择情境时最好从“数的抽象”开始,让学生经历回顾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感悟单个数字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发展数感,对接下来的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选择合理素材。合适的情境能引导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分析和发现问题,了解或初步体验数学的过程。如“加法的含义”需要学生认识到“两部分合并”,由于一年级学生几乎没有数学学习经验的积累,只能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现实情境中感悟。教学中可以分两个层次来促进学生建立表象,第一层面是观察动态情境图,或学生身边的事例,并配合描述动态过程的手势动作,让学生感悟“两部分合并”过程,初步感悟加法的意义;第二层面观察课本提供的静态主题图,阅读图中信息,观察图中前后变化过程,让学生观察、交流这一过程中的变化和“箭头”的作用,再次感悟加法的意义。
  3.顺势而为地引导。教学中根据学生阅读到的情况而互动,教师就学生的情况顺势而为地引导,能有效调动和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发现问题更加具体而集中。
  二、閱读与理解情境中非本质属性,抽象出基本的数学模型
  1. 阅读并多元表征共同属性。学生在进入小学前能正确计算10以内加法,但获得的计算能力大多属于由生活经验延伸而形成的记忆,因而加法含义还不是很清楚,特别是对加法算式的理解更为肤浅。通过阅读与理解帮助学生正确建立加法模型,理解加法的含义,需要多元表征,利用现实情境、手势动作、抽象图形等,让教学呈现可视化过程,促进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找到共同的属性。
  2. 理解并剥离非本质属性,建立抽象模型。要达到深度教学、深度学习就需要把现实情境中非本质属性进行剥离,建立抽象模型。
  三、建立数学模型结构,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
  1.建立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思想的渗透可以从已有的数学事实出发,凭借一些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形式来推断某些结果,获得新的发现。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加法模型,教学中从点子图出发,结合现实情境,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再结合点子图正确列出算式。
  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建立数学模型,体验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采用先观察、对比,交流棒棒糖、蝴蝶、花朵和气球等现实情境,并结合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再对照抽象的点子图,找到两部分中表示的对应点子数和具体数量,引出加法算式,才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
  2.认识数学模型。概念的形成与理解是建立在知识与知识之间、知识与现实情境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相互割裂的状态。一年级学生之前可能会认识、会读、会写加法算式模型,但基本上不清楚加法算式模型的含义、价值和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教学中教师要正确介绍“加号”,示范读、写加法算式,并结合情境加以解释,才能促进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
  受知识与经验的影响,无论是抽象过程、建立数学模型过程,还是认识数学模型过程,都不能忽略现象情境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时刻体验数学与这些情境的联系,从而加深对数学模型的理解。
  四、应用数学模型解释生活情境,理解并体验数学价值意义
  1.找到数学模型与现实情境间的联系。抽象过程是从大量情境中找到共同属性,这些共同属性还能继续有新的情境与之匹配,为了让学生再次体验现实情境与加法之间的联系,可以设计通过静态或动态图片找到与之匹配的算式并说出理由。
  2.根据模型解释现实情境。为了进一步扩大学生寻找加法同属性的范围,和观察的角度,加深对模型的理解,设计根据算式说一说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完整表达,能有效地让学生认识到加法的作用和实际意义,使学生在头脑中获得加法的数学结构和表示的意义。
  责任编辑    李少杰
其他文献
现阶段我国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在向学生布置课外作业时,多是向班级全部学生布置同一题目的作业,并且对全班学生的作业要求基本相同,这与教育部提倡的因材施教原则相悖。班级中不同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存在一定差异,若采取相同的作业要求,学困生可能会因为作业难度太大而放弃学习,优生可能会因作业难度低而出现不端正的学习态度。所以,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需要对班级学生进行课外作业的分层训练。  一、对课外作业
期刊
一、展现的音乐风格各不相同  传统钢琴与应用钢琴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在进行古典音乐教学时,必然要选择传统钢琴,带领学生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强化钢琴演奏与声音等方面的训练,充分彰显传统钢琴系统、严谨、规范等特点。而应用型钢琴更加注重其广泛应用,主要以合声为主,主要培养学生即兴能力,与日常生活音乐曲目更加接近。虽然二者之间音乐风格各不相同,但是传统钢琴与应用型钢琴的一体化应用,才更加符合我国现阶段音乐教
期刊
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每一个学段的阅读量也是有明确的要求,比如,高年级课外阅读的总量就必须达到100万字。那怎样才能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乐趣,从而爱上阅读呢?这是摆在教师们面前的一大课题。实践研究表明,要高效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收获良好的阅读效果,那就得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使他们置身在浓厚的读书环境中。  一、宣传导航,点燃阅读激情  无论是完成什么任务,有了激情就能表现出
期刊
我们已经进入新世纪,在信息技术之下各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教育也不例外。信息技术催生了微课技术,后者是迎合现代人碎片化学习习惯,以新媒体为载体将知识点予以浓缩,将素材以及资源予以整合,形成不同主题的视频,确保学生精准学习,提高知识吸收率以及转化率的一种教学工具。传统素描教学具有很浓烈的抽象性,这对于初中生来说,往往存在学习障碍,故此于课前、课中、课后融入微课技术,对于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很有帮助。  一
期刊
学校是培养和塑造人的教育场所。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除了传统教育教学外,学校校园生态也是育人的组成部分。校园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特定的语境,美丽校园应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立体教科书,成为学生梦中校园,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载体,成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精神乐园。  一、构建本土文化教育力量,做好校园生态规划建设,全面打造审美自信的梦中校园  学
期刊
一、树立音乐听觉意识  歌唱时不仅要唱,更要听。课堂常规中要注重学生对音乐的完整聆听与赏析,听歌曲的节拍、节奏、歌词、旋律、结构、情绪等等,教师范唱或者学生单独表演歌曲时,都需要认真地聆听。而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需要经常设计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听,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听音乐的习惯。  人们对自己发声的听觉感受和别人所听到的发声感受存在差异,因此课堂上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学生
期刊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从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开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提出问题甚至比解决问题更具有意义,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让学生想问  学习兴趣需要一定情境才能发生,离开了一定的情境,学生的兴趣就会消失殆尽。利用形象、生动、幽默的漫画等图片材料
期刊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还是成功的开始。  一、善疑,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中的主人,是老师最大的心愿。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我让学生在学习新课文前都要预习,善于设疑解疑。一篇文章读下来,或多或少会有不认识的字,不懂解释的词语,不好理解的语句。只要心中有疑问,就要主动查阅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过
期刊
感受力(Sensibility)这一词汇缘起于艺术界,是指艺术家对于客观事物特征和细节的敏锐程度。在语文教育中的感受力是指学生对于文本的主观感悟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有重要影响,尤其对于小学生良好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良好的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而感受力是良好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养成的前提和基础,相关研究表面,小学生的感受力越强,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期刊
【摘要】本文以幼教师范生美术课程模式的教学现状和美术技能学习能否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为着眼点,结合幼师美术课的教材,进行布艺课程的实验与探索,从育人理念的课程目标重构,“新材料、新创意、新应用”的课程资源开发,“真实任务、模拟试教”的体验式课改以及“三循环”的课程实验模式,构想了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布艺课改。形成了具有综合技能美术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布艺课程模块。用布艺材料糅合传统与现代的技艺,制作符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