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参十二属花 入羽毛深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cheng5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跃马扬鞭芳草地,闻鸡起舞杏花天。”丁酉鸡年,在新春的鞭炮声中除徐开启大幕。鸡,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十,与我国农历纪年法“十二地支”中的“酉”相配,“酉鸡”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如果要算上“十二天干”来纪年的话,那2017年就是丁酉鸡年。
  鸡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禽类,而且是中华民族的吉祥符号、地位仅次于龙的凤凰的重要取材对象之一,据《尔雅》所载,凤凰是“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是集众多动物于一身的神鸟,象征吉祥和永生。
  鸡与人的关系密切,日常生活中,从吃开始,鸡蛋、鸡肉、鸡汤,再到“隔屋听鸡鸣,启扉看曙色”,再到娱乐斗鸡,再到生活器具鸡首壶、鸡缸杯,再到谚语“鸡窝里飞出金凤凰”,再到“鸡生蛋,蛋生鸡”的哲学问题……鸡在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中简直无处不在。
  居有藩篱食有糠,羽毛从此莫伸张——养鸡
  中国的“鸡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养鸡的历史,可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鸡就来到古人的生活当中。在陕西西安半坡、河北武安磁山、山东大汶口和云南元谋大墩子等遗址中都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鸡骨。除直接反映养鸡的考古实物外,文献中也有很多关于古人养鸡的记载,甲骨文中也早已有“鸡”字,周朝的《诗经》中亦多处提到“鸡”,东周、战国时期还设有“鸡人官”专司祭祀,《左传》中还提到,公家每天要供给卿大夫两只鸡。老子在《道德经》中讲:“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孟子·尽心上》说:“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越绝书》卷二中说:东周时,越王勾践养鸡的地方被称为“鸡山”,吴王也在姑苏娄门外设有养鸡的场所。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很久以前就已经懂得养鸡了。
  历史长河中遗落的实物也证明人类的养鸡活动。屈家岭文化是1954年在湖北京山屈家岭首先发现的一种古代原始文化,是长江流域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距今约5300余年至4200余年之间,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先民们种植水稻,也从事渔猎和采集活动,同时饲养了鸡、猪、狗等家畜。在这一文化遗存范围内,遗物主要是陶器和石器,其中就出土有许多陶鸡、陶鸟和陶狗等动物形象的陶制品(图一),且塑造得栩栩如生,非当时的人们极为熟悉不能为之。
  秦汉以后,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农业生产有了很大进步,养鸡数量大大提高,人们的养鸡经验也更加丰富。养鸡活动从“鸡栖于埘”、“暮栖于树”的放养法发展到了鸡笼圈养法,圈养限制鸡的运动,更能加快育肥。特别是在汉代,鸡和猪的饲养地区很广,主要以圈养为主,规模虽小,却是人们肉食的主要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就藏有东汉的陶鸡笼和晋代的青釉鸡笼,正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体现,东汉的陶鸡笼,鸡舍呈长方形,分上下两层,一只鸡从鸡舍中探出头,似正欲从鸡舍中钻出。晋代的青釉鸡笼呈卷棚式,胎色灰青,匀净明亮,是越窑早期产品,笼内有两只鸡卧伏在地,伸颈向外凝视,造型逼真,充满生活情趣(图二、图三)。
  另据文献资料显示,养鸡活动在汉代遍及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甚至连皇帝也养鸡。汉灵帝曾专门建造“鸡鸣堂”,专门负责养鸡。据《西京杂记》记述,汉人元理为其友人陈广汉计算家产,其中有“千牛产二百犊,万鸡将五万雏”,养鸡的数目有上万只。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的竹简上写有“濯鸡”、“炙鸡”以及“鸡白羹”,记载了烹调鸡的各种做法。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中有“养鸡篇”,其中详细叙述了鸡的圈养技术,甚至提出了鸡舍要经常打扫,除去鸡屎,保持清洁,在“笼内著栈”供鸡栖息,不致受潮湿影响和鸡粪污染,避免鸡病传染等种种细节。
  丹鸡翠羽张,妒敌复专场——斗鸡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鸡并非完全只是为了食用,竞赛娱乐也成为人们养鸡的目的之一。中国是世界上驯养斗鸡的古老国家之一。因为公鸡的好斗本性,古人认为它具有辟邪的神力。汉代应劭著的《风俗通》中记道:“以雄鸡着门上,以和阴阳。”清初陈吴子在《花镜》中写道:“雄鸡能角胜,目能辟邪。”唐代的文学家韩愈曾用诗描写斗鸡的场面:“裂血失鸣声,啄殷甚饥馁,对起何急惊,随旋诚巧绐。”
  四川成都扬子山出土有东汉时期的宅院画像砖,其上呈现的内容是一户当地大族的庭院的景象(图四)。庭院四周皆是高墙,设施齐备,进入大门,左手边的院子里便有两鸡相斗,那伸长的脖子,飞动的尾羽,纵然画像砖历经岁月变得模糊斑驳,依旧可以看出两只斗鸡箭在弦上的神韵。
  “鸡”与“吉”谐音,因此被人们认为是“祥禽”,《韩诗外传》中将鸡称为具有文、武、勇、仁、信五德的“德禽”,其中“敌在前敢斗者”说的就是其勇敢善斗的品德。斗鸡在汉代很流行,汉高祖刘邦父亲就很喜欢斗鸡,刘邦为孝敬父亲不仅在距离长安不远的地方建起了“新丰县”,而且招来家乡斗鸡之徒。汉代的长乐宫中还设有斗鸡台,是皇帝观赏斗鸡的场所。汉武帝时期经常举行斗鸡、蹴鞠比赛,被称为“鸡鞠之会”。到了唐代,唐玄宗也设有“鸡坊”,饲养了上千只斗鸡,专用于比赛。此外,斗鸡不仅中国有,国外也是有的。法兰西军事博物馆就藏有许多斗鸡造型的藏品,公鸡作为警觉、抗争和英勇的象征被塑造于各种物品上,如刀剑、旗帜、加农饱、军鼓、海报等等。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鸡与器物
  在中国古代文物中有许多以鸡为造型制作的器物,成为中华文明中璀璨的一角,比如取鸡的形貌制成的祭祀时用的盛酒“礼器”——“鸡彝”,还有更广为人知的是鸡首壶、鸡缸杯等。
  鸡首壶俗称“鸡头壶”,壶身一侧通常贴有鸡首状的流,创烧于三国末年,流行于魏晋南北朝,至东晋时,鸡首逐渐成为与壶腹相通,可以出水的流部,增添了实用性。至唐代初年,鸡首壶逐渐演变成了执壶。江苏镇江出土有一件东晋时期的黑釉鸡首壶(图五),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件盛酒器,壶的颈部纤细、腹部浑圆,肩的一側是立体的鸡首形壶嘴,另一侧是曲形把手,连接着口部与肩部。整体造型较为别致,鸡头仿佛是在引颈眺望,与把手遥相呼应,整个器物的外形曲线流畅,壶身通体黑釉,釉色均匀纯净,色泽乌黑又隐隐泛着亮光。
  鸡缸杯,如今在收藏拍卖市场上可谓炙手可热,然而在500年前也不过只是诞生于明成化(1465-1487)年间的小酒杯,但其好口碑的确是在彼时已经落下了。明朝隆庆年间的郭子章《豫章陶志》就有“成窑鸡缸杯为酒器之最”之说。明代万历沈德符在《野获编》中称:“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清朱琰著的《陶说》中有:“成窑以五色为最,酒杯以鸡缸为最,神宗时,尚食御前,成杯一双值钱十万。”清代收藏家高江村在其《成窑鸡缸歌注》中有:“成窑酒杯,各式不一,皆描画精工,点色深浅,莹洁而质坚,鸡缸,上画牡丹、下画子母鸡,跃跃欲动。”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尤其喜爱鸡缸杯,不仅命工匠烧造,还亲自题诗。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清乾隆粉彩拳石牡丹纹鸡缸杯(图六),不过此杯在烧造时还有创新,杯身进行了加长,更显俊秀,杯身上绘有两组图案,其中一侧描绘的童子戏鸡,童子抬腿扬手似乎正撒米喂鸡,充满童趣,另外一侧上方是御制诗一首,下方绘有母鸡回首唤小雏鸡的场景。
  (责任编辑:耿坤)
其他文献
固原地处宁夏南部山区(辖原州、西吉、隆德、泾原、彭阳一区四县),曾是古代中国西北重镇之一,又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古人以“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来形容其地理位置之重要。古代历史上,中原农耕民族、草原游牧民族以及西域各族在这里曾有着频繁的交往,各种文化互相碰撞、融合,形成了不同历史时期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一、博物馆基本情况  宁夏固原博物館1988年落成开放,是一座以收藏历史文物
期刊
1977年彭阳县古城大队一位姓郑的妇女修挖水渠时偶然发现一尊铜鼎(图一):高23.3、口径17.5、腹径23.5、腹深13.2厘米。敛口,附耳,兽蹄足。素面,腹部有一周凸弦纹,底为弧状。器身上錾刻三段铭文:第一段是“第廿九五年,朝那,容二斗二升,重十二斤四两”;第二段是“今二斗一升,乌氏”;第三段为“今二斗一升,十一斤十五两”。  从器型和构造特点可以看出,这是典型的汉鼎无疑。此鼎铭文中的“第二十
期刊
本文将向读者介绍一些有关古代珠子制作的传奇经历。这篇文字并非严谨的学术论文,不过还是期待能给读者带来一些科学性的启发。  珠子制作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需要一些专业技巧,这其中的劳动分工可以追溯至神秘而久远的印度河谷文明时期。对于任意一位工匠而言,都无法独立完成制珠过程中的所有环节。制作一颗珠子的步骤包括:选取原材料、制作珠坯雏形、切割、抛光和钻孔。  有时候以上五个步骤是完全分工进行的。不过,根据地点
期刊
1983年9月至12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和固原县文物工作站联合对固原县南郊乡深沟村的一座古墓进行了发掘,被确认为北周柱国大将军大都督李贤夫妇合葬墓。该墓虽经严重盗扰,但仍出土了金、银、铜、铁、陶、玉等各种质地的随葬品300余件。在墓道和墓室内还绘有壁画多幅。这座墓的发现,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中外交通、文化艺术等均有重要的意义。墓中出土金银器共10件,本文介绍其中的一件代表性精品。  鎏金银壶(
期刊
译者注:  本文是1933年英国著名考古学家贝克先生在经过广泛调查和研究后,对蚀花古珠写下的一篇综述性文章。论文首先从科学角度通过对一些出土的蚀花珠样品进行显微观察和化学分析,将常见的蚀花肉红石髓珠分为“型一”和“型二”两类,型一珠为用碱蚀法在矿石的天然表面绘制白色图案;型二珠首先用碱蚀法对矿石表面整体染成白色,再用金属硝酸盐在白色底色上绘制黑色图案。之后论文对当时世界范围内出土的蚀花珠分地区进行
期刊
17-18世纪欧洲流行一种中国式的装饰艺术风格——“中国风”(Chinoiserie),源于对中国文化的膜拜。东西方远隔数万里,贸易路线曲折漫长,自战国秦汉起,亚欧之间时断时续、辗转交换着贸易货物。历史上不同时期,我国的漆器,同丝织品、黄金、瓷器、茶叶等货物陆续传入东北亚、东南亚、中亚及其他一些阿拉伯国家,然后再由这些中间商传入欧洲。其中由长安(今西安)作为起点经陆路的贸易路线即闻名海内外的“丝绸
期刊
固原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这里既是西北军事重镇,又是贯通中西的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咽喉孔道。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古代北方草原文化、中西亚文化以及中原文化在这里交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固原历史文化。该地区出土的金银器,形制、纹饰和造型风格颇具特色,为研究春秋战国、两汉、北朝、隋唐以及蒙元时期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提供了实物依据。  楔形金币(图一)  东周时期货币,楔形。当时用黄
期刊
铜镜是青铜工艺中的一种,是古代人们生活中常用照面饰容的妆奁用具,它的起源与人们的审美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人类的生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0世紀70年代以来,固原地区先后出土了战国、西汉、新莽、东汉、北周、隋唐、宋、金、元、明等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数百面。它们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展现出固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历史脉络。固原博物馆藏有部分固原地区出土的铜镜,笔者简选部分汉、
期刊
北朝(386-581)是中国历史上与南朝同时代的北方政权的总称,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山西在北朝文明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西晋时拓跋鲜卑崛起,此后拓跋珪建立北魏,又迁都平城(今大同),逐鹿中原。自此,平城作为北魏都城97年,京畿地区人口盛时达百万,成为当时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和颇具影响力的国际都会。北魏末年,高欢选晋阳(今太原)作为根本基地,苦心经营,聚天下
期刊
四条屏是一种书画传统流行幅式,与中堂、扇面、横披、斗方、手卷、镜心等其他幅式共同构成了中国书画艺术的欣赏形式。长沙博物馆藏有不少名家书画四条屏作品,这些作品风格独特,个性鲜明,颇具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现选取其中三组馆藏近代名家书画四条屏作品介绍如下:  1、何维朴《山水图四条屏》(图一)  何维朴(1842-1922),字诗孙,晚号盘止,亦号盘叟,又号秋华居士、晚遂老人,室名颐素斋、盘梓山房,湖南
期刊